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一本宣揚道德禮教的書,所以書中必有修身明德的典范。這個典范,在書中一般被稱為“君子”,而反面典型則是“小人”。據(jù)楊伯峻先生統(tǒng)計,《論語》中一共提到“君子”一詞107次,提到“小人”24次,可見孔子多么喜歡這兩枚標簽,盡管他很少直接以此臧否時人。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有以“德”論和以“位”論的兩種情況:“君子”一般是指有德之人,個別情況指身居高位之人;“小人”一般是指無德之人,個別情況指老百姓。楊伯峻先生認為,《論語》中提到的24次“小人”中,只有4次指的是“老百姓”。至于107次“君子”中,到底有幾次指身居高位之人,楊伯峻先生未明確指出,也許因為學界仍有爭議。我勉強統(tǒng)計了一下,大約也是4次,蓋有《先進》篇中的“后進于禮樂,君子也”、《陽貨》篇中“君子有勇無義為亂,小人有勇無義為盜”、《顏淵》篇中“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季氏》篇中“侍于君子有三愆”??傊?,論語中的絕大部分“君子”和“小人”,都是以道德水準來劃分的。
既然要說《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我們必須要明白《論語》并不是一本非常嚴謹?shù)臅M管它是儒家經(jīng)典,地位高崇,又經(jīng)過歷代先賢的大智慧梳理,但其實《論語》二十篇沒有一個清晰的條理和順序。據(jù)我看,《論語》基本是逮著啥說啥,沒有什么次序可言。篇名也是取每篇前面兩字,比如第一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就是《學而》篇,第二篇第一句是“為政以德”,就是《為政》篇。而且第一篇里講的也不都是學習的事,第二篇也不都講為政——很多研究者還是硬著頭皮把各篇總結歸納出一個主題思想來,這種學術努力值得尊重。究其原因,《論語》是對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鑒于當時的傳播條件,搜集整理是一個比較繁瑣漫長的過程,加之年代久遠,后人已經(jīng)無法完全訓詁夫子本意,也只能搞成現(xiàn)在這個模樣。因此《論語》雖然內容豐富,充滿智慧,但也有莫名其妙的重復和不知所謂的衍文,即便是孔子的話有時也有矛盾之處。
舉一個爭議比較多的例子?!稇梿枴菲校釉唬骸熬佣蝗视幸臃?,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币馑际钦f,君子有不仁的時候,但小人從來沒有仁的時候。且不論這話對錯,《里仁》篇中孔子又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币馑际钦f,君子一頓飯工夫都不能離開仁,哪怕匆忙慌亂顛沛流離也要跟仁在一起。因為有這種前后矛盾的“圣訓”,《論語》中的“君子”形象有時比較尷尬。所以讀《論語》不可教條,這種語錄體的文字,缺失了說話時的場合和情境,難免有疏漏和誤讀。
孔子愛說君子,但“信而好古”的他極少稱贊同時代的人為君子,孔門七十二賢中,被他稱為君子的也只有兩人,一個是宓不齊,一個是南宮括??鬃诱f:“子賤(宓不齊字子賤)君子哉,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币馑颊f,子賤真是個君子啊,魯國沒有君子的話,他從哪學的君子之道呢?——當然是跟老師學的??鬃涌渥淤v是真心的,順便的自鳴得意也是“君子坦蕩蕩”。宓不齊這人了不起,天天在屋子里彈琴,就把他管理的單父縣搞成了和諧社會。另一個君子南宮括也是孔門好學生,學而優(yōu)則“婿”被孔子分配給了侄女。他有次跟孔子說,羿擅長射箭,奡擅長水戰(zhàn),卻都不得善終,禹和稷會種地卻能得了天下??鬃勇勓源筚?,這人真是君子啊,真崇尚道德啊。按說孔子的稱贊不無道理,南宮括的話確實包含了反對武力和勤政愛民的思想。問題是,同樣的意思換個人說卻得到截然相反的評價。后進生樊遲(又叫樊須)大概聽說孔子對南宮括的表揚,于是就去問孔子怎么種莊稼,孔子當時把臉一沉說,吾不如老農(nóng)。沒眼色的樊遲接著問怎么種菜,孔子說,吾不如老圃。樊遲討個沒趣,訕訕而去。一出門,孔子就大罵道,“小人哉樊須也!”我們的使命是讓君王施行仁政,不是學怎么種地,這是把我們總裁班當成藍翔技校啦!
孔子在《論語》中就這么一次罵弟子為“小人”,這里的“小人”并非指無德,而是指老百姓,也就是“沒出息”的意思?!墩撜Z》中的“君子”高大上,也拉高了“小人”的評分。以樊遲為例,他雖然被夫子罵為“小人”,卻是七十二賢中重要人物,在《論語》中出場率比較高,多達6次,更被后世尊為“樊伯”“益都侯”“樊子”。《子路》篇中,孔子有一句對“小人”的評價很能說明問題,“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翻譯過來就是,說出一定有信用,就一定辦到,這是淺薄固執(zhí)的小人行徑啊。
言必行行必果都算“小人”,你還敢奢望做“君子”嗎?(張陽)
責任編輯[ 袁月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