“兒啊,替你娘寄些當歸來吧!”這是一位生活在甘肅天水的母親給其兒子的一封家書,信的內(nèi)容很奇怪,奇在甘肅是當歸最正宗的產(chǎn)地,難道說最好最正宗地不要,反要要差的嗎?但其兒子很明白母親想要表達的意思,這位兒子在給母親的回信中這樣寫道:“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然后面朝故鄉(xiāng),重重地磕頭,含淚道:“娘啊,恕兒不孝,兒先不歸了!”。
這位兒子就是諸葛亮的繼承人姜維。其母親為什么要給兒子寫這封家書以及她收到兒子的回信后是什么反應,史書沒有過多的記載,于是許多人就理所當然地把這往徐庶例子上靠,說姜維的母親接到兒子的回信后,也一頭撞死,以絕姜維的牽掛之心。是的,作為母親她很清楚自己的兒子,她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兒子是個什么樣的人,自從她的兒子見到了諸葛亮,她就很清楚,也很明白她的兒子再也不屬于她的了。她的兒子從小就不是一個甘心平庸、糊里糊涂混日子的人,而是有野心、有夢想、有志向的大丈夫??稍谖簢?,姜維不得志,僅是天水郡里的小小從事,難有作為,而諸葛亮給了她兒子想要的一切,她知道自己的兒子會如何去回報諸葛亮對其的知遇再造之恩,那就是寧愿走上一條不歸路,也要堅守其對諸葛亮的承諾。
于此同時,魏國大本營,司馬昭與群臣商量伐蜀大業(yè),諸將皆認為不可為,就連抗蜀多年,戰(zhàn)功卓越的鎮(zhèn)西將軍鄧艾也反對主動進擊,唯獨黃門侍郎鐘會迎合司馬昭之心,認為可取。鐘會與鄧艾是魏國的后起之秀,被譽為魏國的龍、鳳。鐘會乃是丞相鐘繇的兒子,從小就能,史上有名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汗不敢出。”的奇人,一心自比諸葛亮;而鄧艾也是從小就素有大志,雖出身貧賤,但卻總想指點江山,后被司馬懿賞識,破格重用,因此和他的老對手姜維一樣,都是深受他人知遇再造之恩,倆者也都是竭其能盡報之而后己的人物。
鐘會早想龍飛九天,不愿再屈尊他人門人,司馬昭想伐蜀正合他意,正可借此機大顯身手、大展宏圖。而鄧艾雖有不愿之心,但得報人家厚恩之情,自當拼盡全力,竭誠盡心。一個自選歸處,一個呢為報他人,而無從選擇,只有服從,但不管是自己選還是他人選定,都是人生命運早以安排好的歸路,當歸何處?天早以注定吧。
鐘會大軍還未集結(jié)完畢,蜀國情報部門就以獲取,飛馬報姜維,姜維上書報阿斗,但蜀國歸處早以決定,一切的努力都被宦官黃皓攔住,等到后主劉禪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已經(jīng)晚了。鐘會大軍已經(jīng)做好了進攻前的一切準備,蜀軍無奈只得先行退卻,讓敵深入。但就是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下,姜維憑個人之力仍幾乎把鐘會大軍趕了回去。魏軍主力進入漢中后,姜維引軍急行,巧破魏軍堵截,退守劍閣,死死地頂住了鐘會,鐘會大軍屢攻不下,后勤困難,本大勢以去,只待退兵。幸好鄧艾冒死行七百多里無人之地,偷入蜀中,終亡蜀也。
鄧艾率軍離成都還有80里,后主劉禪就通告中國宣布下野,令各地蜀軍全面向魏軍投降。讀完后主的敕令,姜維想到了其恩師諸葛亮想到了其慈母的家書,兩行老淚汩汩而下,我該當歸何處呀?丞相、母親你們誰能教我?
哭完的姜維獨自求見鐘會,兩位聰明人終得相見,真正的戰(zhàn)爭也許現(xiàn)在才剛剛開始。鐘會放姜維回去,仍領蜀軍軍權,自己上書司馬昭密告鄧艾據(jù)蜀為王、擁兵造反。
魏軍出征前,就有人不放心,曾向司馬昭說起。但司馬昭早以成竹在胸,他就是要利用鐘會和鄧艾的能力去伐蜀,消滅蜀國,至于他們兩人的結(jié)局,早以做好了安排。
當鐘會率軍進成都擒住鄧艾父子準備堅守蜀中,占地為王,司馬昭以親率十萬大軍進駐長安,他的親信中護軍賈充更是提早一步率軍直接通斜谷,進駐樂城。鐘會和姜維見大勢以去,只好破釜沉舟,想盡斬魏軍將領,封關抗拒司馬昭,卻人算不如天算,大事泄露,諸軍皆反,鐘會與姜維都死在亂軍之手,而鄧艾則被司馬昭所派的監(jiān)軍衛(wèi)灌斬殺。司馬昭費盡心機得蜀又殺了兩位功高震主的禍害,很是開心,結(jié)果也追隨他們而去,其長子司馬炎接位,宣告了大魏國的結(jié)束,宣告了三國時代的結(jié)束,宣告了新帝國晉王朝的誕生。
當歸何處?世人常會說個人的路自己走,其實個人怎能決定呢?人生在世往往不由人定,卻受天命的安排,而天命又是什么呢?國家基因也。鐘會、姜維、鄧艾、司馬昭等皆是中國之能人,但卻不能抱團為國服務,相反卻要相互機關算盡,盡滅其而為快之,當這些最優(yōu)秀的人物用生命的代價換來了新晉國,可這新帝國又能當歸何處呢?早以可見,就如鐘會大軍出征誓師時,相國參軍劉冪說的話:“蜀可平,但兩人都回不來了。”,而新帝國必定將在風雨飄搖中哭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