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棟按:據(jù)易學(xué)史料,易、易經(jīng)、周易、易傳、易學(xué)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既莫把易學(xué)當(dāng)《周易》讀,亦莫把《易傳》當(dāng)《易經(jīng)》讀!簡述如下。
1.易
金棟按:易本卜筮,本字為“蜴”,取義于蜥蜴之變化也!
易者筮也,筮者數(shù)也?!兑捉?jīng)》筮法是用蓍草變易之?dāng)?shù)九六七八,以求一爻、二爻、三爻……六爻一卦,以占吉兇禍福。
關(guān)于“易”字,當(dāng)代大型權(quán)威讀本《中華易學(xué)大辭典》有十種解釋,引如下。
(1)天體,即日月合體之象形字?!叭赵聻橐住币徽Z便可以引申出陰陽、日出日落、變易、移易、推易等含義。
金棟按:此乃承襲漢人舊說。漢人認(rèn)為“日月為易”,見《易緯·乾坤鑿度》、鄭玄注、許慎《說文》及《周易參同契》等典籍。以象形字而言,當(dāng)是“日勿”合體(勿,旗子),不是“日月”合體!
(2)生物體,蜥易、蠶等,引申為變易、不易等。
金棟按:蜥蜴說(易,本字為蜴,變化也),見《說文》。《說文解字·易部》說:“易,蜥蜴、蝘蜓、守宮也。象形?!?/p>
郭沫若《青銅時代·周易之制作時代》說:“本來'易’這個字據(jù)《說文》說來是蜥易的象形文,大約就是所謂石龍子。石龍子是善于變化的,故爾借了'易’字來作為了變化之象征?!?/p>
章秋農(nóng)《周易占筮學(xué)》說:“'易’取象于物……蜥蜴的種類、名目相當(dāng)多……還有石龍子、四腳蛇、壁虎、變色龍等等,《易》之借'易’為名,似乎取其善于變化的性質(zhì)……以'易’之本訓(xùn)求之,無論各家各派的立說是怎樣的相左,見解又是如何的新奇,卻有殊途同歸者,即一致都落實到《易》是一部講變化的書這一共同點上?!?/p>
(3)天體、生物體的變化過程,如“生生之謂易”。
金棟按:見《系辭傳上》。
(4)客觀存在的人,如“易官”(即“立以為易”)。
金棟按:《禮記·祭義》說:“昔者圣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示不敢專,以尊天也?!?/p>
鄭玄注:“易,官名,《周禮》曰大卜。大卜主三兆、三易、三夢之占。”
孫希旦《禮記集解》說:“《易》,謂卜、筮之書也?!吨芏Y》卜有'三兆’,筮有'三易’,此言《易》而不言'兆’,下言'抱龜’而不言'蓍’,皆互相備也。易抱龜南面,此'易’謂卜、筮之官也?!?/p>
(5)認(rèn)識的程度和行為的方式,如“容易”“簡易”“易知”“簡能”。
金棟按:見《易傳》。孔穎達《周易正義》說:“易者,易也。音為難易之音,義為簡易之義?!?/p>
卜、筮,乃兩種不同的求天問神、以趨吉避兇、定猶豫、主決斷之迷信巫術(shù)。卜用龜,筮用蓍。二者相對而言,則卜難、筮易。以選材而言,蓍草比龜甲容易得到;以技巧、技法而言,龜卜較繁難,從選龜時的辨色辨體到剔刮鉆孔,最后用火燒灼,才顯示出預(yù)示吉兇之兆紋(象),而兆象繁難又不易辨識;占筮用蓍草推演(《易·系辭傳》“大衍之?dāng)?shù)五十[有五]”),與龜卜比較要簡易很多。如
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程水金《中國早期文化意識的嬗變》說:“其實,'易’的原初意蘊,就是'易簡’??追f達曰:'易者,易也;音為難易之音,義為簡易之義?!寡宰畹?易’名之本真。'變易’與'不易’,皆為后來傳《易》者涂附之說。如前所論,無論是材料的來源,還是占卜的程序與技法,筮占相對于龜卜來說,確然'簡易’得多。設(shè)想,古人之所以將筮占稱為'易’,其著眼點正在于龜卜的繁難與筮占的'簡易’。爾后,筮書既成,依所筮之卦稽之于書,更其易易。于是,將揲蓍以占吉兇的預(yù)測方法稱為'易’,一變而稱筮書為《易》,這是符合語言發(fā)展的科學(xué)規(guī)律的?!?/p>
(6)從認(rèn)識的方法和手段上來解釋“易”字,如“易者占卜之名”。
金棟按:尚秉和《周易尚氏學(xué)》說:“吳先生曰:'易者占卜之名……?!驹b固占卜也!”
(7)從認(rèn)識的過程上來解釋,“易,逆數(shù)也”。韓康伯注:“作易以逆賭來事,以前民用。”孔穎達疏:“易雖備知來往之事,莫不假象知之,故圣人作易,以逆賭來事也。以前民用者,易占事在其民用之前,此《系辭》文,引之以證逆數(shù)來事也?!币詾橐资菍^去、現(xiàn)在、未來的認(rèn)識過程。
金棟按:見《易傳》。
(8)從認(rèn)識的結(jié)果上來解釋,如“易者象也”。
金棟按:見《系辭傳下》。以卜筮而言,卜為龜卜而取象,甲骨卜辭是也;筮乃蓍草而取數(shù),周代三易是也。如《左傳·僖公十五年》韓簡說:“龜,象也;筮,數(shù)也?!倍瘯兑讉鳌は缔o》說:“易也者馬,馬也者馬也。”馬,通碼,數(shù)碼、算碼、籌碼、卦碼、號碼、算籌,又名策,即數(shù)也——九六七八,即“易者數(shù)也,非象也”!
(9)卦、《周易》等的簡稱。
(10)“卜筮”“卜”“筮”的代名詞。
金棟按:易者筮也,筮者數(shù)也。筮,《說文》說:“《易》卦用蓍也?!奔从幂椴葑円字?dāng)?shù)九六七八,以求一爻、二爻、三爻……六爻一卦,而占吉兇禍福。
班固《漢志·六藝略·易》說:“《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
南宋大儒朱熹曾反復(fù)地說:“《易》本為卜筮而作……且如《易》之作,本只是為卜筮……《易》本卜筮之書……八卦之畫,本為占筮……《易》所以難讀者,蓋《易》本是卜筮之書,今卻要就卜筮中推出講學(xué)之道,故成兩節(jié)功夫。《易》乃是卜筮之書,古者則藏于太史、太卜,以占吉兇,亦未有許多話說……《易》為卜筮而作,皆因吉兇以示訓(xùn)誡,故其言雖約,而所包甚廣”(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2.《易經(jīng)》與《周易》
金棟按:《易經(jīng)》有廣、狹義之分。廣義之《易經(jīng)》,即指今通行本《周易》,分“經(jīng)”與“傳”兩大部分;狹義之《易經(jīng)》,即指《周易》之“經(jīng)”。
傳統(tǒng)觀點認(rèn)為,《易經(jīng)》有三種,即《連山》《歸藏》《周易》。殊不知,《易經(jīng)》唯一而非三。以“經(jīng)”而言三易,唯《周易》可稱“經(jīng)”,而《連山》《歸藏》不可稱“經(jīng)”,只是兩種筮法書。為什么?因《周易》經(jīng)過圣人孔子贊修可稱“經(jīng)”且得以流傳,而《連山》《歸藏》未經(jīng)孔子贊修而失傳。
“周易”之名,最早見于《春秋左傳》。如
(1)《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說:“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
(2)《左傳·昭公七年》云:“孔成子以《周易》筮之。”
(3)《左傳·襄公九年》說:“穆姜薨于東宮。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于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p>
春秋時期之《周易》,專指《周易古經(jīng)》(狹義《易經(jīng)》),是一部占筮典籍,即本占筮而寓哲理。全書六十四卦,即卦形(卦畫、卦圖)64個、卦名64個、卦辭64條、爻辭384條、用九1條、用六1條,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辭(辭,乃長短不等的一段話,或有幾個字),經(jīng)文共4940個字。定型于西周時期。據(jù)《左傳》《國語》所載易筮內(nèi)容,春秋時期之《周易》尚未有爻題(初、二、三、四、五、上)。故《周易》古經(jīng)編纂成書,當(dāng)在春秋《左傳》以后。
據(jù)易學(xué)史料及出土的商周甲骨、陶器、石器、青銅器、帛書竹簡等,今本《周易》的成書過程大致如下:
(1)商周甲骨等八卦、六十四卦卦符(出自卜巫史官之手,非伏羲氏所畫)→西周時期《周易古經(jīng)》六十四卦經(jīng)文(卦、爻辭,出自祝宗卜史之手,非周文王、周公所作)→春秋末期至戰(zhàn)國早期《周易古經(jīng)》編纂完成(爻題作于此時)。
(2)春秋末期老子《道德經(jīng)》→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道家、陰陽家、儒家等→漢代N種《易傳》→今本《易傳》,出自受道家、陰陽家影響的孔門后儒之手(非孔子親撰),定型完成于西漢宣、元時期。
3.《易傳》
金棟按:《周易》之“傳”——《易傳》是一部哲學(xué)與神學(xué)混合體之書,以儒家的倫理觀、道家和陰陽家的天道觀,闡釋發(fā)揮、附會推演《易經(jīng)》奧旨,出自受道家、陰陽家影響的孔門后儒之手。
今通行本《易傳》共七種十篇,故又名《十翼》 ,即《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篇、《系辭》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帛書本《易傳》共六篇,即《二三子問》《系辭》《衷》《要》《繆和》《昭力》,除了很少一部分見于今本《系辭傳下》《說卦傳》以外,皆是未傳世《易傳》。以帛書《易傳》為據(jù),今本《易傳》皆是漢文帝后(宣帝、元帝)之后儒作品。
由上可知,《周易》之“經(jīng)”“傳”二者編纂成書相差好幾百年,其內(nèi)容、性質(zhì)完全不同,應(yīng)分別對待,莫把《易傳》當(dāng)《易經(jīng)》讀 !
又,何謂“成書”?即該書所有內(nèi)容完全編纂在一起了才算成書!成書與成篇不同。每篇文章可能是不同時期、不同作者寫成,但編纂成書是同一時期、一二個或幾個作者所為
4.易學(xué)
金棟按:所謂“易”學(xué),是漢代以來的經(jīng)師、學(xué)者對《周易》所作的各種闡釋發(fā)揮,附會推演。朱伯崑《易學(xué)哲學(xué)史》說:“易學(xué)是通過對《周易》的解釋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p>
廣義之“易”學(xué)包括《易傳》;狹義之“易”學(xué),專指《易傳》之外對《周易》的闡釋發(fā)揮,附會推演,分為象數(shù)學(xué)派和義理學(xué)派。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經(jīng)部·易類》將其分為“兩派六宗”,引如下:
“圣人覺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对姟吩⒂陲L(fēng)謠,《禮》寓于節(jié)文,《尚書》《春秋》寓于史,而《易》則寓于卜筮。故《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shù),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房)、焦(延壽),入于禨祥;再變而為陳(摶)、邵(雍),務(wù)窮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盡黜象數(shù),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伊川),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
“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xué)、算術(shù),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p>
由上可知,“易”學(xué)包羅萬象,“易”道窮極宇宙,陰陽無所不及,“引得歷史上的無數(shù)圣賢盡折腰”(章秋農(nóng)《周易占筮學(xué)》)。圣人賢哲、兵法儒道,易學(xué)大師、陰陽堪輿、風(fēng)水命理、醫(yī)卜星相、奇門遁甲等,皆可推演其說以述自己之是,為他人服務(wù),為自己謀名利;或成功,或失敗,且“一人有一人的伏羲八卦,各家有各家的文王周易”。有近人譏之“為二千年來迷信之大本營”(梁啟超《梁啟超論中國文化史》),雖有此說,但仍屬中華傳統(tǒng)文化瑰寶之一,且是我國古代哲學(xué)、古代科學(xué)之一般矣!而非現(xiàn)代意義上之科學(xué)。
據(jù)易學(xué)史料,《周易古經(jīng)》——《易經(jīng)》(狹義)本與陰陽五行無關(guān),既無“陰陽”連用之詞,亦無“五行”連用之語?!兑讉鳌酚嘘庩栒f,無五行說。以陰陽說解《易》,乃《易傳》特別是《系辭》之特點;以五行說解《易》,首見于漢易西漢京房《京氏易傳》。
清·趙翼《陔余叢考》說:“《易》不言五行。五行乃天地自然之理,然《易》卦但取天、地、風(fēng)、雷、水、火、山、澤,而不及五行?!?/p>
故漢代以后之五行、卦氣、干支、太極圖、河圖、洛書、先后天八卦圖、風(fēng)水命理、梅花易數(shù)、奇門遁甲等術(shù)數(shù)之學(xué),乃“易”學(xué)之分支,既不是《易經(jīng)》內(nèi)容,亦不是《易傳》內(nèi)容。
胡適《中國哲學(xué)史大綱》說:“我以為從前一切河圖、洛書、讖緯術(shù)數(shù),先天太極……種種議論,都是謬說?!惫?/p>
既莫把“易”學(xué)當(dāng)《周易》讀,亦莫把《易傳》當(dāng)《易經(jīng)》讀!
“可是,古代的經(jīng)學(xué)者,出于尊孔讀經(jīng)的要求,缺乏歷史主義觀點,往往不區(qū)分經(jīng)、傳、學(xué),將三者混為一談,或者以傳解經(jīng),或者以學(xué)解傳,或者將自己的解釋說成是真正符合《易經(jīng)》的本義。這不是一種科學(xué)的態(tài)度。”(朱伯崑《易學(xué)基礎(chǔ)教程》)
殊不知,當(dāng)代仍有部分“易”學(xué)愛好者混淆不清《周易》之經(jīng)、傳、學(xué)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憾事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