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法,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有一種解釋,“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笨梢?,他說的古法是篆籀之法。隸書的形成,改變了大篆的許多內(nèi)容。用現(xiàn)代科學的文字學方法分析,隸書改變了以前圖畫形文字,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字——符號文字。
在書法上,隸書破壞了圖形文字的自然性,點畫更加概括抽象。在趨近于符號的過程中,使某些大字簡化,使小字擴展,古法就這樣漸漸消失起來。
隸書張遷碑
字形的改變,當然關系到筆法的改變。到楷書時,古法已經(jīng)所剩無幾了。永字八法的“五勢”中,還幸存一種,但在唐以后的楷書中,已經(jīng)很少有人用他了。但行草書中用的還是比較多的,以至于米芾夸贊顏真卿“行字可教”,有篆籀氣。
張懷瓘《玉堂禁經(jīng)·用筆法》中,有列在永字八法之外的五種筆勢。其中兩種都是應用在同一個筆畫橫折中的,它們分別是鉤裹勢和鉤努勢。
石鼓文拓片
有的人把這兩種筆勢說成是筆畫,這是不對的。筆勢是完成筆畫時的筆的勢態(tài),是用筆的方法。更有人在這種筆畫論的基礎上,說鉤裹勢、鉤努勢是橫折勾這種筆畫。這是看見鉤字望文生義了,古文中的鉤,和現(xiàn)在我們說的橫折勾或者豎勾的勾是不一樣的。
這里的鉤是彎曲的意思,再者說,如果真是說橫折勾,就不會說鉤裹勢或者鉤努勢,而是說成裹鉤勢或者努鉤勢了。這兩個筆勢的應用,只在橫折的拐彎處。
鉤裹勢
鉤裹勢,張懷瓘給的定義是:“須圓而憿鋒;罔、閔二字用之?!?/p>
這句話中有一個不好理解的字——憿,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兩種含義。讀(jiǎo)時,是僥幸之意,和憿憭之意。讀(jǐ)時,是快速的意思。它還有一個用法就是與“激”通假,《康熙字典》中,憿的詞條下面,有“亦作激。”的注釋。激的詞條下面,也有“與憿同?!钡淖⑨?。
可見,憿鋒也就是“激鋒”。激的含義是水流在很急的狀態(tài)下遇到障礙,震蕩而產(chǎn)生回環(huán)涌動。那么,憿鋒也就是筆鋒快速行進突然轉(zhuǎn)向時形成飽滿的折角,這正像折角處被裹了東西。
鉤努勢
這種一般用于門、罔、目、頁等的折角。這種折角在轉(zhuǎn)折處是要停頓一下的,有時做一個回環(huán),然后改變方向而去。這種轉(zhuǎn)折的寫法大篆里是沒有的,而是隸變產(chǎn)生的新法。
古法中的轉(zhuǎn)折都是什么樣的呢?都是圓轉(zhuǎn)沒有停頓的,這就是鉤努勢。張懷瓘說:“鉤努勢,須圓角而趯;均、勻、旬、勿字用之?!便^努勢的轉(zhuǎn)折角是圓的,不是折角的。這樣的轉(zhuǎn)折是大篆中最明顯的特征,寫出這種圓轉(zhuǎn)筆畫的方法,就是篆籀古法中的一種。
顏家廟
這里還有一個疑問,就是這個“趯”,它是兩個讀音,讀(tì)時,就是永字八法中趯法的意思,也就是勾畫的意思。剛才說過了,鉤努勢和鉤裹勢是折角的筆勢,下面的勾自有它的寫法,不會在一段文字中重復的。
當它讀(yuè)時,就是趯鋒的意思了。關于趯鋒,張懷瓘在接下來的九用中做了解釋?!摆屼h,緊御澀進,如錐畫石是也。”趯鋒是要控制住筆鋒使它貼緊紙面艱澀地前進,就像鐵錐畫在石頭上那種感覺一樣。
麻姑仙壇記
一個橫折筆畫,有兩種運筆的筆勢,這兩種筆勢鉤裹勢是隸變形成的新法,鉤努勢是篆籀原有的古法。隸書中幾乎都用鉤裹勢,而楷書中,鍾繇、王羲之的小楷鉤努勢和鉤裹勢參半,這也是米芾所說的“鍾法”的一部分。到了唐楷,幾乎就只有鉤裹勢了。
顏真卿早年的楷書基本都用鉤裹勢,晚年的《麻姑仙壇記》就有少許鉤努勢出現(xiàn)了。書法的法,往往就在不經(jīng)意之間,想要駕馭文字,就要多掌握筆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