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唐詩歌,楊巨源是個重要人物。楊巨源的朋友圈陣容豪華,他與韓愈、白居易、劉禹錫、元稹、裴度等大家都有交往唱和,這里頭裴度和元稹還都當(dāng)過宰相。有關(guān)楊巨源的史料較少,連他的生卒年都沒有確切記載。據(jù)考證,楊巨源大約出生于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論年齡是韓愈的大哥。
楊巨源年輕時是個熱血男兒,寫過“三刀夢益州,一箭取遼城”(《贈盧洺州》),為時人稱道,因而名聲鵲起。張籍說他“卷里詩過一千首”,但楊巨源留存下來的詩只有一百多首。
楊巨源的詩作風(fēng)格獨特,長詩的語句精雕細琢,絕句清麗脫俗。明代胡應(yīng)麟《詩藪(sǒu)》說他“在中唐格調(diào)最高”;清代王夫之的《唐詩評選》中更是說到“此公七言,平遠深細,是中唐第一高手”,認為楊巨源的七言詩堪稱中唐第一。當(dāng)然,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但楊巨源的詩在中唐無疑也是一座高峰。而且他才華橫溢,學(xué)識廣博。
今天我們試著解讀楊巨源的代表作之一《城東早春》,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先看全文,“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strong>
這首詩寫于何年何月無從考證,在眾多寫“春天”的古詩中堪稱上乘佳作。第一句的“清景”自然是說早春景色清新怡人,在詩人們眼里更加可喜。冬日寒意散去,剛開始回暖,嫩黃的柳葉萌芽,但還稀稀落落,所以說“半未勻”,重在突出“早春”。
春天是萬物萌生的時節(jié),“一年之計在于春”,也是人們新的一年計劃安排的開端。沐浴在春日溫暖的陽光里,感受和煦的風(fēng),總能帶走人們陰郁的心情。可是我們常人面對此情此景,雖然心情舒暢,難以寫出古人這么好的句子來。讀有關(guān)“春天”的詩句,可能會引起我們的共鳴:這不就是我想說的話嗎?
再看《城東早春》后一句,“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上林”指的是西漢長安郊外的皇家苑囿“上林苑”,唐代已經(jīng)沒有了,在這里借指長安。再過些時候,等到暮春,長安城將繁花似錦,游人如織,爭相欣賞濃艷春光。與第一句的“清景”相比,變得熱鬧非凡。
楊巨源這短短二十八個字,寫出了早春的清新淡雅與暮春的絢爛多彩。語句精美而明快,讀來朗朗上口,不愧是名篇佳作。但細細品味,詩人似乎另有所指。因為從楊巨源作品一慣的風(fēng)格來看,他不會單純寫一篇無關(guān)痛癢的“春景”。下面簡單說一說。
縱覽楊巨源的詩作,會發(fā)現(xiàn)他頗有愛國情懷,對朝政、戰(zhàn)局有不少議論。這在中唐的大氣候里比較少見。眾所周知,中唐經(jīng)歷安史之亂的重創(chuàng)后,又接連發(fā)生各地軍閥叛亂的戰(zhàn)事,朝廷焦頭爛額,百姓更是苦難深重。跟韓愈的情懷“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一樣,楊巨源也心系天下國家,不少詩篇里將國事和戰(zhàn)爭發(fā)于筆端。
例如他在《登寧州城樓》中說,“宋玉本悲秋,今朝更上樓……故關(guān)非內(nèi)陸,一為漢家羞”。當(dāng)時軍閥割據(jù),許多領(lǐng)土已經(jīng)不是朝廷所有,楊巨源痛心又憤慨;又如《贈鄰家老將》一詩,又表達了邊關(guān)對將士的憐惜,“白首羽林郎,丁年戍朔方。十年依蓐(rù)食,萬里帶金瘡?!睏罹拊吹膽n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
所以《城東早春》一詩,與中唐許多萎靡不振的詩歌相比,意境高遠,另有所指。我們試分析一下。
從早春柳葉萌發(fā)到暮春鮮花綻放,隱喻了有志之士成長的過程,或者說功成名就的過程。成功離不開自身努力,更要有機遇,機遇哪里來呢?自然是“有司(相關(guān)部門)”的賞識和提拔。所以《早春》這首詩,其實蘊含了楊巨源對朝廷的殷切希望,希望當(dāng)權(quán)者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錄用人才,讓那些身處窮街陋巷的有志之士得到重用,出人頭地,百姓們爭相目睹其風(fēng)采。這才是“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的真意。
《禮記·月令》篇有言,“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至少從周代起,古人理想的國政之一,就是在早春時節(jié),由“相(宰相)”頒布法令,選拔人才,并施惠于萬民。這也是楊巨源《城東早春》具有深層含義的又一個佐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