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思想被認為是影響后世最廣的古代學說,而且他心學的核心思想也受到各種名人的推崇,如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民國總統(tǒng)蔣中正、日本企業(yè)家之父稻盛和夫都是王陽明的粉絲,這些人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說明王陽明的思想確實佷受用,可以作為為人處世之參考。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有哪些?
如果概括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就是這簡單的十個字:“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明朝時期的文言文已經趨向白話化,這幾個字的字面意思不難理解,陽明先生所認定的“心即理”,是人心乃最大的主宰,它是一切的宇宙,宇宙無窮無盡一切都逃離不了你的心;理可以理解為萬物的真理、本質、規(guī)律。
王陽明質疑朱熹的“事事格物”,對每一種事物都去格它的本質,這是佷累的,他自己就曾對著一顆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最后還把自己給格出病來還一無所獲。所以陽明先生提倡以自己的內心為本體,去理解萬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存在,這個世界是客觀的運轉,而人都是用自己主觀的思想去理解世界。
這樣理解是不是有點矛盾?陽明先生主張用自己的內心去理解世界,而世界是客觀的人是主觀的,用心去理解世界也就意味著我們永遠都不能看清世界,看清事物的本質,看清理?其實陽明先生真正的意思,是讓我們用客觀的思維去理解世界萬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這樣你的內心就不會被你的情緒和其它雜念帶偏離。
知行合一,這個字面意思佷好理解,就是要求你把內心知道的和行動結合起來,不用陽明先生說,我們讀書的時候老師就一遍一遍地傳授這個道理:“知而不行則為不知?!?/strong>
你知道了這個道理,知道該這么做,但是你沒有去落實沒有去執(zhí)行,那么終究是一場空想,給自己徒增煩惱罷了,這樣一來還不如不知為好。
致良知,良知佷好理解,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道德標準,“致”是一個動詞,相當于落實、遵循的意思,致良知就是遵循我們內心的良知,遵循最基本的道德標準,也就是中國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忠孝廉恥”,這樣才不愧于我心。
被“神化”的丁元英信仰的是什么?
電視劇《天道》因為主人公丁元英的思維與眾不同,在劇中經常“語出驚人”,所思所想為常人所不及,再看他的履歷:留學德國的高材生、取得德國永久居留權,商業(yè)怪才等,劇中的主要成就是自己下一盤棋就把實力雄厚的樂圣公司搞垮,通過自己的“排兵布陣”讓事情的發(fā)展一切都順著自己的心意,這種人在我們常人看來已經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無異了!
難道他真的有這么神奇嗎?還是編劇對他的藝術化加工,把他弄得神乎其神,讓觀眾看得云里霧里,最后紛紛跪地膜拜?
筆者通過一個精英交流群的分享得以認識這部神劇,剛看的時候也是和大家一樣對丁元英的話云里霧里的,之后興趣大發(fā)連看了不下二十遍。在網上一搜“天道”和“丁元英”,得到了很多研究他的文章,有人說他是某位股市高手,有人說他掌握了財富密碼,眾說紛紜熙熙攘攘。
筆者接觸這部劇到如今有三年時間,期間也是不斷在翻看有關文章,并揣摩丁元英的話里話,筆者和普通大眾一樣,也是希望通過這部劇來啟發(fā)自己的思維,并試圖以此改善生活,今就自己所理解的丁元英天道思維做一番描述,姑且說之姑且聽之,如有異議,請予評判。
丁元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首先得搞清楚,不然就不好理解他的思維。根據(jù)劇中的描述,丁元英的頭腦佷聰明,他是一個草根逆襲的典型案例,因為父母兄長與他的思維嚴重沖突,原生家庭的傳統(tǒng)思想并沒有拖垮他,而是憑借一己之力改變了命運。跟很多寒門子弟一樣,他是靠知識改變命運,讓自己成為商界的操盤手。
在很多人都為生計苦苦打拼的時候,他已經知道用金融謀取暴利了,這和他大學讀的經濟學是相符的,同時也證明他這個人佷早慧,從小就知道如何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所以他長大后成為精英階層是遲早的問題。后來為了保留名聲主動放棄財富,也說明他其實是一個有良知的人。一個敢在狼嘴里搶食又選擇急流勇退的人,他的內心是矛盾的。
按照他的計劃,他本可以修養(yǎng)三年后取回被凍結的錢,然后快樂地度過下半生,這是非常完美的規(guī)劃,也符合他自己的心愿,然而全因芮小丹的出現(xiàn),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對他這個寡欲的人也敗下陣來,為了實現(xiàn)許下的禮物,丁元英再次回歸商場的狼性,之所以能步步為營,他在劇中強調了很多次,只是文人喜歡用別人難懂的措辭表達而已,他的意思就是天道,以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為信仰。
其實片名和原著都說了,世人總以救世主為信仰,期待神的來拯救自己,期待皇恩浩蕩,這種思想讓整個民族都彎著腰,這就是弱勢思維,所以他一直為這種傳統(tǒng)思想而感到自卑。一個案例體現(xiàn)在父親住院后他和母親的沖突,母親認為“養(yǎng)兒防老”是佷合理的事,但是他認為是這種思想導致一個人始終抬不起頭,因為他永遠想的就是要去報父母的恩,這種恩情比天高比海深,一輩子都還不完。
強勢思維就是和弱勢思維、傳統(tǒng)思維背道而馳的,不依靠任何的救世主,如果有的話那也是自己,自己救自己,遇事向內心求,所以人也會慢慢變得強大!這就是強勢思維的邏輯。
丁元英思維里的王陽明心學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判定丁元英是一個極端客觀的人。
他所奉行的以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為信仰其實就是出自王陽明的“心即理”,用一顆客觀求真的心去洞悉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再去結合行動做到“知行合一”,并始終保持著“致良知”的處事原則。用陽明先生的思維去看這部劇,發(fā)現(xiàn)丁元英一直都用先賢的思維處事,卻被不少讀者解讀為“神人”。
我們可以在劇中列出他用心學思維的地方
從給王廟村制訂致富計劃開始,他就已經把每一步該走的路都算清楚,通過多年豐富的商場經歷和閱人無數(shù),他知道僅憑三個農民是無法完成致富的目標,只能設計巧奪,再動用自己的資源和國外的人脈,從狼嘴里叼食使王廟村的村民脫貧,這一招“殺富濟貧”跟他做私募基金是同出一轍的,有人說他是用逆向思維來思考問題,但筆者認為這不過是他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思維,也就是“心即理”,再結合自身的商業(yè)經驗促成的結果。
任何成功的商人都能做到這一點。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你第一次打臺球的時候,無論怎么仔細觀察,基本上都是打偏了,一個子都沒掉進洞里,但打的次數(shù)多了,你可以非常輕松地把不同位置的球打進洞里,還可以玩出很多花樣。任何事物精不精通,只在于熟與不熟的問題,這就是“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結合。
丁元英決定再次“出山”,幫助王廟村致富,思來想去只能通過在樂圣公司嘴里分點食,樂圣公司發(fā)展得好好的,人家什么都沒做錯,但是商場如戰(zhàn)場,有些事情是不能用常理解釋清楚的,為了求個心安,便有了拜訪五臺山智玄大師之行,這便是他“致良知”的體現(xiàn)。
當然因為他的極度客觀處事原則,總會讓外界感覺他這個人不近人情,甚至顯得佷冷漠,包括芮小丹犧牲前給他打電話,他卻沒有任何行動,因為他知道有些事情是無法挽回的,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事,之前他就曾勸說芮小丹改行,就她的性格在警察里面,遲早有一天會出意外。
所以丁元英只不過是個洞察世事的老狐貍,沒有外界所渲染的神乎其神,很多事情功到自然成。他的思維是典型的商人思維,在商人眼里只有客觀事實,這種思想是來源于陽明先生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大家好!我是南洋鄭公子,一個愛文史之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