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畫像
王維(701-761),字摩詰,祖籍太原祁縣,父處廉徙家于蒲,遂為蒲州人。玄宗開元九年(721)進士。調(diào)太樂丞,坐累為濟州司倉參軍。二十三年,張九齡執(zhí)政,擢右拾遺。二十五年,遷監(jiān)察御史。二十八年,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元年(七四二)官左補闕。十一載,拜吏部郎中。十四載,遷給事中。次年,安祿山陷長安,維扈從不及,為亂軍所得,被迫受偽職。肅宗乾元中,責授太子中允,尋遷中書舍人。上元元年(760)轉(zhuǎn)尚書右丞。
送別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春。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注】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渭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陽古城。浥:潤濕。客舍:旅館。柳色:柳樹象征離別。陽關(guān):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為自古赴西北邊疆的要道。
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護府,王維到渭城為之餞行,寫下這首詞。后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guān)三疊”。朋友即將遠行,將前往邊疆絕域的滿地黃沙。此時一別,不知何日才能再見,千言萬語無從說起,只能將依依惜別之情、所有的關(guān)懷與祝福融入離別之酒中。正所謂:送別時刻一瞬間,勸酒舉動成永恒。
岑參畫像
岑參(715-770),唐代邊塞詩人,荊州江陵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 。
鄴城遺址
下馬登鄴城,城空復何見。
東風吹野火,暮入飛云殿。
城隅南對望陵臺,漳水東流不復回。
武帝宮中人去盡,年年春色為誰來。
【注】鄴城:春秋齊邑,戰(zhàn)國魏都,三國時魏置鄴都,與長安、洛陽等合稱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戰(zhàn)火焚毀,民眾南徙,隋開皇十年(590)復為鄴縣。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野火:此指焚燒枯草的火。一說為磷火,也稱鬼火。
飛云殿:無考,當為鄴城宮殿一陳跡。城隅:城墻角上作為屏障的女墻。望陵臺:即銅雀臺,曹操筑。漳水:即漳河,流經(jīng)鄴城。山西省東部有清漳、濁漳二河,東南流至河北、河南兩省邊境,合為漳河,今皆湮沒。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為魏武帝。
鄴城遺址一隅
此乃岑參開元二十七年(739)春天自長安往游河朔途徑鄴城時所作。詩人登臨鄴城,唯見荒草野火,昔日英雄已淹沒于歷史的滾滾塵埃中。詩人吊古興懷,情之所至,感而成詠。以“空”為主線,通過總括、細描、抒慨三個層次的渲染烘托,寫出古都鄴城的“四空”,憑吊古跡,惋嘆人生,寓情于景。全詩語言素淡自然,樸茂渾涵,頗有漢魏古詩的悲涼慷慨的風格。此篇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五、七言并用,不拘一格,依物事的描寫、感情的起伏而選擇變化,為岑參早期代表作之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