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者,何如人也?
在西去咸陽的路上,有一個須發(fā)盡白的老者。
倒騎著毛驢的他,頭上總有一片祥云跟隨。
而他也自稱,正欲隨云而去。
他就是老聃。
老聃老了。
老了的老聃內(nèi)心卻總有一個做嬰兒的夢想。“如嬰兒之未孩”他覺得嬰兒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他是在一次家庭團聚中偶爾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的。一家四世同堂,在商量如何慶祝他的大壽。忽然,他的小玄孫李仁一聲大哭。然后大家都聚攏過去,有搶著要抱的,有拿布去幫擦眼淚的,有拿一個尿盆去幫接尿的。一大家子人忙了大半天,基本都是圍繞小孫孫轉。小孫孫的臉色很快就紅潤起來,而全家人也被搞得疲憊了,卻沒有一個人喊累。
老聃覺得這就是神奇,每到大團圓的日子,最弱小的小玄孫經(jīng)常可以控制全場的局面,成為中心人物。他覺得應該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主宰。
老聃把他稱作嬰兒哲學。
后來他又發(fā)現(xiàn)女人的神奇和強大。
由于連年戰(zhàn)亂,五霸迭起,齊恒過后,晉文登場,秦穆過后,闔閭也在南方稱霸,眼看戰(zhàn)事又由中原燃燒到南方吳越。一次次戰(zhàn)爭后,都是一大幫強壯男丁的消亡。
戰(zhàn)爭年代,老聃喜歡“無為”,認同的少。因此他很少出門,他更多的是和婦女兒童在一起。男人們在青壯年相繼死去,他們只要回家一探親,不久之后便又會生長出新的嬰兒,一個個婦女們是如此的神奇,或者,她們才真正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她們和孩童一起構成了世界的主宰?
而萬物負陰而抱陽,他認為世界本身是顛倒的。
大多數(shù)人都是錯的。
這樣逐漸就形成了他的道德天下思想。
他的道德天下思想就是由守家的婦女兒童得到啟發(fā)的,是通過陰柔而長久存在并維系世界存在的哲學。
“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似無所歸”
“望呵,其未央哉!”
于是他決定倒騎毛驢。
他要傳播他的道,那就是反著看問題的道。
他的哲學就像云彩一樣飄渺,因此只有云彩能領會其意,而只有云彩總是隨著他來來去去。因為理解了云彩而使云彩追隨著他,這就是意念的偉大力量。
他所構筑的哲學是由意念產(chǎn)生的,是現(xiàn)實世界外的另外一個心空,現(xiàn)實中很少有人能讀懂他。
他在點化了函谷關總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今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在終南山田峪河一帶結草為樓修行說經(jīng),沿傳至今還有樓觀臺,也成為道教發(fā)源地。哈哈,然后有人說親眼看到繼續(xù)西行,他去了印度,點化了印度一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化身釋迦摩尼,從此光大了印度佛教。
二
老子可不是一個普通人。
相傳他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從腋下將他產(chǎn)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還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他的出生還有更神奇的說法呢?
尹喜就著大片荒漠和大家海侃起來。
據(jù)說老聃還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
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發(fā),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
81天又變成81年了。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少年時拜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為師。商容告訴他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日月星辰可行;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而他把這一切歸之為神所為。老聃不能明了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于是復求之于自然萬物。
既長,為周藏室吏,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nèi)。
那他為什么又要西行到此呢?
原來老聃本是成王的叔氏族,本名老陽子,學稱陽子,爵稱伯陽。在公元前522年,老子為周朝司空。周景王啟用老子改革周朝300年來政策欽定的“令德”。
但是,魯大夫閔子馬公開攻擊周朝不學周禮,稱老子改革周禮的“無學”理論是“不學”。并說他“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過慝之度。三年之中而有離民之器二焉,國其危哉?!?/span>
但周景王強力支持了老子,老子很快名重于一時。他的《德道經(jīng)》(最初版本叫德道經(jīng))當時是周朝的國書,又稱《周書》。當時,晉國師曠稱此舉為“修《義經(jīng)》”,周太子晉說是“立義治律”。尊老子的“義禮之學”為《周書》,后來的韓非曾反復提到。韓非稱老子“貴虛靜而重變法”也典出于此,盛行于一時。但是,由于景王的去世,單穆公借助晉國發(fā)動政變,在周王室內(nèi)部也實現(xiàn)了大貴族的霸道對王室、舊臣和百工的顛覆?!皢问先≈堋焙螅献佑X得自己的王道政治渺茫。
老子重于覺得他無為的王權理論沒有用武之地。
于是開始西行,這年老子58歲。
他的須發(fā)皆白。
三
西行何處?老聃并無明確方向,他只是微微感覺,西方山勢高峻,定是傳道之地。老聃騎牛行至梁之郊外,遇到弟子陽子居。
陽子居,魏國人,入周太學,聞老子淵博,曾私拜老子為師。
陽子居在梁會與老子相遇。當時陽子居正忙于訪先祖居,購置房產(chǎn),修飾梁棟,招聘仆役,整治家規(guī)。老聃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饑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又說:“君子與人處,若冰釋于水,與人共事,如童仆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不自然,則合于道矣!”
陽子恍然大悟,終成一代大哲。
然后,老聃又在宋國做了短暫停留。隱居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豈知其名,無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個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壘山上。住三年,畏壘之地民風大變,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榮,請教養(yǎng)生之道。庚桑楚把他推薦給了老聃。老聃告知以養(yǎng)生。他說:“養(yǎng)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nèi)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欲,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于是乎當臥則臥,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nèi)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nèi)外兩忘也。內(nèi)者,心也;外者,物也。內(nèi)外兩除者,內(nèi)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nèi)外兩忘者,內(nèi)忘欲求,外忘物誘也。由除至忘,則內(nèi)外一體,皆歸于自然,于是達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學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則心中自靜;心中清靜,則大道可修矣?!?/span>
但是南榮卻堅持要求養(yǎng)生之執(zhí)行。
老聃道:“養(yǎng)生之經(jīng),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卷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陰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此乃養(yǎng)生之經(jīng)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于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于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身立于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體之內(nèi),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span>
聽了老子的話,南榮大悟。
南榮于是在宋地開養(yǎng)生之學,成為當?shù)仞B(yǎng)生之宗。
四
點化了幾個大賢之后。
他的德道理論結合當時周朝政治形勢,已經(jīng)趨向成熟,但是最終沒能在那場政治斗爭中獲勝。在西行的路上,想到自己的學說有可能會失傳,他的內(nèi)心是苦悶的。
在函谷關,在尹喜的反復要求下,他只好再重復一次他的道。
他朗聲說:道才是萬物的起源,他可以生成萬物并解釋萬物。宇宙萬物的演變有其自身的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在永恒中的一切事物又具有正反兩面,事物本身的內(nèi)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tǒng)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胺凑叩乐畡印?,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是這個道理。
轉化中,他又可以統(tǒng)一啊。世間事物都是“有”與“無”之間完成統(tǒng)一的,“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因此,無又是萬物之源。
天下的道理,又是多取中和的。比如有無之間,還會有個若有若無,存亡之間還會有個若存若亡。因此,中可以協(xié)調平衡萬物,使萬物保持一個相對的永恒的狀態(tài)。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但為什么權貴們越來越富,而窮人們越來越窮呢?當今世道,因為是逆道而行,因此大災連連。“人之道則損不足以奉有馀”,因此而呈現(xiàn)亂象了。亂象一呈露,離大治也就不遠了。那什么時候離大治不遠呢?就是民之輕死,民不畏死。民眾不怕死了,就說明人之損不足奉有余過頭了,中和都不起作用了,那圣人的思想就會出現(xiàn)了。
其中突然有個聲音問:那個圣人不會是你老聃吧。
老聃呵呵笑道:不是我。于是大家都猜出了是魯國孔丘的弟子。
孔丘正在四處傳播他的儒政文化。他明知不可而為之的行為已經(jīng)名聞天下,也受到了大多數(shù)人的訕笑。于是大家要求老聃談談孔丘。
孔丘曾專程到周朝來向老聃問個關于周初年有關禮儀的問題。老聃對這個比他小二十多數(shù)的青年印象是很深的。他臨走前老聃看到他那長長的背脊就想:孔丘是個想建立道統(tǒng)的人,可是他知道道是什么呢?
老聃還能清晰的記得會見孔丘時的情景。他說:“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倍浊鹂鄦手粡埬樀溃骸拔崮藨n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zhàn)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為于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孔丘默無言,緩緩而退。
老聃猶能見到他倔強的背影融入夜色。
明知不可而為之,此之為丘乎?
孔丘的道統(tǒng)是濕熱型的,它猶如紅紅炎炎的日頭鋪在塵垢的大地上,讓人肅然!老聃的道是陰冷型的,它猶如清清冷冷的月光照在靜靜的山谷里,讓人昭然,讓人靜穆!
老聃是知明,孔丘是知行。
老聃說:“孔丘屬于王道政治,在目前很難行通。我估計都要三百年天下大一統(tǒng)之后后?!?/span>
“三百年?”函谷關所有的人愣了。大家都知道老聃厲害,但他要預測三百年后的事情,大家還是愣住了。
尹喜先發(fā)問:那你怎么預測到孔丘的儒學在300年后會發(fā)揚光大呢?
老聃摸摸發(fā)白的胡須說:
因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最為得力的還是孔丘的那些弟子,他的學問的傳播有賴于他的教育。他繼承祖宗供奉祖宗那一套是他從商朝人那里學來的。因此,他的弟子們會把他當作圣人來供奉,這樣就容易延續(xù)下去,而真正延續(xù)到被執(zhí)行要300年以上?!?/span>
函谷關的人似乎都沉侵在悠長的歲月流逝中,伴著老聃那渾厚的低沉的聲音,函谷關一片冷寂。
良久,有人問到老聃的無為理論。
所謂“無為”就是看不見的去做,或者說是做得讓人看不見。它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只有手段無為,才能達到“有為” 的目的。這個無為就是看不見的“道”,而“無為”在一定時候會自然轉化為“有為”。
大家似懂非懂,只是覺得這個理論很高明,或者說理論上聽懂了,可是怎么去做卻是茫然。
老聃只好再強調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
對,大家恍然大悟似的點頭道。
尹喜撓撓頭皮說,是不是“道法自然”呀。
對,也不對。老聃點點頭復又搖搖頭說。
那這個自然又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很小聲的嘀咕道。
自然是大自在的存在,它遵循它自在的規(guī)律,它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但是不會有人去指導他怎么做,有個聲音很小心的回答道。
老聃不言。
似乎高天上有個云彩徐徐的掠過。
老聃抬頭,看到了云彩。喃喃地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有可轉化為無,無可轉化為有。世界猶如混沌,模糊可對混沌。世界充滿變異,無??蓪ψ儺?。以無有之心對無有之世界,方可,方可!”
頓時,函谷關聽經(jīng)人感覺清風徐來,云霧繚繞,大家沉入一種莫名的虛無狀態(tài)中,久久的沉溺。
閉目,然后再睜眼。
老聃的座位上已經(jīng)無人。
五
老子竟然不辭而別。
沒有人知道他是怎么離開的。
有人說,突然看到一股煙霧,老聃是隨煙霧而去的。有人說地下突然冒出一片水域,老聃是駕一葉扁舟而去的。有人說從天上飛來一條青龍,老聃是乘青龍而去的。
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
幾天后,尹喜也跟著失蹤。
函谷關聽經(jīng)人都認為關尹是隨老聃而去的。
原來尹喜在前一夜已經(jīng)領悟到老聃近日將離此而去,預先準備了一批快馬。在老聃離去幾日后快馬西行,再次追得老聃與中國印度邊界。
老聃無奈,只好再次補就無為之言。
先講道,再講德,口述于尹喜,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jīng)》。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jīng)》,合而稱為《道德經(jīng)》?!兜澜?jīng)》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jīng)》,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關尹得之,如獲至寶,終日默誦,如饑似渴。
這《道德經(jīng)》和他中年時候所作的《德道經(jīng)》已是有許多不同?!兜碌澜?jīng)》更注重古代政治王道和圣治之事。而《道德經(jīng)》則偏重于哲學,經(jīng)歷過政治的失意和長途跋涉的艱辛,老聃已經(jīng)明了造化之功,通曉天地之機,由圣到凡,復從凡到圣。
然后,經(jīng)過老聃點化過的幾個弟子逐漸發(fā)展了老聃的主張,到戰(zhàn)國時發(fā)展為著名的道家學派。這一學派是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內(nèi)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而老子,在人們心目中已經(jīng)如神如仙。
敬凌簡介:
獨立學者、策商。博學多才,行遍名山大川,神交古圣先賢,主張修學和事功融會一體,出版專著多部,深度結合《周易》和陽明心學,獨創(chuàng)《九易心學》。
掃描二維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