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鶴
清朝官服中的袍與褂
何本方 | 文
藍 蟒
龍 官
雀
小庫有話說
假如一個清朝的舉人順順利利地避開了科舉考試的各種“坑”,金榜題名;
那么接下來在朝堂的的日子恐怕要更加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畢竟衣食住行都有可能成為日后獲罪的由頭⊙▃⊙
下面咱們就來學習一下清朝官服的ABC吧!文中提到的資料書在古籍庫中也可以查閱喲~
紋飾 黃
-?-
袞服、朝袍和龍、蟒袍
祈 禮
袍服為清代官服的主要組成部分。袍服又分禮服袍、常服袍、行服袍、雨服袍等。
清朝皇帝的禮服袍分為袞服、朝袍、龍袍三種。袞服為石青色,僅在祭圜丘、祈谷、祈雨等祀典中穿用。朝袍分夏朝袍、冬朝袍,它的用途較廣,凡是祀典禮儀、殿廷朝會、重大軍禮、外藩朝覲都要穿著。龍袍是次一等的禮服,多在一般禮節(jié)場合穿用(《(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326至328)。清帝禮服袍在紋飾上有著共同的特點,一是繡龍,二是繡十二章紋飾,三是繡八寶平水紋飾。一般在禮服上要繡九條正龍,從前面看是五條,從后面看也是五條,恰成“九五之尊”的吉兆。十二章是指日、月、星、山、龍、華蟲(野雞)、宗彝、水藻、火、粉米、黼(斧形)、黻(亞形)等十二種紋飾,它是最高權威的象征,唯有帝王能用。八寶平水一般繡在袍的下幅,于平列的水紋之上呈現(xiàn)山石寶物,如和合、鼓板、龍門、玉魚、仙鶴、靈芝、罄、松等物。其中寓有四海清平、江山萬代之意(周錫?!吨袊糯検贰返诙?/span>)。
皇帝的袍服,除禮服袍以外還有常服袍、行服袍、雨服等。常服袍是燕居與平時處理政務時穿用的,又稱開禊(即開衩之意)袍,一般是前后開衩二尺余,左右開衩一尺余,顏色與花紋都沒有嚴格的限制。四開禊袍除皇帝本人穿用外,宗室也可以穿用,其他人非經(jīng)特恩不準僭越(《皇朝禮器圖式》卷4至7)。行服袍是出巡或騎馬時穿用的,形制與常服袍雷同,只是袍長比常服減短十分之一,大襟右下角比左面和后面剪短一尺,又稱缺襟袍?;实鄣挠攴腥N式樣,均類似于常服袍或常服褂,只是雨服多用氈、羽緞、油綢制作,而其余袍服則按季節(jié)更換用料,春、秋季用棉、夾,夏季用紗,冬季用皮裘。
-缺襟袍-
皇后所用袍服的規(guī)格幾乎與皇帝相同,禮服中也分朝袍、龍袍,只是不用袞服?;屎蟮某鄹饔腥N款式,都用明黃色,袍上所繡紋飾也與皇帝雷同。最有獨特風格的是后妃的常服袍,其色彩與紋飾都別具一格。
文武百官的禮服袍是蟒袍,俗稱花衣。自親王至武二品、文三品官可以繡四爪九蟒,文四品以下官員繡四爪八蟒,文七品以下繡四爪五蟒(《(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326至328)。官員在過三大節(jié),參加出師、告捷之典禮,筵宴,迎鑾及一切嘉禮時都必須穿用蟒袍。凡遇齋戒日,日食則穿用常服。官員袍服的服色是有定制的,皇子用金黃色,親王、郡王獲賞者也可以用金黃色,其余多數(shù)用石青色、紺色。袍服本來沒有護領,后來為了御寒, 漸漸加制皮棉護領,俗稱“牛舌頭”,又稱領衣,成為袍服的附加穿著。禮服的袖端都做成馬蹄形,俗稱馬蹄袖。如果用常服袍充禮服袍用,就要另做馬蹄袖,用鈕扣連接在袖口,行禮時放下,事畢可以卷起,又叫“龍吞口”。這是具有滿族民族特點的衣袖形制。
-清朝皇帝朝服(冬)-
補 青
-?-
褂服:補子、顏色及其他
獸 方圓
禽 紫
褂服列為官服乃是清朝的創(chuàng)造。用褂罩在袍服外面,增減方便,即能御寒,又利于騎射,饒有滿族風習。褂服也分為禮服褂,常服褂、行褂及雨服等四種。清帝的禮服褂稱端罩,俗名褡??。形制類似通普的外褂,旁裾綴緞飄帶,用紫貂皮、黑狐皮制成。常服褂多用石青色,裾左右開。行褂,也是石青色,褂長 及股,袖長到肘。后妃的禮服褂有朝褂、龍褂。朝褂有三種款式,龍褂有兩種款式,都用石青色,以繡龍紋為飾。
文武百官的朝褂上綴補子,稱補褂,又稱補服,罩于蟒袍之外,與頂戴相對應,成為品官級別的主要標志。清朝的補子在沿用明代補子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變化。清補一般長寬約有三十公分左右,以紺色(天青色)、黑色等深色為底,周圍裝飾花邊,上面用五彩金錢繡出龍蛇、禽鳥、猛獸。補子縫制在補褂的前胸后背,后背的補子是整幅的,前胸的補子要縫在對襟褂子上,因此是剖開的。補子分圓補、方補,貝子以上用圓形補子,民公以下用方形補子(《中國歷代服飾》清代部分)。
每當朝會排班,一眼望去,穿用四團龍補服的是皇子、親王、 郡王、親王世子;穿用二團正蟒補服的是貝勒;穿用二團行蟒補服的是貝子;穿用單蟒補服的是民公。左邊站列的文官,補子上分別繡著單只禽鳥,從前向后依次是白鶴、錦雞、孔雀、大雁、白鷴、鷺鷥、鸂鶒、鵪鶉、練雀。分別為一品至九品官(見圖一)。右邊站列的武官,補子上分別繡著單只猛獸,從前向后依次是麒麟、獅子、豹子、虎、 熊、彪、犀牛、海馬,分別為一品至九品官(七品、八品都繡犀牛, 見圖二)。補子上繡獬豸的是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按察使,諸道,給事中,御史等官員。誥命婦人所用的補子與其夫或子的品級相同,但是命婦的丈夫或兒子是武官的,補子不用獸文,用禽文,借此表示女性不尚武(《大清通禮》卷5)。
品官的補子按品級穿用,不準混用。乾隆年間出了一件這樣的事:一日,金簡入朝,他的補服上繡了一只大錦雞,雞旁繡一只小獅子。他自己解釋說:臣任都統(tǒng)(武二品)兼戶部侍郎 (文二品),繡此以表兼綜文武之尊榮。為了這件事,乾隆皇帝發(fā)布上諭加以申斥,并且將金簡交部議處。按清朝慣例,凡是文武兼官用其高品。金簡所兼文武官職都是二品。他在補子上繡錦雞正反映了當時重文輕武的風習,錦雞旁繡小獅子是不能忘情于都統(tǒng)之職(吳振棫《養(yǎng)吉齋叢錄》卷22)。品官的行褂有一個時期稱得勝褂,自傅恒征大小金川回京后,此褂風行一時。最初喜歡穿天藍色的,后來崇尚玫瑰紫。福長安愛穿深絳色的,效仿者稱之為“福色”。嘉道以后,民間也普遍采用了(昭褳《嘯亭續(xù)錄》卷3)。
-福長安畫像-
清朝的官服制度與它的禮制一樣繁縟,對各種服裝的顏色、裝飾都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如明黃色、龍緞、玄狐裘、金龍等為皇帝專用的服色、質(zhì)料、紋飾,他人不得使用,違犯者便要治以重罪。雍正三年(1725)定年羹堯死罪時,其中就有服飾僭越罪四條,服飾狂悖罪二條;乾隆三十九年(1774)五品捐官范清濟越等穿用貂褂進宮為孝圣皇太后祝壽,被參劾后罰俸半年(楊乃濟《一身貂褂罰俸半年》,載《紫禁城》第19期)。清朝的冠服制度,除了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外,就連每個按季更換冠服也要有禮部上奏請旨,獲準后,才能在指定的日期更換。否則,便會以違例之名遭到處罰。
清代在嚴懲違例者的同時,還利用冠服禁例提供的機會,破格地將御用服飾及高品服飾賞給臣下,借以籠絡人心,收買為其忠實效命的奴才。見于史籍記載的賞賜,有賜御用龍袍、端罩、貂褂的,有賜團龍補服、品宮補服、黃馬褂的。其中以賞賜御用袍褂恩禮最為隆重。清太宗曾將御用朝袍賞給玉麟的祖上。乾隆中阿桂征大小金川,定伊犁、征廓爾喀皆有大功,除授官拜爵外,還蒙恩賞紅寶石頂、紫韁、四開禊袍、黑狐端罩等物,聲名重于當時(《清史稿》卷318)。嘉慶初年,大學士慶珪受賜清高宗遺服四團龍補褂及四開禊袍,也是非比尋常。
賞賜黃馬褂。是清代中后期引人注目的恩寵,所謂黃馬褂是一種明黃色的行褂,形制如皇帝的行褂,設有花紋和彩繡,只有皇帝的近臣及侍衛(wèi)才能穿用,如領侍衛(wèi)大臣、御前大臣、侍衛(wèi)班長、護軍統(tǒng)領、健銳營翼領等人?;实劢技笆绦l(wèi)所穿黃馬褂是由于職務關系而穿的,不任此種職務便不能穿了,因此稱為“職任褂子”。賞穿的就不同了,只有有功的高級武將及統(tǒng)兵的文官才能得到,得到后任何時候都可以穿。文官賞穿自乾隆十一年大學士于敏中開始,嘉慶七年直隸總督顏檢,道光二十六年大學士潘世恩也都蒙恩賞穿。武官蒙賞者,以咸豐、同治年間為最多。僧格林沁、李鴻章、左宗棠等均蒙恩賞穿。
-《康熙南巡圖》局部-
清代宮廷服飾只是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古代封建社會的森嚴等級。而這種封建等級,也正是封建統(tǒng)治者賴以生存的基礎。
(以上摘自《文史知識》1987年第2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