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茂腔傳承譜系
老滿州(約1844-1914),佚名。還俗尼姑,隨夫姓丁。傳聞她的父母會唱拉魂腔,約在1860年前后,隨父母從蘇北流落在魯中南沿街賣唱,后在日照老牛窩定居,與演唱“本肘鼓”的藝人丁某結婚。老滿州所唱的肘鼓子(拉魂腔)與本肘鼓有所區(qū)別:女聲唱腔下句尾音翻高八度,稱為“冒調(diào)”,用柳葉琴伴奏,并帶來一批“南岔子戲”,如《五女會》、《鐵牌關》等,使當?shù)赜^眾耳目一新,促使本肘鼓與冒調(diào)相互吸收融化。老滿州及其二女兒丁寶紅先后嫁給演唱本肘鼓藝人,這種婚姻上的結合,加速了本肘戲與冒調(diào)的結合,發(fā)展形成“哩冒鼓”,后來,諧音定名“茂腔”。1876年,以老滿州為主組成丁家班,在臨沂、膠州、高密一帶流動演出。1895年在諸城安家落戶。她所生三男四女,六人能演出。長子丁大,工大生兼花臉;次子丁仁奎,主弦;三子丁三孝,司鼓兼演生行;長女留妹,藝名大相公,擅演小生;次女丁寶紅(成妹),丁家班主演;三女陽三,戲路甚寬,扮演生旦,均甚出色,有“三嫚不出臺,不頂一臺戲”之說。四女不演戲,早亡。
丁寶紅(1882-1953 ),乳名成妹.因排行第二,被稱為“二嫚”或稱“二相公”。日照老牛窩人。自幼隨母親老滿州學唱,工青衣、花旦。1895年,全家在諸城縣定居,后來寶紅嫁給本縣王家大莊演唱“本肘鼓”的藝人王玉林,王擅司鼓,兼演大生,從而促成了本肘鼓與冒調(diào)的結合。她在唱腔處理上,移花接木,效果良好,以下句唱腔尾音向上翻高八度,替代了本肘鼓尾音帶“哦嗬唵”的傳統(tǒng)唱法。除柳琴外,增加了三弦伴奏,固定了有樂器伴奏的板式變化體唱腔使茂腔藝術產(chǎn)生了一次大的飛躍。她在茂腔形成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民國年(1917年),她進入青島,與范寶紅合作演出,代表劇目有《東京》、《西京》、《金簪記》等。后參加共和班,與李鳳山、李元林、張鳳山、張鳳寶等流動演出于諸城、高密、膠州、安丘一帶,以唱功著稱。有“二嫚的唱值千金,一兩銀子買一分”之說。她的女兒彩云、彩虹、彩鳳,兒子福舉,孫女王仙梅皆從事茂腔藝術,且各有所成。
馮士春(1889-1973)山東膠南人,著名茂腔琴師。精于演奏茂腔,亦能為京劇、河北梆子(板胡)伴奏,是青島市金光茂腔劇團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的演奏方法洗練,色腔嚴謹,伴奏中常運用挑弦技巧(現(xiàn)已失傳),在山東省及東北三省較有影響。其徒弟李煥武為原青島市金光茂腔劇團琴師,魯?shù)畛紴樵鄭u市光明茂腔劇團琴師。
王福舉(1908-1989)山東諸城人。生于茂腔世家,是茂腔早期女演員“老滿洲”的外孫,丁寶紅(藝名二嫚)之子。自幼隨家族學藝,12歲學習打擊樂,后一直為戲班的司鼓。其基本功扎實、經(jīng)驗豐富、精熟戲文,在茂腔表演團體中較有影響。1953年加入青島市金光茂腔劇團任司鼓。
劉順仙(1909-1983)女,山東膠州人。幼年隨鞏玉忠、于瑞亭等學戲,工花旦。十一歲進青島市,十三歲隨“順和班”到煙臺、大連、沈陽、哈爾濱等地演出,達十一年之久,逐漸成為主要演員,深受歡迎。1942年回青島,兼演柳腔。解放后參加青島市光明茂腔劇團,改唱老旦。1956年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老藝人獎。
高潤滋(1918- )山東高密人。l5歲學藝,工老生,1954年加入高密縣茂腔劇團。其嗓音厚實,運用自如,韻味濃郁,功底扎實。擅演《西京》中李彥榮;《葡萄架》中沈樹美;《游龜山》中的田云山等,在濰坊、高密一帶較有影響,1982年退休。其子高樹清現(xiàn)為高密市茂腔劇團主要演員。
韓永善(1922-1995)山東膠州人。16歲學藝,1950年參與創(chuàng)建青島市光明茂腔劇團,1955年轉(zhuǎn)入青島市金光茂腔劇團,任該團團委會委員、業(yè)務股長。初學老生、丑行,后工花臉,擅演反面角色,在《羅衫記》中飾徐能。1956年獲山東省戲曲觀摩大會三等獎。
王艷秋(1925-1995)女,山東黃縣人。15歲學藝,工閨門旦、青衣,其嗓音高亢、嘹亮,韻味濃郁,獨具一格。1950年參與籌建青島市金光茂腔劇團,晚年改唱老旦,是茂腔劇種中影響較大的演員之一。
李玉香(1926-1982)女,山東膠州人。自幼隨父母學茂腔,小生、青衣兼能,后專工小生,在膠州一帶聲譽甚佳。1945年進入青島市,與多名茂腔藝人組班演唱。解放后在人民政府支持下籌建專業(yè)劇團,I950年秋,青島市光明茂腔劇團成立,李玉香任團長。1957年主演《花燈記》晉京演出,同年出席了全國群英會。李玉香扮相英俊、瀟灑,唱做俱佳,擅演“四大京”、“八大記”和移植劇目《秋江》、《張羽煮?!返取T鵀橹袊鴳騽〖覅f(xié)會會員、劇協(xié)山東分會理事。
宿艷琴(1927-1996)女,山東安丘人。著名茂腔演員,劇協(xié)山東分會會員。7歲學藝,8歲登臺演出,工青衣、花旦。1950年參與創(chuàng)建青島市金光茂腔劇團,1954年獲華東戲曲觀摩大會二等獎。其演唱吐字清晰,做功細膩。曾被選為青島市人大代表、膠州市政協(xié)委員。
王仙梅(1930-2001)女,山東諸城人。生于茂腔世家,王福舉之女。自幼學藝。8歲登臺,初學花旦,后工青衣。其嗓音高亢、嘹亮,演唱時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婉轉(zhuǎn)自如。在諸城一帶傳有“三天不喝水,也要看看王仙梅”之說。
李蘭香(1930-1966)女,山東膠州人。白幼隨父母學演茂腔,工花旦。1945年隨姐姐李玉香進入青島市。解放后參與組建青島市光明茂腔劇團并在團內(nèi)擔任主要演員。1956年參加山東省戲曲觀摩大會,在《羅衫記》中扮演鄭月素,獲表演一等獎。1957年主演《花燈記》晉京演出,獲得好評。李蘭香噪音甜潤,唱腔優(yōu)美,做工細膩,擅演劇目有《羅衫記》、《秋江》等。
曾金鳳(1931- )女,山東省膠州人。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山東分會名譽理事,青島市戲劇家協(xié)會顧問,膠州市政協(xié)副主席,一級演員。自幼隨父學戲,1949年和宿艷琴、王艷秋、溫秀琴等組成劇團,于1950年政府批準為青島市金光茂腔劇團。她先學青衣、花旦,后工小生。
她舞臺生活五十多年,勤奮于黨的文藝事業(yè),對茂腔劇種的發(fā)展,對茂腔唱腔的改革,對青年學員的培養(yǎng)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曾多次在國家和省市文藝會演獲獎,并多次參加錄音錄像。
她飾古裝戲《羅衫記》中的小生徐繼祖,《孟姜女哭長城》中的旦角孟姜女、現(xiàn)代戲《朝陽溝》中的栓保娘、《金嫂子》中的金大娘,栩栩如生,使人拍手叫絕。她唱腔圓潤,韻味濃郁,做工精細,感情真實,是茂腔劇種有代表性的著名演員。
匡國棟(1933- )山東膠州人。中國劇協(xié)山東分會會員,工老生、丑行。其嗓音高亢,唱腔韻味濃郁,表演逼真,多次在省市級文藝會演中獲獎。
張茗華(1934- )女,山東青島人。中國劇協(xié)會員。幼年學習京劇,后轉(zhuǎn)入青島市茂腔劇團,工青衣、花旦、小生。其嗓音嘹亮,基本功扎實,做功精細,戲路寬,多次在省級文藝會演中獲獎,曾任青島市茂腔劇團副團長。
張其榮(1938- )女,山東高密人。1955年加入高密縣茂腔劇團,工老旦。其唱腔韻味濃郁,行腔委婉,吐字清晰、做工精細、自然,在《對花槍》中飾姜桂芝;《楊八姐游春》中飾佘太君,開創(chuàng)了茂腔戲中老旦擔任重頭戲之先例。在濰坊、高密一帶較有影響。
范云潔(1940- )女,山東高密人。中國劇協(xié)山東分會會員,幼年隨茂腔老藝人范云才(藝名范八)學藝,工花旦。l955年在青島金光茂腔劇團學藝,后轉(zhuǎn)入高密縣茂腔劇團。1959年參加山東戲曲講習班,1962年隨京劇“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學習刀馬旦。其唱腔清新、俏麗,功底扎實,擅演《王小趕腳》中的三姑娘;《苦菜花》中的娟子等。1965年擔任高密縣茂腔劇團業(yè)務副團長,后任團長、支部書記。
王淑嫻(1942- )女,山東膠南人。1961年考入膠南茂腔劇團,工青衣、花旦。后因劇團撤消而調(diào)入高密茂腔劇團。1964年膠南茂腔劇團重新成立后調(diào)回。在現(xiàn)代戲《紅嫂》、《江姐》、古裝戲《雙玉蟬》、《張郎休妻》等劇中擔任主演。王淑嫻在藝術上博采眾家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先后錄制出版了《西京》、《張郎休妻》等盒式磁帶。曾任膠南市茂腔劇團團長,青島市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
張梅香(1950- )女,山東膠州人。中國劇協(xié)會員,國家一級演員,山東省“尖子演員”。1970年參加青島市茂腔劇團.師承曾金風,工青衣、花旦,在《燕雙飛》中飾俞麗芬,《弘文才女》中飾白玉,《朝陽溝》中飾銀環(huán)。唱腔優(yōu)美,做功內(nèi)在感強,戲路較寬,多次在省市級文藝會演中獲獎。2003年獲全國“國花杯”中青年戲曲演員表演大賽“十佳花旦金獎”。她演唱的《趙美蓉觀燈》由上海翻譯出版公司制成盒式錄音帶出版發(fā)行,任山東省五屆、青島市四屆、五屆青年聯(lián)合會委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