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而“一方人”實際上也常常影響再造著“一方土”。遠在六百多年前,即明代永樂十年(1412年),一個名叫紀壽的三十五歲青年,開始移居到文安縣寧受(壽)屯,此后他們便世代生息繁衍于此。至今,此家族已傳承至第23代。那個最初落腳的村莊也早已改稱為今天的“紀屯”,村子內(nèi)有一半多人屬于此大家族。除去此村子,這個大家族衍生出的成員現(xiàn)已達四、五千人,他們分別散居在近在縣城,遠至海外的世界各地。明清兩朝,這個大家族一直長盛不衰,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進士十五人、舉人三十八人、貢生五十人、太學生四十四人,這些佼佼者不僅是這個家族的榮耀,也成為其縣,乃至整個京南地區(qū)重要的文化亮點與精神資源,始終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成為無數(shù)人進行自我激勵的地方先賢和榜樣。
一
在我們的民族大家庭中,紀氏雖并非是張、王、李、趙、遍地“劉”似的巨族大姓,但在明清時期也曾出現(xiàn)過在歷史上較有影響的人物,如清代乾隆年間的大才子紀昀(1724~1805),即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曾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等職銜,又任過巨型叢書《四庫全書》的總纂修官,對我國的歷史文化發(fā)展做出過較大貢獻。文安紀氏家族與紀昀具有同樣的始祖,據(jù)相關(guān)譜傳記載,明代永樂初年,紀氏三兄弟紀福字恩坡,以御前欽差賜贈三品;紀祿字椒坡、紀壽字伯齡。他們自應天府上元縣(江蘇江寧)紀家匾村,分別北遷至靜??h紀家莊(今天津市內(nèi)),獻縣景城(河北省滄州市內(nèi)),文安縣紀屯(今河北省廊坊市內(nèi),原名寧受屯或?qū)帀弁停?。紀昀曾與同朝為官的文安紀氏第十世傳人紀邁宜相聯(lián)宗,并稱文安紀氏為“吾宗文安一派”。雖然紀昀的名聲很大,但以家族而論,其家族成員影響稍大者并不出其上下三代,即不過七世,且其中有較高科名及官位的人士并不多;而與之相對的文安紀氏則自明初一直延至清末,達十六、七世之多,前后相沿超過六百年,確可稱為文化巨族。
現(xiàn)存載錄明清時期文安紀氏家族傳衍情況的家譜主要有二種,其一為紀昌期等修,刊印于清道光年間,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另一為民國紀英培、紀文浚等重修,現(xiàn)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現(xiàn)社會主要流傳的為后者,其載錄從第一世記至第二十世,但最后三世所記尚稀疏,仍待后世增續(xù)補足。以下拙文即據(jù)此本對前文安紀氏家族前十七世的傳衍和科第情況做一簡要介紹。
二
據(jù)譜載,此家族的一世祖紀壽,字伯齡,時號隱君子,生于洪武九年(1377年)八月二十八日,卒于景泰七年(1456年)九月初一日。他隨家先是移至山東德平縣(今山東德州市臨邑縣德平鎮(zhèn)),后又徙直隸鹽山縣、保定府,永樂十年(1412年)才移至現(xiàn)家族的祖居地(現(xiàn)名紀屯),因不愿從吏,他一直以務農(nóng)課子為事。壽有亨、貞二子。亨曾為歲貢生,任長陵衛(wèi)經(jīng)歷,這應該是文安紀氏家族有人步入仕途的開始。貞系失記,亨有縉、紳、纮三子,中以纮為顯。紀紘,字庭儀,為弘治十一年(1498)舉人,曾任河南宜陽訓導,后任秦王朱樉藩府的右長史,階進正四品服俸,并授奉政大夫,后又晉級中議大夫,廉直而有政聲。自其始,文安紀氏家族的科第開始形成繁盛景象。
纮有勛、常、實、律、述五子,以常系為顯。紀常為嘉靖五年(1526)進士,時年二十二歲,為明代最年輕的進士之一,曾任戶部主事,復除刑部,因其司法明允,有“老法司”之稱,后升員外郎,又擢陜西僉事,備兵隴右。以功又遷苑馬寺卿、升湖廣按察使、河南左布政使,成為主政一方的朝廷大員,是明清兩代文安紀氏家族官位最高者。紀常有子多人,以誡、謹、訓三子為著,此輩為該家族第五世。紀誡為嘉靖三十七年(1558)進士,授南京行人司左司副,復除行人司正。后升工部員外郎、河南懷慶府知府,擢山西 井陘道兵備副使,授中憲大夫。紀謹為萬歷十四年(1586)科武魁(即武舉人),紀訓曾為松江府檢校;本輩另有紀谞,為紀述三子,萬歷二十三年(1595)貢生,曾任真定府平山縣教諭。
紀誡有七子,均有科名。長子大統(tǒng),為貢生,授鴻臚寺署丞;次子大綱為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是名臣高拱的門生,初授行人司行人,后歷刑部主事、理科給事中、陜西按察司僉事等職,授奉議大夫;三子大經(jīng),貢生,曾任汾州府經(jīng)歷、安東衛(wèi)經(jīng)歷;四子大綸,太學生,曾任河南布政司理問;五子大績,監(jiān)生,任文華殿中書舍人,后授征仕郎;六子大緒,貢生,曾任真定訓導、山西鄉(xiāng)寧縣知縣。減稅輕贖,愛民如子;七子大蘊,舉人。此時期,文安紀氏家族科名聲朗,龍門踴躍,不僅讀書風盛,所中頗多,而且尤以常、誡、大綱祖孫三人,四十年年間三中進士,成為一朝之美談。
三
至第七世,鼎盛之勢有所減弱。較著名者有紀汝清,萬歷二十八年(1600)舉人,曾任宜陽、靈寶知縣,又升南京應天府推官,晉級奉直大夫;紀汝彝,貢生,任順天府經(jīng)歷,升江南江寧府通判;紀汝仇,貢生,任廣西武緣縣巡檢,以覃恩封將仕郎;另有汝裔、汝胤兩人均在武英殿任職。入第八世,此家族的鼎盛之勢開始回升,有多人任知州、知縣之職。如紀克家,萬歷四十年(1612)舉人,曾任山東泰安州、山西忻州知州,后升宗人府經(jīng)歷,官終刑部郎中,晉級奉直大夫;紀克明,秀才,曾任陜西吳堡縣知縣,封文林郎。另有廩生克揚、貢生克中、太學生克昌、武舉克捷、秉義亦有所就。
進入清代,本家族繼續(xù)保持著繁盛的態(tài)勢。第九世共有進士4人,分別是紀元,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任浙江杭州府推官,授文林郎;又為浙江同考官,歷江南淮安府同知、江南徐州河防同知、湖廣漢陽府知府、鞏昌府知府等官,授中憲大夫;紀星,順治十八年(1661)進士,任四川納溪縣知縣,授文林郎;紀愈,康熙六年(1667)進士,任內(nèi)閣中書舍人,升兵部職方司主事,加一級晉升奉直大夫,曾主持河南鄉(xiāng)試,后又選戶科給事中,升工科掌印給事中;紀之慧,武舉人,進士,任喜峰口守備,后補江西永豐營守備,授明威將軍,終山西撫標右營游擊。又有太學生紀召興、貢生紀晨、生員紀子生亦至浙江、山西等地為官,秀才紀炅以疾辭舉博學鴻儒之舉,終老于鄉(xiāng),文學成就甚大。
第十世有進士2人,分別是紀遴宜,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后任江南蕭縣知縣,授文林郎,又任山東陽信縣知縣、吏部文選司主事、兵科給事中、吏科掌印給事中、湖北漢陽府知府、湖南鹽法長寶道等官;紀逵宜,雍正元年(1723)恩科進士,任湖廣黃坡縣知縣、國子監(jiān)助教、宗人府主事、江西司員外郎等職。舉人分別有紀暹宜,曾任景州學正、河間府教授;紀邁宜,任山東平陰縣知縣和直隸赤城縣知縣、泰安直隸州知州、順德府內(nèi)丘縣知縣;紀薖宜,任陜西同州府同知、湖南岳常灃道等職;紀逯宜,任浙江仁和縣知縣、昌化縣知縣,改補保定府蠡縣教諭,又任大名府教授。
第十一世有進士3人,分別是紀虛中,乾隆二年(1737)進士,任陜西郿縣知縣、陜西同考官、同州府知府、甘肅西寧府知府,后遷長蘆都轉(zhuǎn)鹽運使司運使(即長蘆鹽運使);紀澄中,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曾任江南荊溪縣、吳江縣、浦松府婁縣、蘇州府元和縣等地做知縣,為甲午科江南同考官;紀宣猷,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任河間府教授,敕授文林郎鄉(xiāng)飲大賓;舉人有6人:紀咸、紀晉、紀復、紀履中、紀鳴佩、紀云龍(武舉);太學生2人紀黃中、紀抃。
四
第十一世以后,進入到清代的晚期,社會較為動蕩,雖然文安紀氏家族書香未絕,但科名已沒有昔日的鼎盛。第十二至十四世有進士僅2人,一為第十二世紀曾蔭,乾隆二十六年(1761)恩科進士,曾兩任四川邛州蒲江縣知縣、三任四川鄉(xiāng)試同考官;一為第十四世紀旸,咸豐三年(1853)進士,任吏部文選司主事。在第十二世至十四世間,舉人仍層出不窮,其中十二世有8人,分別為紀綿曾、紀承曾、紀淑曾、紀啟曾、紀曾符、紀曾藻、紀崇岳、紀昇平,另有紀發(fā)曾中副榜;十三世有6人,分別為 紀瑄、紀珂、紀瑜、紀誠延、紀誠徵、紀淦,另有紀瑤、紀琛二人為太學生;第十四世有紀昌期、紀昌第2名舉人,另有貢生3人,為紀昌文、紀如枚、紀昶。
第十四世以后,社會更為動蕩,而且此時國門已開,域外的思想價值觀念與教育模式開始傳入,至十七世時本家族中已有人開始接受國內(nèi)外的新式教育,科第之盛已成昨日黃花。第十五至十七世三代,本家族無進士,舉人僅4名,均在第十五世,為紀鎬、紀鏜,以及紀干城和紀云城2名武舉;貢生共10名,含第十五世紀鏞、紀鑄、紀蘭畛3人,第十六世紀朋陵、紀春陵、紀協(xié)鑾3人,第十七世紀墀、紀文潮、紀文瀚、紀春書4人,其中后兩者曾分別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法政畢業(yè)(校名失考)學習。
綜上所述,自明初至清末的五百余年間,文安紀氏家族的科第之業(yè)雖興衰不居,但整體來看仍是興久衰短,且長期綿延未絕,這在國內(nèi)應該是少有的珍惜文化現(xiàn)象。古城文安一直有紀、井、陳、王四大家族之說,紀氏家族之所以能穩(wěn)居其首,應該是與這個家族長時間的科舉之盛分不開的??婆e之盛既是其家族社會經(jīng)濟實力的一種體現(xiàn),也是對其深厚文化底蘊和書香傳統(tǒng)的一種明證與認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