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yǎn)州山人,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先后任職大理寺左寺、刑部員外郎和郎中、山東按察副使青州兵備使、浙江左參政、山西按察使,萬歷時期歷任湖廣按察使、廣西右布政使,鄖陽巡撫,后因惡張居正被罷歸故里,張居正死后,王世貞起復(fù)為應(yīng)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
王世貞與李攀龍、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吳國倫合稱“后七子”。李攀龍故后,王世貞?yīng)氼I(lǐng)文壇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藝苑卮言》、《觚[gū]不觚錄》等。
人物生平
嘉靖時期
嘉靖五年(1526年)十一月五日,王世貞出生。[2]
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世貞的父親王忬上京參加會試,卻因為生病回家。
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世貞九歲作《詠鳳凰》一詩[3] 。王世貞祖母陳氏病卒。
嘉靖十四年(1535年),王世貞開始跟隨塾師陸邦教(字子才,號愛溪,長洲人,嘉靖十六年舉人,曾任東鄉(xiāng)知縣)學(xué)習(xí)《易經(jīng)》,同時又隨姜周(字佐周,曾任歸德府通判)學(xué)習(xí)。
嘉靖十五年(1536年)五月二十六日(6月14日),王世貞弟王世懋出生。同年,王世貞的伯父王愔致仕。
嘉靖十七年(1538年),王世貞父親王忬會試落榜,但名聲卻越來越大,拜在他門下的弟子越來越多。
嘉靖十八年(1539年),王世貞得到王守仁集,讀起來手不釋卷,廢寢忘食,喜愛程度在“三蘇”之上[4] 。
嘉靖十九年(1540年),王世貞跟隨駱居敬(字行簡,山陰人)學(xué)習(xí)《易經(jīng)》、《左傳》、《史記》和韓愈、柳宗元文章。于是王世貞作《寶刀歌》,得到老師駱居敬贊賞。同時又跟隨王材(字子難,號稚川,嘉靖二十年進士,官至南京太常寺卿)學(xué)習(xí)。
嘉靖二十年(1541年),王世貞師從季德甫(字仲修,太倉州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官至按察使)學(xué)習(xí)《易經(jīng)》。此年,王世貞父親王忬考中進士。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王世貞考中秀才,成為太倉州州學(xué)附生,時年十七歲。王世貞與母親一道上京師與父親匯合,在上京的路上王世貞結(jié)識了張遜業(yè)。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王世貞得蘇州知府馮汝弼(字惟良,號祐山,平湖人,嘉靖十一年進士)賞識。
嘉靖二十二年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榜
同年秋,王世貞與好友徐學(xué)謨(字叔明,又字子言,嘉定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撰有《歸有園稿》)一同赴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王世貞以《易經(jīng)》中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五十八名,主考為翰林院侍讀華察和右春坊右中允閔如霖。同年底,王世貞赴京參加會試。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王世貞參加會試落榜。同年,王世貞娶妻魏氏。[5]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王世貞的父親出差順道回家。弟弟王世懋生病[6] 。王世貞的長女出生,此女后來嫁給了華叔陽(字起龍,無錫人,學(xué)士華察之子,隆慶二年進士)。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冬,王世貞作詩《丁未計偕將出門夕》后赴京再次參加會試。在途中王世貞又作詩《計偕途中四絕句》。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王世貞參加春闈,中會試第八十二名,時年二十二歲。三月三日與友人一同出游,作《水調(diào)歌頭》,殿試中進士二甲第八十名,考試官為掌詹事府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xué)士孫承恩和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xué)士張治。父親對王世貞諄諄道:士重始進,即名位當(dāng)自致,毋濡跡權(quán)路。在隨后的館選庶吉士,翰林院有人指點王世貞執(zhí)文于大學(xué)士夏言門下,但王世貞恥于干謁,拒絕參加本次選館[7] 。四月,王世貞隸大理寺左寺。八月,王世貞的外祖父郁遵病卒。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秋,王世貞與李攀龍、李孔陽、謝榛賞月論詩。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二月,王世貞的好友王宗沐出任廣西學(xué)政,他作序相贈。
嘉靖三十年(1551年)三月,通州都察院公廨失火,王世貞的父親王忬被罰俸三個月。秋,王世貞升為刑部員外郎。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正月,父親王忬出撫山東,李攀龍作詩相送。王世貞的愛子果祥早夭,悲痛不絕。七月,王世貞以刑部員外郎出使案決廬州、揚州、鳳陽、淮安四地。王世貞先后娶妾李氏、高氏。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父親王忬巡撫海防事宜。王世貞啟程赴京師,遷升為刑部郎中。王世貞妹王氏嫁太學(xué)生張希九。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六月,王世貞的父親王忬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十一月,父親王忬升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王世貞長子王士騏出生。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王世貞的父親王忬進兵部左侍郎,總督薊遼、保定。秋,王世貞弟王世懋鄉(xiāng)試落榜。十二月,王世貞受命察北直隸獄事。王世貞被推為督學(xué)副使,但被嚴(yán)嵩所阻止。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正月,王世貞出京巡察獄事。八月,王世貞到順德府察獄事,過訪李攀龍。王世貞巡察獄事作《大獄招擬小序》。十月,升山東按察司副使,兵備青州。十二月,妾李氏生一女。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立春,王世貞抵達山東,受命開始募兵,目睹了兵防慵懶,王世貞深感憂愁,并思考如何強軍。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二月,王世貞的父親王忬在遼東大勝,斬首一百七十二級,得蔭一子為國子生。五月,王世貞的一個女兒夭亡。六月,王世貞的兒子榮壽夭折。[8]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正月,王世貞訪李攀龍,與之談詩論文。三月,王世貞的弟弟王世懋中進士。王世貞的父親王忬因灤河戰(zhàn)事失利下獄。七月,王世貞上疏請退。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月一日,王世貞的父親王忬被殺,李攀龍、戚繼光、王材、方弘靜寫挽詩。王世貞與弟弟王世懋扶父棺喪歸。十一月二十七日,王世貞扶父喪抵家。十二月五日,王世貞的妹妹王氏病故。
嘉靖四十年(1561年)正月,王世貞往妹婿張希九家吊唁亡妹。歸有光為王世貞之父作祭文。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繼光來吊唁王世貞亡父,王世貞結(jié)識戚繼光。同年除服。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王世貞長女出嫁華叔陽。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王世貞生病,感人生了無生趣。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五月,王世貞大病,八月,小愈。王世貞嫁給華叔陽的女兒去世。王世貞次子王士骕出生[9] 。
隆慶時期
隆慶元年(1567年)正月,王世貞與弟王世懋上京為父親申冤。八月,隆慶帝下詔為王世貞父親王忬平反。
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汪道昆來訪,戚繼光以寶劍相贈,王世貞遂作《寶劍歌》。五月十八日,王世貞具疏請求致仕,朝廷不允。六月二十七日,王世貞接到吏部答復(fù),促其上任。到達京口,王世貞再次上書請辭。除夕,王世貞得到吏部遷升其為浙江左參政的任命。
隆慶三年(1569年)正月,王世貞赴浙江參政之任。四月,王世貞履任,開始裁撤貪吏,對巨富不仁之人進行打擊。十月九日,王世貞葬父。十二月,王世貞得到轉(zhuǎn)任山西提刑按察司按察使的任命,他作詩自嘲。弟王世懋升禮部制司署員外郎事主事。王世貞三子王士駿出生。
隆慶四年(1570年)正月初一,王世貞作詩感懷,有白首之嘆。二月,王世貞行至常熟,忽然生病,當(dāng)時他的母親郁氏正在送他弟弟王世懋赴任禮部儀制曹郎,見王世貞生病,心情惶恐不安,強留王世貞就醫(yī)。王世貞上疏求致仕,然未獲允許,此時王世貞的母親郁氏已患脾疾。六月,王世貞赴山西按察使任,到達時已經(jīng)逾期。八月,王世貞監(jiān)試山西鄉(xiāng)試。十月,王世貞監(jiān)試山西武舉鄉(xiāng)試。王世貞得知妾室病亡,同時知道母親病重消息,上疏告假。王世貞到達澤州時,獲知母親郁氏訃告,連夜急奔回家。
隆慶五年(1571年)五月望日,王世貞的《尺牘清裁》一書增至六十卷,并作序[10] 。
萬歷時期
萬歷元年(1573年)二月,王世貞接到湖廣按察使任命,六月七日赴任。九月,王世貞接到改任廣西右布政使的任命,感到行止無定,于是上疏請求致仕。十月,王世貞監(jiān)試湖廣武舉鄉(xiāng)試。十一月,到達廣西。
萬歷二年(1574年)三月,王世貞抵京。九月,被任命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督撫鄖陽。
萬歷三年(1575年)正月十五日,王世貞到達鄖陽。四月,王世貞上疏請撤荊州府二衛(wèi)班軍遠(yuǎn)戍者半數(shù),以防衛(wèi)本府,并商軍餉事宜。五月,地震,王世貞上《地震疏》。六月,王世貞上疏請為已故南京兵部尚書原為補謚號,朝廷不許。十月,王世貞聽說謝榛故去,寫詩挽之。
萬歷四年(1576年)五月,王世貞上《議處本鎮(zhèn)軍餉以資邊用改添實力以固地方疏》申言兵餉事宜。張居正妻弟王生欺辱江陵知縣,王世貞奏請嚴(yán)懲不貸,并致書張居正。張居正心懷不滿,二人產(chǎn)生嫌隙。六月,張居正遷王世貞為南京大理寺卿。秋,湖廣鄉(xiāng)試,作《湖廣鄉(xiāng)試錄后序》。九月,張居正指使吏部奪王世貞俸祿。十月,張居正指使刑科都給事中彈劾王世貞,使王世貞回籍聽用。
萬歷五年(1577年)九月,王世貞結(jié)識胡應(yīng)麟,二人相見恨晚。
萬歷六年(1578年)八月,朝廷起用王世貞為應(yīng)天府尹,王世貞上疏請致仕。十月,王世貞還沒赴任。南京兵科給事中王良心,福建道御史王許之彈劾王世貞,又被朝廷下令回籍聽用,王世貞上疏申辯。
萬歷七年(1579年)正月,王世貞病愈。王世貞羨慕王錫爵之女王燾貞所為仙道事,有意求仙問道。
萬歷八年(1580年)二月,王世貞造訪王錫爵,謝其女兒王燾貞,決心崇道。四月二日,始拜王燾貞為師。七月,患瘧疾,精神委頓。九月,王世貞為王燾貞羽化事奔忙,初九,侍王燾貞羽化,為其作傳。十一月初二,王世貞為王燾貞移神龕,遷入曇陽觀,與自己的妻兒日漸疏遠(yuǎn)。
萬歷九年(1581年)六月,王世貞、王錫爵因為王燾貞羽化事被彈劾。
萬歷十年(1582年)八月,王世貞長子王士騏中應(yīng)天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王世貞作詩相勉。
萬歷十一年(1583年)閏二月,王世貞病重,藥餌不離口。六月,病痞。七月,病脾。八月,略有起色。
萬歷十二年(1584年),王世貞被任命為應(yīng)天府府尹,上疏請致仕。二月,王世貞升南京刑部右侍郎,稱病請辭。
萬歷十三年(1585年),王世貞與兒子在屋后花架下飲紅酒。九月,戚繼光被解職,來訪王世貞。
萬歷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五日,王世貞、王世懋與子孫十人飲酒賦詩。
萬歷十五年(1587年)二月,禮部以王世貞的父親“破虜平倭,功業(yè)可紀(jì)”,為其請旌。四月,妻子魏氏中風(fēng)。十一月五日,王世貞被推薦為南京兵部右侍郎,上疏請致仕。
萬歷十六年(1588年)二月十三日,王世貞赴任,瞻顧家冢,拜辭王燾貞廬。三月,王世貞履任,事務(wù)繁多,寢食難安。閏六月十四日,王世貞弟王世懋卒,王世貞寫詩哭亡弟。十一月,上《為申飭部規(guī)及時務(wù)少有獻給納以效裨補疏》,稱病請辭。
萬歷十七年(1589年)三月,王世貞上書請辭,不允。王世貞長子王士騏中進士。六月二日,王世貞三年考滿,北上報政,途中得知自己升任南京刑部尚書,患腹瀉之疾,左目視力不清。八月,王世貞赴南京刑部上任。九月九日,南京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黃仕榮論劾王世貞。十月,王世貞上疏辯考察事,請求罷免自己,朝廷不允。十一月,王世貞再次上疏求辭,這時他的右目已經(jīng)失明。
萬歷十八年(1590年)正月,王世貞以病求辭,朝廷不允。為李時珍《本草綱目》作序。三月,再度上疏懇辭,回復(fù)準(zhǔn)其回家調(diào)理。十一月二十七日,王世貞病卒,年六十五。[11-13]
主要功績
文學(xué)成就
王世貞在文學(xué)理論方面明確提到了復(fù)古主張。《藝苑卮言》集中了王世貞對復(fù)古理論的提倡和一些具體看法。《藝苑卮言》是體現(xiàn)“后七子”詩文理論的重要著作,是這一流派的理論依托。面對文壇萎靡現(xiàn)象,王世貞曾指出:“盛唐之于詩也,其氣完,其聲鏗而平,其色雅而麗,其力沉而雄,其意融而無跡,故曰盛唐其則也。今之操觚者,日曉曉焉,竊元和長慶之余似而祖述之,氣則漓矣,意纖然露矣,歌之無聲也,目之無色也,按之無力也,彼猶不自悔悟,而且高舉而闊視,曰:吾何以盛唐為哉?”這一理論與《藝苑卮言》中的文學(xué)主張一脈相承。王世貞通過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為什么要以盛唐為學(xué)習(xí)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因為盛唐詩歌氣象雄渾、辭色雅麗,意蘊悠長,符合了詩歌審美的所有特征,所以,盛唐詩歌當(dāng)仁不讓地成了詩人學(xué)習(xí)的典范。王世貞推崇作詩要效法盛唐,但他的最高詩歌理想是漢魏古詩的自然質(zhì)樸。他指出:“西京、建安,似非琢磨能到。要在專習(xí),凝領(lǐng)久之,神與境會,忽然而來,渾然而就,無歧級可尋,無聲色可指。這句話指出了漢魏詩歌的不可模仿,以及其渾然而來,毫無雕琢的天然創(chuàng)作過程,可見王世貞在具體詩歌創(chuàng)作中獨到而精準(zhǔn)的眼光。王世貞對不良文風(fēng)給予了嚴(yán)厲的指責(zé),在《藝苑卮言》中多次提到了自己對宋代詩風(fēng)的不滿,他很重視詩欣的純文學(xué)性,在談及對樂府詩的擬作時提出:“近事毋俗,近情毋纖。拙不露態(tài),巧不露痕。寧近無遠(yuǎn),寧樸無虛。有分格,有來委,有實境。一涉議論,便是鬼道?!闭劶捌哐月稍姷娜〔臅r,他指出:“勿偏枯,勿求理,勿搜僻.勿用六朝強造語,勿用大歷以后事。此詩家魔障,慎之慎之?!蓖跏镭懓堰@種忽略詩欣文學(xué)性的寫作方法稱為“鬼道”、“詩家魔障”,從其描述的嚴(yán)重程度可見,王世貞對宋代詩歌重視說理、重視才學(xué).在語言上用功的流弊的批判非常嚴(yán)厲。明代以來,僵化平庸的臺閣體,以詩論道的道學(xué)體,以及摸擬抄襲前人的擬古派先后充斥于詩壇,造成了詩壇一股不小的萎靡風(fēng)氣.他們的共同缺點就是虛假抄襲、缺乏真情實感。所以.王世貞提出了“真情說’,這一說法在糾正當(dāng)時詩人普邊存在的虛假文風(fēng)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世貞不僅在文學(xué)理論方面為“后七子”,乃至后人起到了導(dǎo)夫先路的作用。他具體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也成為了人們爭相學(xué)習(xí)的典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指出:“自世貞之集出,學(xué)者遂剽竊世貞。故艾南英《天傭子集》有曰:后生小子不必讀書,不必作文,但架上有前后《四部稿》,每遇應(yīng)酬,頃刻裁割,便可成篇。驟讀之無不濃田鮮華、約爛奪目,細(xì)案之一腐套耳’云云。其指陳流弊,可謂切矣?!彪m然,這一評價對王世貞來說是負(fù)面的,有失偏頗的。但是,從另一側(cè)面可以看出,王世貞在當(dāng)時文壇的重要影響??上攵?,他所提到的復(fù)古說在當(dāng)時文人中所產(chǎn)生的影響。可以說,僅《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xù)移》、《藝苑卮言》就足以奠定王世貞卓越的文學(xué)地位。因為他在這些作品中表現(xiàn)出了自己駕馭不同體裁作品的才能,足以成為后世的典范[15]。
戲曲研究
此外,王世貞對戲曲也有研究。他的曲論見于《藝苑卮言》的附錄,后人摘出單刻行世,題曰《曲藻》。王世貞已較深刻地認(rèn)識到戲曲藝術(shù)的美學(xué)特點,“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關(guān)鍵在于“體貼人情,委曲必盡;描寫物態(tài),仿佛如生;問答之際,了不見扭造,所以佳耳。至于腔調(diào)微有未諧,譬如見鍾、王跡,不得其合處,當(dāng)精思以求詣,不當(dāng)執(zhí)末以議本也?!庇纱顺霭l(fā),他認(rèn)為戲曲成功與否首先在于是否“動人”。他稱賞《荊釵記》,因為它“近俗而時動人”;他批評《香囊記》,因為它“近雅而不動人”。這是他戲曲觀的精華處?!肚濉吩谝銮叭饲摃r,或贊成,或駁難,都頗精當(dāng)。
書法造詣
王世貞是吳門地區(qū)杰出的書畫鑒藏家,他與眾多的文人書畫家都有很深的交游。就書法而言,他的篆隸書學(xué)觀極力推崇文征明和其弟子的書法,對前代書家有所鄙??;其篆隸書學(xué)觀雖有偏頗,但在篆隸創(chuàng)作式微的明代,他對篆隸的鑒賞和品評彌足珍貴,對后世篆隸創(chuàng)作和品評的興起不無裨益。
王世貞善書,然而書名不顯。明人詹景鳳說:“元美(王世貞)雖不以字名,顧吳中諸書家,唯元美一人知法古人?!边@個評價并不低;王世貞除了能書,同時對書畫理論也深有研究和見解,是卓有建樹的書畫評論家,著有《王氏書苑》、《畫苑》、《弇州山人題跋》、《弇州墨刻跋》、《三吳楷法跋》等。王世貞的書法和他的文學(xué)主張一樣,不師唐以后的人。他在《弁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三三之《淳化閣帖十跋》中說:“書法至魏、晉極矣,縱復(fù)贗品、臨摹者,三四割石,猶足壓倒余子。詩一涉建安、文一涉西京,便是無塵世風(fēng),吾于書亦云?!泵魅擞性唬骸笆镭憰鴮W(xué)雖非當(dāng)家,而議論翩翩,筆法古雅?!薄肮叛拧倍郑峭跏镭懫匠U摃臉?biāo)準(zhǔn)之一。
王世貞 1555年作草書詩
史學(xué)成就
王世貞的治史方法大致是以國史辯野史、家乘;以野史、家史互較,取其可信者;以親見親聞為考史依據(jù);以詔誥等原始材料為考證的重要依據(jù);以事理、情理作為撰史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王世貞運用這些方法對明代史實進行了深入的考辨,這在明朝是不多見的,并且還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史乘考誤》體現(xiàn)出王世貞對這些考證思想方法的運用,《四庫全書總目》對此書的評價是:“皆能辨析精核,有裨考證”,“且征事既多,不無小誤……然其大端可信,此固不可以為病”。清人夏燮也說:“正史(《明實錄》)之受欺者遂不少,弇州所辨,十之一二耳”。這都說明了王世貞的史學(xué)成就不可小覷。
明代文壇復(fù)古風(fēng)氣使得時人對前人的模仿造成了一種誤區(qū),其所謂矯枉過正也許就是這樣的。此時的史學(xué)頗受這股文壇復(fù)古風(fēng)氣的影響。然而,通過對當(dāng)時文壇大師王世貞受此文風(fēng)影響下對史學(xué)考辨的成績來看,或可能因為這樣一種思想使史學(xué)得到了某些已經(jīng)被丟棄的先前史家的精髓思想,或可能是明朝史學(xué)在另一個天地中得到了光輝的成就。王世貞“天地之間無非史而已”的理論,是明中葉復(fù)古思潮之下的一次史學(xué)理論創(chuàng)新,它第一次直接從史學(xué)本身去探索史學(xué)的學(xué)術(shù)價值和社會價值。他將六經(jīng)看作是古代史事的記述,稱得上是對史學(xué)的理論的更深一步地認(rèn)識,推動了此后史學(xué)家對史學(xué)的思考。王世貞的史學(xué)思想應(yīng)當(dāng)代表明代史學(xué)的一大特點,雖然這一時期官修史學(xué)表現(xiàn)出了一種衰退的跡象,但是王世貞所代表的私修史書的興起使得明代史學(xué)不至于在中國古代史學(xué)史上的地位因為其前、或之后史學(xué)的成就而被湮沒。這時期的史學(xué)成就不僅僅局限在這里,還對后來的史學(xué)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16-17]
人物評價
陳田《明詩紀(jì)事·己簽·序》云:弇州負(fù)博一世之才,下筆千言,波譎云詭,而又尚論古人,博綜掌故,下逮書、畫、詞、曲、博、弈之屬,無所不通。[18]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才學(xué)富贍,規(guī)模終大。譬諸五部列肆,百貨具陳。且曰: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過于世貞者。其……諳習(xí)掌故,則后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及,無論廣續(xù)諸子也。
陳繼儒《陳眉公雜著見聞錄》卷五:但知公氣籠百代,意若無可一世,而不知公之獎護后進,衣食寒士,惓惓如若己出。[19]
胡應(yīng)麟:弇州王先生巍然崛起東海之上,以一人奄古今制作而有之。先生靈異夙根,神穎天發(fā),環(huán)質(zhì)絕抱,八斗五車,眇不足言。弱冠登朝,橫行坫壇,首建旗鼓,華夏耳目固已一新。[20]
朱彝尊在《靜志居詩話》評:嘉靖七子中,元美才氣,十倍于鱗。惟病在愛博,筆削千兔,詩裁兩牛,自以為靡所不有,方成大家。一時詩流,皆望其品題,推崇過實,諛言日至,箴規(guī)不聞。究其千篇一律,安在其靡所不有也。樂府變,奇奇正正,易陳為新,遠(yuǎn)非于鱗生吞活剝者比。七律高華,七絕典麗,亦未遽出攀龍下也。當(dāng)日名雖七子,實則一雄。[21]
個人作品
單獨撰稿
《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含《藝苑卮言》八卷(另附錄四卷)
《弇州山人續(xù)稿》二百零七卷
《弇山堂別集》一百卷
《讀書后》八卷
《鳳洲筆記》
《全明詩話》
《觚不觚錄》
《嘉靖以來首輔傳》
《皇明奇事述》[22]
他人撰稿
董復(fù)表輯錄《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xù)稿》、《弇山堂別集》等資料編為《弇州史料》三十卷、《弇州史料后集》一百卷。
楊汝成和陳繼儒輯錄《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xù)稿》、《弇山堂別集》中史料,編成《弇山史料》一百卷。[23]
家族歷史
家族傳承
王世貞行書《贈王十岳詩卷》
王世貞家族的始祖是漢代的王吉,字子陽,系西漢的名臣,官至諫大夫。王吉子王仁。王仁子王融。王融子王覽。王覽,字玄通,晉代名臣王祥的同父異母兄弟,官至太中大夫,有六子,王覽長子王裁。王裁,字士初,官撫軍長史,子王導(dǎo)。王導(dǎo),字茂弘,開創(chuàng)東晉的重臣,妻曹氏,子六。進入唐代,其先祖王朐封官至和州刺史,王朐封子王淘。王淘,官主薄,有子王耕。后梁,王耕任烏程丞,有子王仁鎬。五代,王仁鎬出任吳越王鎮(zhèn)海節(jié)度衙推之職,定居浙江分水,宋初時加檢校太師。宋代,先祖王縉,字子云,考取進士踏上了仕途,官至左司諫,因為反對秦檜被罷官,妻詹氏,有子二人,女四人。元代,王縉的六世孫王夢聲(號古川)被蒙元強征為昆山州學(xué)正,任職達四十余年,遂為昆山人,設(shè)立太倉州之后,遷為太倉人。王夢聲長子王賡。王賡子王方澤。王方澤子王琬。王琬子王琳。
祖父三代
高祖:王琳,系王夢聲四世孫,妻石氏。
曾祖:王輅,字尚殷,妻張氏,生有其中王僑、王佳、王偡、王倬。王僑(成化十一年(1475年)進士)和王倬(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
伯祖:王僑,官至工部郎中。生有五子,其次子王悌和幼子王憬皆舉人。
祖:王倬(1447年—1521年),字用檢或用簡,號質(zhì)庵,妻陳氏,繼娶陳氏,再繼娶陳氏,生有二子三女。歷任山陰、余干、蘭溪知縣,由縣令歷遷御史,貴州、瓊崖兵備副使,廣西按察使,廣東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以治軍實功,被命為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
父:王忬,生于正德二年五月四日,歿于嘉靖三十九年十月一日(1507年6月13日-1560年10月20日),字民應(yīng),號思質(zhì),妻郁氏,生有二子一女。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授行人,遷御史,“庚戌之變”因指揮得當(dāng),立下奇功,連升五級超擢為右僉都御史出撫山東。后巡視浙閩,進右副都御史,任用俞大猷、湯克寬、盧鏜等,率軍于普陀山大破倭寇,殺、俘數(shù)千,溺亡無數(shù)。后巡撫大同,加兵部右侍郎、薊遼總督,斬虜八百。后因與嚴(yán)嵩恩怨下獄,次年被殺。
伯父:王愔[24] ,妻龔氏,生有王世德、王世業(yè)、王世聞、王世望四子和五女。
弟:王世懋,妻章氏,生有王士骃 、王士騄、王士駪、王士騋,四女[13]
妻子兒女
妻:魏氏
妾:李氏、高氏
長子:王士騏,李氏生,妻馬氏。
次子:王士骕,高氏生,妻潘氏。
三子:王士駿,李氏生,妻嚴(yán)氏。
女:四人[13]
軼聞典故
《本草綱目》
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寫作與出版,恰是一段傳奇,往深處看,真相呈現(xiàn),令人辛酸?!侗静菥V目》成書后兩年了沒找到愿意刻書出版的書商。后來有人給李時珍出了個主意,去請當(dāng)時文壇領(lǐng)袖王世貞寫序言。萬歷八年(1580年)秋天,六十二歲的李時珍背著重重的一袋書稿,從蘄州乘船沿江東下,一路勞頓,于九月九日到達江蘇太倉王世貞的家。
李時珍將自己寫的《本草綱目》給王世貞看,他說了寫書的經(jīng)歷和成書后難找刻印處的苦衷,真誠懇請王世貞為此書寫一篇序文。王世貞被李時珍的精神感動,留下了李時珍的手稿,答應(yīng)為他作序。臨別之時,還作詩一首以贈之,令李時珍深受感動,稱贊王世貞深居高位,卻沒有架子。現(xiàn)摘錄該詩如下:李叟維肖直塘樹,便睹仙真跨龍去。卻出青囊肘后書,似求玄晏先生序。華陽真隱臨欲仙,誤注本草遲十年。何如但附賢郎舄,羊角橫摶上九天。
王世貞仔細(xì)閱讀《本草綱目》,憑著大文學(xué)家的眼力,他認(rèn)為這部書的價值不可估量。序文中寫道:“紀(jì)稱,望龍光知古劍;覘寶氣辯明珠……”他還把李時珍的形象描繪了一番,說他瘦高的個子,精神飽滿,言談不凡,可稱“北斗以南一人”,意思是天下少有的奇才。他說打開《本草綱目》,“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之鑒,毛發(fā)可指數(shù)也。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茲豈僅以醫(yī)書觀哉?實理性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錄,臣民之重寶”。
有了王世貞的序文,南京書商胡承龍才承印《本草綱目》。要命的是出書的周期長達十三年,年邁的李時珍不知道有多少次往返南京與蘄州之間,寒來暑往,李時珍日漸衰老,終于在七十五歲那年病倒在床,他拖著病體之軀,向朝廷寫了一份遺表,傾訴自己編寫《本草綱目》的意圖,懇切希望朝廷“恩準(zhǔn)禮部,轉(zhuǎn)發(fā)史館采擇,或行太醫(yī)院重修”,以便更多人讀到此書。可惜,第二年李時珍去世,他未能看到自己的著作出版。
總之,《本草綱目》的重要成就在此不必再累贅敘述,他凝聚了李時珍一生甚至是他全家人的心血,此書的順利出版在當(dāng)時離不開王世貞的熱情為之序。所以,每當(dāng)重翻《本草綱目》和《李時珍傳》時,都會重溫王世貞老先生的精彩不朽序言,不但被他的文采所折服,更敬佩他身居高位卻平易近人的為人之道。[25]
《鳴鳳記》
傳奇戲曲《鳴鳳記》,一說為王世貞所作。也有人疑此劇是王的門生所作。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戲曲及時地表現(xiàn)當(dāng)時重大的政治事件,自《鳴鳳記》始。貫串全劇的矛盾沖突是震動朝野的嚴(yán)嵩集團與反嚴(yán)嵩集團的政治斗爭。作者揭露了嚴(yán)嵩父子專權(quán)納賄、禍國殃民,手下的狐朋狗黨趨炎附勢、兇殘橫暴?!秶?yán)嵩慶壽》、《端陽游賞》、《文華祭?!返瘸?,都有生動刻畫。同時,作者又著意渲染楊繼盛等人不畏權(quán)貴、不懼犧牲的精神?!稛羟靶薇尽?、《夫婦死節(jié)》等出,不僅塑造了剛烈忠臣楊繼盛,而且還表現(xiàn)了深明大義的楊夫人。為作品內(nèi)容所決定,此劇在藝術(shù)上突破了以生旦悲歡離合貫串全劇的慣套。但劇作將矛盾的解決寄托給嘉靖皇帝,亦表現(xiàn)了一定的局限。
《一捧雪》
《一捧雪》中,人物顯赫,權(quán)相嚴(yán)嵩、總鎮(zhèn)戚繼光、錦衣衛(wèi)陸炳等歷史人物都是真名實姓,王忬、王世貞以隱名“莫懷古”代之,恐怕不只是適應(yīng)劇情,不只是演義的需要。這之中,恐怕多少也有那么一點兒為尊者諱吧。盡管劇中“莫懷古”忠厚正直,護寶如命,但畢竟為了自家的那么一個“雅好”,落得個妻離子散,連累了高朋義仆?!澳獞压拧?,似乎是《一捧雪》“肯定”的人物,無疑也是《一捧雪》“否定”的人物。
弇山園
何必要什襲藏名山,何必要咸陽市上千金懸。歸去來,一壺美酒抽一編,讀罷一枕床頭眠。天公未喚債未滿,自吟自寫終殘年。
昔日文人士大夫政壇失意時,每每表現(xiàn)出一種還鄉(xiāng)的迫切和焦灼。陶淵明高唱: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蘇軾則慨嘆: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王世貞此時何嘗沒有這樣一種同感。
王世貞回到了久別的弇[yǎn,1.覆蓋,遮蔽。 2.承襲。 3.深。 4.狹]山園中。弇山之名,取自《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有弇州之山,西彩之鳥,仰天名曰鳴鳥,爰有百樂歌舞之風(fēng)?!彼虼俗蕴枏m州山人。后人因此以弇州為太倉的別稱。
弇山園占地七十余畝,中有三山一峰,名上弇、中弇、下弇。亭臺軒榭,極盡園亭林木之盛。王世貞自繪此園之美說:
宜花,花高下點綴如錯,游者過焉,芬色滯眼鼻而不忍去;宜月,可泛,可涉,月所被石若益而古,水若益而秀,恍然若憩廣寒清虛府;宜雪,高而望,萬堞千釜與之峰、樹高下凹凸皆瑤玉,目境為醒;宜雨,濛濛霏霏,濃澹深淺,各極其致,縠波自紋,條魚飛躍;宜風(fēng),碧篁白楊,琤琮成韻,使人忘倦;宜暑,灌木崇軒,不見畏日,輕涼四襲,逗弗肯去。此吾園之勝也。[26]
參考資料
· 1.??王世貞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吳郡名賢圖》。
· 2.??王錫爵《太子少保刑部尚書鳳洲王公神道碑》:今歲忽已知命,仲冬五日,為懸弧之旦。
· 3.??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類稿》卷十八
· 4.??《讀書后·書王文成公集后一》:余十四歲從大人所得王文成公集,讀之,而晝夜不釋卷,至忘寢食,其愛之出于三蘇之上。
· 5.??李維楨《王母魏氏墓志銘》
· 6.??《亡弟中順大夫太常寺少卿敬美行狀》
· 7.??王錫爵《太子少保刑部尚書鳳洲王公神道碑》:丁末成進士,會選館,舉主諷公贄文于夏學(xué)士,公恥于干謁,謝之。
· 8.??王瑞國《瑯琊鳳麟兩公年譜》
· 9.??錢大昕.弇山山人年譜.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1-78
· 10.??黃志民.王世貞研究.臺北:臺灣政治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研究所,1976
· 11.??鄭麗華.王世貞年譜.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93
· 12.??張廷玉《明史·卷二百八十七·王世貞傳》
· 13.??王瑞國《弇州山人年譜》
· 14.??世貞蘇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繼堯繪,石蘊玉正書贊,譚松坡鐫,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
· 15.??酈波.王世貞文學(xu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
· 16.??孫衛(wèi)國.王世貞明史研究之成就與特點:史學(xué)史研究,2004(1)
· 17.??鮑永軍.王世貞史學(xué)理論探析.杭州:杭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1(4)
· 18.??陳田.明詩紀(jì)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 19.??陳繼儒《陳眉公雜著見聞錄》
· 20.??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80
· 21.??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0:382
· 22.??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 23.??王運熙.中國文學(xué)批評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24.??《明故承事郎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都事靜庵王公墓志銘》
· 25.??中央電視臺《中華文明行系列節(jié)目·走進太倉》2007年
· 26.??蘇州市旅游局.蘇州旅游·弇山園.蘇州:蘇州市旅游局,2009:74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