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晚唐詩壇的扛把子,李商隱寫詩一直是很任性的,這種任性體現(xiàn)在他在美的追求上。為了追求詩歌的語言之美、韻律之美、對仗之美,他甚至不惜將詩寫得令世人難以捉摸。有人甚至用“晦澀”來形容他的詩。但他卻用平生600首詩,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哪怕看不懂卻一樣能流傳千年。
在世人眼中,李商隱一向以詠史詩和愛情詩著稱,但卻忽視了其實他也是一個敘事詩的高手。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北青蘿》,就李商隱年少時歷經(jīng)千辛萬苦遍尋高僧,大徹大悟時寫下的一首禪詩,被譽為其平生境界最高的一首詩,特別是最后一句值得一讀再讀。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北青蘿》
唐.李商隱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云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
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隱寫這首詩的時候才15歲,與后期陷入朝堂牛李之爭后的他相比,這個時候他是單純而樂觀的。此時他本在玉陽求學(xué),詩題的“北青蘿”是一處山名,聽說山中有高僧他便獨自前往探訪。
詩的首聯(lián)看似只是平淡的敘事,點出自己尋僧的時間是夕陽西下的傍晚時分,而目的地是山中的一個茅屋內(nèi)。但詩人卻巧妙地用了“茅屋”和“孤”字,道出了高僧的清高和遠離俗世。這也為后兩句的難尋埋下了伏筆。
頷聯(lián)寫尋找的過程,詩人從眼前的景物出發(fā),落葉紛紛,遍山寒云,卻不知人在何處。這兩句的高明之處,體現(xiàn)在對路上景物的選擇上,既道出了自己尋僧的辛苦,也可見高僧所居之處的幽靜。而在遣詞上,對仗也是極為工整的,“人何在”和“路幾層”兩個感嘆的問句,將詩人求學(xué)心切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頸聯(lián)終于峰回路轉(zhuǎn)了,詩人沒有用一個過渡詞語,而是借用鐘聲,先聞其聲再見其人,將這位高僧一筆帶出。對方靠在一枝青藤上,獨自敲磐,看上去是那么閑適。在這里詩人再用了一個“獨”字,與第二句中的“孤僧”遙相呼應(yīng),又與后一句的“一枝藤”相對仗,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高僧獨處的寧靜畫面,極具美感。
最后一聯(lián)是詩人的感悟。在歷經(jīng)艱辛,看著眼前的一幕,詩人心中的一切愛恨都似乎放下了,于是世界的紛紛擾擾在他眼中都變成了微塵,李商隱已經(jīng)懂得了如何用淡泊之心面對個人榮辱。雖然有人說后來他并沒能做到,但在此時此刻他的內(nèi)心是寧靜的,或許這就夠了。
縱觀全詩,寫作手法與李商隱后期的詩相比,語言直白簡練,少了些朦朧多了些直率,雖用字算不得多高明,但卻層次鮮明,格調(diào)高超。特別是最后一句“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更是給人以啟迪的千古名句。當(dāng)心里被種種紛擾牽絆,無法安靜下來時,讀一讀這首詩,或許能和李商隱一樣,找到片刻的寧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