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夏、商、周以前,姓和氏是不同概念。姓是用表示母系的血統(tǒng),氏是名姓部落的名稱。夏、商、周以后,姓氏合而為一。古往今來,中國人使用的姓氏已超過22000個,當(dāng)今中國人正在使用的漢姓約3500個。在澄邁縣境內(nèi)的姓氏近200個,其中王、李、陳、曾、林、蔡、吳、黃、徐、劉是我縣的十大姓氏,為了使人們了解我縣十大姓氏主要來源及其文化,現(xiàn)對其逐個介紹如下:
王 姓
澄邁縣王氏主要來源:宋朝,王氏開始遷入澄邁。1、王悅,名居正,揚州人,后遷往福建莆田七芳村居住。官職兵部侍朗,由于主戰(zhàn)抗金,被奸臣迫害,于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貶流來瓊,居瓊山府城,成為王氏遷瓊始祖。他的后裔從南宋起陸續(xù)遷入澄邁,分居于大潭、塘北、大茂、鐘寨王宅、塘口、東排洋、長村、合福、加產(chǎn)、茅坡、嶺下、加志、加桐、下山、坡寮、東潮、博才等村莊。2、王朝英,又名王欽命。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渡海來瓊,定居澄邁縣黃竹村(原稱王族村,清嘉慶年間改為今名)。3、王天祥,福建省莆田縣人,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渡瓊卜居澄邁新安都(即今高山村)。元世祖十六年(1294年),統(tǒng)一天下后,招王天祥為瓊州路安撫使,賜姓奧里,元大德十年(1306年),平亂澄(澄邁)、臨(臨高)、會(樂會,現(xiàn)為瓊海)、儋(儋州)有功,提升為海北海南道宣尉司都元帥,生五子,長子王仁,居澄邁文頭山村;次子王義和三子王禮,居臨高縣;四子王智,居澄邁縣高山村;五子王信,居廣東省高州。4、王宗達(dá),原籍京都太蒼州(今江蘇省太蒼縣),后遷福建省莆田縣。官職為“勇義護(hù)餉閩省莆田縣防總”,于南宋端宗丙子年(1276年),問渡抵瓊,潛居澄邁溝前。他的后裔分居于博潭、南墩等村莊。5、王恂,原籍福建省福州府古田縣東井村,授職千戶,南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以官軍帶兵戍瓊,剿撫有功,恩威并著,璽授世襲,遂居瓊南。生三子,長子巨鸞分居海南臨高縣透灘村,傳至八世而出了一位學(xué)冠兩監(jiān)、官至 的王佐;次子巨凰,從父出軍剿擒招撫,授職千戶,入籍澄邁縣居道友村,至四世分遷南軒、道面,至五世分遷嶺腳、上位,至七世王武功從道面村分遷創(chuàng)建大美村,傳至十三世而出了一位在朝廷任職內(nèi)閣制敕房辦事、大理寺右寺副,官至福建分巡左江道副史的內(nèi)史官王贊襄。后裔繼續(xù)分居山口、排坡、巨坡、良田等村莊;三子巨鳳分居海南定安縣美鳳村。6、王震,福建省莆田縣青山都烏石鄉(xiāng)人,官職任太常寺正卿,是戶部尚書吳賢秀女婿,因奸臣所害,于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流放崖州,卜居瓊山東岸那邕村。王震后裔:①王觀東,宋未元初年間從海南瓊??h水頭村遷居石浮桂根村;②王妥,明朝洪武年間,從瓊海水頭村遷居加樂峒羅央村,后子孫分居加玉、加布、吉坡等村莊。7、王世顯、王世達(dá),福建省古田縣坎頭村人,王世顯受宋帝任命來瓊,當(dāng)澄邁縣令,其弟王世達(dá)亦隨之來瓊,任滿后,遂擇地定居澄邁北橋村,后遷澀石村。他的后裔分居溝邊、加崖、墩隆等村莊。8、王居風(fēng),南楚籍人,于元代大德年間,渡海來瓊,因創(chuàng)策嶺保障有功而封千戶,并定居澄邁縣福山芬華村。9、王宏澤,宋末渡海來瓊定居樂會縣(今瓊海市),他的曾孫王承業(yè),明朝永樂年間,自樂會縣遷居澄邁縣沙墩村。他的后裔分居于長安墟、南洋、富朗、加籠園等村莊。10、王猷瑞、王猷選,原居定安縣山椒村,系過瓊始祖王錢高后裔,于明代崇禎年間遷居澄邁縣新吳南白村。11、王德裕,原籍福建省莆田縣百福村,于元代渡海來瓊經(jīng)商,后定居瓊山府城。他的后裔王兆運,清代雍正年間(1723-1735年)遷居澄邁縣福山龍云村。12、王賢成,原籍福建省莆田縣,宋末渡海來瓊,初居臨高縣多文茅山村,后居?xùn)|江南卓村。他的后裔王成才、王元才、王英才、王英豪,清代初期遷居澄邁縣中興好保村。13、王仲麟,原籍福建省莆田縣,宋末渡瓊,定居臨高縣龍頭村,他的后裔王恩敷,于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年),遷來澄邁縣福山多文村,解放初期并入土艷村。14、王武略,中原人,元朝時封千戶,授金牌出鎮(zhèn)瓊南,卜居瓊山府城。他的后裔王璋,清朝乾隆年間遷居澄邁縣中興墩雅村。15、王天賜,系過瓊公王宗義后裔,清朝乾隆年間定居澄邁縣福山儒門村。16、王必施,湖南省興化縣人,清朝乾隆年間遷瓊?cè)氤芜~,定居金江鎮(zhèn)中山路。
李 姓
澄邁縣李氏主要來源:宋朝,李氏遷入澄邁縣。1、李材卿,原籍福建省莆田縣涵江白塘洋尾村,宋咸淳年間(1265&;not—1274年),奉旨赴瓊?cè)纬芜~縣令,任滿后遂籍于瓊。他的第三代孫李賢秀,沿襲父職,任澄邁縣尹,宋末(1279年),遷居澄邁縣祿山村。他的后裔分居京嶺、長發(fā)坡、藏修、新村園、下六、溪排坡等村莊。2、李仁,原籍福建省莆田縣岸頭村,曾任湖廣德安府應(yīng)城縣知縣。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抵瓊?cè)螐V東省瓊州府澄邁縣知縣,后定居曾口縣舊址(今澄邁縣永發(fā)鎮(zhèn)博羅村),生七子,長子李世榮,分居瓊山潭青村(今??谑行阌^(qū)東山鎮(zhèn)潭青村);次子李世英(居不詳);三子李世雄分居永發(fā)潭土村;四子李世奇分居瑞溪下坡村;五子李世豪(居不詳)、六子李世杰分居瑞溪羅浮村;七子李世標(biāo)分居長安下寨村。3、李文英,系過瓊始祖李三畏后裔,宋景定五年(1265年)從萬寧來澄邁縣羅驛村講學(xué),遂定居羅驛村。4、李文國,原籍廣東省新會縣麻園村(現(xiàn)江門市外海鎮(zhèn)麻三古巷),于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以廩貢出仕瓊州,后教書育人,并落籍澄邁縣加樂德潤村。
陳 姓
澄邁縣陳氏主要來源:宋朝,陳氏開始遷入澄邁。1、陳豪,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揚林里,太學(xué)生。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因上疏力保賢相李綱,被奸臣迫害,而避禍來瓊,落籍瓊山蒼原村(今??谑行阌^(qū)東山鎮(zhèn)蒼原村),他的后裔從南宋起陸續(xù)遷入澄邁。①陳文孫,系陳豪第四代孫,曾任廣東省英德縣知縣,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奉命來澄平亂,后遷居澄邁縣博潭村。②陳廷鈺,明朝洪武年間,從蒼原村遷居澄邁縣瑞溪北橋村。③陳朝陛,明朝洪武年間從蒼原村遷居澄邁縣瑞溪里加村。④陳文廣,明朝建文年間,從蒼原村遷居新吳橋坡。2、陳念,福建省莆田縣福德鄉(xiāng)人,官職閩州府朝議大夫,宋元符年間(1098-1100年),渡海入崖,落籍瓊山蒼毫村(今屬東山鎮(zhèn))。從明朝初期,陳念后裔陸續(xù)遷入澄邁,分居瑞溪山內(nèi)村、加樂德潤村、太平飛樹村等村莊。3、陳拱宸,福建省莆田縣禱坑村人,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渡瓊,1249年任文昌縣知縣,任滿后定居文昌縣溪梅村(今文昌市湖山溪尾村)。他的后裔從元朝起遷入澄邁,分居太平龍江、烏什,橋頭仁同、文儒沙塘等村莊。
曾 姓
澄邁縣曾氏主要來源:宋朝,曾氏開始遷入澄邁縣。曾仁、曾信、曾傳三兄弟,宋末期間,由福建省莆田縣巷頭村一起遷瓊。曾仁,宮承務(wù)朗,居儋州水井村。曾信,授金門千戶忠武將軍加升武節(jié)驍騎軍,居瓊山府城南門。他的后裔曾福,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從瓊山縣新坡卜宅村先后遷居澄邁縣瑞溪的南山、上坡、攀登(原名“番丁”)村。曾傳,官至金門千戶加升都統(tǒng),居澄邁縣老城的馮陳村,他的后裔分居瑞溪的山內(nèi)村、南文村,永發(fā)的嶺頭、后坡村,新吳的參軍村,長安的北河村等村莊。
林 姓
澄邁縣林姓主要來源:1、林裕,福建省福清縣太平鄉(xiāng)人。林堅公第六十四世孫林祿公為入閩始祖,林祿公之第十六世孫林披公,在唐朝年間生九子,名曰:葦、藻、著、薦、燁、蘊、蒙、邁、既,先后皆中進(jìn)士,俱受剌史(州府正堂),族稱“唐九牧”?!疤凭拍痢敝笠嵋簿褪橇值摴诙缹O林裕公,乃為唐昭宗年間進(jìn)士,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遷入瓊州,成為林氏入瓊第一位始祖。林裕公官職為瓊州同知,在瓊39年。林裕公第十三世孫林作棟公官職千戶,從瓊山攀丹村遷入澄邁石井村,為入澄邁始祖。2、林暹。祿公第廿五世孫林杞公,亦生九子,名曰:景淵、景佑、景默、景輝、景大、景瑞、景元、景貞、景亨,父子十人皆中進(jìn)士,俱授知州,再鑄輝煌,族稱“宋九牧”?!八尉拍痢敝笠嵋簿褪橇值摴诙缹O林暹公,乃為北宋徽宗年間進(jìn)士,于宋朝入瓊,成為林氏入瓊第二位始祖。林暹公官職為瓊州安撫使。林暹公第十一世孫林杰公從文昌白延遷入澄邁潭烈村(杰公父親林漢臣公任澄邁知縣)。同時,林暹公第十一世孫的林沖斗公也從瓊山射釵遷入澄邁石浮大坡村。
林裕、林暹二公皆出于同根的“九牧”世家,自閩福清縣遷入瓊州,史稱“入瓊兩大始祖”。林氏入澄有三大支,至今林氏子孫分布澄邁80多個村莊。
蔡 姓
澄邁縣蔡氏主要來源:元朝,蔡氏遷入澄邁縣。蔡惟一,原籍福建莆田,官職建寧府判,因奸臣迫害,于宋隆興年間(1163-1164年)渡瓊至瓊山縣疊里(今??谑旋埲A區(qū)遵潭鎮(zhèn)涌潭村)定居,成為蔡氏遷瓊始祖。他的后裔從元朝起遷入澄邁。1、蔡仕登,于元末期間(約在1335-1368年),到澄邁縣講學(xué),后定居伯方美山里,改村名博芳。2、蔡興,于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遷居澄邁縣瑞溪的加井村;3、蔡廷蘭,于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遷居澄邁縣金江鎮(zhèn)的鐘寨村。
吳 姓
澄邁縣吳姓主要來源:宋代,吳氏開始遷入澄邁。1、吳霜,原籍福建省福清縣,南宋興隆二年(1164年)甲申科進(jìn)士,任大理寺評事,掌管復(fù)審各地方的奏劾疏文。因主張抗金而蒙受“忤朝” 之罪,被朝廷貶為瓊州府澄邁縣令,卸任后落籍于澄邁,卜居白蓮倘驛里(今白蓮的倘村);隨遷的還有長兄吳春、次兄吳月。為謀生計,長兄吳春渡海遷到湛江的海康縣定居,次兄吳月遷到臨高縣多文村定居。不久,四弟歲進(jìn)士吳寅辭官來澄,遷到本縣橋頭云賓村定居。2、吳賢秀,字敬之,號壺邱,原籍福建省莆田縣,唐天寶元年(742年)生于福建省莆田縣,18歲時考中唐乾元己亥科(759年)進(jìn)士,官至戶部尚書,因奸臣迫害,唐永貞元年(805年)奉順宗皇帝密詣離京遷瓊,并落籍瓊山張吳圖都化村(今??谑忻捞m區(qū)大林村),他的后裔從元朝起遷入澄邁縣。①吳濤,元朝初期任澄邁縣尉,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他的兒子吳應(yīng)炎考中進(jìn)士,任澄邁縣知縣,父子便落籍澄邁富實都儒吳村(今永發(fā)鎮(zhèn)儒吳村)。②吳富、吳貴、吳榮、吳華四兄弟,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從瓊山張吳都遷居澄邁縣,分別居于嶺頭村、長坡、加應(yīng)村、豐寶村。③吳如云,于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遷居澄邁縣的草桔村。④吳善長,于明朝永樂五年(1407年)從瓊山張吳圖都遷居澄邁縣瑞溪的夏僚村。⑤吳世章,明朝崇禎年間(1628-1644年),從臨高縣多文的進(jìn)賢村遷居澄邁縣仁興的美厚村。
黃 姓
澄邁縣黃姓主要來源:黃氏從明朝起遷入澄邁縣。1、黃箎,字仲韶,號方唐,福建省莆田縣人,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考中進(jìn)士,受宋高宗皇帝派遣來瓊充任路經(jīng)略安撫使,掌管軍事,后定居瓊山縣府城。他的后裔于明朝遷入澄邁。①黃克賢,于明朝洪武年間遷入澄邁縣老城的潭才村,生三子:長子黃斌,護(hù)國有功,授封雷州副帥,于明朝建文年間(1399—1402年)從潭才村遷居美亭的下塘村。次子黃欽,官至崖州副帥,于明代建文年間遷居長安的祖園村。三子黃鑒,戰(zhàn)場有功,旨封御史忠正,于明朝建文年間,始遷南朦嶺建南朦村,黃家村。②黃子吉,清代乾隆年間從屯昌縣黃嶺的下瓊村遷居澄邁縣福山的群豪村。2、黃鐘瑾,系過瓊公黃重的后裔,于明代崇禎年間,遷入澄邁縣山口的飛樹墩村。3、黃廷瓊,廣東省惠州歸善縣梁化歸頭嶺村人,于清代乾隆年間渡瓊,從商為業(yè),并落籍于澄邁縣中興的風(fēng)腳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