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有三密,其中之一是身密,而實現身密的方法之一是結印。結印的原理就是以身調心,通過一定的姿勢來影響心的活動。
聽起來神秘,其實每個人都在這個原理中,每個人都時刻在結印。佛與菩薩有印,凡夫怎么也會有???其實凡夫印就是身體散亂,聽任下意識號令的姿態(tài),舉手投足,行住坐臥,只要是身體意識為主,就是在結凡夫印。結什么印致什么心。結彌陀印,安極樂心。結凡夫印,生散亂心。反過來也是一樣。古今的覺悟者常常會說“當下即是”。而普通人往往把這話理解成“當下雖然是,但是我需要悟,而悟需要時間與功夫”。其實不是這樣。當下即是的意思,就是當下即是,不需要你做任何的努力與追求。感受不到“當下即是”是因為你結的印不在當下----你在利用心思,想象一個不同的境界,于是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境界不存在”或者“這個境界存在嗎”或者“這個境界太遠太難,我需要努力”。這是心思的功用,你被心思的功用迷惑了。比如看到一幅畫,你看到的是形象美丑好惡,但實際上只是線條與色彩。你不需要改變這個形象就可以看到線條與色彩,它們就在那里。心思也是一樣。心思固定在自我與他人,自我與世界的對立上,這些對立反映到意識里,就是有身體的“我”,形成了“我的”“我要”“我能”“我不喜歡”等心思與相應的行動。這就是凡夫印,是被迷惑的原因。與凡夫印相對的是圣賢印。圣賢與凡夫長得沒有什么不同,只是結印(用心)的方式不同。凡夫以小我為念,圣賢以天地為心。以小我為念,處處執(zhí)著對立與不同,表現就是散亂躁動。以天地為心,超越對立差異,表現就是定。定不是死坐不動或者沒有心思,而是超越矛盾對立。古今中外,圣賢言行在形式上都可以歸為守定---不因相的差別而動搖;在內涵上都可以歸為仁義。仁為一體,義為天理。圣賢與凡夫的差別,不是心有兩個,而只是落處不同。落在大處就是圣賢,落在小處就是凡人。這種現象上的差別理論上很容易超越,換個用心方式就行了。那個大心,真心,從來也不曾消失。只要你的結印方式(用心)與它相應,就可以轉化小我,糾偏歸全。有這兩樣,人的心思就轉到道上,與天地佛神相近了。比如你用心追求自己的利益,就是在偏象的矛盾割裂中不斷往返。系心于天地,則能逍遙安適。天地不曾遠人,只是人不曾在上邊著意。總之,能不能體會當下即 是,不是看功夫,而是看會不會用心。會不會用心,看對自己的印有沒有覺知或者與圣賢印能不能相應,兩者中有一個肯定,就可以體會“我非我”或者“當下即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