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迦葉即“摩訶迦葉”(Mahakasyapa)
摩訶迦葉(Mahakasyapa),又名大迦葉(“葉”字音“攝”she),又作迦葉波、迦攝波。意為飲光。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為法藏第一代祖師。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后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zhí)著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滅后,成為教團之統(tǒng)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經典結集。直至阿難成為宏法繼承者,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出世,方行涅盤。禪宗以其為佛弟子中修無執(zhí)著行之第一人,特尊為頭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至今傳誦不絕。此外,過去七佛之第六佛亦稱迦葉佛。另佛弟子中,優(yōu)樓頻、羅迦葉、伽耶迦葉等皆有迦葉之稱。佛陀入滅后三百年之小乘飲光部之祖亦與迦葉同名。
目犍連(Mahamaudgalyagana):神通第一
目犍連也稱大目犍連、目連、目連,中國古老民俗所言的目蓮救母正是指此人。目連與舍利弗兩人是佛陀身邊修習最有成就的兩人,同時也是佛陀身邊的十大弟子之一,并以神通第一著稱。
富樓那(Purna):說法第一
富樓那,為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全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梵文Purna-maitra-yani-putra)。又作布剌拏[na]梅但利曳尼子、分耨[nou]文陀尼子?;蚵宰鞲粖淠恰浂嗔_尼子。意譯為滿慈子、滿祝子、滿愿子。“滿”是其名,“慈”是其母姓,從母得名,故稱滿慈子?!皬浂嗔_”為其母之族名,有祝、愿之義,故稱滿祝子、滿愿子。為迦毗羅婆蘇(即迦毗羅衛(wèi))人,凈飯王國師之子,屬婆羅門種。容貌端正,自幼聰明,能解韋陀等諸論,長而厭俗,欲求解脫,遂于悉達太子(釋迦牟尼佛)出城之夜,與朋友三十人同時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進,終得四禪五通。佛最初成道時,于鹿野苑轉法輪(為富樓那等五人講經說法),富樓那乃至佛所在處,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證得阿羅漢果。以其長于辯才,善于分別義理,后專事演法教化,因聞其說法而解脫得度者,多達九萬九千人,故被譽為“說法第一”。
須菩提(Subhuti):解空第一
須菩提,又名善現(xiàn)、善吉、空生。
在佛教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中記載實有其人(長老須菩提)。只是與《西游記》所描述虛構的同名人物不同。
須菩提,在西游記中收孫悟空為徒,傳授給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和長生不老的法門,《西游記》中并未交代其來歷,由“須菩提”的名字可以判斷此人物應屬于佛教范疇,但在《西游記》中卻被描寫為一個既精通道教也精通佛教的神仙形象:法力高深,弟子眾多,教化廣泛。山野之民,均受其教化。他不僅渡人向道,也教一些強身健體,修心養(yǎng)性的方法給廣大的民眾。深得一方民眾的尊敬。
舍利弗(Sariputra):智慧第一
也有人將舍利弗翻譯成“鶖鷺子”、“舍利子”。
舍利弗(Sariputra),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弟子。號稱“智慧第一”。
弗誕生在古印度摩揭陀國,離首都王舍城大約有二三里的路程。他誕生于婆羅門種姓的家庭。父親是婆羅門教中著名論師。他從小就才智過人,善于辯論,非常出名。
二十歲時拜六師刪惹夷為師,但經過一個時期學習,對刪惹夷的學問不滿足。他和好友目犍連,因聽到馬勝比丘(Assaji)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改學佛法。
在釋迦佛牟尼手下學習時,因為舍利弗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釋迦佛牟尼常讓舍利弗替他說法。當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佛稱贊他是眾生的生母。僧團碰到些棘手的問題,都由舍利弗來解決。
舍利弗比佛陀年長,并先于佛陀涅磐。
他又被稱為舍利子。心經中的“舍利子”就是指觀世音菩薩對舍利佛的稱謂。
羅睺羅(Rohula):密行第一
羅睺羅原是佛陀的獨子,“羅睺羅”有累贅、阻礙的意思。
羅睺羅(密行第一)。釋迦牟尼佛的唯一的兒子,也是釋迦牟尼的“四大聲聞”,和“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做太子時和妻子耶輸陀羅所生。為梵語Rohula的音譯。又為“羅護羅”,意為“覆障”、“障月”、“執(zhí)月”的意思。因為他是在月蝕之夜出世的。當太子的佛陀因為有了兒子很歡喜,因為佛陀的父親凈飯王不至因他的獨子釋迦牟尼出家而王室無后。佛陀就在兒子出世的第七天騎著白馬出家了,從此,羅睺羅就在沒有父愛的環(huán)境下過了他的童年。佛陀成道后的第三年,回到他的家鄉(xiāng)時,佛陀的妻子和羅睺羅沒有去迎接佛陀,當耶輸陀羅向羅睺羅說佛陀是他的父親時,羅睺羅竟不認識。后佛陀對他的前妻說:“讓你辛苦了,當然我是有負予你的,但我為眾生而犧牲,請你為我歡喜?!狈鹜佑譃榱_睺羅剃度,拜舍利弗為戒師,舍利弗為他受沙彌十戒,成僧團中有沙彌之始,時,羅睺羅十五歲。羅睺羅誦經十分勤奮,二十歲成道,又嚴守戒規(guī),被稱謂“密行第一”的阿羅漢。
阿難陀(Ananda):多聞第一
阿難原是佛陀的堂弟,許多佛經中也直接稱為“阿難”。
阿難是佛陀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一位。梵語“阿難”,有慶喜和歡喜的含義。
阿難是王舍城(Rajagriha)人,佛陀的堂弟,他非常虔誠地追隨佛陀。西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歲時,十九歲的阿難,因為年輕,記憶力強,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選為佛陀的侍者。阿難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著佛陀到各地傳道。
阿難的不尋常處在于他一生沒有敵人。他一生躬行佛法,深知是佛法的熏陶才讓他變得優(yōu)秀,于是十分謙遜誠懇。因而即使他常受到佛陀公開的稱贊,在僧團內身處高位,天天和大眾激烈地辯論不同的問題,也沒有招致別人的忌妒和怨恨。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佛陀在涅磐前還特意稱贊他的無私和仁慈。
阿難還被稱做“多聞第一”,因為他一直伴隨佛陀的講經說法,參加了很多佛陀對不同聽眾的演講。在許多記載的對話中,他作為和佛陀的對話者。比如《楞嚴經》。在佛陀滅后王舍城第一次圣典結集集會上,他出色的記憶力讓他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的演講。那些記錄下來的文稿就被整理成為佛經,包括《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等,對于佛法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經中出現(xiàn)“如是我聞”,“我”即是指阿難。
佛陀入滅后,阿難非常傷心,獨自修行。但他非常長壽,在摩訶迦葉(MahaKasyapa)入滅后,阿難被推為僧團的領導。傳說阿難的入滅,還使摩揭陀與毗舍離國修好,不再戰(zhàn)爭。
在禪宗中,阿難被尊為印度第二祖。
三乘共同認定阿難是聲聞阿羅漢,大乘佛教顯教不共認定為普賢菩薩,而密乘不共認定為秘密主金剛手菩薩。
阿難陀寺在緬甸的蒲甘有宏偉的阿難陀寺(AnandaPagoda)。
優(yōu)婆離(Upali):持戒第一
優(yōu)婆離(持律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Upali的音譯,或稱為優(yōu)波離。意譯為無滅。出身與古印度的低下層,是奴隸、雜工,沒有任何人身權利,原為一名理發(fā)師,是佛陀做太子時的宮中理發(fā)師,后和薩迦的王子一起跟隨佛陀出家。因持律精嚴,從來不犯一點小錯,佛陀命他持長僧團的戒律被稱為“持律第一”。優(yōu)婆離的一生,是在處理僧團的糾紛。為犯戒的比丘懺摩,向佛陀請問戒律中度過的,堪稱為戒律權威。佛滅后第一結集由優(yōu)婆離誦出三藏中的律藏。
阿尼律陀(Aniruddha):天眼第一
阿尼律陀也稱“阿那律”。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Aniruddha的音譯,意譯為無滅。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飯王之子,佛陀成道以后曾回家阿尼律陀佩服堂兄的道行,于是跟隨佛陀出家,以“天眼第一”著稱。雖然阿尼律陀是天眼第一的大神通,可是他本人卻是個盲人,《楞嚴經》說他出家之初,貪眠不起,被佛陀呵斥他像個畜生貪睡。阿尼律陀受此刺激下狠心連續(xù)七天不眠,竟不幸失明。但得了天眼通的神通是佛門的千里眼,他的千里眼能見十方(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地域,達到能見世界如見核桃的境界。正是天眼阿尼律陀對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氣和的羅漢,跟誰都合得來,他還悟出證道的方法,他認為:道是從少欲、知足、寂靜、正念、正定、精進、正慧、無戲論八法而得到的。
迦旃延(Katyayana):議論第一
迦旃延也稱“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
迦旃延(議論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Katyayana的音譯,古印度阿盤提國婆羅門之子。原出家修習外道,后跟隨釋迦牟尼學法,以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有“議論第一”之稱?;蚍Q為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