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中華徐氏文史簡讀本》-第四章 徐氏世系

【江蘇徐氏】·用文字傳播徐氏

點(diǎn)擊上方藍(lán)字可以關(guān)注我們哦


中華徐氏文史簡讀本

四章 徐氏世系

世系,指一姓的統(tǒng)系,主要以血緣關(guān)系男性為主體的世代傳承關(guān)系。宗譜中的世系表是宗譜的核心,宗譜沒有世系不能稱為譜牒。所以,宗譜中記載的人物,均有嚴(yán)格的要求,確保血緣關(guān)系的純正不亂。通俗講,世系就是回答“你從那里來,你的祖宗是誰”,是尋根問祖的主要依據(jù)。

徐氏世系源遠(yuǎn)流長。徐國第一代國君若木,為所有徐氏的血緣始祖。以若術(shù)為第一世(有的宗譜以若木父親伯益為第一世),傳至第56世詵,基本上是一條直線,也許由于年代久遠(yuǎn),史料欠缺,難于理清。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徐氏》也是一筆帶過。第57世仲、矩二兄弟,為東海(今山東)著姓。仲公后裔枝繁葉茂,發(fā)展成為北祖上房世系、南祖下房世系和南州世系等。矩公后裔瓜瓞綿延,發(fā)展成為高平北祖世系等。

第一節(jié) 早期世系

第45——65世,正處于戰(zhàn)國至西漢中期,是徐氏的早期世系。


第45世

——徐國失國后,隨父章禹奔楚,居于夷邑。吳又伐楚,融死于戰(zhàn)亂。生子:簡。

第46世

——居瑯琊,周元王時(shí),佐越國滅了吳國,報(bào)了失國之仇。

第47世

——周貞王時(shí)大夫。

第48世

滿——周貞王時(shí)大夫。

第49世

——周考王時(shí)大夫。

第50世

——周威烈王時(shí)大夫。

第51世

——周安王時(shí)大夫。

第52世

——周烈王時(shí)大夫。

第53世

——又名越,周顯王時(shí)大夫。子:垂、辟。

第54世

——淵長子,周大夫。子:可。

——(公元前345——前267),淵次子,東魯(注:今山東)徐氏支系始祖。后詳。

第55世

——又名商,仕楚為大夫。子一:詵

第56世

——周大夫。子二:仲、矩。

引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徐氏》稱,章禹十三世孫詵為秦莊襄王相。

【《鑒訂譜》:詵生二子:明、仲。明生誠,朝議大夫。誠生堇,京兆尹。堇生溥,中書侍郎。供參考?!?o:p>

第57世

——詵長子,字景伯,魯中(今山東)大儒。生二子:長、延。

——詵次子,字弘深,生一子:邕。后裔為高平北祖世系。后詳。

第58世

——仲長子,字初達(dá),周定王司寇,封侯。生一子:猛。

——仲次子(又名尚),字方遠(yuǎn),戰(zhàn)國瑯琊人,六國謀士之一,與蘇秦、寧越等人聯(lián)燕、齊、韓、趙、魏合縱攻秦,被張儀的連橫之策擊破。生一子:由。

第59世

——長子,字子卿,周大夫。生二子:諮、議。

由——延子,字智卿。生子:該。

第60世

——猛長子,世居瑯琊。弟徐福入海采藥不歸,遭禍,后裔失續(xù)。

——猛次子,又名市,字福。秦始皇使往東海蓬萊等三神山采長生不老藥,一去不返。

——由子,字昌言,與徐福堂兄弟。徐福入東海采藥不歸,為避始皇誅族之禍,該奉父令命子堅(jiān)率族眾避難隱居洪州(今江西南昌),傳八世為穉(孺子),南州徐氏之始。

第61世

——該子,字子暉,仕西漢大夫。漢武帝元朔元年伏闕上書,拜兵部左侍郎。配邱氏,生一子:靜。【引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徐氏》作下邳(今雎寧古邳鎮(zhèn))太守?!?o:p>

第62世

——光子,字君安,漢武帝元朔二年遷郡國豪杰于茂陵,靜隨例居茂陵(今陜西西安市興平縣),西漢宣帝時(shí)任大司農(nóng),封歸義候。后棄官隱居會稽(今浙江紹興)。生一子:萬秋。

第63世

萬秋——靜子,字蘭卿,漢武帝時(shí)任益州刺史,后升左丞相光祿大夫。生一子:充

第64世

——萬秋子,字彥通,仕西漢昭帝左曹給事,成帝河平年間封歸義候。配張氏,生一子:安仁。

第65世

安仁——充子,公元前86年,居會稽,仕漢昭帝諌大夫,后升為少府。配丞相田千秋之女田氏,生二子:豐、霸。豐為北祖上房;霸為南祖。[劉昭《百官志》注:西漢但有諫大夫,無諫議大夫。]

注:【供參考】

①《中華徐氏文史通鑑》第六章列祖列宗源流第三節(jié)稱:諮,漢光祿大夫,生子一:光。光,生一子靜。引證:《北宋譜》曰:諮生光。

②《唐書宰相世系表》曰:由生該;該生光。諮、該為一人,以形相近致訛耳。

▲南朝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徐氏譜系》、《北宋徐氏譜》及臺灣和香港徐氏宗親會徐季良主編、1970年9月出版的《徐氏歷代名人錄》:徐福之父猛,為瑯琊人。

▲湖南省岳陽縣鹿角鎮(zhèn)徐文昌村《徐氏族譜》載:徐福妻程氏生子咨,咨生光,繁衍于國內(nèi)為大姓。福父彥,母胡氏;祖父議,祖母夏氏;曾祖猛,曾祖母顏氏。

猛——議——彥——?!伞?。這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華徐氏文史通鑑》所載不同。

第二節(jié) 北祖上房(豐公后裔)世系

北祖上房徐氏,東海(今山東境)著姓,魏晉南北朝時(shí)期,形成東海郯州郡望。南朝徐陵家族,唐代徐有功家族,宋代長沙八龍派,明代徐達(dá)世家,皆出自北祖上房。

一、第66世至82世(西漢至南北朝)簡介

第66世

——安仁長子,字仲都,居?xùn)|海,漢司空椽,為北祖上房徐氏之始。生一子明

第67世

——豐子,諱明源,字玄通,號肖林,居浙江天長,仕西漢杭州樞密史。配朱氏生一子遷?!?/span>注:《漢書·王尊傳》:明,涿郡太守。

第68世

——明子,一名信,字少卿,號西堂,侍中。配何氏,生子宣。

第69世

——遷子,字休璥,配王氏,生二子:琳、瑞。

第70世

——宣長子,徙居?xùn)|陽,失考。

瑞——宣次子,字元珪,漢下邳太守,生二子:謨,師儉。

第71世

——[師謨],瑞長子,失考。

師儉——瑞次子,字世節(jié),漢京兆尹,配陳氏,生二子:述、超。

第72世

——師儉長子,失考。

——師儉次子,字彥孫,魏散騎常侍。配朱氏,生二子:崇、統(tǒng)。

第73世

——[有譜稱榮],超長子,失考。

統(tǒng)——超次子,字耀卿,晉江陽太守。配秦氏,生三子:瑰、璣、珆。

第74世

——統(tǒng)長子,無考。

——統(tǒng)次子,生一子:韜。

——統(tǒng)三子,字叔衡,仕晉丹陽令。配余氏,生三子:祎、祑、褚。

第75世

——璣子,生二子:逸、監(jiān)。后裔七居?xùn)|海、二居?xùn)|莞。

——珆長子,后裔無考。

——珆次子,后裔無考。

——珆三子,字萬秋,居?xùn)|海郡,仕晉太子洗馬。配張氏,生二子:寧、恭。

第76世

——褚長子,字安期,東晉吏部侍郎、左將軍、江州刺史,封順陽簡侯。配桂氏,生五子:豐之、實(shí)之、仁之、祚之、育之。徐寧為東海郯州郡望徐氏家族基業(yè)奠基人。

——褚次子。后裔無考。

第77世

豐之——寧長子,字天民,晉行軍參軍,蘭亭四十二賢之一,有傳。

實(shí)之——寧次子。后裔無考。

仁之——寧三子。后裔無考。

祚之——寧四子,字興民,晉秘書監(jiān),官至上虞令。祚之為徐勉、徐摛、徐緄七房堂兄弟共祖。配樊氏,生三子:欽之、尚之、羨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尚之、羨之、欽之]

育之——寧五子。后裔無考。

第78世

欽之——祚之長子,字真宇,東晉秘書監(jiān),南朝宋贈丞相,封東莞縣公。生三子:佩之、逵之、邁之。

尚之——祚之次子。后裔無考。

羨之——(364——426),祚之三子,字宗文,東海郯人,南朝劉宋開國宰相。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以廢君弒君等罪名下詔將徐羨之等治罪,徐羨之遂自殺。配鐘氏,生三子:秉之、喬之、乞奴。

【《朝議大夫贈梁州都督上柱國徐府君神道碑》引證:羨之,祚之公三子,字宗文,生于隆和三年甲子(364年),宋建威將軍、丹陽尹,進(jìn)號鎮(zhèn)軍將軍,加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左仆射,封南昌縣公,遷尚書令、揚(yáng)州刺史,進(jìn)位司空。宋文帝即位(424年),以公為司徒,改封南平郡公,食邑四千戶。元嘉三年(426年)坐廢主事,與謝晦、傅亮等同時(shí)遇害?!?o:p>

第79世

佩之——?dú)J之長子,宋武帝劉裕以其姻戚而累加寵任,為丹陽尹、吳郡太守。元嘉三年因徐羨之案被免官。后又因結(jié)黨事泄被殺。后裔無考。

逵之——?dú)J之次子,字幼道。娶東晉太傅劉裕(即宋武帝)長女劉興男(即會稽公主)為妻。任彭城、沛二郡太守。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進(jìn)攻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司馬休之,以振威將軍徐逵之為前鋒,與魯軌戰(zhàn)于破冢(今湖北江陵東南)。魯軌用計(jì)得逞,逵之陣亡。劉裕得知逵之戰(zhàn)死,大怒,親自披帶盔甲上陣強(qiáng)攻。主簿謝晦抱住劉裕勸阻說:“天下可無晦,不可無公”。劉裕聽后乃止,派專人收殮殯埋逵之。逵之生二子;淳之,湛之。

邁之——?dú)J之三子。后裔無考。

秉之——羨之長子。配劉氏,生一子:政之。

喬之——羨之次子,字孟遠(yuǎn),娶宋武帝第六女富陽公主,因父羨之案被害于元嘉三年(426年)

乞奴——羨之幼子,因父羨之案被害于元嘉三年(426年)。

第80世

淳之——逵之長子,字潔源,南朝宋揚(yáng)州刺史。生一子:憑道。

湛之——逵之次子,字孝源,生于隆安五年辛丑(401年),卒于太初元年(453年),南朝宋武帝劉裕外甥。湛之幼孤,從小極為武帝所愛,歷官秘書監(jiān)、中書令、尚書仆射。人稱他為中國歷史上一百個(gè)名宰相之一。宋文帝劉義隆想廢黜太子劉劭,經(jīng)常與徐湛之密商,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二十一日,文帝與湛之又商談一夜,太子人選還未確定,又累又乏,文帝對湛之說:“勞累了一晚,也該休息了?!闭恐犃?,倒頭便睡。一刻間,太子心腹張超之持刀闖入殿來,把文帝和湛之都?xì)⒘?。后追封為枝江縣公,謚忠烈。生三子:聿之、謙之、恒之。

第81世

憑道——淳之子,仕南朝宋海陵太守。生一子:超之。

聿之——湛之長子,字景明,南朝宋黃門侍郎、著作郎,封枝江縣公。

謙之——湛之次子,南朝宋秘書監(jiān)。

恒之——湛之三子,字景方,南朝宋工部侍郎,襲枝江縣侯,娶宋武帝第十五女南陽公主,生二子:孝規(guī)、孝嗣。

第82世

超之——憑道子,南朝齊郁林太守,梁員外散騎常侍。生一子:摛。

孝規(guī)——恒之長子。后裔無考。

孝嗣——恒之次子,字始昌,東海郯人,生于南朝宋太初元年癸已(453年),八歲襲枝江縣公,娶宋孝帝康樂公主,拜駙馬都尉;入南朝齊為吳興太寧、吏部尚書、右軍將軍,領(lǐng)太子左衛(wèi)率,助蕭鸞即位有功,加侍中,中軍大將軍,進(jìn)爵文忠公,增封二千戶。永元元年(499年)被東昏侯毒死。生六子:戭、惜、況、會、嘉、緄。

【尚書令王儉贈孝嗣四言詩曰:“方軌叔茂,追清彥輔。柔亦不茹,剛亦不吐?!绷何涞凼捬芤操澷p孝嗣“才稱柱石”?!?o:p>

第83世

——(474—551)超之子,字士秀,號七繪。起家太學(xué)博士,遷左衛(wèi)司馬。南朝梁為晉安王侍讀。中大通三年(531年)遂出為新安太守,還為中庶子,加戎昭將軍。謚貞子。配臧氏,生二子:陵、陡,繼配陳氏,生一子:孝克。

【《太平廣記·談藪》:梁侍中東海徐摛,散騎常侍超之子?!?o:p>

——孝嗣長子,任太子中庶子,娶齊武帝武康公主,拜駙馬都尉。

——孝嗣次子。

——孝嗣三子,娶齊明帝山陰公主,拜駙馬都尉,仕齊死于父難。

——孝嗣四子。失考。

——孝嗣五子。失考。

——孝嗣六子,字仲文,南朝齊侍中,太常信武將軍,謚頃子。生三子:君蒨、君敷、君賓。一女:昭佩,梁元帝蕭繹皇妃。

二、83世徐摛三子分支簡介

第84世

——(507-583)摛長子,字孝穆,仕梁歷任上虞令、尚書左丞、御史中丞。至陳官至尚書左仆射、左光祿大夫、太子少傅。生四子:儉、份、儀、僔。

——摛次子【《安徽涇川徐氏宗譜》】

孝克——(525-599)摛三子,法名法整。少學(xué)《周易》,有口辨,能談玄理。既長,遍通《五經(jīng)》,博覽史籍,亦善屬文。梁太清初為太學(xué)博士,侯景亂,一度為僧,后還俗。入陳歷任通直散騎常侍、國子祭酒、都官尚書。臨終,正坐念佛,室內(nèi)有異香氣,鄰里皆驚異之。配領(lǐng)軍將軍臧香之女,生一子:萬載。

第85世

——(?-588)陵長子,一名報(bào)。自幼勤學(xué)有志操。梁元帝召為尚書金部郎中。入陳朝,累遷尋陽內(nèi)史,散騎常待、御史中丞,襲封建昌侯。配汝南周弘之女,生一子:德言。

份——陵次子,少有父風(fēng),仕陳為太子洗馬。性至孝,父陵生病,焚香涕注,跪誦《孝經(jīng)》,晝夜不息,如此者三日,陵疾豁然而愈,親戚謂“孝感所至”。生一子:令言。

——(?—608)陵三子,自少聰明,仕陳秘書郎、尚書殿中郎兼東宮學(xué)士。入隋,煬帝召為學(xué)士,尋除著作郎。生一子:碩。

——陵四子,失考。

萬載——孝克子,

第86世

德言——儉子,陳太子舍人。隋薄州司功。

令言——份子,唐中書舍人,武德元年戊寅(618年)為越王侗右丞,貞觀十一年(637年)為睦州刺史。生一子:茂弘。

——儀子,中年逝世。生一子:曇。

第87世

茂弘——令言子。

——碩子,隋王府咨議參軍。生一子:德恭。

第88世

德恭——曇子,潯陽郡詞曹。生一子:君定。

第89世

君定——德恭子,生一子:神皓。

第90世

神皓——君定子,字宏度。

【存疑備考】

徐陵家族在南朝時(shí)地位顯赫,所以在后世的徐氏宗譜和相關(guān)史籍中,其家族世系出現(xiàn)多種版本?,F(xiàn)輯錄二個(gè)版本,供解讀辨析。

(一)、《中華徐氏文史通鑑》記述:

(二)、《中華姓氏源流史》第三卷徐氏引自《元和姓纂》卷二:

注: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徐》記載:儉,擬為71世師儉;充,擬為73世統(tǒng);機(jī),擬為74世璣。

解讀:一、這兩個(gè)版本的共同點(diǎn)都屬北祖上房世系。不同點(diǎn):(一)列為77世祚之后裔;(二)列為74世璣后裔。

二,其他版本,如《中華徐氏歷史文化薈萃》第249頁引自貴州徐長榮提供《徐氏族譜》和徐永元《滇西南徐氏族譜文化》的版本及《錫山徐氏宗譜》的版本,都與史實(shí)不符。存疑備考。

三、83世徐緄三子分支簡介

第84世

君蒨——緄長子,字懷簡,梁湘東王鎮(zhèn)西諮議參軍。

君敷——緄次子,字懷真,南朝陳文帝時(shí)任常侍。生一子:榮。

君賓——緄三子,字客卿,南朝梁五兵尚書。生一子:澈。

第85世

——君敷子,字子德,任隋通事舍人。生一子:恕。

——君賓子,諱澄,字甘泉,南朝陳秘書監(jiān),封東莞縣男,尚孝元帝安康公主。生三子:文林、文遠(yuǎn)、文達(dá)。

第86世

——榮子,字克己,隋民部侍郎,唐秘書監(jiān)。生一子:筠

文林——澈長子,失考。

文遠(yuǎn)——澈次子,名曠,字廣義,隋、唐國子博士,封東莞縣男。生四子:士安、士會、士雅、士師。

文達(dá)——澈三子,字幼通,隋金山令。生三子:奉誠、奉信、昌時(shí)。

第87世

——恕子,字南美。周武后垂拱中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右散騎常侍兼禮部尚書,封枝江郡公。生五子:晈、昭、昕、晦、皓。

士安——文遠(yuǎn)長子,字奉眾,王屋令。配曹氏,生三子:有功、有道、有業(yè)。

士會——文遠(yuǎn)次子,生一子:弘禮,后裔失考。

士雅——文遠(yuǎn)三子,生一子:有慶。

士師——文遠(yuǎn)四子,生三子:弘仁、弘信、弘度,后裔失考。

奉誠——文達(dá)長子,后裔失考。

奉信——文達(dá)次子,后裔失考。

昌時(shí)——文達(dá)三子,天長令,生一子:有鄰。

第88世

——筠長子,字景融,任左驍衛(wèi)兵曹參軍。生六子:詡、諤、譔、?、訥、謚。

——筠次子,字德光,歷官弘文館學(xué)士,金部員外郎,虞部郎中。生一子:孟嘗。

——筠三子,字修文,又字景韻,周武后天授二年(691年)自并州錄事參軍授著作郞,庫部郎中,萬年令,太子詹事。生一子:琇。

——筠四子,失考。

——筠五子,失考。

有功——(636—703)士安長子,字弘敏,歷任蒲州司法參軍、右司郎中、大理少卿,襲東莞縣子。唐武宗會昌中追謚忠正。配溫氏,生四子:惀、恂、憬、愃。崇祀海州安東諸邑鄉(xiāng)賢祠。

有道——士安次子,字弘度,晉陵丞,生一子:惲。

有業(yè)——士安三子,補(bǔ)闕侍中,生一子:征。

有慶——士雅子,鹽城令。生一子:忱。

有鄰——昌時(shí)子,字善之,金壇令,生一子:悅。

第89世

——晈長子,字擇賢,任許州司馬,襲枝江男爵,生二子:儀、向。

諤、、?、訥、謚均失考。

孟嘗——昭子,失考。

——昕子,歷湖州德清、長城,潤州丹陽三縣令,累任朝議大夫、信都郡長史。生一子:縯(又名濱)

——(661—728)有功長子,諱堅(jiān),字倫。唐玄宗開元中任大理寺司直,遷恭陵令,歷陳、陜二州別駕,任岐、慶二王司馬,朝議大夫,襲封東莞侯。配北州望族杭州刺史李自抱之女。生三子:瑴、殷、毅。

——有功次子,諱兗,字固行,越州司法參軍。生三子:寵、密、灃。

——有功三子。諱允,字元士,揚(yáng)州法曹參軍。生一子:殼。

——有功四子。諱見,字德美,金華令。以胞兄惀三子毅嗣后

——(680—745)有道子,字輯,歷任鉅鹿參軍、河?xùn)|錄事參軍、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北海令、吏部員外部、陳留長史、戶部郎中、吏部郎中、御史中丞兼都畿采訪處置使、東陽別駕、東平、吳興兩太守、洪州都督兼江西采訪使、襄陽太守兼山南東路采訪使、陳留太守兼河南采訪使。

——有業(yè)子,少監(jiān),生一子:漢

——有慶子,后裔無考

——有鄰子,字泰之,廬陵縣令,生一子:收。

第90世

——詡長子,字行甫,祠部員外郎,生二子:雅、粲。

向——詡次子,字文伯,宋六州刺史,生三子:嚴(yán)、練、摯

縯(濱)——琇子,歷任兵、戶二部郎中,坐元載黨被貶虢州別駕,生二子:縝、弘毅

——惀長子,字和玉,光祿少卿,襲東莞男,安定太守,加封枝江縣候,生一子:濤。

——惀次子,前蜀郡兵曹參軍。

——惀三子,句容尉,生一子:澄。

——恂長子,字知方,臨洪丞,生一子:液。

——恂次子,字梁萬,義烏尉,生三子:汶、濯、灃。

——恂三子,失考

——憬子,字良孺,任天長尉,生一子:湜。

——征子,字淵寧,任水部員外郎,生三子:鸞、頊、鷹。

——悅子,字藏之,任鳳翔府司錄參軍,生一子,寶符。

第91世

——儀長子,失考

——-儀次子,字宜遠(yuǎn),檢校戶部郎中,御史中丞。生一子:冣。

嚴(yán)——向長子,字景肅,麻城令,生一子:敦復(fù)。

——向次子,字元白,校書郎,生二子:臣質(zhì)、峻之。

——縯(濱)長子,失考。

弘毅——縯次子,大理評事,生一子:綜。

——瑴子,字浚源,侍御史,襲封東莞縣男。生三子:杜、宰、單。

——毅子,字瀛都,淮南從事。

——寵子,字元濟(jì),金華令,生一子:義立。

——密長子,字涵光,任殿中侍御史,生一子:鋌。

——密次子,字海康,金吾衛(wèi)倉曹參軍

——密三子,字居方,武進(jìn)丞

——?dú)ぷ?,后裔失?o:p>

——漢長子,祠部員外郎,生一子:次彭。

——漢次子,生一子:次聃。

——漢三子,武陟令。

寶符——收子,字靈通,杭州錄事參軍,生一子:瑾。

第92世

——粲子,海陵令,生一子:鄑。

敦復(fù)——嚴(yán)子,生一子:輦。

臣質(zhì)——練長子,生一子:公閔。

崚之——練次子,后裔失考。

——弘毅子,江陵參軍,生一子:玭。

杜——濤長子,失考。

——濤次子,字舜均,大理評事,生二子:商、宮。

——濤三子,失考。

義立——液子,字道彰,兗州別駕,生一子:有慶。

——汶子,字周器,王府長史,生一子:審。

次彭——鸞子,字壽卿,洪州別駕。生二子:魯苗、禹苗。

次聃——頊子

——寶符子,字德玉,徐州司法參軍,生一子:摶

第93世

——冣子,字康錫。光、處、齊、淄、明、泗六州刺史

——敦復(fù)子

公閔——臣質(zhì)子,生一子:爽。

——綜子

——宰長子,字秋卿,又字義聲。唐大中十三年已卯(859年)進(jìn)士,咸通六年乙酉(865年)唐懿宗拜同平章事,封東莞縣子,任吏部尚書,進(jìn)太子太保。生五子:彥若、彥明、彥蕃、彥樞、彥英。

——宰次子,字應(yīng)黃,洑州刺史,生一子:彥華

有慶——義立子,字廟榮,宣武行營判官,濠州從事。生一子:弘嗣。

——鋌子,字知遠(yuǎn),明州司戶參軍。

第94世

——公閔子,生一子:景調(diào)

彥若——商長子,字俞之,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壬辰(872年)進(jìn)士,昭宗拜同平章事,封齊國公,進(jìn)太保,出為青海軍節(jié)度使,謚文惠。生三子:純、綰、繡。

彥明——商次子,字仁嗣,恩蔭奉議郎,生二子:縉、紳。

彥蕃——商三子,名仁矩,字廣裕,大理評事。生一子:繼。

彥樞——商四子,名仁范,太常少卿,生一子:練

彥英——商五子,名仁勖,字道海,生一子:綬

彥華——宮子,名仁規(guī)。

弘嗣——有慶子,字致君,任宣武行營判官。生一子:彥休。

第95世

景調(diào)——爽子,生一子:巽

——彥若長子,失考

——彥若次子,字德清,唐哀帝天祐初任司勛員外,兵部侍郎。生三子:道遠(yuǎn)、道逸、珣。

——彥若三子,失考。

——彥明長子 失考

——彥明次子,失考

——彥蕃子,失考

——彥樞子,失考

——彥英子,失考

彥休——弘嗣子,失考

第96世

——景調(diào)子,生一子:侃之

道遠(yuǎn)——綰長子,又名濯,邑庠生,補(bǔ)博士弟子員,值五季之世屢應(yīng)征辟越州司馬。性恬淡,嗜詩書。配王氏,生一子:堤

道逸——綰次子,失考。

——綰三子,兵部郎中。生二子:廷挺、廷拔。

第97世

——道遠(yuǎn)子,大理司直,配朱氏,生二子:玉、季

廷挺——珣長子,字卓立,仕至兵部員外郎。生一子:賢

廷拔——珣次子,失考

第98世

——堤長子,登進(jìn)士,授朝散大夫。生一子:韜.

——堤次子,山西同州刺史,配項(xiàng)氏,生一子:崇發(fā)。

——廷挺子,字汝俊,宋著作郎。生一子:淮

第99世

韜——玉子,字丕略,號坦齋,唐御史,授光祿大夫,生四子:晁、晟、晸、旵。

崇發(fā)——季子,字汝坦,生三子:道罡、道友、道明。

——賢子,字東之,知制誥。生一子:?。

第100世

——韜長子,失考

——韜次子,號介安,避黃巢亂,居石闥里,生一子:全。

——韜三子,失考。

——韜四子,失考。

道罡——崇發(fā)長子,生一子:俊生。

道友——崇發(fā)次子,生一子:亮。

道明——崇發(fā)三子,失考。

?——淮子,字藩伯,宋仆射判官,生一子:錮。

第101世

——晟子,字世福,生五子:陵、其他四子失續(xù)。

俊生——道罡子,生二子:舜、堯。

——道友子,字仕銘,生二子:寬、禹。

——?子,字子固,南宋初仕開封府尹,建炎四年扈蹕居漸。生一子:克誼。

第102世

——全子,居覺溪,生一子:琛。

——俊生長子,居山西晉南垣曲,生一子:溪。

——俊生次子,失考。

——亮長子,生一子:望。

——亮次子,遷居河南南陽,失考。

第103世

——陵子,生四子:旺、容、昊、明。

——舜子,失考。

——寬子,生一子:肇俊。

第104世

——琛長子,又名云章,生一子:偉

——琛次子,生二子:國照、國煦。

——琛三子,失考。

——琛四子,失考。

肇俊——望子,生三子:茂相、茂咸、茂發(fā)。

第105世

——旺子,居臨湘,性至孝,隱居不仕。生八子:暹(瑞龍)、進(jìn)、逵、迨、逸、迥、逡、遠(yuǎn),俱為才子,時(shí)稱“長沙八龍”。

國照——容長子,生一子:舜夫。

國煦——容次子,生一子:定。

茂相——肇俊長子,遷居河北廊坊。

茂咸——肇俊次子,失考。

茂發(fā)——肇俊三子,生一子:繡。

第106世

——偉長子,又名瑞龍,字明常,由拔貢中舉,生三子:吉祥、吉安、吉寧。

舜夫——國照子,生一子:俊叟。

——國煦子,失考。

——茂發(fā)子,生三子:陶、禹、頎。

第107世

吉祥——瑞龍長子,又名思強(qiáng),生二子:緒、紹。

吉安——瑞龍次子,失考。

吉寧——瑞龍三子,失考。

俊叟——舜子,失考。

——繡長子,失考。

——繡次子,失考。

——繡三子,失考。

第108世

——吉祥長子,又名發(fā),生二子:惟勤、惟儉。

——吉祥次子,失考。

第109世

惟勤——緒長子,又名建業(yè),安徽風(fēng)陽人,配劉氏,生二子:達(dá)、逵?!居凶V載,名信實(shí),能力舉千斤,元代仁宗時(shí),任安徽定遠(yuǎn)縣守備。配常氏,由豐城客鳳陽,因家焉。生四子:達(dá)、逵、選、進(jìn)。】

惟儉——緒次子,失考。

第110世

達(dá)——(1332—1385)惟勤長子,又名天德,字國顯,號顯卿。祖居濠州禹會村(今安徽風(fēng)陽縣永豐村),世農(nóng)。元順帝至正時(shí)舉孝廉,出任徐州正堂,廉潔正直,不畏權(quán)貴,剛毅武勇,抗而不尊,被元撤懲。1353年參加郭子興部起義,后歸朱元璋,征戰(zhàn)南北四方,治軍有方,累為大將,功勛卓著,開大明一統(tǒng)基業(yè),明洪武元年,以右丞相率兵,北定中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朝滅亡。明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被封為中書右丞相、魏國公。配謝氏,生四子:輝祖、耀祖、榮祖、純祖;四女。

——惟勤次子,字必顯,封萬戶侯。生三子:世常、世遠(yuǎn)、世隆。

——惟勤三子,失考。

進(jìn)——惟勤四子,失考。

第三節(jié) 南祖下房(霸公后裔)世系

一、概述

南祖下房霸公后裔,發(fā)祥于今浙江省衢州地區(qū)。據(jù)二十世紀(jì)九十年代初編的《衢州市志》記載,徐姓是衢州地區(qū)的第一大姓,1990年衢州市(轄衢縣、龍游縣、常山縣、開化縣、江山市、柯城區(qū))總?cè)丝?26萬,而徐姓17.5萬余人。其中衢縣(含柯山)5.6萬余人,江山4.6萬余人,常山2.8萬余人,開化2.25萬余人,龍游2.1萬余人,而龍游靈山一鄉(xiāng)就聚居5000余人。衢縣的徐姓不少是龍游的分支,江山徐姓主要是龍游的分支,常山徐姓多為衢縣、龍游兩縣的分支。

——安仁次子,世居海州(今江蘇連云港市),漢武帝時(shí)任車騎將軍。南祖下房之祖。生二子:挹、抱。

——霸長子

——霸次子,漢元帝建昭三年為趙國相。生二子:元泊、元洎。

元泊——抱長子,傳五世不繼。有的譜書中稱元泊而沒有元洎。

元洎——抱次子,漢任江夏太守,因王莽纂政,棄官南渡,由海州過江遷太末姑蔑,居城南薄里山(今浙江省龍游縣靈山鎮(zhèn)徐村),為過江始祖。

注:龍游位于浙江西部,春秋為越地姑蔑;漢太末縣;隋并入金華;唐分信安、金華二縣,設(shè)置龍丘縣;吳越改稱龍游;明清屬浙江衢州府;現(xiàn)屬衢州市。

二、南朝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奉敕修定的《徐氏譜系》(南祖下房霸公后裔世系)

徐之先祖顓頊之苗裔孫女曰女修(大業(yè)之母)玄鳥隕卵吞之生大業(yè),大業(yè)之子(皋陶)①生伯益為大費(fèi),當(dāng)堯之時(shí),洪水滔天,下民昏墊,佐禹治水,隨山伐木,決百川源,人民受福含氣。益刻木作舟,濟(jì)堯之難,舜甚嘉禹之功,賜之元圭。禹曰,“非子能成,實(shí)益之能輔弼”。遂封嬴邑候。(杜注:贏縣在山東曲阜東)稱贏姓,實(shí)黃帝九世孫也。②

夏舉伯益任之以政,掌管虞官,禹乃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以天下授伯益,伯益攝國三年,禹子啟喪服畢,伯益遜位禹子啟,伯益避地居于箕山(今河南登封縣東南)之陽。妃姚氏生二子,長大廉,封陸氏,其后為秦。次若木,封徐國君。因封賜姓為徐氏。若木生四子,遂分四姓,曰征國,封徐氏;曰終封黃氏;曰季封馬氏,曰簡封趙氏。

自征國至25世孫康,康生渰,渰生忠義侯彥,彥生東平侯訓(xùn),訓(xùn)生綏,周昭王拜列國侯,辭,不受,徙家深壑身隱於泗州平原縣東二十里徐里山中避世,娶天水姜氏,生誕,字子孺,即偃王也。自黃帝至偃王四十二世,偃王亦娶姜氏,生三子,曰寶宗,曰寶衡,曰寶明。寶宗為穎川佑順侯,生仁,周孝王時(shí)為司徒。仁生宏,周孝王時(shí)為諫議大夫。宏生希,周幽王遇難,奔走。希生延③,為幽王時(shí)大夫。厄生恭④,周平王時(shí)為列國侯。恭生暢,周桓王時(shí)為大夫。暢生永,周莊王時(shí)為大夫。永生思,不仕。思生強(qiáng),仕周為列侯。強(qiáng)生亙,亙生章禹,俱仕周為大夫。

章禹生融,融生簡,俱周靈王時(shí)為大夫。簡生僑,周景王時(shí)為大夫。僑生滿,滿生覲,俱周定王⑤時(shí)為大夫。覲生閔,周元王時(shí)為大夫。閔生杜,杜生諧,諧生淵,淵生垂⑥,垂生可,可生詵,詵生仲,仲生長,長生猛,皆為周時(shí)大夫。猛生二子,曰咨,曰議。議字彥福,一名福,秦始皇使領(lǐng)童男女三千人往蓬萊采藥,因阻大風(fēng)不返,居?xùn)|海中,號徐福國,今之日本是也,進(jìn)寶不絕。咨仕漢為光祿大夫。咨生光⑦,為漢下邳太守。光生靜,為司農(nóng)寺卿。靜生萬秋,為益州刺史。萬秋生嗣宗⑧,漢武帝時(shí)為歸義候。嗣宗生景興,為渤海太守。景興生式,為車騎將軍、豫州刺史。式生二子,曰霸,曰豐。霸封車騎將軍,生二子,曰抱,曰挹。抱,漢武帝時(shí)建昭二年(前37年)遷趙國相。抱生二子,曰元泊,曰元淚。元洎仕漢為秘書監(jiān)、江夏太守、光祿大夫,因王莽攝政,心懷不軌,避亂南奔,居於太末,實(shí)衢之過江祖也。

洎生壽,漢平陽太守。壽生悌,漢雁門太守、幽州刺史,封始興侯。悌生宏,漢扶風(fēng)太守、驃騎將軍,封漢安侯。宏生昇,漢持節(jié)都督,河北幽雍并冀六州軍事鎮(zhèn)國大將軍,封咸陽候。昇生饒,漢散騎常侍、尚書左仆射,封丹陽候。饒生本,廬陵太守,金紫光祿大夫,遷江夏太守,封太末候。本生五子,曰承,西河太守;曰盛,洪州太守;曰攀,蘇州太守;曰琪,吳郡太守;曰洪,衢州太守⑨。

注:據(jù)《中華徐氏文史通鑑》記載:

①大業(yè)之子(皋陶)生伯益:誤。應(yīng)為大業(yè)生伯益。②實(shí)為黃帝九世孫:伯益與黃帝沒有血緣關(guān)系。③希生虺。④虺生恭。⑤定王:誤。景王后為敬王。⑥淵生垂、辟,垂生可。⑦《新唐書》:該生光。咨、該為一人。⑦萬秋生安仁,又名式,安仁生二子:豐、霸。《浤州徐氏宗譜》考:時(shí)為東陽郡信安縣,無衢州之名。應(yīng)為吳東陽太守。另注:承為會稽房,盛為江西房,攀為吳郡房,琪為東陽房,洪為信安房。

徐氏譜系示意圖:

王僧孺(465—522年),南朝梁詩人、駢文家,山東郯城人,出身沒落士族家庭。祖上為南徙來的王姓望族,從魏至?xí)x歷世顯奕。王僧孺幼聰慧好學(xué),五歲就開始讀書,6歲就能寫文章。父親王延年在世的時(shí)候,家道中落,生活清苦。父親逝去,為了維持生計(jì),母親“鬻紗布以自業(yè)”,王僧孺“傭書以養(yǎng)母”(傭書即抄書)。他每當(dāng)抄完一本書基本能背誦,因而博覽三墳五典五經(jīng)六藝,旁涉多種雜家著作,且書法絕妙,為成為一個(gè)淵博的學(xué)者奠定了基礎(chǔ)。

南朝齊后期,因?yàn)閷W(xué)識淵博和文才出眾,王僧孺被舉薦出任太學(xué)博士,后為治書侍御史、錢塘令。南朝梁立國之后,王僧孺任南海太守,拜尚書左丞、御史中丞、尚書吏部郎等職。任南海太守時(shí),他著手扭轉(zhuǎn)吏風(fēng),尋求賢材佐助,受到人民的愛戴。當(dāng)時(shí)梁的吏治腐敗,王僧孺可謂鳳毛麟角。

王僧孺為譜學(xué)的拓荒者,他整理《百家譜》,撰成《十八州譜》《東南譜》,奉敕修定《徐氏譜系》。王僧孺是一位多才多藝、操潔志高的古代文人,《南史》本傳謂“其文麗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見者”。

注:王僧孺《徐氏譜系》保存在浙江龍游徐氏家譜中。

三、龍游靈山徐氏

關(guān)于龍游靈山徐氏,1991年新編《龍游縣志》說:“漢徐元洎,成帝時(shí)任江夏太守,避王莽(纂政)之亂,于陽朔二年(公元前23年)自江北(長江)遷徙太末縣城南泊鯉村(今靈山),其后世系累葉相接,遍布縣境?!饼堄戊`山徐氏、衢州西河徐氏、遂安龍峰徐氏,俱為南祖霸公后裔。

但西河譜引入常山里擇派徐幸隆、徐大興一支,稱“幸隆祖名讓、父名淵、幸隆一名和德”,與事實(shí)大相徑庭?!逗庵莞尽份d江溥所撰“大興墓志”和王渙之所撰“徐幸隆墓記”稱,幸隆先世居開封柳家莊,他的曾祖是宋太祖開寶年間御史中丞徐清穆,清穆生昌,昌生和德,和德生幸隆。

附:龍游下徐《徐氏宗譜》源流序

今夫山必本于昆侖,水必歸于東海,人必本贊祖之所自出。徐氏本承軒轅之裔,由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生若木封于徐,食邑東???。傳至周生誕,才氣雄略四方,來歸者三十六國,乃稱偃王。穆王恐其患,遂受命乃以楚師連謀伐徐,偃王不忍斗,遂逃至越城之隅,棄玉幾研(硯)于會稽之水,隱于薄里山中。后至漢生元泊,仕至江夏大守,秘書監(jiān),金紫光祿大夫。避王莽之難渡江遷居姑蔑靈山上下徐。三世生宏,仕漢扶風(fēng)大守,鏢騎將軍,封漢安侯。宏生昇,持節(jié)鎮(zhèn)北將軍,封咸陽侯。昇生銑,散騎常侍,尚書左仆射,封丹陽侯。銑生本,仕至金紫光祿大夫,封太末候。生五子,長承,南郡太守,次盛,洪都太守,三攀,蘇州太守,四琪,吳郡太守,大中大夫,居?xùn)|陽,五洪,衢州太守。信安之靈山上下徐,今世派亦遠(yuǎn)屬,疏譜牒,亦缺昭穆,亦昭后嗣,非從尋究是用編集,為圖考。據(jù)家傳補(bǔ)缺遺,列官職表,世謂正尊卑,庶歷世不亂也。諸另序,予聞之,昔先王之建國,邑命氏族者所以崇有德,而報(bào)有功也。然功德有厚薄,子孫有盛衰,非宗法以持之,譜牒以系之。則愈遠(yuǎn)愈微,遂使一本之親如途人者。昔唐晉之時(shí),官有譜狀,家有譜牒,乃名臣巨族子孫,或因遷舉婚姻,而有所考證。故世系因而不失族。更五季之亂,其書不傳,自非巨族子孫,念其族屬,掇拾散亡,為之宗譜,則愈亡矣。今有徐君贊數(shù)千載之下,克念祖宗之光烈,修家譜以系之傳,親親之益篤。吾知徐氏子孫皆知萬殊一本之義,興其孝弟之一心,法其凌犯之習(xí)振,其緒真浙東之望族,而禮義之宗也。是為序。

宋隆興二年(1164)仲主四川宣撫史吳磷拜識

(注)【吳磷】(1102—1167年),宋德順軍隴千人(今甘肅靜寧縣東)字唐卿,紹興末為四川宣撫使,與金人攻戰(zhàn),威名陜甘蜀,拜太傅封新安郡王。

四、浙南徐氏

浙江省南部平陽、蒼南、永嘉、樂清、瑞安、泰順、文成、洞頭、鹿城、甌海、龍灣、青田等市、縣的徐氏,系元洎后裔。浙南徐氏自唐朝開始,在不同時(shí)代從不同地域陸續(xù)遷入本土。

——徐賢平提供《浙南徐氏志》,刊《徐氏文化通覽》第274頁

五、皖西南徐氏

據(jù)皖西南多支徐氏族譜記載:潛山、安慶、懷寧、太湖、宿松、望江、岳西、樅陽等市縣的徐氏,絕大多數(shù)是元末明初(1368年前后)由江西鄱陽之凰岡、瓦屑壩(今鄱陽湖畔東北的蓮湖鄉(xiāng))北遷的移民,究其本源,則為浙江衢州的龍游。

——《皖西南徐氏世系源流初探》?徐繼達(dá)、徐洪亮,刊《徐氏文化通覽》第252、259、260頁。

六、載有“元洎遷太末”之說的徐氏宗譜

1、《東陽雙泉徐氏宗譜》重修宗譜記曰:霸生抱,抱生二子:元泊、元洎。元洎渡江居姑蔑城。

2、衢州《孝義徐氏宗譜》、《青溪徐氏福祿壽三派總譜》、浙江新城(今富陽縣)《重訂徐氏宗譜》,均以元洎為始遷龍丘之祖。

3、《江都徐氏譜》序稱:漢時(shí)有元泊(應(yīng)為元洎)者為江夏太守,河平二年(前27年)遷秘書監(jiān)、金紫光祿大夫。時(shí)貴戚王莽興亂欲移漢祚,先于陽朔二年(前23年)春,棄官遷姑蔑,宗屬二十余家,亦因散處江南。

七、余姚江南徐氏世系辨析

(一)余姚江南徐氏實(shí)錄

徐自軒轅嬴姓,至伯益生若木,夏仲康九年(前期2150)始受封徐國。以國為氏,食邑東???。更三十四代至周昭王,徐綏(充)封為列侯不受。穆王時(shí),綏子誕,地方五百里,行仁義(政)得弓矢,諸侯共推尊為偃王,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王以周天子在上,愛民避位逃之越城。既而共王即位,思王功德,復(fù)其子衡,封爵以奉宗祀。偃王避地之時(shí),始于徐山,次于太末,崩于會稽。(通鑒晉咸寧表)衡至西漢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二十五代孫有元泊字文副,為江夏大守。河平三年(前26)遷秘書監(jiān),金紫光祿大夫。時(shí)貴戚王莽興亂,欲移漢祚。元泊明炳,幾先于陽朔三年(前21)春,棄官遷姑蔑。其宗屬二十徐房,亦因而散處江南焉。(晉徐曄,徐仲遜源流表)元泊至東漢和帝永元七年(95),凡五代有徐升字景暉者,守河南,尋遷都督侍郎,大將軍。彼時(shí)子侄錄用多,乃揭家屬居汴京扶溝縣柳家莊。族屬蕃衍散處不一。漢延禧初(158)諱稚字孺子,家貧常自耕,非力不食?;傅壅髦?,不受。陳蕃特設(shè)榻以待,世稱南州高士,乃我祖之正族也。其孫幹,字偉長,擅名東土,著中論篇。魏帝征命不就,嗣后曄以左仆射仕晉,有功以左臺御吏丞仕唐。更十余代生鉉,字鼎臣,居廣陵,仕南唐,奉使宋朝,為左散騎常侍,直學(xué)士,時(shí)稱南州文士。更三世生積,字仲車,以孝聞,元豐中,屢有粟帛之賜,登治平四年(1067)進(jìn)士,除宣德郎,謚節(jié)孝處士。又七年生林,字仲山,徽宗時(shí)為翰林院博士,至建炎同叔度、弟兢深,從高宗南渡越州,紹興元年(1131)總督軍屯轉(zhuǎn)姚江,百戰(zhàn)未汗血埋馬卒,葬轉(zhuǎn)海南嶼墩山,今之龍泉桐木湖也。林生咸,號自覺居士,立嶼墩徐將軍廟,置田享祀,生子曰居仁、曰處仁。居仁徙上虞。處仁為尚書右垂,位終太宰,生子長秉瑞、次秉純。秉瑞隨父居龍泉馬堰。秉純?nèi)嗡螆?zhí)戰(zhàn)郎,余姚之南居焉,為姚江江南徐氏創(chuàng)始祖,生二子長子煥,家高宜坊,名南宅;次炳,家德惠橋東南百步許,名北宅。人相禮讓世家也。儒宦,文佑,以河南合憲顯。仲玉以充州郡承顯。仲珍為汀州教授。允恭為鳳陽別駕。仕元為歲進(jìn)士,任河南府經(jīng)歷。世不忘宋,而終不樂為元仕也。洪武明興一統(tǒng),始相繼而起,伯庸以明經(jīng)應(yīng)征,任定遠(yuǎn)知縣,政以文學(xué)。選任蓬萊知州。登順天齡為國為民。則同其有英邁、卓榮、高蹈、清隱、如伯、誼伯等者,難以勝述。而德譽(yù)在人耳目,迄今未泯。其有人為太學(xué)生,補(bǔ)府邑庫生及寄籍別庫者,歷世重重,相繼頗多。雖志不克,遂而咸能。以文學(xué)著名當(dāng)時(shí),其有以孝行彰聞,輒表其門者,其有崇文尚義,取重長吏者,是皆不背先人德業(yè),而繼承箕裘者也。至婦有婿守貞節(jié),賜族表,載邑志,頌鄰里者,豈不轉(zhuǎn)徐,亦有光哉。然世遠(yuǎn)枝繁,人眾居析有家,于邑庫前后,石惠橋東者,有家族東城皋,南門外者,有家于四鄉(xiāng)各村塢者。散處異地而總之,則曰學(xué)后徐云。凡遇禮事,必群然會集。而親疏長幼,整整有儀,為鄉(xiāng)里所敬愛。雖環(huán)村遠(yuǎn)近,稱徐氏子弟亦必加重,非閥閱聲聞,素著于外,而能然哉。繼今而后子嗣孫承,顧勵(lì)無懈,處者修其孝弟睦姻。以樹本于家出者盡其盡,說仁惠以揚(yáng)華。庚辰進(jìn)士歷仕汀州府知府者攢也。登成化辛丑年(1481)進(jìn)士,歷大理寺卿正怒中,貴改茶陵,別駕者諫也。登宏治戊午鄉(xiāng)進(jìn)士,任江夏知縣者,云風(fēng)也。登弘治戊午(1478)進(jìn)士,歷事桂林府知府者,天澤也。元文登正德戊辰進(jìn)士,子龍登正德丁丑進(jìn)士,授南昌知縣。子貞登正德庚辰進(jìn)士,一鳴登嘉靖辛丑鄉(xiāng)進(jìn)士,任贛州知府。震登萬歷丁丑進(jìn)士,任增城知縣。此則以科甲顯者也。若詔任順寧經(jīng)歷,儀任盧州教授,瑚任靈璧教諭,如堯任汝寧照詔,此則以廩生貢者也。若淮贈兵部武選司員外,贈工部營善司主事。瑞贈大理寺評事,謨封兵部職方司主事,廣封禮部儀制司主事,此則以子貴父者也。此有進(jìn)自他途,各行其志,任郎官,任雜職等者,雖官卑祿薄,皆能守職效勞存心于國,將見世胄之。昌帛數(shù)百也而無窮矣。詩不云呼,無念爾祖幸修厥德,宗之子孫,尚其念哉。

明萬歷20年壬辰八月中秋日十二世生祥手書

(二)《余姚江南徐氏實(shí)錄》解讀

1、《實(shí)錄》稱,余姚江南徐氏系南祖霸公后裔,并將徐元洎、徐穉(孺子)、徐有功、徐鉉(鼎臣)、徐積、徐處仁等作為同一宗脈掛線。這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徐氏》等史籍記載不符。

2、《實(shí)錄》稱:“徐處仁攜子護(hù)駕宋高宗南渡,賜居余姚”。因徐處仁是宋代重要官員,浙江余姚、茹墟、海鹽、豐山及鎮(zhèn)江潤州徐氏為顯宗耀祖,攀附徐處仁為始祖。為此,對徐處仁的身世作一番探析。

徐處仁(1062—1127),字擇之,應(yīng)天府谷熟(今河南商丘)人,神宗元豐年間進(jìn)士,授永州東安縣(今江蘇東??h)令;徽宗時(shí),歷任監(jiān)察御史、尚書右丞、顯謨閣學(xué)士、知新昌府,受童貫排擠而奪職。宣和中,除侍讀,上書奏事《備邊御戌》十策,官觀文殿學(xué)士。欽宗即位(1126年),金兵侵犯京師開封,處仁受命儲備糧食,以備抗金,累拜太宰兼門下侍郎。開封受困時(shí),處仁在圍城中。金兵攻破開封,都人指處仁為奸細(xì),殺其子庚。高宗即位(1127年),處仁起為大名尹、北道都總管,因郁悶而死于郡室,正值“靖康之難”、南北兩宋交替時(shí)期。

《四庫全書》卷1128第291頁載有汪藻《浮溪集》,其中收錄《吳國夫人陳氏墓志銘》:徐公處仁夫人陳氏,以宣和五年(1123年)卒于北道都總督府正寢,公斃于建炎元年(1127年),又明年建炎二年七月,其子康、度奉公及夫人之樞,合葬于吳興縣卞山之陽(今浙江湖州境)。

徐處仁為官期間沒有到過江南。金兵攻破京城開封,室臣指責(zé)處仁當(dāng)了奸細(xì),殺了他的長子庚。即位后的宋高宗此時(shí)已攜部分宗室及官員南渡,徐處仁留守都城,在郡室郁悶而死,并未隨宋高宗南下。

《實(shí)錄》載處仁生二子:秉瑞、秉純。秉瑞隨父居龍泉馬堰山(余姚縣西);秉純?nèi)螆?zhí)戰(zhàn)郎,居余姚,為江南徐氏創(chuàng)始之祖。而據(jù)《吳國夫人陳氏墓志銘》,“處仁五子:庚、康、度、廉、瘦,瘦早卒?!?o:p>

第四節(jié) 南州世系

南州徐氏是東海著姓第57世徐仲次子徐延后裔。說到徐氏南州世系,起源于《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記載的“徐福受秦始皇之命,入東海蓬菜等三神山采長生不老仙藥”的故事。(這個(gè)歷史故事在第七章中會詳細(xì)介紹)徐該是徐福的堂兄弟,他預(yù)料徐福入海采藥會有不測之禍,于是受父親之令,命子徐堅(jiān)率族眾避禍遷徙江西洪州(今南昌市),隱居不仕,耕讀立業(yè),傳八代至徐穉(字孺子),世稱“南州高士”,是為南州徐氏始祖。

一、南州世系流傳多種版本,下列四種,供研究探討。

(一)、《徐氏族譜》和《南州徐譜》所載世系源流:

重慶徐國清在《徐姓家譜的演變與發(fā)展》中敘述:江西湖口縣小城山《徐氏族譜》(也稱徐豫譜)是徐孺子之孫徐觀德,字懿甫,始編于東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中秋月朔,所撰序曰:“徐穉,字孺子,娶劉氏,生二子:長子胤,胤生洪,洪生徐庶。徐庶,從師水鏡先生,道號單福,事母至孝。曾為劉備軍師。次子曰豫,豫幼而敏,陳蕃以女娶豫,生子名觀德?!笔迥旰笾寥龂鴸|吳黃武四年(225年)仲春,徐觀德再次續(xù)修《徐氏族譜》,序曰:“至六十代徐鮑,于漢哀帝時(shí),任山東平陽太守,因王莽弄權(quán),遂解組而居館陶縣之南。遞傳四代,及自成襲父職而鎮(zhèn)洪都(今南昌),生二子愷、悌。悌返館陶;愷世居洪都,數(shù)傳而致吾曾祖徐安。安生二子:長曰積,次曰穉。穉生二子;長曰胤,次吾父名豫,于漢光和年間,銜王命而牧江州,蒞任數(shù)載,欲歸故土,不料曹瞞煽動桑梓,遂居于湖口小城山北。”

《南州徐譜》是徐孺子曾孫徐庶編纂,徐庶在困曹魏期間,編了《南州徐譜》一冊三卷。譜曰“仲公為偃王二十六世孫,仲生二子:長子諱長,次子為延,延即尚也。長生猛,猛生諮、議,議即福,名市,率族人入東海祖洲(日本)。尚知福將反,遂令其孫該隱居,該不及避,令其子堅(jiān)隱居南州,自此寄居南州,八代至穉?!?o:p>

解讀:據(jù)以上記載,徐穉屬東???7世徐仲次子徐延后裔。

附:朱熹·南州《徐氏宗譜》序

余嘗仰觀乾象,北辰為中天之樞,而三垣七曜①旋繞歸向,譬猶君之尊而無不拱焉。俯察地理,坤維為華夏之鎮(zhèn),而五岳八荒,遐邇顧盼,譬猶祖之親而無有不本焉。此君親一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謂之逆,遺之者謂之棄,慢之者謂之褻。無將②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屬莫大于不孝。為人臣,所當(dāng)鞠躬盡瘁;為人后,所當(dāng)慎終追遠(yuǎn),而不可一毫而忽也。今閱徐氏譜牒③,上溯姓源之始,下逮繼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宗所生以尚嫡也,序長幼以尚齒也,列像贊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噫!世之去祖未遠(yuǎn),問其所自而懵然者,愧于徐氏多矣!

宋龍圖閣待制新安朱熹拜撰

本序錄自江西南州《徐氏族譜》卷一,徐明柳供原譜復(fù)印件。朱熹(1130-1200),南宗哲學(xué)家、教育家。

注:①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微”。古代天文學(xué)對天區(qū)的總稱。七曜:即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曜,即照耀。②無將:釋為“逆亂”。《后漢書·叔孫通傳》“民臣無將”,注:“將,謂為逆亂也”。③即徐震續(xù)修的宗譜。

朱熹所撰《徐氏宗譜》序小考

據(jù)江西省湖口縣小城山徐豫譜載:徐穉(孺子)生二子:長曰胤,幼曰豫。豫公為遷江西省湖口縣小城山始祖(部分后裔遷安徽宿松)。東漢靈帝時(shí),擢江州太守,夫人陳氏,乃陳蕃之女,生子一:觀德。《徐豫譜》為觀德首修,后續(xù)修多次。該譜稱:豫公三十九世孫名德處,號仁,派名震,大排行九,又名震九(1111—1190),與朱熹同朝進(jìn)士,先后任尚書左丞、戶部侍郎。父歿居憂,復(fù)修舊譜。應(yīng)震九公所邀,朱熹寫了這篇譜序,后為多家徐氏宗譜轉(zhuǎn)載。

朱熹用簡明的語言,總結(jié)了編修宗譜的要領(lǐng):“上溯姓氏之源,下逮繼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宗所生以尚嫡,序長幼以尚齒,列像贊以尚思?!敝祆鋵懥藘删渲晾砻裕骸盀槿顺迹?dāng)鞠躬盡瘁;為人后,所當(dāng)慎終追遠(yuǎn)”。這兩句話,今天讀起來,仍讓人感到親切和震撼。是的,有了對祖國的大忠和對親人的大孝,必將為國家建功立業(yè),為人民鞠躬盡瘁。

作者安徽省宿松縣徐芳田,刊《徐氏文化通覽》徐偉堅(jiān)編著 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二)江西南昌市新建縣烏石徐氏源流

(三)徐穉世家源流

據(jù)南昌市北瀝杰靈堂《徐氏族譜》載:

詳(審言)——齒至(昌齡)——敬(恭叔)——穉(孺子)——胤(季登)

徐穉(稚)曾祖父徐詳,字審言,號南塘,泗州人,西漢成帝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壬子六月初四日申時(shí)生。東漢建武間,僑寓浙江東會稽龍丘太末里。避兵亂,遷豫章南塘而居焉。娶太尉羅季武公之女。東漢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庚午十一月十七日五時(shí)歿,葬太白岡齊圣院東。生二子長齒至、次齒兒

徐穉(稚)祖父徐齒至,字昌齡,東漢建武六年庚寅三月十九日寅時(shí)生。死葬城北龍沙里,娶韋氏生一子敬,繼娶孫氏。

徐穉(稚)父徐敬,字恭叔,號名魁,死葬城南五里何家山辛向,娶楊氏生一子穉。

徐穉(稚)(公元97—168年),字孺子,號聘君,豫章南昌人。少為諸生,他為人清高,性情怪僻,但學(xué)問很廣博,兼通天文、歷算。常自耕稼,盡管家中很貧困,仍多次拒絕了官府的聘請。非其力不食。恭儉義讓,眾人均服其德,崇高的聲望致朝廷屢次征聘起用他,史書上有“四察孝廉,五辟宰輔,三舉茂才”之說,他均因不滿宦官專權(quán)而拒絕,終身不仕。當(dāng)時(shí)太守陳蕃對他極為尊重,平時(shí)陳蕃是不接待賓客的,但卻專為他特設(shè)一榻,來時(shí)取用,去則懸掛起來,不讓別人使用。時(shí)人尊敬地稱呼他為“南州高士”。

徐穉一子名胤,東漢建和元年(147年)丁亥二月十四日生,字季登,篤行孝悌,亦隱居不仕。太守華歆禮請相見,固病不諧。漢末寇賊縱橫,皆敬胤禮行,轉(zhuǎn)相約敕,不犯其閭。建安中卒。

附:南昌市北瀝徐村簡介

南昌高新區(qū)北瀝徐家,沉淀了1800多年的歷史老村——徐孺子故里,之所以吸引世人關(guān)注,緣于東漢豫章高士徐孺子。

關(guān)于徐孺子故里,近年來爭議非常熱鬧,青云譜徐家坊、北瀝徐家、烏石徐村、豐城隱溪徐村四個(gè)地方都認(rèn)為自己是正宗徐孺子故里,而專家傾向于北瀝徐村。南昌市文化界的許多人士談到孺子故里之爭,均表示沒有太大意義,從北瀝徐家村盤的本身來說,它是歷史的遺存,曾濡染了一方土地醇厚的文雅,這些已經(jīng)足夠珍貴。保護(hù)好現(xiàn)存的古建筑,把徐孺子的精神內(nèi)涵挖掘出來,呈現(xiàn)給世人,這是當(dāng)前最重要的事。而目前,這座古村,正在遭遇“蠶食”。眾多人士呼吁:為了明天的記憶,挽住這座千年老村。

徐孺子的千古風(fēng)范,是古村民眾的精神支柱

很早以前的北瀝徐家,是一個(gè)三面環(huán)水的半島式的村莊,周邊的湖水叫瀝水,為艾溪湖水系,所謂“北瀝”,即瀝水以北之意。以前,光村盤子就有300多畝的面積,村里的青磚老房子一棟挨一棟,非常漂亮。而現(xiàn)在老村盤子只有240畝左右了,僅存的老房子只是明清年代的建筑,而且也僅存八九棟。

說到徐孺子,北瀝徐家的村民各個(gè)臉上寫滿了自豪。關(guān)于徐孺子的故事,村里是婦孺皆知。村民自豪地稱,徐孺子是江西第一位文化名人,名稚,字孺子(公元 97—168年),古代豫章南昌人,博學(xué)通經(jīng),是我國東漢時(shí)期著名的高士賢人,晚年隱遷于北瀝徐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躬耕生活,成了現(xiàn)在徐家的始祖。

另外,記者了解到,歷代府修的《南昌府志》、《南昌縣志》及當(dāng)代《南昌市地名志》等都有徐孺子在豫章故郡北瀝村繁衍生息的記載。

徐家人對徐孺子一生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愿為官、樂于助人等精神更是極為欽佩與驕傲。史料也顯示,徐孺子被人們尊稱為“南州高士”和“布衣學(xué)者”,成為千秋傳頌的“人杰地靈之典范”。相傳豫章太守陳蕃極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為其專設(shè)一榻,去則懸之,別人不能享用。于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便有了“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不朽的名句,而“人杰地靈”這個(gè)詞也因此流傳千古。徐孺子的精神,成了徐家世世代代的精神支柱。

斑駁陸離的老建筑,濡染了一方土地的文雅

人們走進(jìn)老村盤,一棟一棟地看目前尚存的老建筑。老建筑外面均為青磚風(fēng)火墻,里面大多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廳堂與房間;風(fēng)火墻上開有不少大小不等的門,每扇門進(jìn)去就是一個(gè)大家庭,可以住不少人。門的兩旁是紅石門柱,上方的橫梁也是紅石,多有精美的雕刻,花紋有鳳凰、鶴等,門上均有紅石匾額,有“秀溢南州”、“高士遺徽”、“丕震清徽”等。

這種建筑具有防御功能,防風(fēng)雨侵蝕,防外火焚燒,在明清期間較為常見。徐家的老建筑,除了門多用紅石外,青磚墻腳行也用紅石。

為什么喜歡用紅石呢?隨行的徐反保說,南昌一帶的明清建筑大多喜歡用紅石,雖然紅石比較容易風(fēng)蝕,但附近一帶紅石產(chǎn)量大。南昌明清建筑的紅石大多是來自余江,當(dāng)時(shí)從余江到南昌水運(yùn)交通很便利。

走進(jìn)門上有“丕震清徽”楷書石刻的老建筑,里面共有兩進(jìn),兩個(gè)天井,天井的石條已經(jīng)爬滿青苔;木頭做的梁柱門窗、鏤花隔扇很精美,就連下水道的石蓋子,都雕刻了花紋,令人驚嘆。主人叫徐忠國,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居住,但整棟建筑還是收拾得很干凈。他堅(jiān)信,這么老的建筑,一定有價(jià)值,但具體到什么價(jià)值,他并不是很清楚。

古建筑所保留的是一種歷史空間。徜徉其間,歷史好像復(fù)活了,過往的生活形態(tài),仿佛都能被召喚回來。那些資料中的敘述、口頭中的關(guān)于徐孺子的傳說,到這里便全部神奇又豐盈地復(fù)活了。

北瀝徐村歷代很重視讀書,出了不少文化人。受徐孺子的影響,北瀝徐家一度出現(xiàn)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景象;另外,村莊內(nèi)不相互通婚,沒有重男輕女思想。在老村依然能感受到一股好客、淳樸的民風(fēng)撲面而來。

殘磚瓦礫和殘墻,在訴說著痛苦遭遇

在北瀝徐家村口,有一座徐孺子紀(jì)念堂,屬于鋼筋水泥琉璃瓦、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正堂上鑲嵌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費(fèi)孝通親筆題寫的“中華人杰徐孺子紀(jì)念堂”石匾。

紀(jì)念堂里陳列了當(dāng)年紀(jì)念大會的照片和一些到會的政府官員和社會名流的墨寶。四塊墻上,還繪有徐孺子與豫章太守陳蕃故事的壁畫,壁畫已經(jīng)有些年頭,不少地方剝落嚴(yán)重。

從紀(jì)念堂左邊的碑刻顯示,該紀(jì)念堂是1997年秋重建的,占地面積500多平米。紀(jì)念堂的前身相傳是首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北瀝徐氏宗祠。在紀(jì)念堂的周邊,是大量的水泥樓房,從外邊看,已經(jīng)很難找出老村的面貌。

如今,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繁衍生息,老村的人口越來越多,至今已經(jīng)有4800多人。許多年代久遠(yuǎn)的老房子在光陰中自然風(fēng)化坍塌,另外,有的村民生活條件改善了,也紛紛拆除老房子建現(xiàn)代紅磚水泥樓房。在老村里一座明代的三進(jìn)式的老建筑里,因年深日久,門框紅石匾上的字和屋內(nèi)許多雕刻已經(jīng)模糊不清;又因?yàn)闆]有什么人住,天井四周及墻腳,爬滿了厚厚的青苔;因缺少維護(hù),處處是破敗景象,坍塌的屋檐、腐蝕的門窗就像一處殘肢敗體,似乎在訴說著一段剛剛發(fā)生的痛苦遭遇?

歷史的過程一半是創(chuàng)造,一半是泯滅。在城市的建設(shè)發(fā)展過程中,文化不可能沒有損失,必然有所犧牲。但城市的改造與特色的保護(hù)并不是一對矛盾。現(xiàn)在的北瀝徐家,如果不采取緊急措施,老村很快會變成過往不復(fù)的歷史畫面。

(四)、《東海徐氏老譜》所載《東海徐氏治譜表(圖)》:

《東海徐氏老譜》是西晉泰始元年(265年)由司空崔琳、治譜官徐令意、左散騎常侍徐行堅(jiān)撰修。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由祥符五年(1012年)狀元徐奭會修重輯。南宋又經(jīng)過多次重修。民國十八年(1929年)寧陵徐氏在編撰《睢陽徐氏通譜》時(shí),為了“報(bào)本追遠(yuǎn)”,重新輯校、石印《東海徐氏老譜》一冊,45頁,其核心部分是世系表譜,保存了早期徐姓的一些重要資料。

但有兩點(diǎn)值得注意:一是將徐偃王列為徐國第35代國君;二是將南州高士徐孺子(穉)列為南祖霸公后裔。這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徐氏》、韓愈撰《重修偃王廟碑記》及徐時(shí)棟著《徐偃王志》等史籍記載不同。

二、奉徐穉為始祖的宗譜

【江西南昌】徐氏大成宗譜,1913年版 木活字本17冊。存日本東洋文庫。

【江西樂平】南州徐氏族譜,1939年版12卷。存景德鎮(zhèn)圖書館 刻本一冊。

《金華長塘徐氏宗譜》《金華七峰徐氏宗譜》,清嘉慶十四年、光緒十九年版,以徐文綱為一世祖,漢高士穉之后,仕唐為招討使,由豫章遷諸暨,傳至第五世徐時(shí)敏,為吳越國常侍,遷于義烏龍陂(“陂塘徐”),為龍陂鼻祖,傳第十五世倬,字立甫,號簡齋,由義烏遷居金華長塘,為本宗始遷祖。

安吉《徐氏宗譜》,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修。該譜載《洪州世系圖》和《浙江世系圖》。奉徐穉為洪州(今南昌)一世祖。該族宗譜初創(chuàng)于徐道隆,以后續(xù)有纂修。明成化十年(1474年)南京翰林院掌院事陸秉忠序說:吾郡徐氏,為漢末南州高士之后,自晉唐而下,代有聞人,至南渡理宗之季有道隆者,當(dāng)閑居政暇之日,嘗修宗譜以示族人,用垂于后。

《徐氏大宗譜十二編》,1989年北京圖書館據(jù)臺北徐氏大宗譜鉛印本復(fù)印,四冊平裝,奉漢朝人穉(字孺子)為一世祖。

江西萍瀏《徐氏族譜》,宋元符三年(1100年)編修。

南州世系是徐氏的一個(gè)大支脈,因南州高士徐孺子的聲望而聞名于世,多地徐氏宗譜奉徐孺子為始祖,其中有的是自已不知先代世系,是照抄別人的;有的則是攀附名人,裝點(diǎn)門面。對這類宗譜所載的世系,應(yīng)加以辨析。

第五節(jié) 高平北祖(矩公后裔)世系

第57世徐矩,詵公次子,為高平北祖徐氏之始。傳至第62世徐費(fèi),西漢金威將軍,被封東莞候,便世居?xùn)|莞,子孫繁衍,成為東莞姑幕郡望。傳第87世徐世勣(字懋功),唐朝開國功臣,任唐太宗、高宗宰相。徐世勣家族是唐代徐氏三大家族之一,這在徐姓中是一個(gè)很有名望的世家大族。

高平縣,西漢侯國,故城在今江蘇盱眙縣北。南朝梁僑治高平郡及東平、陽平、歸義四郡。東魏并四郡置高平縣。隋改高平縣為徐城,故城在今江蘇泗洪縣東南30里。徐城擬徐國后期故都,因明、清黃河改道,徐城一半陷入洪澤湖中,今稱半城鎮(zhèn)。

一、第57世至第91世簡介

【第57世】

——詵公次子,字弘琛,生子邕。

【第58世】

——字文和,一子廉。

【第59世】

——字元平,一子則。

【第60世】

——字元度,一子尚。

【第61世】

——名光漢,字元禮,漢大司農(nóng),一子費(fèi)。

【第62世】

費(fèi)——字子文,任金威將軍、東莞侯。一子升。

【第63世】

——字玄明,任司空椽,襲東莞侯。一子珪。

【第64世】

——字少玉,任姑熟令,一子欽。

【第65世】

——又名思祖,字仕思,任大中大夫,一子長卿。

【第66世】

長卿——字德師,二子萬、僉。

【第67世】

——字世諧,任平原太守,一子續(xù)。

——(失考)

【第68世】

續(xù)——字承先,任城門校尉,二子寵、惠。

【第69世】

——(失考)

——字士安,任司空椽,一子胄。

【第70世】

——字彥先,任本郡主簿功曹,二子允、訓(xùn)。

【第71世】

——字仲和,一子鄙。

訓(xùn)——(失考)

【第72世】

——字子頑,二子訪、隆。

【第73世】

——字公謀,任(三國時(shí))魏鎮(zhèn)北將軍,一子暢。

——(失考)

【第74世】

——字彥春,任晉隴西內(nèi)史,生四子沇、胤、敷、蘭。

【第75世】

——(失考)

——(失考)

—— 未詳

——字石侯,任侍御史。一子澹。

【第76世】

——字洛川,任長壽令。一子乾。

【第77世】

——字文祚,任給事中。一子道娛。

【第78世】

道娛——字道福,任員外郎。一子道祖。

【第79世】

道祖——字弘業(yè),任(南朝)宋車騎行將軍。一子玄英。

【第80世】

玄英——字智仁,任奉朝請。一子景初。

【第81世】

景初——任尚書正員外郎。二子弘師、弘道。兄弟世居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東明縣東)

【第82世】

弘師——字德令,南齊直閣舍人。一子琛。

弘道——字太玄,南朝陳太常卿 ,一子珍。

【第83世】

——任侍御史,一子懋。

——字大器,隋閣下舍人,一子元隱。

【第84世】

——任(南朝)梁荊州刺史。二子元起、元康。

元隱——字巖客,彭澤令,一子唐。

【第85世】

元起——字山立,任隋濮陽太守,封舒國公。二子蓋、康。

——字景明,任沛令,一子羌。

【第86世】

——名廣濟(jì),任陵州刺史。生一子世勣。

——字德榮,任譙郡太守,一子弼。

——字景方,任鄭州長史。

【第87世】

世勣——字懋功,唐太宗、唐高宗宰相。曾被賜姓李,為避唐太宗名諱,改名勣,武后世復(fù)徐姓。一子震。

——司衛(wèi)正卿。

【第88世】

——任梓州刺史,生三子敬業(yè)、敬猷、思順。

【第89世】

敬業(yè)——太仆少卿、眉州刺史,襲英國公。貶柳州司馬。

敬猷——任盩厔令。

思順——字知通,任鴻廬卿,一子湘。

【第90世】

——字漢津,任壽州刺史,一子弘光。

【第91世】

弘光——字大明,任歧王傅。

二、第87世徐世勣軼事

徐世勣,字懋功,唐代徐世勣家族的開創(chuàng)者。他十七歲參加隋末瓦崗寨農(nóng)民起義軍,后隨李密投降唐高祖李淵,被賜李姓,改名李勣,奉事唐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世,在平定竇建德、王世充,北擊突厥,東征高麗等戰(zhàn)役中建有大功,深得唐太宗賞識和信任,封為英國公。有一次徐世勣生病,御醫(yī)提到,給徐世勣的藥方中要用胡須做藥引。唐太宗一聽二話不說,提刀就把自己的胡子割下來拿給御醫(yī)。徐世勣非常感動,到皇上面前叩謝龍恩。貞觀七年(633年)冬月十一日,唐太宗御賜徐世勣家譜《徐氏宗譜序》,令當(dāng)朝左丞相魏征與禮部尚書王珪兩位重臣同時(shí)撰序。如此殊榮,在歷史上極其少有,唯獨(dú)有徐世勣。

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選中禮泉縣九嵕山日后為自己安陵之后,朝中文武大臣紛紛要求死后陪葬。徐世勣和魏征都想把昭陵主峰西南角下的鳳凰山占做墓地。一天,他倆陪同李世民游山時(shí),請求賜葬鳳凰山。李世民心想,此山只能埋葬一人,該賜給誰呢?他靈機(jī)一動,提出用射箭比輸贏,實(shí)際上是想賜給徐世勣。徐世勣看出了李世民的心思,滿口贊同。魏征明知自己武功不如徐世勣,便說道:“萬歲,既然比箭定墓地,請你給我的箭頭上寫'魏征墓’三字,以防認(rèn)錯(cuò)?!崩钍烂駶M口答應(yīng),當(dāng)場寫好。比賽開始了,兩人站在山頂上,徐世勣運(yùn)足力氣,“颼”地一聲,箭朝東南方遠(yuǎn)遠(yuǎn)飛去。魏征微微一笑,輕拉弓弦,箭正好落在眼前的鳳凰山上。侍衛(wèi)們剛一報(bào)比賽結(jié)果,魏征連忙向李世民謝恩。李世民奇怪地問:“魏愛卿,你射的近,沒得勝,怎么還謝恩呢?”魏征一本正經(jīng)地回答:“天子口里無戲言,難道落在鳳凰山上的“魏征墓”不是萬歲親手寫的嗎?”徐世勣一聽,當(dāng)場和魏征爭辯起來。李世民無奈,只好勸徐世勣說:“為一席之地,不值得傷了你倆的和氣,魏征死后葬鳳凰山,寡人給你按功勞修墓,怎樣?”徐世勣只好謝恩。后來,徐世勣死后,李世民將徐世勣安葬在九嵕山南的平原上,墓是仿陰山、鐵山和烏德鞬山建造的,按他生前的三大功勞(瓦崗軍失敗后帶頭降唐;從李世民鎮(zhèn)壓竇建德、劉黑闥起義;隨李靖出擊東突厥),修筑了三個(gè)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分開,形成倒“品”字型的3個(gè)山頭,以紀(jì)念他的戰(zhàn)功。

徐世勣對他的姊姊非常恭敬,他做宰相的時(shí)候,去看望姊姊時(shí),姊姊偶然生起病來。徐世勣就親自替姊姊燒著火去煮粥。在煮粥過程中,因?yàn)榛饎萏珡?qiáng),那里曉得吹來一陣風(fēng),竟把徐世勣的胡須燒著了。姊姊看見了就說,我們家里男的女的傭人多得很,為什么要你自己辛苦到這個(gè)地步呢。徐世勣回答道,你從小對我關(guān)懷備至,我時(shí)時(shí)都想要回報(bào)你。我難道是為了沒有人的緣故嗎。我是因?yàn)楝F(xiàn)在姊姊的年紀(jì)老了,我的年紀(jì)也老了。即使想長久地為姊姊燒火煮粥,又怎么有多少機(jī)會能夠親手幫你煮粥?

三、第89世徐敬業(yè)傳略

徐敬業(yè)(約650—684)徐世勣長孫,襲英國公,歷位太仆少卿。高宗時(shí),眉州群蠻作亂,乃以徐敬業(yè)為眉山刺史,州府派軍士在郊外迎候,徐敬業(yè)卻單騎到府衙上任。賊眾聽說來了新刺史,嚴(yán)陣以待,持兵觀望。徐敬業(yè)了解清楚賊眾在南岸,就帶了二、三名隨從,直入賊營,大聲宣告:“國家知道你們?yōu)楣倮羲?,不是存心作亂,希望你們放心回家。如果誰不回去,以賊論處?!比缓?,將幾個(gè)為首的賊人各責(zé)數(shù)十杖,放了。從此,境內(nèi)肅然。

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徐敬業(yè)坐事被貶柳州司馬,赴任走到揚(yáng)州,正值武則天大肆殺戮李唐子孫,廢中宗欲自立。徐敬業(yè)與唐之奇、杜求仁、駱賓王、魏斯溫等在揚(yáng)州起兵,討伐武則天廢太子臨朝。徐敬業(yè)自稱匡復(fù)府上將,領(lǐng)揚(yáng)州大都督,舉義兵十萬余人,分兵淮陰、潤州等地,公開發(fā)檄文討伐武氏。后為武則天派大將李孝逸擊敗,敬業(yè)兄弟被殺,駱賓王削發(fā)逃生。敬業(yè)次子嗣先盡忠戰(zhàn)死,長子美祖與三子成孝保小主李旦逃出揚(yáng)州。于是武則天稱皇帝,大唐宿將四百余家,人數(shù)一萬三千余口遭殺害,徐世勣子孫皆列其中,幸存者復(fù)姓徐。

附:駱賓王代徐敬業(yè)撰告天下人討伐武則天《檄文》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shí)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jié)①,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后房之嬖②。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于翚翟③,陷吾君于聚麀④。加以虺蜴為心⑤,豺狼成性,近狎邪僻⑥,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⑦,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fù)包藏禍心,窺竊神器⑧。君子愛子,幽之于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⑨,朱虛侯之已亡⑩。燕啄皇孫⑾,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后?,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yè)皇唐舊臣,公侯冢子⒁,奉先君之成業(yè),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⒂,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fēng)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nèi)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南連百越⒃,北盡山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⒄。海陵紅粟⒅,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fù)之功何遠(yuǎn)。班聲動而北風(fēng)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鳴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fēng)云變色⒆。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漢地⒇,或葉周親(21),或膺重寄于話言,或受顧命于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干(22),六尺之孤何托(23)?倘能轉(zhuǎn)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主之勛(24),無廢大君之命(25),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岐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后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注釋】①洎(音計(jì)):同及、至。②嬖(閉):寵幸。③翚翟(輝敵);野雞,五彩羽毛的叫翚,長尾的叫翟。唐代皇后的禮服上有翚翟圖飾。④聚麀(又):聚,共;麀,雌惟獸。獸類的配偶關(guān)系是紊亂的,這里比喻武氏是太宗、高宗父子共同的配偶。⑧虺蜴(毀藝):一種毒蟲,比喻武氏心毒。⑥狎(峽):親近。邪僻:不正派,指李義府、許敬宗等。⑦鴆(鎮(zhèn)):一種毒鳥。用其羽毛浸酒,可毒死人。⑧神器:帝位。⑨霍子孟:即霍光,漢武帝的大臣,他輔佐幼主,保存了漢室。⑩朱虛候:西漢初年劉章的封號。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朱虛侯劉章等共誅諸呂,安定了漢室。⑾燕啄皇孫:漢成帝皇后趙飛燕為了專寵,把妃子生的兒子全殺絕,使成帝無嗣。?龍嫠(離):龍的涎沫。傳說夏帝曾將兩條自稱是褒地二君的龍的涎沫收藏起來。周厲王末年,龍涎流出,一宮女遇上懷孕生下一女即褒姒。褒姒后來成為周幽王寵妃,導(dǎo)致了周朝的滅亡。?遽(踞):急,遂,就。⒁冢子:嫡子。⒂袁先君:即東漢袁安,仕于明帝、章帝、和帝三朝。他不避權(quán)貴,敢于面折廷爭。⒃南連百越:百越,種族名。今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為古代越族散居之地。越族自春秋以后,分為若干支族,各有種姓,稱之為百越。⒄玉軸:指戰(zhàn)車。⒅海陵:地名,今江蘇泰縣東,西漢吳王濞置儲粟于此。⒆叱咤:發(fā)怒聲。⒇居漢地:指異姓。(21)葉周親:指同姓。葉,同“協(xié)”。(22)抔(剖平聲):捧。(23)六尺之孤:指唐中宗。(24)勤王:本指勤于王事。后指君王遭難,大臣們起兵營救。(25)大君:天子,指高宗。

譯文

檄文分三段:首段揭露武則天篡位的各種罪行;第二段說明舉義軍之主旨和有利形勢;末段是講明利害關(guān)系,呼呼各方迅速作出決定。結(jié)尾“請看今日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是動員號召朝廷內(nèi)外的人要認(rèn)清時(shí)勢,表明興唐必勝,武后必?cái)?。文章氣勢磅礴,語言豪壯,足以動軍聲、振士氣、昭日月,具有激烈的鼓動作用。當(dāng)武則天看到這篇檄文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心有感激,當(dāng)她閱完全文,感激倍增,于是拍案驚嘆作者的才學(xué)而說道“宰相之過也,人有如此才,而使流落不偶乎?”

檄文:竊據(jù)皇權(quán)的武氏,本性就不和順。出身實(shí)在寒微。原是太宗皇帝的才人,曾利用更衣入室得寵。年齡稍長,便在太子宮里荒淫穢亂。她削發(fā)為尼,掩蓋曾充太宗才人的舊跡;蓄發(fā)還俗,暗里圖謀高宗皇帝的寵幸。入宮后便懷嫉恨之心,撒嬌賣俏,從不肯讓人。掩袖作態(tài),善進(jìn)讒毀之言;狐媚伎倆,偏能迷惑主上。當(dāng)她登上皇后位時(shí),陷高宗父子于倫亂之境。加上她心如蛇蝎,豺狼般的兇性,親近邪僻奸賊,殘害忠貞的賢臣,殺姊屠兄,弒君鴆母,她使人神共恨,天地都不能寬容。又還包藏禍心,企圖竊據(jù)帝位。高宗的愛子,被囚于別宮,武氏的親屬,被委以重任。唉!沒有象霍子孟那樣的人挺身而出了,如朱虛侯那樣的義士早以消亡。趙飛燕殘害皇孫,就知道漢皇朝即將告終;龍沫化為帝后,也標(biāo)志著夏朝的天下將要衰敗了。

我徐敬業(yè),是唐朝開國老臣、公侯之嫡子。繼承了祖先的功業(yè),蒙受朝廷的厚恩,深深感到:宋微子見到商朝的滅亡,大興悲嘆,真有道理!袁君山談及權(quán)貴誤國而喑鳴流涕,豈是無故?因此,正氣可促風(fēng)云叱咤,壯志能使社稷安定。憑借天下人對武氏失望的情感,順應(yīng)國內(nèi)人民討伐武氏的心愿,于是,我徐敬業(yè),舉起義旗,清除妖孽。南面到百越邊境,北面至山河盡頭,鐵騎成群,戰(zhàn)車相接。海陵倉庫充實(shí),儲糧堆積無數(shù);江浦上的義旗滿布,恢復(fù)唐室指日可待。班馬鳴叫,好象強(qiáng)勁北風(fēng)怒號;劍氣沖天,似乎與南斗星相平。胸懷怒氣,則山岳崩倒;厲聲怒叱,則風(fēng)云變色。憑借這樣的聲勢來打敗敵人,又有什么樣的敵人不被摧毀;憑這樣的聲勢來建功立業(yè),又有什么功業(yè)不能成就呢?

你們有的是異姓臣子,有的是同姓宗室,有的在地方上承擔(dān)重任,有的在朝堂接受重托。先帝的話仿佛余音在耳,臣子的忠難道喪失干凈!一捧陵土尚未全干,六尺孤兒何所托?倘能轉(zhuǎn)禍為福,誠慰先帝之靈,匡扶幼主之位,同建王業(yè)的功勛,不棄先帝的遺命。凡參加起義的人,都將被加爵受賞,同指山河以為憑證。如果眷戀自己困窘的城池,徘徊在錯(cuò)誤的道路上,坐失已有的先兆,必將遭到今后的懲罰。請放眼看吧,今天的國家,畢竟是誰家的天下?

附:“敬業(yè)討武敗而遁”傳聞

敬業(yè)竟養(yǎng)一人,貌類於己,而寵遇之。及敬業(yè)敗,擒得所膳養(yǎng)者,斬其元以為敬業(yè)。而敬業(yè)實(shí)隱大孤山,與同伴數(shù)十人結(jié)廬不通人事,乃削發(fā)為僧,其侶亦多削發(fā)。天寶初(742—743),有老僧法名住括,年九十余,與弟子至南岳衡山訪諸僧而居之。月余,忽集諸僧徒,懺悔殺人罪咎。僧徒異之。老僧曰:“汝頗聞有徐敬業(yè)乎?則吾身也。吾兵敗,入於大孤山,精勤修道。今命將終,故來此寺,令世人知吾已證第四果矣?!币蜃匝运榔凇9缢苟?,遂葬於衡山。

——見《紀(jì)聞》《廣記》九一

第六節(jié)  其他世系

一、無終徐氏支系圖周威烈王—漢宣帝末年止

58世 :仲次子,字方遠(yuǎn),生子三:由、歷、廙。

59世 :延次子,遷居燕地。生子:寅。

60世 :歷子,字伯始。漢侍中,生子三:渠、樂、?。

61世 :寅次子,無終(今河北玉田縣)人,善文辭,漢武帝時(shí)曾上書勸君主安民,官拜郎中。生子:福。

62世 :樂子,漢宣帝時(shí)遷為郎中,生子二:鯨、鱸。

——徐術(shù)佳《徐氏源流》表后增補(bǔ)(二)第57頁

二、東魯辟公世系(山東省平邑縣徐斌撰稿)

東魯,系地域名,一般泛指今山東鄒城、曲阜、兗州、濟(jì)寧一帶。發(fā)脈藩衍于斯的徐姓,素稱東魯徐氏。

東魯徐氏的始祖辟公,字新章,父淵、兄垂,世居?xùn)|海。周顯王時(shí),辟公隨父徙居邾國,師從孟子,為其高足門生。

東魯徐氏的形成與發(fā)展,大致分為兩個(gè)歷史階段。自周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45年)到明洪武四年(1371年)為第一階段。期間,從辟公肇始,歷戰(zhàn)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等朝代,雖長達(dá)1700多年,但辟公的后裔一直聚居于東魯之地,遠(yuǎn)遷者甚少,形成了穩(wěn)固的東魯統(tǒng)系。第二階段,自洪武四年(1371年)至2005年,計(jì)634年,特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的50多年,為東魯統(tǒng)系的大發(fā)展、大遷徙的鼎盛時(shí)期。這一階段,以元、亨、利、貞兄弟四人析為四大支系,逐步分布于今山東鄒城、曲阜、兗州、濟(jì)寧、滕州、棗莊、泰安、青島、泗水、平邑、費(fèi)縣等市、縣;江蘇省徐州、沛縣、豐縣、銅山、邳縣等市、縣;安徽省蚌埠、宣城、宿縣等市、縣;以及河南、河北、陜西、黑龍江、吉林、遼寧、四川、北京、臺灣等省、市,成為著稱海內(nèi)外的中華徐氏一大統(tǒng)系。1993—1996年,續(xù)修了《東魯徐氏族譜》,入譜者30多萬人,如加上沒有聯(lián)系到入譜者,估計(jì)不下百萬人。

辟(54世)至元、亨、利、貞(106世)世系簡圖

佐證資料: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卷七十五下·徐氏

·《新唐書》簡體字本中華書局1999年6月出版·

徐氏出自嬴姓。皋陶生伯益①,伯益生若木,夏后氏封之于徐,其地下邳僮縣是也。至偃王三十二世為周所滅,復(fù)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孫章禹,為吳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章禹十三世孫詵,為秦莊襄王相,生仲。仲字景伯,生延,字方遠(yuǎn)。延生由,字智卿。由生該,字昌言。該生光,字子暉,漢下邳太守。光生大司農(nóng)靜,字君安。靜生益州刺史萬秋,字蘭卿。萬秋生左曹給事充,字彥通。充生諫議大夫安仁,二子:豐、霸。豐為北祖,霸為南祖。

北祖上房徐氏:豐,字仲都,司空椽。豐生明,字玄通,侍中。明生遷,字少卿,侍中。遷生宣,字休璥,二子:琳、瑞。瑞字元珪,下邳太守,二子:謨、師儉。師儉字世節(jié),京兆尹,二子:述、超。超字彥孫,魏散騎常侍,二子:崇、統(tǒng)。統(tǒng)字耀卿,晉江陽太守,三子:環(huán)、璣、臺。臺字叔衡,丹陽令,三子:袆、祑、褚。褚字萬秋,太子洗馬,二子:寧、恭。寧字安期,吏部侍郎,五子:豐之、實(shí)之、仁之、祚之、育之。祚之字興民,秘書監(jiān),三子:尚之、羨之、欽之。欽之字真宇,宋丞相、東莞公,三子:逵之、佩之、邁之。逵之字幼道,中書侍郎,二子:淳之、湛之。湛之字孝源,丞相、枝江忠烈侯,二子:恒之、聿之。恒之字景方,工部侍郎,襲侯,二子:孝規(guī)、孝嗣。孝嗣字始昌,齊太尉、文忠公,六子:況、戭、碏、會、嘉、緄。緄字仲文,齊侍中,生君敷、君賓。②

君敷,字懷真,陳常侍,子:榮。榮,字子德,隋通事舍人,子:恕。恕,字克己,尚食直長,子:筠。筠,字南美,春官尚書、枝江郡公,子五:皎、昭、昕、晦、晧。皎,字景融,左驍衛(wèi)兵曹參軍,子六:詡、諤、?、譔、訥,謐;昭(筠次子),字德光,虞部郎中,子:孟嘗;昕(筠三子),字光烈,洛州長史,子:琇。詡,字擇賢,許州司馬,襲枝江男,子二:儀、向。孟嘗(昭子),字允義,安州都督;琇(昕子),冀州長史,子:縯。儀,字行甫,祠部員外郎,子二:雅、粲;向(詡次子),字文伯,衢、江、陳、穎、鄭、宋六州刺史,子三:嚴(yán)、練、摯;縯(琇子),虢州別駕,子二:縝、弘毅。粲(儀次子),字宜遠(yuǎn),檢校戶部郎中,子:冣;嚴(yán)(向長子),字景肅,麻城令,子:敦復(fù);練(向次子),字元白,校書郎,子二:臣質(zhì)、峻之。弘毅(縯次子),大理評事,子:綜。冣(粲子),海陵令,子:鄑;敦復(fù)(嚴(yán)子)。子:輦;臣質(zhì)(練子),子:公閔;綜(弘毅子),江陵參軍,子:玭。鄑(冣子),光、處、齊、淄、明、泗六州刺史;公閔(臣質(zhì)子),子:爽。爽,生景調(diào)。景調(diào),生巽。巽,生侃之。

君賓,字客卿,梁五兵尚書,子:澈。澈,字甘泉,一名澄,陳秘書監(jiān),子二:文遠(yuǎn)、文達(dá)。文遠(yuǎn),字廣義,國子博士,子四:士安、士會、士雅、士師;文達(dá)(澈次子),字幼道,金山令,子三:奉誠、奉信、昌時(shí)。士安,字奉眾,王屋令,子三:有功、有道、有業(yè);士會(文遠(yuǎn)次子),子:弘禮;士雅(文遠(yuǎn)三子),子:有慶;士師(文遠(yuǎn)四子),子三:弘仁、弘信、弘度;昌時(shí)(文達(dá)三子),天長令,子:有鄰。有功,字弘毅,秋官侍郎,子四:倫、恂、憬、愃;有道(士安次子),字弘度,鞏丞,子:惲;有業(yè)(土安三子),子:征;有慶(士雅子),鹽城令,子:忱;弘仁(士師長子),揚(yáng)州司馬;弘信(士師次子),太原府戶曹參軍;有鄰(昌時(shí)子),字善之,金壇令,子:悅。倫(又作愴),字堅(jiān),岐、慶二王司馬,子三:瑴、殷、毅;恂(有功次子),字國行,越州司法參軍,子二:寵、密;憬(有功三子),字元士,揚(yáng)州法曹參軍,子:殻;愃(有功四子),字德美,金華令,子:毅;惲(有道子),字楫,河內(nèi)采訪使;征(有業(yè)子),少監(jiān),子:漢;悅(有鄰子),字泰之,廬陵令,子:收。瑴,字和玉,安定太守,襲東莞男,子:濤;寵(恂長子),字知方,臨洪丞,子:液;密(恂次了),字梁萬,義烏尉,子三:汶、濯、灃;殼(憬子),字良孺,天長尉,子:湜;毅(愃子),句容尉,子:澄;漢(征子),字淵宇,水部員外部,子三:鸞、頊、鷹;收(悅子),字藏之,鳳翔府司錄參軍,子:寶符。濤(瑴子),字凌源,侍御史,子三:杜、宰、單;液(寵子),字既濟(jì),金華令,子:義立;汶(密長子),字涵光,殿中侍御史,子:鋋;濯(密次子),字???,金吾衛(wèi)侖曹參軍;灃(密三子),字居方,武進(jìn)丞;湜(殻子),大理司直;澄(毅子),字瀛都,淮南從事;鸞(漢長子),祠部員外郎,子:次彭;頊(漢次子),云陽令,子:次聃;鷹(漢三子),武陟令;寶符(收子),字靈通,杭州錄事參軍,子:瑾。宰(濤次子),字舜鈞,大理評事,子二:商、宮;義立(液子),字道彰,襄州別駕,子:有慶;鋌(汶子),字周器,王府長史,子:審;次彭(鸞子),字壽卿,洪州別駕,子二:魯苗、禹苗;瑾(寶符子),字德玉,徐州司法參軍,子:摶。商,字義聲,相懿宗,子五:彥若、仁嗣、仁矩、仁范、仁勗;宮(宰次子),字應(yīng)黃,洑州刺史,子:仁規(guī);有慶(義立子),字廟榮,濠州從事,子:弘嗣;審(鋋子),字知遠(yuǎn),明州司戶參軍,子:曹。彥若,字俞之,相昭宗,子:綰;弘嗣(有慶子),字致君,宣武行營判官,子:彥休;曹(審子),字司之,越州司馬。綰,兵部郎中。

高平北祖上房徐氏:詵次子矩,字弘深,生邕。邕字文和,生廉。廉字元平,生則。則字元度,生尚。尚字光漢,大司農(nóng),生費(fèi)。費(fèi)字子文,金威將軍、東莞侯,生升。升字玄明,司空椽,襲東莞侯,生珪。珪字少玉,姑熟令,生欽。欽字思祖,大中大夫,生長卿。長卿字德師,二子:萬、僉。萬字士諧,平原太守,生續(xù)。續(xù)字承先,城門校尉,二子:寵、惠?;葑质堪?,司空椽,生胄。胄字彥光,本郡主簿功曹,二子:允、訓(xùn)。允字仲和,生鄙。鄙字子頑,二子:訪、隆。訪字公謀,魏鎮(zhèn)北將軍。二子暢,字彥春,晉隴西內(nèi)史,四子:沇、胤、敷、蘭。蘭字石侯,侍御史,生澹。澹字洛川,長壽令,生乾。乾字文祚,給事中,生道娛。道娛字道福,員外郎,生道祖。道祖字弘業(yè),宋車騎行將軍,生玄英。玄英字智仁,奉朝請,生景初,尚書正員外郎,二子:弘師、弘道,世居曹州離狐,隋末徙滑州衛(wèi)南。至世勣,預(yù)屬籍為李氏,武后世復(fù)舊。③

弘師,字德令,南齊直閣舍人,生琛。琛,侍御史,生懋。懋,梁荊州刺史,生元起。元起字山立,隋洑陽太守,生二子:蓋、康。蓋,字廣濟(jì),陵州刺史,舒國公,生世勣;康,字德榮,譙郡太守,生弼。世勣,字茂功,相太宗、高宗,生震;弼,司衛(wèi)正卿。震,梓州刺史,生敬業(yè)、敬猷、思順。敬業(yè),柳州司馬;敬猷,盩厔令;思順,字知通,鴻臚卿,生湘。湘,字漢津,壽州刺史,生弘光。弘光,字大明,岐王傅。

弘道,字太玄,陳太常卿,生珍。珍,字大器,隋閣下舍人,生元隱。元隱,字巖客,彭澤令,生唐。唐,字景明,沛令,生羌。羌,字景方,鄭州長史。

徐氏宰相三人,商、彥若、世勣。

注:①皋陶生伯益:誤。詳見“第一章、第二節(jié)”。

②.③以下原文為“表格式”,為便于閱讀,現(xiàn)將“表格式”一節(jié)改編成文字?jǐn)⑹?,使文章成為一個(gè)整體。文后附整體的“表格式”,與文章敘述相對應(yīng)。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徐氏世系圖摘自《中華徐氏文史通鑒·聯(lián)宗統(tǒng)系篇》

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世系

注:56世詵公以下,皆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卷七十五下徐氏所載。由1世至56世連通,以便了解全貌。

《新唐書》是北宋時(shí)期宋祁、歐陽修等人編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jì)傳體斷代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jì)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缎绿茣非昂笮奘窔v經(jīng)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缎绿茣沸蕹珊?,其主編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則增于前,其文則省其舊”,認(rèn)為這是本書勝過《舊唐書》的地方。

《新唐書》在體例上第一次寫出了《兵志》、《選舉志》,系統(tǒng)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的一大開創(chuàng),為以后《宋史》等所沿襲。自司馬遷創(chuàng)紀(jì)、表、志、傳體史書后,魏晉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書》始又恢復(fù)了這種體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書,多循此制,這也是《新唐書》在我國史學(xué)史上的一大功勞。

《新唐書》編撰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且在政治上負(fù)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幼年喪父,在寡母撫育下讀書。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進(jìn)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jié)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召試學(xué)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薄H?,范仲淹上章批評時(shí)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hù),他指責(zé)諫官高若訥,被貶為夷陵縣(今湖北宜昌)縣令,轉(zhuǎn)乾德縣令??刀ㄔ辏ü?040年),歐陽修被召回京,復(fù)任館閣???,編修崇文總目,后知諫院。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誥。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上書分辯,因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揚(yáng)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后以翰林學(xué)士知貢舉,拜樞密副使、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以太子少師退歸,贈太子太師。公元1072年9月22日,歐陽修卒于家,謚文忠。

【宋祁】(998—1061年),北宋文學(xué)家。字子京,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后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幼年與兄隨父在外地讀書,日子艱辛,稍長離父還鄉(xiāng),與兄宋庠于天圣二年(1024)參加科考中進(jìn)士。宋祁本是殿試時(shí)的狀元,宋庠為探花,但章獻(xiàn)太后劉娥不同意,謂弟不可以先兄,將宋庠定為狀元,而置宋祁為第十名。世人稱譽(yù)兄弟倆為“雙狀元”,分別稱為“大宋”、“小宋”。

宋祁初任復(fù)州軍事推官。經(jīng)皇帝召試,授直史館。歷官龍圖閣學(xué)士、史館修撰、知制誥。曾上疏認(rèn)為國用不足在于“三冗三費(fèi)”,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三費(fèi)是道場齋醮、多建寺觀、靡費(fèi)公用,主張裁減官員,節(jié)省經(jīng)費(fèi)。并與歐陽修同修《唐書》,《新唐書》大部份為宋祁所作,前后長達(dá)十余年。書成,進(jìn)工部尚書,拜翰林學(xué)士承旨。詩詞語言工麗,因《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世稱“紅杏尚書”。嘉祐六年卒,年六十四,謚景文。

重修偃王廟碑記

徐與秦俱出伯翳,為嬴姓國,于夏、殷、周世,咸有大功。秦處西偏,專用武勝,遭世衰,無明天子,遂虎吞諸國為雄。諸國既皆入秦為臣屬,秦?zé)o所取利,上下相賊害,卒僨其國而沉其宗。徐處得地中,文德為治。及偃王誕當(dāng)國,益除去刑爭末事,凡所以君國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義。當(dāng)此之時(shí),周天子穆王無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土說,得八龍,騎之西游,同王母宴于瑤池之上,謳歌忘歸。四方諸侯之爭辯者,無所質(zhì)正,咸賓祭于徐,贄玉、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國。得朱弓赤矢之瑞。穆王聞之,恐遂稱受命,命造父御長驅(qū)而歸,與楚連謀伐徐。徐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隨而從之萬有余家。偃王將死,曰:吾明于文德而不明于武備,故至此。百姓咸感其恩義,民號其山為徐山,鑿石為室,以祀偃王。偃王雖走死失國,民戴其嗣為君如初。駒王章禹,祖孫相望。自秦至今,名公巨卿,繼跡史書。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而秦后迄茲無聞家。天于柏翳之緒,非偏有厚薄,施仁與暴之報(bào),自然異也。

衢州,故會稽太末也。民多姓徐氏。支縣龍丘有偃王遺廟。或曰:偃王之逃戰(zhàn),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棄玉璣硯于會稽之水?;蛟唬盒熳诱掠砑葓?zhí)于吳,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揚(yáng)二州之間,即其居立先王廟云。開元初,徐姓二人,相屬為刺史,帥其部之同姓,改作廟屋,載事于碑。后九十年,當(dāng)元和九年,有徐氏放復(fù)為刺史。放字達(dá)夫,前碑所謂戶部侍郎,其大父也。春行視農(nóng),至于龍邱,有事于廟,思惟本原,曰:故制觕樸下窄,不足以揭虔妥靈,而又梁桷赤白,陊剝不治。圖像之威,黔味就滅。藩拔級夷,庭木禿缺。祈甿日慢,祥慶弗下。州之群支,不獲蔭庥。余惟遺紹而尸其土。不即不圖,以有資聚罰,其可辭?

乃命因故而新,眾工齊事,惟月若日,工告訖功。大祀于廟,宗卿咸序應(yīng)。是歲,州無怪風(fēng)劇雨,民無夭厲,谷果充實(shí)。民皆頌曰:耿耿祉哉,其不可誣!乃相與請辭京師,歸而讒之于右。辭曰:

秦杰以顛,徐由遜綿。秦鬼久饑,徐有廟存。婉婉偃王,惟道是耽。

以國易仁,為笑于頑。自初擅命,其實(shí)幾姓。厲短詈長,有不償仁。

課其利害,孰與王當(dāng)?姑篾之墟,太末之里。誰思王恩?立廟以祀。

王之聞孫,世世多有。惟臨茲邦,廟土實(shí)守。堅(jiān)嶠之后,達(dá)夫郭之。

王歿萬年,如始袝時(shí)。王孫多孝,世奉王廟。達(dá)夫之來,先慎詔教。

盡惠廟民,不主于神。唯是達(dá)夫,知孝之元。太末之里,姑篾之城。

廟事時(shí)修,仁孝振聲。宜寵其人,以及后生。嗟嗟維王,雖古誰亢?

王死于仁,彼以暴喪。文追作誄,刻示茫茫。

時(shí)

唐元和十年十二月九日

朝議郎守尚書考功郎中知制誥昌黎韓愈拜撰

福州刺史元錫拜書

譯文

徐與秦都是伯益后裔,為贏姓諸侯國。在夏、商、周三個(gè)朝代都立有大功。秦國位置偏西,專用武力取勝。適逢世道衰頹,不明天子之權(quán)威尊嚴(yán),終于吞滅六國而稱雄。各諸侯國并入秦后得不到好處,反而遭秦皇和各級官吏的戕害。最后奮起滅秦,而使其宗族沉淪。徐國地處東方腹地,一向以禮儀道德治理國家。到偃王誕當(dāng)政,更廢除各種刑罰規(guī)定。君主把民眾當(dāng)作自己的子弟,對待四方諸侯也全出于仁義。此時(shí)周天子穆王不把天下社稷放在心上,沉迷道士之邪說。穆王得到八匹駿馬,駕車西游,與西王母在昆侖山瑤池飲宴作樂,聽歌賞舞,忘記了中原朝廷。中原各諸侯國之間有了爭執(zhí),無人主持公道,仲裁是非。大家以賓客的身份來到徐國,通過祭祀天地來解決各種矛盾糾紛。他們帶來美玉、絲綢、活的和宰殺了的牲畜,獻(xiàn)于徐國的朝堂,共有三十六國。徐國為通舟陳、蔡,開鑿鴻溝時(shí),得到紅色的弓和箭等瑞祥之物。周穆王聽到這個(gè)消息,擔(dān)心徐偃王最終可能會自稱受命于天,取代周天子而君臨天下。于是命造父駕車長驅(qū)而歸,并與楚國聯(lián)手攻打徐國。偃王不忍心讓百姓遭受戰(zhàn)爭之災(zāi),向北逃到彭城武原山下,有萬余戶百姓隨而從之。偃王臨死前說,我只懂得以文德治國,而不懂武力防衛(wèi),所以弄到這地步。百姓都感激他的恩義,稱這座山為徐山,鑿石壁而成一洞室,安放偃王神主以祭祀。偃王雖逃亡而死,失去疆土,但民眾仍擁戴他的后代當(dāng)君主,像先前一樣忠誠,周天子又封偃王之子宗為徐子(爵位),重建徐國。從秦朝到如今,歷代徐氏子孫中,著名人物、高官顯貴連續(xù)不斷地在史書上留下他們的事跡。天下徐氏十個(gè)郡望九是偃王后裔,然而秦的后人,至今不見有名門望族。不是上天對于伯益的后裔存有偏心,有意厚此薄彼,而是因?yàn)橐粋€(gè)施仁,一個(gè)施暴,報(bào)應(yīng)自然大不同。

衢州,就是原先的會稽郡太末縣。此地居民多姓徐,支縣龍丘有偃王廟。有一傳說:偃王當(dāng)年避戰(zhàn),不是逃往北面的彭城,而是逃往南面浙地越城的邊僻之鄉(xiāng),把寶物玉璣硯丟棄在會稽河中。還有人說,春秋末章禹被吳國羈押后,徐氏宗族子弟散居徐、揚(yáng)二州間,都在其居住地建偃王廟世代奉祀。大唐開元初年有徐姓二人相繼在衢州當(dāng)刺史(注),曾率領(lǐng)當(dāng)?shù)匦焓献迦烁慕◤R屋,并把有關(guān)情況記載在石碑上。九十年之后,當(dāng)元和九年,又有徐放來此當(dāng)刺史。徐放字達(dá)夫,上面說到的石碑中提及的戶部侍郎就是他的祖父。達(dá)夫在春天巡視農(nóng)耕,來到龍丘,進(jìn)廟屋察看,不由追遠(yuǎn)溯源,說道:原先建造的廟屋粗陋簡樸,低矮窄小,不足以顯示后人的虔敬和安置先王神主。并且梁椽未加油漆,久不修繕,剝落損壞。遺像圖形失卻威儀,灰黯模糊,行將磨滅。垣籬殘破,臺階不整,庭院里樹木枯缺。來祈拜的外來者日益怠慢,瑞祥不降,本州的徐氏子孫得不到庇護(hù)保佑,我是后繼者,今在此掌管一方。不在其位,不謀其事,有條件辦事,能推辭責(zé)任嗎?

于是決定重修廟宇,在原有基礎(chǔ)上更新廓張。各業(yè)工匠齊頭并進(jìn),至某月日順利竣工。擬在廟中隆重舉行祭祀大典,徐氏各支派的頭面人物都要按世系輩序稱呼應(yīng)答。這一年州中風(fēng)調(diào)雨順,人口太平,無災(zāi)無疫。農(nóng)副產(chǎn)品豐碩,稻谷果品飽滿完整。民眾稱頌道:光輝的福祉啊,是先王遺澤。慎終追遠(yuǎn),非虛而實(shí)。于是一起告假辭京回到衢州,刻石記事。(贊辭從略)

韓愈,唐代文學(xué)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通六經(jīng)百家,擢進(jìn)士,歷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

據(jù)《史記·秦本紀(jì)》:伯益(東夷部落首領(lǐng))與禹一起治水,立了功,受到帝舜的嘉獎,賜姓贏。伯益有兩個(gè)兒子,一名大廉,一名若木。大廉的后裔為秦人。若木被封于徐,以為國姓,徐姓由此而來?!逗鬂h書·東夷傳》云:周穆王時(shí),徐誕當(dāng)國,稱偃王,行仁義,諸侯不朝于周而朝于徐者三十六國·····韓愈所述出于后漢書。晉代張華的《博物志》也有大略相同的記載。韓愈在本文中處處將徐與秦對比,褒揚(yáng)仁義,貶斥暴政。文德為治這一政治理念不可能完全是韓愈強(qiáng)加于偃王的。自古以來,天下徐氏都奉偃王為先祖,各支派宗譜都把韓文作為經(jīng)典文獻(xiàn)收錄,足見文德為治是古徐文化之遺產(chǎn),為徐氏之共識,并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核心價(jià)值觀。

——梁溪徐氏裔孫徐浩良譯。

注:

徐姓二人,相屬為刺史:指徐堅(jiān)、徐知仁二人。徐堅(jiān),湖州長城(今浙江吳興,長興一帶)人,絳州刺史、集賢院學(xué)士;徐知仁,營州桞城(今遼寧朝陽西南)人,衢州刺史,官至戶部侍郎。有說是徐堅(jiān)、徐嶠父子二人,但《新唐書·徐嶠傳》沒有任刺史的記載。也有說是徐知仁、徐嶠之二人。徐知仁為徐放祖父,符合韓文所說;徐嶠之曾任衢州刺史,有《徐氏山口碑》可證。[見《元和姓纂附四校記》]

未完待續(xù)...

下方鏈接是已發(fā)布的《中華徐氏文史簡讀本》

《中華徐氏文史簡讀本》-目錄和導(dǎo)語

中華徐氏文史簡讀本》-第一章 族源根脈

《中華徐氏文史簡讀本》-第二章 徐國概況

《中華徐氏文史簡讀本》-第三章 徐姓的起源與繁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徐氏貫通世系】徐安貞世系表(共88世):上溯至徐姓得姓始祖若木一世
大彭源頭及遠(yuǎn)古世系
山東瑯琊臨沂世系(王伯飛整理)
東平呂氏述略
遷居浙江東陽許氏世系(轉(zhuǎn)載)
鞠氏的分衍與遷徙世系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diǎn)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