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過年要催婚!學點科學的催婚方法
查工作、被逼婚、催生娃,堪稱困擾中國青年的三大難題。
最近《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發(fā)布,近八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35歲的青年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
就算“逼婚”是好心,可您的方法科學嗎?
消極逼婚:
補償心理:“我這輩子毀了,現在就看你了” 父母婚姻可能不幸福,可如果父母寄希望兒女獲得成功婚姻,將其作為自身失敗婚姻的補償或慰藉的話,則是站在了兒女個人自由和幸福的對立面。
被迫達標:“別人都結婚了,你別給爹媽丟臉” 父母不關心結婚好還是不好,只覺得別人家孩子都結婚你不結婚,他們臉上掛不住。這其實是由于“社會比較”心理,人們通過與和自他人比較來更準確地評價自己。但由于人類在認知過程中更重視負面和消極信息,因此往往導致自我評價降低。父母太在乎外界眼光,會讓子女不堪重負。
權威鎮(zhèn)壓:“你敢不聽你媽的了!” 相比于你不結婚這件事,父母更生氣的是,你居然不聽話不去趕緊結婚。當子女反抗父母時,父母感到自身地位受到威脅,有必要捍衛(wèi)自己權威地位。結婚與否的事實已不重要了,關鍵是這家里誰說了算。
積極勸婚:
看好婚姻:“我跟你爸不是過得也挺好?” 父母發(fā)自內心相信結婚美好,希望你也能一樣幸福。國內研究認為,親子關系是最親密的社會關系之一,因而對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的影響也非常大。從正面給子女以積極導向,可從鮮活例子出發(fā),建立子女起對婚姻的好感。
積極導向:“不結婚很好,但結婚也許更好呢?” 英國心理學家皮特·沃森說過,人們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尋找支持自己看法的證據,忽略不支持自己觀點的意見,并將模棱兩可的信息向著有利于自己立場的方向解釋。父母那一輩人基于生活經驗,預設結婚才能幸福。身邊的成功案例確實如同范本讓人心向往之。
設身處地:“我催你結婚只是希望你幸?!薄〉鶍層X得有責任把你從小養(yǎng)大,一直照顧到你成家立業(yè)。在親緣關系越相近的對偶角色中,相互之間越熟悉親密,就越相互負有責任。父母覺得有義務來為你一生保駕護航。這種方式優(yōu)勢在于方式和角度更容易讓子女接受。(心理學碩士、科普作者 馮 通)
相關閱讀:
盡管逼婚幾乎是全國父母的“年終任務”,但各省逼婚情況有所不同:
河南青年被逼婚現象最嚴重,比例高達89%。
山東人最不愿意將就,86%堅持寧缺毋濫。
江蘇父母逼婚頻率全國第一,年均逼婚10次。
74%的廣西父母最喜歡強行做主,表現親自為子女安排相親。
四川父母逼婚時喜歡全家上陣,發(fā)動親朋圍攻戰(zhàn)術。
湖北青年面對逼婚往往采取冷處理態(tài)度。
湖南青年面對逼婚會選擇與父母積極溝通。
河北父母從子女20歲以前就著急婚事的情況比其他地區(qū)高3倍。
“對方要求太高”成北京青年成婚最大障礙。
廣東男青年因家人逼婚而與陌生人假戀愛比例全國最高,36%的廣東男青年會選擇“租個對象回家或謊稱自己有對象?!?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