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發(fā)熱是指以內傷為病因,氣血陰陽虧虛,臟腑功能失調為基本病機所導致的發(fā)熱。
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熱勢輕重不一,但以低熱為多,或自覺發(fā)熱而體溫并不升高。
【組成】黃芪30g,炮附子12g,細辛4.5g,麻黃6g,當歸15g。
【功效】祛風解表,溫經散寒。
【主治】發(fā)熱,證屬腎陽衰弱,寒客脈絡者。癥見低熱無汗,惡寒蜷臥,面色?白,精神萎靡,口淡不渴,苔白多津,四肢欠溫,脈沉細或浮而無力。
【用法】水煎,日2次溫服,每日1劑。
【經驗】方中附子溫經助陽;麻黃發(fā)汗解表;細辛溫經散寒,可內散少陰之寒,外解太陽之表,成為表里雙解之法;黃芪益氣固表;當歸補血活血。
【驗案】
李某,女,49歲,1975年6月25日診治。
患者素體虛弱,近半年來右半身似有蟲行皮中感,10日前突然暈倒,舌謇語拙,右半身偏癱,初見喉中痰鳴,給予溫膽湯加味治療,癥狀改善,但余留低熱不退。繼處小柴胡、銀翹散、藿香正氣散等中藥治療,發(fā)熱仍未好轉。癥見低熱無汗,形體消瘦,面色?白,精神萎靡,右半身偏癱,言語不利,吐字不清,惡寒無汗,四肢欠溫,口淡不渴,苔白多津,舌體右斜,脈遲細無力,皿壓110/60mmHg,體溫37.8℃。此為腎陽衰弱,寒客脈絡。
由于素體陽虛,寒邪外侵,導致氣血凝滯,痰濕內生。服用化痰祛濕之劑,濕痰稍減,但陽虛仍不能鼓氣血之行,寒濕之邪留滯經絡,郁發(fā)低熱。用清熱和解等藥不效的原因,也就在于外不能祛其寒,內不能壯其陽。仲景有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上方服2劑,身微汗出,體溫正常,語言清楚,能自述病情。繼以上方加活血益氣藥物調治,服30余劑,能棄杖行走,生活自理,并能參加勞動。3年后追訪,一如常人。
【組成】柴胡15g,酒芍15g,當歸15g,黃芩15g,牡丹皮15g,焦梔子10g,炙甘草15g,淡竹葉15g。
【功效】疏肝解郁,清肝泄熱。
【主治】氣郁發(fā)熱。癥見反復發(fā)熱,脅肋脹痛。舌淡紅,苔微黃脈弦數(shù)。
【用法】水煎,日2次溫服,每日1劑。
【經驗】段老認為恚怒則發(fā)熱,脅肋脹痛,頭痛,舌糜,眠差多夢。舌淡紅,苔微黃,脈弦數(shù),此為情志不舒,肝郁氣滯,郁而化火,故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方中柴胡能疏肝解郁退熱,使肝氣條達,故為君藥;白芍能養(yǎng)血斂陰,柔肝緩急,當歸能養(yǎng)血和血,且氣香可理氣為血中之氣藥,二藥與柴胡相配能補肝體而助肝用,血足則肝柔,柴胡得之則疏肝而不劫陰,故二藥共為臣;牡丹皮能清血中之伏火,善治無汗骨蒸,黃芩、梔子清肝經,淡竹葉辛淡甘寒,能清心除煩并能引熱下行,共為佐藥。諸藥相配能疏肝清熱。
【組成】黃芪35g,當歸20g,熟地黃20g,炙甘草20,柴胡15,白薇15g。
【功效】益氣養(yǎng)血。
【主治】血虛發(fā)熱。癥見低熱,頭眩乏力,面色無華,皮膚干燥,關節(jié)疼痛。舌淡,苔薄白,脈弦細無力。臨床多見于缺鐵性貧血等。
【用法】水煎,日2次溫服,每日1劑。
【經驗】《證治匯補》曰:“血虛發(fā)熱,一切吐血便血,產后崩漏,血脫不能配陽,陽亢發(fā)熱者,治宜養(yǎng)血?!敝萎斠鏆怵B(yǎng)血,方以當歸補血湯加減。
方中重用黃芪為君,大補肺脾之氣,資氣血生化之源。以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故也。當歸辛甘溫,能走能守,養(yǎng)血和營,兩藥相配以陽生陰長,氣旺血生,血生熱退;熟地黃味甘微溫質潤,既補血滋陰,又能補精益髓,《本草綱目》曰熟地黃能“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須發(fā),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藥共為臣。柴胡能透表泄熱。白薇既清實熱,又清虛熱,在《本事方》中有白薇湯,方中白薇、當歸、人參、炙甘草,能治產后血虛發(fā)熱之暈厥。二藥共為佐。炙甘草能和中益氣,并能調和諸藥為使。
內容來源:國醫(yī)大師??茖2∮梅浇涷?/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