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的三種豁達
林語堂老先生寫《蘇東坡傳》,一個“樂”字,便定了這篇文章的基調(diào):太苦了,也太累了,讀一讀蘇東坡,便能開心一點,豁達一點。這樣我們這“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日子,才能因為自己有點色彩。因為自己,讓這日子快樂一點。
蘇東坡的第一種豁達:吃的豁達。
即使你從未讀過蘇東坡的詩,那么也一定知道一道菜:東坡肉。
神宗元豐三年,蘇東坡被貶黃州,充團練副使,不得擅自離開黃州,無權簽署公文。
這算是變相的拘禁了。
官位低了,俸祿也少了,一大家子人指著蘇東坡吃飯。這個時候的蘇東坡過得十分拮據(jù),到了吃不起羊肉的地步。
那個時候,黃州羊肉貴,豬肉極便宜,可惜“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于是蘇東坡便發(fā)明了東坡肉。
于艱難之處,始終不曾辜負美食。而人但凡還要心情吃美食,那么便是對人生有著積極的希望的。
可以這樣說,蘇東坡的人生,就是被貶謫的一生,也是一路吃吃喝喝的一生。
哲宗邵圣元年四月,蘇東坡第三次被貶,這次是去嶺南。蘇東坡要跋涉一千五百里,自中國的北部到中國的南部。歷經(jīng)六個月,蘇東坡終于到了他的被貶地惠州。他看到了橘林、甘蔗、荔枝樹、香蕉園,很新奇,但這絕不是個適合居住的地方。
可即使在這樣的地方,他依舊未曾辜負美食,于是便有那句我三歲就會背的詩: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他遭人貶謫,本來對方是想看他的落魄的。結(jié)果,他依舊能在惠州苦中作樂,他的政敵不樂意了,覺得可能對他的貶謫還不夠遠,于是馬上頒布了新的貶謫命令。
這次是被貶謫到了海南島。當時的海南島可不是現(xiàn)在的海南島,當?shù)鼐用褚杂箢^和白水當為飯食??杉词谷绱耍K東坡依舊保持了自己的豁達,沒有辜負美食,他盯上了海鮮牡蠣,還寫信告訴自己的幼子: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大意就是:兒啊,你不要告訴別人有這等美食,萬一別人都來跟我爭搶怎么辦。
我始終在想,什么是最高級的生活?吃好就是最高級的生活。
尤其是在拼搏事業(yè),何等辛苦,如果這時候,再沒有“吃好”的豁達,那么身體垮了。
尤其是,當我們讀了蘇東坡,更該有這種吃的豁達,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不管我們處在怎樣的境地,尤其是這段艱難時期,更該有這種吃的豁達。
于艱難處,得一美食,撫慰的不僅是身體,還有心靈。
蘇東坡的第二種豁達:“善良”的豁達。
蘇東坡曾經(jīng)對自己的弟弟子由,說過這樣的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蘇東坡當然知道善惡的共存。要知道,他的一生就是被政敵迫害的一生,可是,他依舊以善的眼光看待了這個世界。
因為心如明月,于是他活得所無畏懼,如清風般度過了這一生。
這是我始終糾結(jié)于人生的一個點,如何看待這世間的善與惡。
尤其是當我看了太多的惡,便生出了自己不惡一點,就會被傷害的感覺。于是,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惡一點,是對自己的保護。久而久之,我的人生趨于冷清,我避免了太多傷害,也失去了太多熱情。
我會漸漸失去對這個世界的熱情,我怕遇到惡,亦不愿再付出善??善鋵?,這世間的善,遠遠大于惡。而當你摒棄了善,你離惡,便也近了。
讀完《蘇東坡》傳,我突然釋然了自己所有的糾結(jié):我該對善良,抱有一定的豁達。永遠不因為自己遇到的是惡人,而讓自己變成惡人。
蘇東坡的一生,見過太多的惡人。他的一生一貶再貶,而他的親人朋友也因為他的緣故,多遭貶謫??伤冀K對這個世界抱有善意,不管是位居高位之人,還是乞丐農(nóng)夫,他都能跟他們成為朋友。
他不善于怨恨,而善于原諒,他原諒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心。心中無惡,無怨,心便輕松明亮。
我們這一生有誰,不遇到惡呢?
遇到了就遇到了,過去了就過去了,不是原諒對方,而是放過自己。
蘇東坡的第三種豁達:“做自己”的豁達。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人何其累,想要有自己的事業(yè),想要不辜負自己的年華。
累到了極致,便會生出“此身非我有”的痛感,于是便想著有朝一日能忘卻這“營營”。
豁達如蘇東坡,也是有過這樣的感慨的。
可蘇東坡卻在這種“營營”中,獨善其身,自在地活著。
他的半生都是被困的,朝廷把他貶謫到哪里,他就不得不在哪里謀生。
可是,他說: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沒有小舟,我便在江海中生存。
我始終以為,人要有這種做自己的豁達。不管遇到了什么樣的人,不管際遇如何,不管有沒有小舟依靠,都該豁達地過著一生。
當你做自己的時候,不是人人能理解的。蘇東坡這一生,都是無畏別人的眼光的。
一次次遭貶謫,一次次陷入艱難,但是他從未在意過別人的眼光。他是那種敢于做自己的人。
他做官敢于直言,被貶了依舊寫了不少的詩篇。他在牢里呆了四個月又二十天,一度可能被殺,可等到他出來了,當天又做了兩首可能被彈劾的詩。
寫完這兩首詩,他自己都感嘆:“我真是無可救藥!”
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是他,但是他愿意他永遠是他。
何謂“活在當下”?
如今,“活在當下”成了很多人的姿態(tài)簽名,而蘇軾的樂天知命正好被引為偶像來自我加持。在普遍失去方向感的時代,我們都需要精神安慰,這本身沒有錯。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想獲得真正的力量,而不是一碗麻醉的雞湯,那就得用心好好想想,什么是蘇軾的曠達和當下。
我們再以《定風波》為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的小序也很有意思,“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span>
出門在外,中途忽然遇雨,如果都沒有帶傘,這時你觀察周圍的人,絕大多數(shù)都會顯出倉皇狼狽之相,或抱頭急走,或心生不快。此時如果泰然坦然,不僅不為急雨所苦,反能享受雨中的樂趣,那么你就是蘇東坡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是曠達,也是當下。曠達的意思就是活在當下。但不是及時行樂,而是“一蓑煙雨任平生”,做自己的旁觀者、局外人。
下片更有深意。“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人生在世,就是這樣的風雨陰晴。雨和晴都是無常,無常才是常態(tài)。如果下雨就煩惱,天晴就歡喜,那就不能超脫,反之亦然。
只有像東坡,“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一回首,方才所歷空如一夢,這就是悟。而“活在當下”的意思,就是“也無風雨也無晴”,既要看到?jīng)]有風雨,也要看到?jīng)]有晴。也就是說,不論快樂還是痛苦,我都要看破,都不執(zhí)著。不執(zhí)著有,也不執(zhí)著無,才能得自在。
快樂流過,痛苦流過,我還是那個真我。
《赤壁賦》中的儒釋道,是解讀蘇東坡人生的精神密鑰
01可愛的蘇東坡,無論你喜歡與否,他其實時刻與我們同在。
小學要背蘇東坡的詩《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等,初中要誦蘇東坡的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等。高中學蘇東坡的文《赤壁賦》。
相對詩和詞,《赤壁賦》一文最難懂。
現(xiàn)在,解讀一下蘇軾的《赤壁賦》。
02背景知識: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說的是蘇東坡這個大嘴巴妄議朝政,被沈括等人告發(fā),說他“謗訕朝廷”。蘇東坡被貶黃州(黃岡);然后借“赤壁往事”抒發(fā)內(nèi)心塊壘。
03欣賞月下江景,儒家人暫時的精神休憩
被貶之人,心情郁悶是可以理解的,此時最宜游山玩水。
寄情山水,往往被解讀為出世。如“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說的就是入世者,看到美景會淡泊名利,心境平和。
可蘇東坡應不是這樣的性格,他肯定不是出世者。他的性格風風火火,是一個對世俗事務極為熱衷的人。這從《記承天寺夜游》“閑人”一詞的冷嘲熱諷中可看出,他骨子里還是期盼得到君王重用的。
我們發(fā)現(xiàn)蘇東坡往往喜歡在月圓之時,攜好友泛舟江上,喝酒賞景作樂。
這種出行選擇,一方面是孤傲清高,與世不同;一方面也是堅守自我,標榜品德如水似月。
也可以看成是儒家人精神的暫時解脫,是心理郁悶的一次宣泄和排解。是為入世的再一次準備,是蓄積精神力量,是一次深刻的人生反思。
你看,《赤壁賦》里描繪的美景,月白風清,江波似鏡。在靜謐的天地間,唯有蘇東坡和其好友,自由自在地在江波間喝酒、吟詩。好似神仙一般,遨游天地,與日月同在。多么愜意,多么的曠達。此種意境無比高潔、靜寂,讓受挫的神經(jīng)暫時舒展了一會。
月、江、夜與人,共同構成一幅淡淡的水墨畫,這圖,是不是入世太久的儒家人暫時的精神休憩?
04觸聲生情,一切皆悲;是不是佛家的消極表現(xiàn)?
月下光景是美好的,可此時有一個客人什么不好吹,硬是吹悲慟動容的簫,其聲嗚咽,其情凄慘,斷斷續(xù)續(xù),令人動容。
這悲,我們可以看成是“客之悲”,也可以看成是蘇東坡被貶后的一次觸“聲”生情。
朝廷那些彈劾自己、欲置自己于死地的聲音,難道不像這簫聲一樣可悲可嘆嗎?客人說悲的理由,完全可以解讀為佛家的消極悲哀。
佛家認為一切生命皆有大限,生老病死苦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劫難??腿讼肫鹗飞系呐H瞬懿伲f曾經(jīng)那么厲害的一個人物,如今是不是黃土一抔?
人立天地間,若與歷史、時空對比,人如螞蟻一般,太渺小,太微無不足道了。何況我們打漁砍柴之人呢?
言下之意,我們這些被貶之人?誰不一樣的面對生命大限,在渺遠、悠久的時空面前,都是可悲、可嘆的。
于是,只有低沉、消極的簫聲可以寄托。
簫聲,簫聲;銷聲匿跡也。寫盡了生命的蒼涼與無常。
05道家參悟,水月永恒,超脫世俗羈絆審視自然萬物,何時不快樂開心?
生命是有大限,但在這大限之間,人是無所作為的嗎?
在蘇東坡眼里,在生命的長河中,個體的生命是消逝了,但整個人類生命就像江和月一樣,沒有變化,沒有消逝,無所謂改變。
若說有改變,那也是看待的視角和心境不同。
這一點哲理認識,蘇東坡早就洞悉了,《題西林壁》里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全面了解事物,避免盲人摸象,需要辯證的唯物觀。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早就說過類似哲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span>
是的,辯證來看,人生代代是無窮盡的。
江水一刻不停地流,江水流走了嗎?月亮圓缺不停變化,月亮消長了嗎?
江還是那一條江,月還是那一輪月,年年不停息;變的只是我們的視角和心境。
若以博大的胸懷接納天地萬物,造物者的一切,哪一樣我們不可以享用?
雖說物各有主,但日月清風總可以給我們帶來耳目聲色的感官享受吧。
同樣,被貶黃州又有什么可惜?
若沒有“烏臺詩案”,也許史上就沒有“文赤壁”的說法。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蛟S是對《赤壁賦》的美好詮釋。
這種詮釋,融合了儒釋道,圓通了蘇東坡般的豁達人生。
故此,說《赤壁賦》是解讀蘇東坡人生的精神密鑰。
蘇東坡突圍
蘇東坡走過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遠比黃州美麗,為什么一個僻遠的黃州還能給他如此巨大的驚喜和震動呢?他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歷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給黃州呢?
他從監(jiān)獄里走來,帶著一個極小的官職,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州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
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煩吧?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揚和轟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zhì)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起哄式的傳揚,轉(zhuǎn)化為起哄式的貶損,兩種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tài),兩種起哄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他弟弟蘇轍說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響亮,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傖,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狼狽,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腳地糟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打,打得你淡妝濃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
蘇東坡在黃州還是很凄苦的,優(yōu)美的詩文,是對凄苦的掙扎和超越。
他在寂寞中反省過去,覺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樹木靠著瘦瘤取悅于人,一塊石頭靠著暈紋取悅于人,其實能拿來取悅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們的毛病所在,它們的正當用途絕不在這里。我蘇東坡三十余年來想博得別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項所在,例如從小為考科舉學寫政論、策論,后來更是津津樂道于考論歷史是非、直言陳諫曲直,做了官以為自己真的很懂得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實我又何嘗懂呢?直到一下子面臨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無知。三十多年來最大的弊病就在這里?,F(xiàn)在終于明白了,到黃州的我是覺悟了的我,與以前的蘇東坡是兩個人。
蘇東坡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diào)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
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慣于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zhì)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
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 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的光線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 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
一篇《赤壁賦》如詩如畫,一手東坡體,羽化登仙,一缽東坡肉,香飄萬里。
生活爛了,他的心境,永不屈服,燦爛了人間的生活。
被貶黃州,蘇軾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于公余還帶領家人開墾城東坡地,種田幫補生計?!皷|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更讓蘇軾欣慰的是,雖生活窘迫,但妻子卻從來不管蘇軾飲酒。須知,對蘇軾這類大文豪來言,可以幾天無肉,卻不可幾日無酒。為此蘇軾對老妻更加敬重和依賴,甚至公開表示:我蘇軾可比當年竹林七賢中的劉伶強多了。劉伶的老婆,從來就舍不得讓劉伶喝酒,而我的老妻卻主動給我買酒!
雖有苦中作樂的嫌疑,但誰又能否認,其生活的幸福呢?
被貶惠州。時值蕭瑟深秋,看見驛站邊的荔枝樹依然翠綠欲滴,蘇學士大喜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在別人眼中的嶺南煙瘴之地在蘇軾眼中卻是洞天福地。
進退自如,寵辱不驚。
被貶到尚未開化的海外蠻夷之地──儋州(海南島),這打擊不免使他落寞,但赴任后猶一派樂天,無餉無舍窮到極點,還是沒有被打倒,帶領百姓挖井凈水,建設了海南島。
流離坎坷、吃盡苦頭,當然難免遺憾: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但是,卻不曾喪志、沉淪,人生觀十分超脫: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遇厄運而不消沉,失意而不失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生命最困頓的時期,一反悲凄情調(diào),寫下如許襟懷開闊的千古詩篇,也為自己做了壯志未酬卻俯仰無愧的人生總結(jié)。
坦蕩生活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謹以此文獻給我的叔叔
叔叔,您是否知道,在丫頭心里,您早與那位坦蕩達觀的東坡居士溶為一體?永遠不會老去!
在我年紀尚小時,一場政治風波讓您永遠地失去了政治權利。我不知道當時您的心里懷著怎樣的悲痛。對于一個滿腹才華,渴望一展抱負的熱血青年,您是怎樣的心痛?
我無意向他人展露您舊時的傷疤。但是當年幼的我學到“何妨吟嘯且徐行”這句時,心里仍然止不住一股又一股強勁的震撼。何妨吟嘯且徐行,這一句用狂放的草書,端端正正地掛在您的書房里,童年的我不知看過了千百遍,在那一刻終于明白它的含義!
坦蕩生活,原來在您的身上,無處不體現(xiàn)!
您有一塊林木場,夏天要擔心臺風和暴雨,冬天要防霜防凍。農(nóng)忙的時候,您和普通的農(nóng)民一樣在地里忙活。有一次,我和媽媽來看您,您正拖著又粗又長的水管在澆地,您笑著轉(zhuǎn)過頭來朝我們揮揮手。那一刻,我分明看到哪個在東坡上戴月荷鋤的豪放先生。坦蕩生活,原來就是用汗水和辛勤勞作換得成熟甘甜的果實。
您有一大幫朋友,三教九流,居然都談得來。叔叔,您還記得嗎?有一年夏天,您領著我們?nèi)ゴ髣e山買茶。我驚訝極了,難道這里也有您的朋友?您笑著擺擺手,說是書上看到的,就聯(lián)系了一下,是那個作者告訴您行走的路線。那一次,我們的車行駛在完全原始的山路上,一路有驚無險地走了過去。那滿山的綠色啊,看得我都舍不得離開。鳥聲婉轉(zhuǎn),葉兒婆娑,仿佛聽到一個濃厚的聲音響起。“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坦蕩生活,原來記憶市用真誠待人和豪放不羈贏得純潔淡泊的友情。
叔叔,我不敢說我懂您,因為您古銅色的臉頰總仿佛愛訴說一個又一個悠遠的故事,您有太多太多的經(jīng)歷我未曾參與甚至未曾知曉。但我知道,您坦蕩生活的態(tài)度,是我一生要不懈追求的美。
這一點,我早已在心靈深處認定。坦蕩生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