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畫像
欣賞唐宋絕句,本文選擇的對象是詩人王之渙。緣由是:欣賞也好,評說也罷,唐詩絕句誰也繞不開他。
王之渙,字季凌,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傳說此君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乃描寫邊塞風情之圣手,其詩多被樂工坊制曲歌唱,頗有聲名動。他與岑參、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被尊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作品現(xiàn)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是邊塞詩,其《涼州詞》被近代章太炎大師奉為“絕句之最”。
其實,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卻既未從軍邊關(guān),也未曾做過大官(僅當過縣尉)。他的詩作卻多寫邊塞,著名的《涼州詞》非其置身涼州,而是一種宮廷樂府詞牌之稱謂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畫作:鸛雀樓
先說典故:鸛雀樓乃唐朝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一處名勝古跡,樓高三層,樓前是高聳入云之中條山,其下是奔流的黃河,因常有鸛雀棲止于此,故名鶴雀樓。
初讀這首五絕,似很平庸,不過直敘登樓過程罷了;又讀,便發(fā)現(xiàn)端倪:“千里”與“一層”,虛也,詩人想象空間呈現(xiàn)異向;“欲窮”與“更上”,詞語中蘊含著憧憬哩;再讀并朗誦,則驚喜地領(lǐng)悟出人生哲理與價值取向!
詩的后兩句,發(fā)登臨樓臺之感慨,擴望遠納懷之胸襟,可謂另翻新意,別出心裁也。試想:若無前二句寫景鋪墊,后二句如何能自然承接,且將詩意引入高雅之境界?
了不得!《登鸛雀樓》寥寥二十字,竟能狀寫自然之雄奇,道出塵世生活哲理,表達人生奮發(fā)之情懷,難怪千百年來惹人喜愛。
黃河遠上白云間,—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畫作:玉門關(guān)
玉門關(guān),古關(guān)名,地點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北。
該詩一、二兩句說的是:放眼望去,見黃河遠遠地似在白云中間。連綿不斷的高山,環(huán)抱著一座孤零零的邊城。三、四兩句詩意委婉,字面上的意思是∶羌笛啊,你何必怨恨這里的楊柳不發(fā)青呢,這玉門關(guān)外本就是沐浴不到春風之境呀!
詩之起筆寫的是:山川雄闊蒼涼,戍守者處境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zhuǎn),引入羌笛。羌,本系居住于甘肅、青海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這里的羌笛乃樂器,楊柳,則說的是樂府曲《折楊柳》。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diào),聽聞?wù)弑銜雌痣x愁了。親友別離,折柳相贈之習俗唐時為盛。
聽羌笛該是“聞”折柳,詩人卻不落俗套,來了個“怨”楊柳,可謂奇絕精妙。既避免用曲調(diào)名,又令人引發(fā)更多的聯(lián)想,升華詩意詩境。想呀:玉門關(guān)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倘若征人懷著郁悶心情聽曲,似乎這悠揚之笛聲也在“怨楊柳”吧?想不到,詩人以“何須怨”委婉寬解聽曲人或曰戍邊者,含蓄深沉,耐人尋味,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也就水到渠成,完美收官了。
賞讀此詩,能感知詩人是有抱負有憐憫心的歌者,《涼州詞》即使寫悲切之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昂雾氃埂比植粌H見其藝術(shù)手法之委婉,亦表達邊關(guān)將士縱是鄉(xiāng)愁難禁,亦覺責任重大矣。
只不過,孬張今朝還從“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里讀出了另一層意思,即對朝堂的批評:戌邊將士苦矣,他們感受不到若沐春風般之朝廷關(guān)愛與溫暖?。?/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