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這里,有波瀾壯闊的萬綠湖,有風光旖旎的桂山風景區(qū),有融合東西方建筑風格的巴伐利亞莊園,還有美麗的太平古街。這條商業(yè)老街雖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滄桑,但風情依舊,它見證了河源的歷史變遷。
太平古街位于河源老城,建于清朝,盛于民國,臨近新豐江畔,采用民國時期嶺南流行的'上樓下廊'式的騎樓結(jié)構(gòu),行走其間,頗似行走在廣州的一德路、北京路一帶。如今,這條太平古街,就像??诘尿T樓老街、汕頭的小公園街區(qū)、潮州的牌坊街、溫州的五馬街一樣,都會使盡招數(shù),讓這些瑰寶除塵去污,修舊如舊,穿衣戴帽,重現(xiàn)出勃勃生機和迷人光彩。
來到太平街,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扇大門,大門上面寫著'太平古街'四個大字,四個大字的下面還有四個紅燈籠,非常漂亮。走進太平街,鱷湖青曲、鼓樓春霽、桂岫晴嵐、燕石長亭、梧峰夕照、龍津晚渡、龜峰寶塔、逍遙幽壑這槎城八景的古屏風迎面撲來。沿街古色古香的建筑物,是頗具特色的客家木騎樓,局部滲入西方建筑風格,分散在古街各處的雜貨鋪依舊保持了舊日模樣,不少老字號的店名還依稀可見,顯得別具一格。
在這條沉淀了近百年歷史的古街上,鼎盛時期,有300多家商鋪進駐其中,經(jīng)營范圍涵蓋了藥材、布匹、陶瓷、飲食、日用百貨等各行各業(yè)。無數(shù)的商品在這里流通,無數(shù)的故事在這里流傳,它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河源人成長,承載了幾代河源人的記憶。
太平街在乾隆年間稱之為'中廊市', 主要由橫街、酒餅巷、上街、正街交叉形成,原長700多米,由南北至東西和西北至東南走向,呈兩個十字形,因此也叫十字街。20世紀初,騎樓建筑從南歐、地中海一帶傳至廣州,繼而迅速風靡到嶺南地區(qū)。1931年,太平街采用臨街'上樓下廊'的騎樓結(jié)構(gòu),人車分道,商住融合,拓寬當時的太平路路面,并將原麻石條鋪成的路面改鋪為水泥路。早年商業(yè)興旺,整條街呈現(xiàn)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故稱為太平街。太平街里的許多老店鋪,古老得像流傳幾代的古董,是民國老河源城繁華商業(yè)的最后象征和記憶。當時,太平街周邊的店鋪達到了二三百間,并帶到動了附近沙邊街、化龍街、中山路一帶的商業(yè)繁榮。不少家住太平街的,都有一個商號。比較著名的老商鋪,有童氏'齊興昌'、鄺氏'天成號'、繆氏'中山旅館'、義合隆、怡隆棧等;比較有名的建筑,還有謝氏'寶樹堂'、張氏'百忍堂'等。
太平街東接中山路,西交化龍路街道,兩邊接通若干小巷。這些很舊的小巷,又窄又長,上面長滿了細細的青苔,一派斑駁和古舊之感。每天清晨,伴隨著木門開啟的吱吱聲,巷子里踱步的踏踏聲,巷口的吆喝聲,人們開始三三兩兩在大街上出現(xiàn)了。有挑著扁擔賣青菜的大嬸,有打著呵欠推開栓式店鋪大門的大叔,有背著書包從騎樓上蹦下來趕著去上學的孩童……伴隨著豬腳粉的香味,街上開始熱鬧起來,雜貨店的老板娘準確地將攤位挪出占街面多一點點的位置;寫對聯(lián)的老伯扶扶厚重的老花眼鏡,放下毛筆,抬頭望一眼腳步雜亂的街市;瓷器老板用雞毛掃小心翼翼地撣了撣鋪前的鍋碗瓢盤……這些市井之聲交織在太平街里,滿滿是生活氣息,很是鮮活。
太平街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地位,使得幾乎每一位老河源人都與其有莫大關(guān)聯(lián)。從布匹棉襟、五金交電、瓷器藥材,到時令鮮蔬、醬料咸雜,及至油燭冥鏹、對聯(lián)壽衣……街上的商鋪保留著最質(zhì)樸的元素,木制的招牌、手寫的大字,部分商鋪保存了港商的元素。每逢過年,大紅燈籠高高掛,人頭攢動。街上掛的是年味兒,大爺寫出來的是年味兒,小孩抬頭看的氣球是年味兒,大嬸手推車上賣的是年味兒,男男女女提著的也是年味兒……和后來拔地而起的樓房,閃爍的霓虹燈火不一樣,它古色古香,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詩。1956年,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對太平路進行改造,道路兩邊極俱南洋風格的外廊式騎樓保持不變。去年,這條古街進行了再一次改造,保留了客家木騎樓的風格,修舊如舊,更名太平古街。
現(xiàn)今的太平街,按'修舊如舊、一店一景'的原則重新修茸一翻,在有效保護客家古風建筑歷史遺產(chǎn)的基礎(chǔ)上,巧妙地兼?zhèn)淞斯诺渑c流行,懷舊與時尚,傳統(tǒng)民俗與現(xiàn)代情調(diào)兩種生活態(tài)度,提升了河源的古典氣質(zhì)。改造后的太平古街熱鬧依舊,風韻不減,成為集文化、商業(yè)、旅游、休閑、餐飲為一體的特色古街。
太平街的樣子變了,但它給人們帶來的美好記憶不會被抹去。這條久浸時光的老街,傳承著城市的文脈,積淀著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是河源的一塊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