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妃,原名江采蘋(710-756),福建莆田江東人,唐玄宗妃子,擅長詩賦、樂器、歌舞,才貌雙全。她是福建第一位女詩人,著有《一斛珠》《樓東賦》等傳世名作,前者是最早被大文豪歌德翻譯為德文的中國古詩之一。而早已失傳的《驚鴻舞》,就是梅妃的成名舞蹈。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倉皇西逃,居于冷宮的梅妃堅貞不屈,白綾裹身,投井殉節(jié)。
驚世才女
圖:莆田網(wǎng)
江采蘋自小愛梅,品性中深深烙下了梅的氣節(jié),氣度高雅嫻靜,性格剛中有柔。她天賦過人,9歲時能吟誦《詩經(jīng)》中《周南》、《召南》等詩篇,并對父親說:“吾雖女子,當以此為志?!备赣H十分驚訝。到了14歲,江采蘋即已寫得一手好文章,所作八賦,在地方上傳誦一時,是當時有名的才女,被譽為福建第一個女詩人。多才多藝的江采蘋,不僅長于詩文,還通樂器,善歌舞,嬌俏美麗,氣質(zhì)不凡,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奇女子。
傾國傾城
江采蘋年將及笄,好淡妝雅服,姿態(tài)明秀,一顰一笑,傾國傾城,聲名遠播。唐玄宗開元9年,高力士奉旨下江南,挑選秀女,他輕車簡從,從漢江順流向東,經(jīng)廣陵、錢塘而至閩地,明察暗訪,發(fā)現(xiàn)了剛剛及笄的江采蘋,驚為天人,如獲至寶。立即把她選進宮中。果然,唐玄宗對江采蘋大加寵幸,封其為梅妃,命人在她所住宮中種滿各式梅樹,并親筆題寫院中樓臺為“梅閣”、花間小亭為“梅亭”。
詩如其人
圖:若相惜
每當梅花盛開,江梅妃就不畏風寒,流連梅園。她自比東晉才女、名士謝道韞。有一天,唐玄宗與梅妃一同踏雪嘗梅,對梅妃說:“早就聽說愛妃才高,入宮前所作八賦,翰林諸臣無不贊嘆稱絕,你既然酷愛梅花,何不即景作一首梅花詩?”梅妃信口吟道:
一枝疏影素,獨抗嚴霜冷;
早晚散幽香,香飄十里長。
玄宗正要夸贊,忽然內(nèi)臣報嶺南刺史韋應物。蘇州刺史劉禹錫求見,這兩位都是當時著名的詩人,玄宗把梅妃所寫詠梅詩讓二人品鑒,兩位大家讀后贊道:“果然詩如其人,是仙中女子呀!”
翩若驚鴻
圖:驚鴻舞
梅妃不僅以美貌受寵,更以表演《驚鴻舞》得到樂舞行家唐玄宗的專寵。唐玄宗曾當著諸王之面稱贊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據(jù)王克芬《梅妃與<驚鴻舞>》一文考證,《驚鴻舞》可能是描繪鴻雁飛翔的動作和姿態(tài),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我國有著深遠的傳統(tǒng),相傳原始社會時期“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的“鳳凰來儀”,當是人模擬鳥類動作的舞蹈;戰(zhàn)國青銅器上有人扮鳥形的舞蹈圖像;漢代百戲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記載;漢畫像石中也有人扮鳥形舞蹈的畫面,這些舞蹈大都穿著笨重的鳥形服飾道具,舞蹈起來也很不方便。而梅妃的《驚鴻舞》可能著重于采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xiàn)鴻雁在空中翱翔的優(yōu)美形象。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泰娘歌并引》詩中,描寫歌舞伎泰娘云:“長鬢如云衣似霧,錦茵羅薦承輕步。舞學驚鴻水榭春,歌傳上客蘭堂暮。”看來《驚鴻舞》在當時即已廣為流傳。唐代人常以“驚鴻”來形容舞態(tài)優(yōu)美輕盈,作為舞蹈美的審美特征。明代裘昌今《太真全史》卷首有幅木刻插圖,題為《驚鴻舞》,描繪梅妃身穿長袖舞衣,長裙曳地,肩披長巾,作縱身飛舞動作,猶如驚飛之鴻雁。南宋大詩人陸游晚年重游沈園,寫《沈園》以紀念不幸為母休棄的妻子唐琬,“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薄绑@鴻”一詞寫出唐琬之婀娜多姿,蘊藏著刻骨銘心的眷戀與相思、不堪回首的無奈與絕望。
造就莆仙戲
圖:莆仙戲——cjb65
江采蘋入宮后,梅妃之弟曾入宮進覲,獲封為國舅,他回莆田時,唐明皇賞賜一部“梨園”,帶回家鄉(xiāng)欣賞。
原是大明宮著名樂師、琵琶高手的雷海青,受命帶著宮廷戲班,不遠千里,來到莆田,于是宮廷教坊歌舞傳播到莆仙地區(qū),進而演變?yōu)槠蜗蓱颉R虼?,莆仙戲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diào)”的美稱。
浦口宮中梅妃神像之側,就有江國舅的塑像;而浦口宮之側,有祭祀戲神雷海青的飛云廟,這些都印證了莆仙戲與梅妃的淵源。梅妃本人也成為莆仙戲的主角,傳統(tǒng)經(jīng)典劇目《江梅妃》一直傳唱至今。這脈從唐代沿襲下來的梅魂,穿越千年,教化一方,已成為莆田文化與精神傳承的重要見證。
作《一斛珠》
圖:一斛珠—— cjb65
無情最是帝王家。唐玄宗奪媳,楊玉環(huán)被封為貴妃,集三千寵愛于一身,夜夜笙歌,朝朝狂歡,醉生夢死。梅妃屢諫玄宗以社稷為重,玄宗哪里聽得進去,頗不耐煩。梅妃在玄宗心目中的地位逐漸降低,后又被楊貴妃所迫,遷往洛陽東都,獨居上陽東宮,長達十年。她在洛陽寫出傳世佳作《樓東賦》。一日,唐玄宗召見遠道前來進貢的扶桑國使者,貢品中有許多晶瑩絢麗的珊瑚與珍珠,唐玄宗思念梅妃,悄悄命左右密封一斛貢珠賜給梅妃,以示舊情難忘。梅妃此時,清高孤傲,竟然冒著忤旨之險,把珍珠原封不動地退了回去,同時附詩一首:
柳葉蛾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濕紅綃;
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唐玄宗讀后悵然不已,令樂府為詩譜上新曲,曲名《一斛珠》。19世紀,德國大文豪歌德從《百美新詠》中看到梅妃這首詩,把它從英譯本譯為德文,發(fā)表在《藝術與古代》雜志上,這是中國古詩最早譯為德文的一首。
殉于叛亂
圖:幾何線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長安混亂。唐玄宗攜楊貴妃從延秋門逃往西南,妃、主、墾孫在外者,皆棄之不顧。
幽居于上陽東宮的梅妃,于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叛軍攻破長安時投井殉節(jié)。
唐玄宗回京后,派人四處尋找梅妃。并下詔,只要有人找到,官升兩級,賞錢百萬。有一宦官獻上一幅梅妃畫像,皇帝說:“挺像,只恨不是活的啊。”在上面題了一首詩懷念梅妃。
梅妃得寵時,從不迷戀奢華的權勢。入宮后,絕不為自己家族多求恩澤。傳說唐玄宗曾問她家有何人,欲封為官。梅妃答說:“家中雖有兄長,愿陛下以蒼生為重,施恩百姓?!?/p>
江東梅影
圖:梅妃故里浦口宮—— rainbow
一千多年過去了,人們?nèi)晕磳⒚峰z忘,她被稱為“祖姑皇妃”,并修宮造像給以供祭。
每年正月初三,莆田黃石江東村的村民們都要用精心挑選的鮮紅桔子,在唐肅宗至德元年修建的崇祀江梅妃并配祀其兄的浦口宮主殿梅妃神像前,壘起紅桔塔。每座桔塔高低不同,共計15座桔塔,搭桔塔時,戶數(shù)最多的里社要派出30多人的制作隊伍,壘起的紅桔多達數(shù)百公斤。戶數(shù)最少的只需要6個人就能完成制作,紅桔只需數(shù)十公斤。桔塔底層由16粒紅桔上下相疊,層與層之間用一塊八角形層板相間。隨著逐層疊加,塔身逐漸縮小,桔塔頂點用四個紅桔歸結,在塔尖貼上“三春”,并鳴炮慶賀。
“紅桔塔”是當?shù)卮迕窦o念梅妃而制作的祭祀“果龕”,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源于唐代的民間民俗工藝祭品。
圖:ptxjs123
正月初七,是江東村元宵的日子,也是梅妃春祭的高潮。這一天,早晨十點左右,大鑼開道,銃炮靜街。家家戶戶門前已經(jīng)擺好供桌,架好稻草,搭上貢銀,拖放鞭炮。神駕經(jīng)過便鳴炮、燒貢銀、燃稻草,意在迎神和為出巡的神明烘腳。隨后老嫗清道,大嫂們挑丁餅,福首捧爐,八班執(zhí)杖,妝駕乘馬,少男提香,少女捧梅,車鼓隊、舞龍隊一路表演,梅妃、媽祖、錢四娘、江國舅鑾駕繞梅亭,巡游江東全境,至寧海橋,迤邐數(shù)里。竹枝詞有贊“紅橘壘塔世間稀,十三里社各高低。梅骨香魂今猶在,攜兄繞境佑庶黎?!?/p>
元宵過后,正月初八拆“紅桔塔”,各里社把紅桔按各戶人數(shù)分發(fā),以表示梅妃給村民們賜福,有送“吉”到家的寓意。
圖:rainbow
有關梅妃事跡,見于宋代趙彥勵《莆陽志》、李俊甫《莆陽比事》、宋代詩人劉克莊亦有詠《梅妃》詩,明代何喬遠《閩書》,明代黃仲昭著福建第一部省志《八閩通志》,明周瑛《興化府志》以及清《莆田縣志》、《福建通志》等著述。明代烏程人吳世美更是根據(jù)《梅妃傳》創(chuàng)作有《驚鴻記》傳奇。明清兩代關于隋唐的一些歷史小說如《隋唐演義》等均有梅妃故事,清代戲曲家洪升《長生殿》也寫到梅妃,蔡東落《唐史演義》寫梅妃故事時依據(jù)曹鄴的《梅妃傳》,今日京劇舞臺上有《梅妃》一劇。1962年,郭沫若到莆田考察時,也揮筆下“梅妃生里傳猶在,夾漈藏書有孑遺。漫道江南風景好,此鄉(xiāng)魚米亦如之”的名句。
(本文參考了江國興、陳志平等作家的文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