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漢代就有刻石經的傳統(tǒng),把儒家的經典,也就是古代讀書人的基本教科書,刻在石碑上,供人閱讀、校對、拓印。目的是統(tǒng)一儒家經典的文本,確定標準用字,避免傳播中的錯誤和歧異。
“乾隆石經”,現存于北京孔廟,亦稱“十三經刻石”。
十三經是儒家的13部經典著作,全部共63萬字。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十三經碑刻是現存官刻儒家經典石碑中最完整的一部。
經書由蔣衡花費12年的時間書寫而成。乾隆皇帝欽命和珅、王杰為總裁,劉墉、彭元瑞等為副總裁,安排考訂所書的經書,然后動工刻石,歷時4年刻成。刻石立于太學六堂之中,并以墨拓本頒行全國各省。
十三經刻石碑共有189座,加上一塊御制告成碑,共計190塊。原置于東西六堂,1956年起改置于國子監(jiān)與孔廟的夾道之內。
我國歷史上大規(guī)??倘寮沂浌灿?次:
刻經始于東漢的“熹平石經”,其后有曹魏“正始石經”、唐代“開成石經”、“蜀石經”、北宋“嘉佑石經”、南宋“御書石經”,但唯有清朝“乾隆石經”是我國現存最為完好、最為完整的一部官刻石經。
最早的石經《熹平石經》
東漢末年,作為學校教材的儒家經典多有謬誤。當時紙張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書籍大都仍使用竹簡,難以普及。學者們在傳授知識時,都是口耳相傳,難免以訛傳訛,時間長了,更是多有歧異。
為了統(tǒng)一教材,便于學習,漢靈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 - 183)把內容包括《易》、《書》、《詩》、《儀禮》、《春秋》、《公羊》和《論語》等七經刻于46塊石碑上,總字數20多萬字。
石經碑立于洛陽太學門前,公布標準文本,供人們閱讀、傳抄和校正。石經碑剛立起的時候,前來觀摩和摹寫的人所乘坐的車子,每天有一千多輛,把大小街道都堵滿了?,F存殘石不足1萬字,但開了刻經先河。
十六方石碑,內容包括乾隆為十三經石刻所作的序,乾隆研學儒家經典的心得,乾隆到孔廟所寫的詩。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