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 號
堂號是一個姓氏的特殊標識,它能顯示姓氏發(fā)源的地緣關(guān)系。在家譜中,堂號具有聯(lián)系姓氏與宗族關(guān)系的意義,也是后代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之一。
堂號的歷史悠久,應(yīng)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從功能上說,堂號的意義主要在于區(qū)別姓氏、區(qū)分宗派,勸善懲惡,教育族人。
堂號是宗法社會的產(chǎn)物,在傳統(tǒng)宗法社會中,它對于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后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一、堂號與郡望
堂號和郡望一樣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堂號”也叫“郡號”,郡是行政區(qū)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fā)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因此立“堂號”而為信。
堂號名稱一般取自于郡號名或為紀念家族始祖或名人而自創(chuàng)。一般來說,堂號多取自于郡號名,郡是秦、漢時期對行政區(qū)域的建置, 郡號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諸侯國名,地方府、州、縣名。隨著姓氏家族的發(fā)展壯大,就出現(xiàn)了以各姓氏名門望族發(fā)祥地的郡名作為郡號的由來。
如果說,郡望是高一級別的宗族尋根標志,那么堂號就比郡望堂低一級的宗族標志。郡望往往可以作為堂號,但堂號卻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個姓的堂號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數(shù)個多至數(shù)十個,但堂號往往有數(shù)百甚至上千個之多??ね谒未院缶烷_始走向統(tǒng)一和固定,但堂號卻隨著宗族的發(fā)展,一直在不斷地增加。
大家族日久人眾,或是遇至天災(zāi)連年之時,族人就會因遷徙流離,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總堂號”之下,再加入“分堂號”名稱的方法。“總堂號”代表家族(姓氏)的發(fā)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號”則是族人遷徙至新地,成為當?shù)赜忻易搴螅栽摰氐目ぬ栕鳛樘锰?,“總堂號”和“分堂號”統(tǒng)稱為“郡望”。
因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為自己家族的郡號,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為一個堂號的現(xiàn)象。例如:王,胡這兩個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號名稱另一出處:自創(chuàng)堂號,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號,該堂號名稱一為有別于各姓氏的分支別派,二為銘記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跡或教誨。例如:楊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為人風(fēng)范。
二、堂號與祠堂
自明清以來,每個家族的祠堂就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議決大事的重要場所。各自的祠堂都有自己的堂號,從某種意義上講,堂號是宗族的標志。一般堂號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具有姓氏特征的堂號,另一類是沒有姓氏特征的堂號。具有姓氏特征的堂號,其來源大都寓于某些含義或典故,它會重復(fù)出現(xiàn)于同宗族的不同支派。沒有姓氏特征的堂號,大部分為某一支派特有或與其他宗族的堂號甚少重復(fù),也有少量堂號在同姓或異姓宗族中重復(fù)出現(xiàn)的。而堂號輔以姓氏或地域的,就能判斷其宗族方面有關(guān)史料。
在舊時中國各姓祠堂正門上方,往往有一塊牌匾,上面寫著 “xx堂'。在海外的宗親社團和各姓聯(lián)誼會所,也往往掛有寫著“xx堂”的燈籠和牌匾。這就是中國人的堂號。簡單地說,堂號就是祠堂的名稱、稱號。
祠堂又稱為家廟,是中國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靈、舉辦宗族事務(wù)的公共場所。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tǒng)的一個民族。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給它取一個名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來源,記起祖先的功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終結(jié),祠堂在中國大陸不是成了歷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號不可能再產(chǎn)生,但是,舊有的堂號卻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們的記憶中。
近年來,隨著中國政府的開放改革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大陸宗祠被恢復(fù),族譜被續(xù)修,因此,堂號再一次被人們抬了出來。不過,今天的堂號,已經(jīng)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有的只是給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后人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對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對于中華民族的大團結(jié),對于早日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堂號都必將產(chǎn)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三、潘氏郡望 堂號 宗廟
因歷史上的戰(zhàn)亂和其它原因,從滎陽遷出的后裔遍布中華和世界各地?!皽铌枴彼斐蔀榕诵盏奶锰柤捌淇ね?,潘氏后裔便以 “滎陽堂”、“滎陽郡”、“滎陽世家”等明其根系淵源。
潘氏郡望有:滎陽、廣宗、河南、光州豫章等。
潘氏堂號有:滎陽、黃門、永言、司諫、春茂 等。
(一) 郡 望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滎陽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北魏移至今縣。北齊為成皋郡。隋唐為鄭州滎陽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后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治南昌,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轄漸縮為南昌附近一帶。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后期改鐘陵縣,又改為南昌。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后。
(二) 堂號
滎陽堂:成王四年(公元前1040年),周公決定改建和重新調(diào)整諸侯國,改潘邑為潘國,季孫公因功被封為滎陽侯,在其國就爵稱候,并建成宗廟於滎陽,因以為堂。
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賢堂”、“篤慶堂”、“優(yōu)肅堂”、“永言堂”、“司諫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本宗源于滎陽,西晉遷徙浙江,明初再遷鄒邑。追根溯源,當以家祠匾額、碑銘“滎陽世家、浙水家風(fēng)” 溯其根系淵源,可謂源遠流長。
(三) 宗廟
季孫公于成王1036年受敕封滎陽爵列侯,以滎陽為郡,后建立潘國,建宗廟于滎陽城。自畢公至七世祖乃祖廟中七相祖公也,故稱“七相公祠”,乃潘氏最早的宗廟。
后來重建的又稱“忠孝堂”,忠孝堂坐落于滎陽汜水鎮(zhèn)(虎牢關(guān)),為潘氏始祖廟。廟中崇祀世襲封侯的七位祖先:畢公高牌位居中,中起左邊依次為季孫公(一世祖)、伯啟公(三世祖)、伯高公(五世祖);中起右邊依次為居仁公(二世祖)、簡公(四世祖)、雅言公(六世祖)。
相傳因漢代劉備、關(guān)羽、張飛結(jié)義于此,三英戰(zhàn)呂布亦在此,后人又稱為“三義廟” 。雍正九年改建為“山西夫子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