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09)
今天的姓和氏是相同的,而周朝的姓和氏卻是不同的,這個是公認的事實。近百年學術(shù)界一直流傳一種觀點,即認為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會,這種觀點也為大眾所接受,代表人物有梁啟超、丁山等。張淑一先生在《先秦姓氏制度考索》闡述了姓起源于母系社會的理由:一是遠古群婚狀態(tài)下孩子只知曉母親,所以世系只能從母系認定;二是《說文解字》說“姓,人所生也……因生以賜姓”;三是我國古姓姬、姜等多從“女”字旁。
筆者在母系社會并非父系社會發(fā)展必經(jīng)階段,中國上古沒有證據(jù)存在母系制一文指出,近百年民族學研究認為,人類并沒有經(jīng)歷“群婚制”社會,母系社會也并非人類社會發(fā)展必經(jīng)階段,“母系—父系社會先后說”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學者提出的觀點,到今天已過時,茲不贅述。為了粉碎“古姓多從女字證明發(fā)源于母系社會”這個謠言,本文再從古文獻、古文字角度談談,古姓究竟起源于何時,古姓多從“女”又究竟代表了什么。
前文我們提到,甲骨文有“羌”“羌方”,指商人西邊一支名“羌”的部落,他們的族人經(jīng)常被商人作為人牲,被稱為“羌”“羌人”。甲骨文中又有各種“婦某”,“某”代表的是她們的族源,也可以用來作私名,其中就有“婦羌”和“婦姜”。羌姜為一字,故“婦羌”就是來源于羌方的女子。為什么一個字會形成兩種寫法?實際上從“羌”和“姜”的用法就可以看出,“羌”之所以被女化為“姜”,其實就是用來形容女性,而一直到周代還是“女稱姓”。
受古文獻的影響,我們往往認為古姓來源于三皇五帝時期。比如姬姓和姜姓的來源,在《國語·晉語》就指出“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那么周人的姬姓來源可以追溯到黃帝,而姜姓來源可以追溯到炎帝,《晉語》同時又提到“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是也”,黃帝之后又十二姓。
按照這個說法,姬姓的來源是黃帝,但在《史記·周本紀》中,又說帝舜“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那么周祖后稷的姬姓是帝舜所封,而不是從黃帝傳承下來的,在《五帝本紀》中,也沒有說顓頊和帝嚳的姓,堯和舜倒是一個姓祁、一個姓姚,為何后稷作為帝嚳未即位的兒子卻被封姬姓?另外,周代的姓表示血緣,是不會變化的,那么黃帝后代為什么又不與黃帝同姓呢?如果說祁、姚這些是從母姓,后稷為什么又不從母姓姜呢?
以上的記錄都出自周、漢的文獻,可以視為對古姓來源的解釋,但并非歷史事實。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只能到甲骨文中,看看最早的文字對于姓氏是如何記錄的。如果在甲骨文里都沒有明確的姓氏,那么在商朝以前又何來姓氏呢?學者往往喜歡以過時的西方理論,生搬硬套證明后世對上古的記錄,這實際上仍然是一種信古思維作祟,既沒有從商代甲骨文的實際出發(fā),也忽視周代、漢代文獻存在的矛盾之處。
回到甲骨文的“婦姜”,雖然商代和周代都有“婦姜”的稱呼,而且周代的“婦姜”明確是“婦+姓”的結(jié)構(gòu),但是否可以反推商代也是“婦+姓”的結(jié)構(gòu)?答案是不能的。因為周代文獻記錄的古姓非常少,而甲骨文的“婦某”卻遠超過這個數(shù)。比如“婦妌”的“妌”在周代就沒有對應的姓,反而有對應的氏“井(邢)”。婦妌為商代井方之女,婦姜為商代羌方之女,雖然姜變成了周代的姓,但妌卻變成了周代的氏,而羌變成的族稱也可以視為氏。
由此可見,在商代其實是沒有姓、氏區(qū)分的。先周沒有文字,周人的文字系沿襲自商人。因為周人要制造一部分古姓,所以才從商代的字中找出一部分。姬姓是怎么來的呢?既不是從黃帝傳承而來,也不是帝舜冊封后稷,實際上就是周人自己的發(fā)明。因為在甲骨文中,“姬”主要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代表女性神靈,一個是代表女性人牲。所以周人就找出這個“姬”字作為姬共同血緣的標志,而“姜”則成為姜姓血緣的標志。
至于商人的子姓和夏人的姒姓,當然也是周人制造的。商人有“子某”的稱呼,是商人貴族的通稱,這個“子”不應理解為姓,而是類似“婦某”的“婦”,所以在周朝就以“子”作為商人的姓;至于夏人的姒姓則是來源于商人的“司婦”,也就是“司母戊鼎”的“司(?)”,代表長婦的意思,在周代寫作“始”或“姒”,“不以妾為姒”,還保留了長婦之義。周文王的配偶叫太姒,或許宣傳其出身有夏朝有關(guān),所以周人以“姒”作為夏人的姓。
這樣一來,再去讀傳世文獻就很好理解了。姓本身起源于西周時期,古文獻說法都是錯誤的。只因戰(zhàn)國人對姓氏起源不了解,所以制造了所謂“古帝賜姓說”,原型是是周朝的冊封氏族;又因為當時是周天子,黃帝又被追溯為始祖,所以黃帝最適合的是姬姓;但各姓都紛紛把世系附會到黃帝之下,所以也就有了“黃帝十二姓”的說法。至于姜姓為什么附會炎帝?大約姜姓到戰(zhàn)國已經(jīng)式微,于是被學者系于黃帝的兄弟、同時也是手下敗將的炎帝之下。
至于周人為什么要區(qū)分姓氏呢?這與周朝設計的分封制有關(guān)。在商朝沒有分封制,“子某”封地都集中在商王都一帶,而且屬于自然分裂,居住仍以血緣氏族為主。而周朝的分封則將周人子弟分散各地,為了加強周人的血緣聯(lián)系,并且鞏固擴大勢力范圍,所以才根據(jù)血緣制定出姓氏制度并確定“同姓不婚”的規(guī)則。總之,姓氏制度與分封制度、宗法制度都是周朝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并非起源于茫昧無稽的上古時代。關(guān)于周朝古姓的使用規(guī)則后文再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