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紹奇談醫(yī):肺炎之我見(1)
一 肺炎不盡屬溫病
一般認為,肺炎屬于溫病學“風溫”的范圍,我理解風溫、冬溫、春溫,主要是指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
但肺炎不盡屬溫病。特別是肺炎初起,有表現(xiàn)為雖然發(fā)熱,甚至是高熱,而惡寒無汗,咳嗽胸憋,脈浮緊而數,舌淡苔白的麻黃湯證;有表現(xiàn)為不發(fā)熱,自汗出,惡風寒,精神萎糜 胸悶而喘的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如老年人的肺炎。
二 肺炎多屬伏邪
前人在實踐中觀察到,同屬溫病,有的由衛(wèi)而氣而營而血,“如天然節(jié)奏然”;有的一開始就高熱 神昏,傷陰 動血,于是就有了“新感”、“伏邪”的說法。
起病后,病情由表及里,順序按衛(wèi)氣營血規(guī)律發(fā)展演變的,屬“新感”,屬于“暴感”一門。
起病即見里熱內熾,氣/營同病的,屬于“伏邪”。
伏邪者,邪伏于內之謂。古人限于時代條件,對所伏之邪,多指為寒,所謂“冬寒內伏,藏于少陰,入春發(fā)于少陽”,這就是“伏寒成溫說”。其實,伏邪種類很多,不僅僅是寒邪。
至于邪伏何處?有說少陰的,有說肌膚的,有說骨髓的,有說少陽的,有說募原的。實際上,溫病不必定是因寒邪內伏,變化成溫;對邪伏部位的推測,無非是發(fā)病之后的表現(xiàn),如少陰屬腎,腎主藏精、主水,故甫病即陰傷、舌絳、神昏、動風、痙厥者則推測其邪是伏藏于少陰;甫病口苦咽干、寒熱往來的,即謂邪伏于少陽……。
伏邪溫病是客觀存在的,其熱多因新感而誘發(fā)、引動,這就不能和新感溫病“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輕氣”,同一個治法,葉天士已經明確指出過伏邪溫病“不與暴感門同法”。
今日所見之肺炎,以伏邪溫病為多,如果看不清這一點,還是使用辛涼輕劑、辛涼平劑、時時輕揚法那一套,顯然是病重藥輕,勢必因延誤失治而使病邪鴟張,釀成燎原之勢。
同理,傷寒也存在伏邪的問題。太少合病,三陽合病,就是新感/伏邪并存的例子,如無伏邪,哪有一受風寒,表未解而里熱就盛的道理呢?
如前所述,古人多以溫病(春溫)為冬令受寒,感而不即發(fā),伏藏體內至春乃發(fā),我們今天不要受這些說法的拘束。
證之實際,肺炎所伏之邪是溫毒,此外還多有兼挾,如腸胃積滯之熱、痰熱、痰濁、濕熱、水飲,屬廣義“伏邪”。
伏邪,不是憑空構想而來,而是以臨床見證為依據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