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誠陽道長講道錄(卅五):道教修煉的“心齋”法門
—兼談道教的“五葷三厭”
田誠陽
道教“齋法”,不是單純以素食為“齋”,那只是世俗人執(zhí)著飲食的一種心態(tài)。
道教所講的“齋”,是“心齋”,這是道教“齋法”的真諦。
“心齋”之道,包含著道家修煉的深層含義。
莊子在《人間世》中,借用孔子教誨顏回的口氣,闡述了道家“心齋”的真義。原文如下: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shù)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所謂“不飲酒不茹葷”,這些都是形式上的“祭祀之齋”,即是古人在祭祀神明的時候,所講究的“齋戒”。
中國古代的“齋戒”,通常稱為“齋戒沐浴”,即在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不與妻妾同寢,以示虔誠敬重。如《明史》載洪武2年朱升等奉敕所撰《齋戒文》:“戒者禁止其外,齋者整齊其內(nèi)。沐浴更衣,出居外舍,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吊喪,不聽音樂,不理刑名,此則戒也。嚴畏謹慎,茍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誠,無須臾間,此則齋也”。
道教的齋戒,包括禁食“五葷三厭”?!稜栄乓怼分^:“西方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為五葷,道家以韭、蒜、蕓臺、胡荽、薤為五葷。”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蒜》:“五葷即五辛,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煉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蕓苔、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苔、胡荽為五葷?!弊⒁狻笆[”不在道教五葷之列。“三厭”指狗肉、大雁和烏魚,明朱國禎《涌幢小品·字義字起》:“俗語有五葷三厭之說,厭字殊不解。后讀《孫真人歌》,謂天厭雁,地厭狗,水厭烏魚。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魚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回到主題,更進一步,莊子提示了比“齋戒”更深的內(nèi)涵,就是集中精神(若一志),不要用耳朵傾聽那樣集中,也不是用心思考慮那樣集中,而是要“聽之以氣”。
因為所謂用傾聽那樣集中,只不過是把意念集中到耳朵上面;用心思考慮那樣集中,只不過是把心思符合于考慮的事物上面。
所以用耳聽、用心聽,聽之以耳、聽之以心。這些都是有形有象的修為,是不究竟的。執(zhí)著于此,迷途難返,背道而馳,咫尺萬里。
道家性命雙修的真諦,是要“與道合真”。大道無形,故非“與形合真”,因此聽之以耳、聽之以心,都是不符合大道的。沿此修為,無法入道。
因此,莊子說,應(yīng)當“聽之以氣”,用氣去聽,由此入道。注意道家修煉所講的“氣”,非有形呼吸之氣,亦非有形丹田之氣,乃是“虛而待物”之氣。惟其虛而待之,如同虛而待物,專心一志,方能以虛合道。
此即道家“心齋”法門,直指大道真?zhèn)鳌?/span>
彼以食素為齋者,與此實有云泥之別也。那些以為道教不忌口者,又等而下之矣。
清陽子
于甲午年十月初八日
南方火德星君聖誕日
東府君朝玉皇日
北斗降日
四天王巡行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