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自秦始皇便開始毀滅之前的文化,用以樹立自己文化的唯一性。這是許多封建帝王為了維護獨裁統(tǒng)治的普遍做法。歷史上的神州大地曾經(jīng)多民族并存并榮,并且互相征伐混戰(zhàn),這使得許多少數(shù)民族珍貴的文化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許多用于記錄的文字消失殆盡,變?yōu)樗牢淖郑鴷r至今日,因為社會的發(fā)展,我國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古老文字也瀕臨滅絕。
古代的多種少數(shù)民族文字曾經(jīng)使用并盛極一時,后來隨著戰(zhàn)爭而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中,因為無論哪種少數(shù)民族文化遺產(chǎn)都是我大中華文化的一支,所以這些古文字的消失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的巨大損失。
可喜的是近幾十年涌現(xiàn)出許多文字研究學者,為了復活和延續(xù)這些消失殆盡的古文字,付出巨大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今天老七說一說這些消失的和瀕臨消失的古代少數(shù)民族文字。
本文摘取重要的幾種古文字:突厥文 回鶻文 于闐文 契丹文 女真文 西夏文 八思巴文 察合臺文 滿文 東巴象形文字 水書 。
突厥文:是六世紀突厥汗國使用的文字,據(jù)考證是源自匈奴時期的符號文字,流行在我國的甘肅新疆蒙古,以及中亞地區(qū)。這種文字遺存極少,多在碑志上有所體現(xiàn)。還有少數(shù)在敦煌等遺址有書寫殘本留存。
回鶻文:回鶻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原稱回紇,是鐵勒諸部的一支,附屬于突厥汗國,743年滅突厥汗國建立回紇汗國,788年改回紇為回鶻。其地域以外蒙古鄂爾渾河畔為核心,包括進入天山地區(qū)和中亞部分地區(qū)。
回鶻文,又稱作回紇文,畀兀兒文,是全音素文字,有18個輔音和5個元音字母拼寫,多個字母拼成一個字詞,字詞間留空白以區(qū)分不同字詞,回鶻文用上至下拼寫,左向右排列。
于闐文:于闐是指今天新疆和田一代的古于闐國,在塔里木盆地南緣,絲綢之路的南路要道上。
于闐文是新疆地區(qū)“塞人”使用的文字,又稱于闐塞文,其文字在新疆 敦煌等地的寫經(jīng) 文書中有所保存。
契丹文:契丹文是遼代書寫契丹語的專用文字,分為兩種,一種是早期的契丹大字,一種是契丹小字,是遼國的官方文字,大字和小字都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因契丹大字創(chuàng)立較早,疏漏錯誤較多,所以遼國契丹小字使用量較大。近些年出土的遼代墓志 碑文 哀冊 示冊多用契丹字書寫。
女真文:女真族建立大金政權(quán)后頒布的官方文字,是專門為記錄女真語言而創(chuàng)造的文字,金亡國后仍在東北女真諸部落中流行。
西夏文:黨項族首領(lǐng)李元昊建立了大白高國,史稱西夏,西夏國建國后創(chuàng)立了記錄黨項語言的文字,稱為西夏字,共六千多個字。
八思巴文:元朝忽必烈時期,國師八思巴創(chuàng)造的蒙古新字,一般元代政府重要文件都用八思巴文書寫,隨著元帝國的滅亡,八思巴文字逐漸消失。
察合臺文: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統(tǒng)治的汗國稱作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文是察合臺后裔都瓦汗時期開始使用,主要是維吾爾人和蒙古人書面使用的文字。
滿文:滿文是拼寫滿族語言的文字,主要借鑒了蒙古文創(chuàng)造的滿族文字,是清朝的法定文字,被官方大量推廣使用。
東巴象形文字:東巴象形文字又稱東巴圖畫文字,是納西族先民創(chuàng)造的古老圖畫文字,主要用于書寫東巴經(jīng)典籍,也有記事和書寫書信的應(yīng)用。
水書:水族的文字,是水書先生代代相傳的,文字類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記載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等文化信息,也是一種象形文字,又稱鬼書,反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