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綿延至今,已經衍生出了5662個姓氏,其中單字姓氏三千多個,雙字姓氏兩千多個,還有數(shù)百個三字姓氏。姓氏的發(fā)展,源于不同民族間的融合與交流,如同百川歸海,最終匯聚在一起。
數(shù)千個姓氏的源頭,就是“遠古八大姓氏”。它們是姓之先祖,由不同的生活習慣,區(qū)域,經歷和人而生。
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出,而氏則是地位尊貴之人的封號或官職。氏會因為一個人的榮辱寵厭而更改,但姓永遠跟隨血脈,無法更改。
遠古八大姓氏都有什么?其中是否能夠找到每個人的姓氏來源?追根溯源,小小的一個字,竟然包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經歷了坎坷流離的滄桑。
姬姓的得姓始祖是中華太祖軒轅黃帝,史書記載,黃帝生活在姬水附近,因而以此為姓,故而,完整的黃帝之姓名為“姬軒轅”。三皇五帝之中,顓頊與帝嚳都是姬姓,可見姬姓之顯赫。
周朝始祖大稷得到堯的賜姓,也以姬為姓,因此在周朝姬就是天子之姓。周朝姬發(fā)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共有53個諸侯國得到了姬姓,在當時姬也成了分布最廣的姓之一。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姬姓者雖然越來越少,但由姬姓演變出來的姓氏卻越來越多。李,楊,周,吳,鄭,王,魯,曹,魏都是由姬姓衍生,在百家姓統(tǒng)計的五百多個姓中,有四百多個姓都是從姬姓衍生的,當真是無愧于“萬姓之祖”的美譽了。
除了自然演變以外,歷史上還有許多姓因為要避諱當朝皇帝的名字,而被迫更改,后來又改回原姓。比如漢平帝時期,諸侯之中有一位姬相如,為了避諱改為公孫姓,后來又改回了姬姓。
姬姓在數(shù)千年歷史里,有過九次大遷徙,其中八次發(fā)生在先秦時期,第九次則發(fā)生在明朝。前八次遷徙時間太過久遠,故而姬姓逐漸稀少,尤其是唐朝時期,為了避諱唐明皇“李隆基”的“基”,許多姬姓人士又被迫改名。
到現(xiàn)代,姬姓在全國分布范圍都很廣,主要分布地有山東,河南河北等;不過總人數(shù)不多,只有54萬人左右。姬姓在歷史上的名人層出不窮,涉及領域也很多,主要集中于大遷徙之前。晉文公重耳,吳王闔閭,扁鵲,法圣商鞅等都是姬姓。
雖然如今姬姓逐漸式微,沒有了數(shù)千年前遍地姬姓的風光,但由姬姓演變的數(shù)百個姓氏依然在替其綻放光彩,提醒著后世子孫不忘淵源。
與軒轅黃帝類似,也是唯一的一個“類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因神農氏長久居住于姜水之邊,故以此為姓,有種說法把炎帝的名字稱為“姜神農”,不過這個稱法尚有待考究。
除了神農炎帝之外,姜姓還出過一位大能:姜子牙,姓姜,呂氏,名尚,故而可以稱之為“姜呂尚”。姜子牙是炎帝的裔孫,曾經輔佐姬昌推翻商紂王的統(tǒng)治,建立西周王朝。周朝初立,分封諸國,姜子牙被封在齊國,十分顯赫。
由此可見姜姓與姬姓有著頗深的淵源,二者同處于中華始祖炎黃二帝,后來又有姬昌和姜子牙的傳說,相輔相成,很有緣分。
不過戰(zhàn)國時期,姜齊被田氏擊潰,國民流落各地。四散的齊國子民人心渙散,有的用齊作為姓,有的仍然用姜為姓。后來姜姓子民入住關中,形成了一股不弱的力量,姜姓也得以在漫長的歲月里保存下來,延綿至今。
姜姓雖然曾經一度瀕危滅絕,但是繁衍至今,竟然已經成為了人數(shù)九倍于姬姓的姓。在唐朝,姜姓人口僅有10萬人左右,在宋朝發(fā)展到了26萬人;后來滿清入關,滿洲八旗的許多姓氏也都改為漢族姜姓,姜姓得以在近現(xiàn)代飛速發(fā)展,如今已經成為了四百多萬人的大姓。
姜姓人才輩出,在歷史長河里有過無數(shù)閃耀的星光。姜子牙之后,齊桓公姜小白南征北戰(zhàn),以管仲為相,被譽為春秋五霸之首。三國時期,蜀漢后期將才姜維姜伯約,更是“臥龍鳳雛,冢虎幼麟”之中的“天水麒麟兒”,與諸葛亮,龐統(tǒng),司馬懿齊名。
由姜姓延綿繁衍的姓有102個,雖然遠不及姬姓,但也十分龐大。呂,許,章,謝,齊,高,雷,方,文等姓都是由姜姓演化而來,淵源深厚。
三皇五帝之虞舜帝,名重華,因長久生活在姚墟,其后代子孫便以姚為姓氏。姚姓根源久遠,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姚姓起源于舜的妻子癸,將“女”和“癸”并在一起就成了“姚”。不過有一個疑惑,“姜”姓的一種淵源說法也是將“女”和“癸”合在一起,那么姜和姚到底哪個才是這么形成的?
眾所周知,舜帝有兩位妻子,一位是“娥皇”,一位是“黃英”,她們都是“癸女”,只不過也是姐妹。其中一支“癸女”將兩個字上下排列,形成了“姜”,另外一支“癸女”把兩個字左右排列,形成“姚”。
故而,姜與姚也有著同根同源的歷史。
在數(shù)千年里,姚姓之人也在不斷地遷徙流轉,由甘肅,河南和山東一帶,南向浙江,北向東北一帶遷徙。明代以后,浙江成了姚姓最多的省份,獨占全國三分之一左右的姚姓者。
當今,姚姓已經成為了一個五百萬人的大姓,姚姓具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因為他們的先祖舜是中華道德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
考究根源,舜雖然是顓頊的子孫,但是早就淪落為一代平民,舜從小被父親、繼母和弟弟壓迫傷害,但是舜仍然能夠孝敬父母,照顧弟弟,最終被選為帝。
舜帝曾經以韶樂馴化百獸,引得鳳凰棲息,他品德高尚,重視和諧之道,向來勤政愛民,以仁義治理天下。
在當代,姚姓者也有許多親友會活動,比如世界舜裔宗親聯(lián)誼會、祭舜大典等。這些聯(lián)誼會和活動也包含了由姚衍生出來的七十多個姓氏比如陳、胡、孫、虞、田等姓。
提起嬴,相比所有人腦子里想到的第一位人物便是秦始皇嬴政,橫掃六合,一統(tǒng)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威震寰宇,名聲赫赫。
實際上,在秦始皇之前,嬴就已經是一個十分出名的姓氏?!妒酚洝分杏涊d,伯益曾經輔佐舜帝馴化百獸有功,被舜帝賜姓“嬴”。
伯益也是以一己之力改變當時整個社會君主繼承形式的人,當時伯益和禹都是有大能之人,舜帝將位置禪讓給禹,伯益在旁協(xié)助,成為執(zhí)政官,總理朝政。
后來禹有心把位置禪讓給伯益,但是伯益謙讓不肯,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伯益甚至直接去山上隱居了起來。后來禹崩后,他的兒子啟登上繼承位置,中國第一個封建世襲制王朝夏朝就此確立。
不知伯益如果接過王位,世襲制王朝的確立能否再推遲一些?
伯益的后代也都十分出色,后來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史稱“嬴秦”。嬴秦多出明君,秦穆公、秦孝公、昭襄王等勵精圖治,將秦治理得強盛壯大,最終嬴政一統(tǒng)天下。
但是秦朝暴政,引發(fā)陳勝吳廣起義,后有項羽劉邦逐鹿天下,秦朝滅亡,嬴族逐漸式微。再加上當時的各路政客史家對嬴姓大加詆毀,嬴姓成了過街老鼠,嬴姓者為了避免受迫害,紛紛改姓,從此嬴姓很少出現(xiàn)在歷史之中。
直到現(xiàn)在,全國范圍內的嬴姓人士僅僅4000人左右。而由嬴姓分封衍生的姓氏如秦、黃、廉、徐江、趙、梁、馬等姓氏日益壯大,如今任何一個的人數(shù)都超過了嬴姓本身。
姒姓在現(xiàn)在也屬于十分罕見的姓了,甚至如果不知道“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連這個“姒”字都不一定能第一時間認出來,不過這個姓氏的先祖,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禹,鯀之子,曾經治水有功,三過家門而不入,是華夏民族的英雄與驕傲。有說法稱,禹治水之后,堯賜給了他姒這個姓。也有說法稱是堯把姒姓賜給了鯀,而禹作為鯀的兒子,自然也是這個姓。
還有一種比較神奇的說法:鯀的妻子名字叫修己,因為不小心吞食了一種名為“薏苡”的植物而懷孕了,生出來的孩子就是禹。后來堯賜禹姓,就以“姒”為禹的祖姓賜給他了(“苡”和“姒”是同音字)。
但無論哪種說法,姒就是禹的姓。禹死后,兒子夏啟登上王位,建立夏朝,夏朝的王室宗室都是姒姓。后來夏朝滅亡,宗室之人流落在外,有的不得已而改姓,也有的人仍然沿用姒姓。
其中一位將姓改為婁,被周武王封于杞地,建立了杞國,稱東樓公。后來杞國被楚惠王滅亡,流民不敢以大禹之后人自稱,將姒姓改為了“似”,再后來又把“似”改成“佀”,讀音都是一樣的。佀姓后代雖然飽受摧殘,久歷滄桑,但仍然艱苦奮斗,不懈努力,終有成就。
目前在山東的鄆城縣和河南清輝縣居住著大量的佀姓者,總人口約在兩萬左右。同時未經修改的姒姓也延續(xù)至今,聚居在紹興禹陵村,代代延續(xù)守護著先祖的禹王陵。
禹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他的后人雖然屢遭磨難,但仍然不改初心,在各自的領域發(fā)光發(fā)熱,更是一直承擔著守衛(wèi)禹王陵的重任,不得不令人欽佩。
源自姒的姓也不少:夏、顧、譚、鮑、夏侯、歐陽等,在全國范圍內分布甚廣。1995年,紹興恢復了公祭大禹,每年都有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禹后人前來尋根問祖,祭祀朝拜。
妘,音同云,是傳說中祝融八姓之首。相傳,祝融氏是顓頊帝的玄孫,帝嚳時期,祝融任火官,也就是掌管民事的官職。因為火官乃火神之位,有光融天下,照亮千代的含義,帝嚳將他命為祝融。
而祝融的后裔有八個姓氏,被史書并成為“祝融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其中妘姓是八姓之首,意義非凡。
據《世本》記載,四日求言,是為鄰人。部人者,鄭是。后來宋衷對此批注:求言,名也,妘姓所出,鄶國也。是說當時妘姓出自鄶國,即周朝的一個小國,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鄭市西北,也是先祖祝融的故地,他們一直未曾離開過。
但在歷史不斷地演變中,妘姓者建立的王國不斷地被滅亡,其宗室子民一次次流離失所,不斷地改換姓氏,如今妘姓者已經寥寥無幾了。但由妘姓演變出來的姓氏比如羅,卻依然在擴大。
媯姓和姚姓一樣,都是出自舜帝,舜帝雖然生于姚墟,但生活在媯水,故而舜帝的一部分子孫以媯為姓。但舜帝依然用姚姓,名重華,即“姚重華”。
媯與姚同根同源,并為八大姓氏之一。周武王滅了商朝之后,把舜帝的后代,媯滿分封在陳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附近。從此,媯姓日益壯大,有了深厚的根基,再確立以媯為源頭的其他姓氏,就好辦了許多。
陳、袁、田、陸、滿等姓都出自媯姓,他們與姚、姚一系的姓氏一道組成了舜帝的后裔。媯姓十分少見,歷史上的名人也不多,但媯姓從來不缺乏仁人志士。
西晉時期,有一位少年名叫媯皓,他的父親被人惡意彈劾入獄,即將遭受刑罰。媯皓那年才十六歲,跪在衙門口,用石頭把自己的臉砸破,滿面鮮血闖入公堂,請求重新審理自己的父親。
官員被媯皓的孝心與氣節(jié)感動,決定重新檢查媯皓的父親的情況,最終還了他一個清白,免受無辜之冤獄。
東漢時期,媯皓官至尚書,把自己的姓改回了姚。在媯姓的祠堂對聯(lián)中,有一副“正義凜凜少年膽,文質彬彬尚書郎”說的就是媯皓。
姞姓出自軒轅黃帝,《史記》記載,黃帝有25個兒子,其中14個得到了他賜予的姓氏,姞姓就是之一,得到這個姓氏的黃帝之子叫伯儵,是姞姓的始祖。
后來黃帝將伯儵封在燕地,成為燕國國君。當時的燕國地勢偏僻,國力微弱,地位十分微末。
燕國的歷史上,有好幾任國君連名字和謚號都沒有,唯二的大事情也都是與國力強盛的齊國有關:第一件事是齊國出兵討伐別的國家,途經燕國;第二件事就是燕國一位國君逃到了齊國。說來也就第二件事的主角是燕國,而且不咋光彩。
姞姓的后人將自己的姓氏進行簡化,形成了如今的“吉”姓。除此之外,隨著姞姓后裔的繁衍發(fā)展,也逐漸演變出了許多姓氏:燕、嚴、羊、楊、尹等,后面這幾個姓都與“燕”的讀音有所相同,是同根同源的緣故。
盤點遠古八大姓氏,不難看出,這每一個姓都有“女”字旁,甚至連“姓”這個字本身也是女字旁。這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屬于母系氏族社會,因而姓帶有濃烈的社會特點。
八大姓氏流傳至今,除了姬姓和姜姓、姚姓依然昌盛,其余的都很少聞罕見。甚至媯、妘、姞三個姓如今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前世今生,錯綜復雜,其中經過幾千年,很多人早已經放棄了原本的姓氏。
但是不管如何,血脈相傳無法斷絕,哪怕改變成千上萬次姓,根源所屬依然無法抹除。從一個“陸”姓就可以追溯到媯姓,再往前探索,就可以得知自己是舜帝的后代,是仁德明君的血脈。
中華先祖,黃帝乃人文始祖,播種百谷草木、始制衣冠、建舟車,被尊為“軒轅”;炎帝神農遍嘗百草,與祝融一道掌管日光,使五谷滋養(yǎng)生長;神禹治水,疏通九河十三載,平息中原澇災;堯舜二帝,垂衣冠而天下治,賢明圣上…
我們繼承他們的姓氏、血脈,也當繼承其精神,移山填海,逐日奔月,生生不息,昂揚向上!將中華文明發(fā)揚光大,名傳寰宇;外震宵小,內安民生,不負炎黃子孫之名。
當今我們面臨前所未有之變局,未來之路坎坷難行,波譎云詭。攘外先安內,只有中華民族上下一心,同氣連枝,血脈相接,守望相助,才能在這充滿競爭與機會的新格局立足發(fā)展,積蓄騰飛的力量!
1,邵思《姓解》
2,呂不韋《呂氏春秋》
3,司馬遷《史記》
4,佚名 《世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