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年齡的成長,人們的視野也愈發(fā)開闊,所處的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的故事無一不在改變著一個人的性格,曾因'鑿壁偷光'而被人所熟知的匡衡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我們在課本學習'鑿壁偷光'這個典故時,老師并沒有告訴我們匡衡長大后的故事,這是有原因的。從小敏而好學,最后考取功名的匡衡在官場的黑暗中逐漸迷失了自我,開始勾結黨派,貪污受賄,最后因分贓不均被同黨上疏彈劾,被貶為庶民,晚年凄苦。
少年凄苦,步入官場
匡衡出生于西漢時期的一戶農(nóng)莊里,父母輩世代務農(nóng),因為苛捐雜稅的橫征暴斂,再加上天氣時而大旱,匡衡家從小就異常貧窮,不過好在他對生活始終抱有希望,認為只有讀書考取功名,進城為官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買到《詩經(jīng)》后,匡衡夜以繼日的學習研究,每到一個特定的日子,他都會帶著學習時遇到的疑問去請教當時的博士。博士見他如此刻苦,又聽說過他為了深夜讀書而鑿壁偷光的故事,便不收一文費用。
或許是因為對于學術的理解太過深奧以至于無人能懂,又或許是因為考場黑暗,匡衡的仕途并不順利,考取功名九次而不得狀元,直到最后一次考試才獲得了丙級,被補為太原郡的太學卒使。
初入官場的匡衡是個無人問津的小卒,每日只是幫助官員整理書籍,但在這過程中,它通過接觸各種各樣的詩經(jīng)了解了更多了思想,這也使他的學識更加根深蒂固。
在某日,匡衡閑來無事與人交談對《詩經(jīng)》的看法,他所提出的觀點與解讀另辟蹊徑,一句話竟有多種含義,吸引許多人前來參觀。后來經(jīng)過口耳相傳,匡衡的名氣逐漸大了起來,就連當代經(jīng)學家們都對他的見解深感認同。
這件事傳到了當代太子也就是后來的漢元帝耳中,出于好奇之故,太子便微服前去一探究竟,果然如傳聞所言,聽后竟倍覺身心舒暢,與傳統(tǒng)先生講經(jīng)的枯燥大有不同。
仕途順利,一路高升
此后,太子便常常邀請匡衡來府上做客,聽他講述知識,每逢聚會二人都相談甚歡,匡衡也因此頗得太子賞識。太子即位后,破例遷匡衡為博士,將他直接升任到一個權力很大的部門,就這樣,匡衡開始正式走上了仕途。
某年,長安城發(fā)生日蝕和地震等自然災害,古人封建迷信,歪門邪教趁機開始大肆宣揚,一時間城民人心惶惶。各地甚至有民眾暴動的情況??锖馀R危受命,用講經(jīng)的辦法安撫群眾,再引用詩經(jīng)中的話上書皇帝,意在倡導宮中要用度節(jié)儉,停止奢靡之風,朝廷可以將省下來的錢賑濟受災百姓,以安撫民心。
皇帝欣然接納了匡衡的建議,立刻實施了一系列改革,這場風波才得以停息,匡衡也因此被升職為光祿大夫,兼任太子太傅,負責教導當朝太子讀書。
得到了漢元帝的重用后,匡衡從前積累的知識一瞬間有了用武之地,每次參與朝中大事,他都會在皇帝面前引經(jīng)據(jù)典,舌戰(zhàn)群儒,幫助朝廷度過了許多難關。
在他的倡導下,大臣們也開始研究起儒家之風,又恰逢西漢中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風盛行,匡衡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他所提出的言論大部分都迎合了當朝百姓的需要,皇帝也很高興看到黎民百姓心態(tài)平和,不會有人起謀反之心,所以再一次提升了匡衡的官位至御史大夫。當朝丞相韋玄成病故后,漢元帝封他為代行丞相之職。
迷失本心,黯然歸鄉(xiāng)
匡衡在朝中的權力達到了頂峰,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從當初無人問津的草民到達這個地位只不過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可惜的是,他在名利與地位的劇烈膨脹下,迷失了本心。
升任丞相后,他與朝中宦官石顯勾結,組成黨派,專門整治對自己地位有威脅的人。對石顯的橫征暴斂,貪污受賄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他得知當朝名將陳湯在前線擊破匈奴立了大功后,害怕此人獲得太多的賞賜會對自己不利,便在將軍凱旋歸來的路上,用無中生有的罪名向皇上參奏,稱其'父喪不歸,謊報軍情,不忠不孝'。
皇帝也被匡衡的引經(jīng)據(jù)典說的信以為真,便打消了重賞將軍的念頭,只給了他象征性的獎賞,封了一些虛名的官職,陳將軍在前線九死一生歸來后,就這樣被當朝貪官害了一次。
石顯死后,其余同黨擔心自己會有同樣的下場,便偷偷向皇帝揭發(fā)了匡衡當了宰相后的種種行為。漢元帝早已想將朝中老臣換掉,聽到這番說辭后便不假思索地立刻革了匡衡的宰相一職,也同樣將他貶為庶民。
匡衡在返鄉(xiāng)的路上回顧自己的一生,從出身卑微到榮華富貴,都好似夢境一般,只可惜在他大徹大悟之時已經(jīng)來不及了。就這樣,一代宰相匡衡被貶回鄉(xiāng)里,在無盡的悔恨與凄苦中度過了自己的余生。
曾經(jīng)從老師口中學到的匡衡,鑿壁偷光,最后考取功名,多數(shù)孩子們都因為其刻苦的精神而發(fā)奮圖強??蔀榱瞬蛔尯⒆觽兘佑|到陰暗的一面,老師從未說過匡衡的下場,也可謂是用心良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