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賦 比 興和通感

一、賦 比 興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fēng)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雕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無論詩詞對聯(lián)我們經(jīng)常提到的就是意境,“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高水平深層次的悟性。好的詩詞都會有一種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遠,使人讀后感受到它的詩味濃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聯(lián)翩。

或者受到思想啟示,沉緬于哲理性的思考?!钡牵绾尾拍軤I造出詩詞作品的美好意境呢?這就是我們在創(chuàng)作中應(yīng)該掌握和運用的營造意境的三種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

所謂“賦” ,就是直接敘述、描寫或抒情,用的是白描手法。

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一般是以具體的事物來比喻抽象的事物。是以彼物比此物的的方法。

 

所謂“興”,就是即物起興,即一首詩詞想要表達某種思想感情,卻不是直奔主題,而是首先從別的事物寫起,以引到作者所要寫的對象上去。

按較早的東漢鄭玄認為“興者托事于物也”從“興”“比”兩字面上解釋雖有顯著的區(qū)別,但應(yīng)用到詩篇時,界線卻很不明確。因為“托事于物”和“比方于物”都要借助于別的事物來作比喻,所以這兩個定義難于判定某首用的是“比”還是“興”。

交待事實,直抒胸臆,以賦為佳。

變抽象為具體、形象,以比、興為上。

賦多陷于平板,比興多流于晦澀,所以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多為結(jié)合起來用。賦、比、興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

我國的第一部詩歌集成《詩經(jīng)》的《大序》中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fēng),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span>

其中的《風(fēng)》《雅》《頌》是詩經(jīng)的組成部分,《風(fēng)》有十五國風(fēng),大部分是民間詩歌;《雅》有《大雅》《小雅》,是“言王政所由廢興”的作品;《頌》有《周頌》《魯頌》《商頌》,是贊美王德、祭祀用的樂歌。

賦、比、興則是表現(xiàn)詩歌內(nèi)容的方法。南宋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贝撕髮Υ私忉岆m不一致,但大多詩人學(xué)者都采用朱說。

因此我個人認為:“興”是先言它物,然后引起想象?!氨取笔谴蜻^比方。用物來比喻的。
下面我們分別具體的說說

(一) 賦

【賦】
就是直接陳述,直描情狀,直抒胸臆,直寫人物,直寫景物。是告訴我們“是什么”的問題。
賦的要求:
一是要交待清楚,明白;
二是要講究曲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沒有詩味;
三是要有主線,尤其是敘事詩
李清照.《烏江》: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也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此詩,其實就是對項羽自殺烏江寫實,作者直抒胸臆,寫出了自己的看法

張謂《題長安壁主人》:
世人交結(jié)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人。

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揭露金錢對人心的侵蝕,勢利對社會的污染。通篇議論,純用賦法。

(二)比 

【比】
也就是以彼物比此物,是告訴我們“像什么”的問題。
在絕句的創(chuàng)作中,比是一種經(jīng)常的、大量使用的表現(xiàn)方法。巧比妙喻的目的,是為了使詩詞比用直接陳述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比喻就是根據(jù)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用比喻法描寫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鮮明生動,加深讀者的印象;用來說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現(xiàn)代修辭學(xué)上把比列為比喻比擬兩種辭格。比,是詩詞創(chuàng)作的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運用得最早、最廣泛的形象思維的一種藝術(shù)方法。

比 包括比喻和比擬,

比喻,是將兩種以上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用其中一種事物去說明或描寫另一種事物,使它更鮮明,更生動,更好地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中要說明或描寫的事物叫本體,用來比方的那個事物叫喻體。

一般把比喻分為四類: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1、明喻:本體和喻體一并托出,一般在兩者之間加上“如”“似”“若”或“猶如”“恰似”“仿佛”等字眼。
例如“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又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span>

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xiāng)。 
此詩中“尖山似劍芒”就是明喻。

2、暗喻:又稱隱喻。這種比喻,一般也要求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xiàn),不同于明喻的是不用“如”“似”等明顯的比喻字眼,而是用其他謂詞和狀詞。暗喻較明喻更近一層,它突出本體或喻體的某種特征,比喻更傳神,更生動。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span lang="EN-US">
突出喻體“桃花潭水”千尺之深的特征,來夸張本體“汪倫送我情。” 

 

3、借喻:本體不用出現(xiàn),直接用喻體來代表本體。例如駱賓王的《秋日送尹大赴京》:

“竹葉離樽滿,桃花別路長?!敝袢~,桃花各比喻的啥?“竹葉離樽滿,桃花別路長?!薄爸袢~”喻酒,“桃花”喻馬。借喻二體合一,本體與喻體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人們比較容易了解的,或者從詩句的前后句的聯(lián)系中從典故、文獻的聯(lián)想中,能夠琢磨出來,不宜晦澀難懂。注意:不宜晦澀難懂。

4、博喻:用多種事物同時比喻一個事物。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十四句詩用了十種聲態(tài)作比喻,對于琵琶聲的描寫,不僅展現(xiàn)了千變?nèi)f化的音樂形象,而且暗示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

 

比擬與比喻相似,但有所不同。

作者為了把景物寫的生動形象,把感情抒發(fā)的淋漓盡致,常將甲物當(dāng)做乙物來寫,這就是比擬。

比如杜甫《春望》中的這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里把花與鳥都擬人化了,感時 花也流淚; 恨時鳥都驚心,離傷之情多么深重。

比喻和比擬所不同的是,比喻一般要出現(xiàn)喻體,或者本體與喻體相融合,比擬則不出現(xiàn)本體,而是以喻體的某種形象特征、動作特征來描寫本體。如:以物擬人,靜物擬動物,甲物擬乙物等等,從修辭角度看,比擬較比喻對事物描寫的深度更近了一層。比喻是作為修辭手段運用的。

情感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著,只有用具象來比喻,才會給人以明晰的印象。

如李白《五律·之十五》: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這首詩中用了兩個比喻,一說愁生白發(fā),白發(fā)竟然有三千丈;
二是說白發(fā)如秋霜,對鏡觸目驚心,為壯志未酬而人已衰老而無限感嘆。

又如李商隱的詩: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的這首七律,頷聯(lián)、尾聯(lián)都用了比喻,頷聯(lián)的比喻尤其精美,將抽象的感情變成生動優(yōu)美的藝術(shù)形象,感情真摯,意境含蘊。

美妙傳神的比喻,不但能使所詠事物形象鮮明,而且可以加強抒情的氣氛。如剛剛提到的白居易的《琵琶行》,通過比喻的手法描繪琵琶演奏的聲音,非常生動貼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北扔魇址ㄟ\用可謂爐火純青。凡是成功的比喻,都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從日常生活中選擇人們所熟知的事物作喻體。
2
、凡是有感染力的比喻都是貼切生動的。
3
、比喻是有感情色彩的。美好的形象用于歌頌,丑惡的形象用于抨擊或諷刺。
4
、比喻不能總是那么幾個固有的形象,要依據(jù)不同時代的不同特征,準(zhǔn)確地選取新的、帶有普遍性的喻體,才會產(chǎn)生藝術(shù)感染力。

(三) 興

興就是先言他物而引此,或者是以時、天地,借景物引起意中之所欲言。或者是托事于物而起發(fā)已心。簡單就是講,興”指借一物來引起他物,觸景生情,以引起下面的歌詞,“托物以起興,借物以表情”。

朱熹云:“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彼?,興的意義一是為了引起下文的開始之辭,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

所謂引起下文之辭,是說這首句主要是為全詩的押韻定下一個基調(diào),也就是確定全詩的韻腳;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但這種比喻是隱性的,不通過思考是看不出來的那種比喻。

古代的興,有的是沒有隱喻的意義在內(nèi),這在民歌中尤為顯著。
比如陜北的信天游
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兩口打架不記仇
這里沒啥隱喻

唐代始,這種純粹的興很少見了,首句的興多兼隱喻之責(zé)。

興,往往是一種發(fā)端(即啟發(fā)、啟動)兼隱喻。這對于那些不大懂詩歌理論的讀者來說,他讀后只可意會卻難以明言。

但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只能放在一首詩歌的最前面,而且讓一般人看不出來是用了比喻。所以,比與興的作用有類似處,但興法比一般意義上的比喻、比擬顯得更加隱曲幽深,更具意味。寫文章強調(diào)“開門見山”,作詩則須含蓄委婉,因此往往先用鮮明的形象為抒情發(fā)端,所以又叫“起興”。

 如張籍的《七律·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第一句“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就是“起興”句。

“見秋風(fēng)”三字是思鄉(xiāng)的形象說法。這里有一個典故,有誰知道?

 

晉朝的張翰,在洛陽做官?!耙蛞娗镲L(fēng)起”,借口思念家鄉(xiāng)的菰菜、莼羹、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這是兼含比喻的興,即興中有比,比、興往往密不可分。用某種事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古人也稱之為興。

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謙,在蒙古貴族瓦剌內(nèi)侵,擄走皇帝英宗之后,擁立景帝,率京師軍民擊退敵人,后來英帝被釋放復(fù)位,于謙被誣殺。

 


于謙《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作者以石灰自況,寄托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大無畏精神和潔白高尚的情操。

清朝的鄭燮曾題《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fēng)。

此詩為題畫而作,在贊美巖竹的堅定頑強,隱喻作者風(fēng)骨的剛勁。這類托物寄意的表現(xiàn)手法,和前面講形象思維所說的“移花接木”法,古人常稱為“比興”“托興”“興喻”“諷興”等。

興兼比,可表述為:

欲言A事,卻先言B事以起興。但兩者之間在某一點上具有可比性。興法最早起于民歌,后被文人總結(jié)上升為理論??墒钱?dāng)代詩人們已大都不會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了,所以很多詩歌顯得乏味、概念化和呆板平庸了。

如《詩經(jīng)》中《國風(fēng)·關(guān)雎》: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前兩句就是興。詩人觸景生情,因物起興,由一對魚鷹在河洲上相對鳴叫作為詩的開頭,引起所要吟詠的下文。

所謂“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先言的 “他物”,即起興的形象,也就是最初觸發(fā)詩人展開豐富聯(lián)想的起點。

作為起興的形象,既可以是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會生活現(xiàn)象。如上面這首《關(guān)雎》,詩人看到一對水鳥在河洲上關(guān)關(guān)和鳴,便想起自己愛慕的姑娘,希望和她結(jié)成伴侶,引起深摯的相思之情。這就是“興兼比”(發(fā)端兼比喻)。

又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人以桃花起興,用桃花的艷麗比喻新娘的美麗容貌,也是“興兼比”。
又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的開頭幾句:
“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能裁衣。”

杜甫《新婚別》的開頭:
“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這兩首詩的前兩句也都是“興兼比”。

當(dāng)用來作“興”的事物僅是用于發(fā)端時,兩者可以沒有聯(lián)系。

如毛澤東主席的古風(fēng)《送縱宇一郎東行》的開頭:
云開衡岳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里。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 

第一、二兩句就是借云開山朗、春樹繁茂的景象為全詩的起興,以闊大的氣象,來襯托為友人壯行的心境。

“起興”,是詩人通過客觀景觀的觸發(fā)和媒介作用,從而引起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形象思維的過程。想象總得有個起點,聯(lián)想也得有個契機,這起點和契機就是“興”。

興只是詩的開端,它是最初觸發(fā)詩人情感的客觀事物。有的興與下文意義相聯(lián)系,有的則與下文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沒有聯(lián)系的興主要表現(xiàn)在民歌中),是起個發(fā)端起情和定韻的作用。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多數(shù)的興是與下文有聯(lián)系的或是兼有比喻作用的。

通過最后的這一段總結(jié),我們應(yīng)當(dāng)知道,做詩,就要學(xué)會用好起興,因為它是進入形象思維的起點;一首詩的這個發(fā)端起情,是歡快還是憂傷的基調(diào),往往會決定整首詩的情調(diào)。起興還可以起定韻的作用,起興句的韻決定全詩的用韻。

每首詩的興法不盡相同,但必須立意新鮮,寓意深遠,而且要使它起得巧妙和自然。興和比同屬形象思維創(chuàng)作手法,二者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

彼此相似形成比,前后相因形成興。把敘事、議論、抒情、寫景融為一體,這樣的話就不是平鋪直敘,有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從而成功的反應(yīng)自己所要講述的故事或事件。如上所述,比興創(chuàng)作手法的運用。是為了達到詩歌的形象思維、藝術(shù)夸張、含蓄蘊藉等藝術(shù)效果,而這些效果又是為了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服務(wù)的。

(四) 賦、比、興三共用
吹笛
 
作者:杜甫   
吹笛秋山風(fēng)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
風(fēng)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guān)山幾處明。
胡騎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 
看下圖 


先看紅色,后看藍色 
此詩約作于唐代宗大歷一年杜甫由夔州移寓西閣時,是一首即景抒懷之作。 
首聯(lián)扣題起興,由聽到吹笛聲而引發(fā)感懷。 
秋山靜寂,皓月懸空,清風(fēng)蕭瑟,橫笛數(shù)聲,牽動萬千愁思。 
《風(fēng)俗通》說:“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也?!?/span> 
在山水、羈旅詩中,笛有著廣泛的表情達意的動能,最常見的是牽引懷鄉(xiāng)的情愫。又《樂府雜錄》載:笛者,羌樂也。古笛曲廣為流傳的有《落梅花》、《折楊柳》、《關(guān)山月》等,皆為思鄉(xiāng)之作。
月明風(fēng)清的秋夜,本是適于親人故友歡會的良辰美景,而今夜,這凄惻哀傷、聲聲徹耳的“斷腸聲”,卻只能使人更感寥落、凄清了。
 
“誰家”兩字,以問語寫聽者“我”的感受,情味悠遠。 “巧作”一詞,是言吹笛之人吹奏技巧的高妙,似乎把“我”的滿懷鄉(xiāng)愁,都淋漓盡致地宣泄出來了。這一設(shè)問陡起波瀾,借他人之笛音寫自己之鄉(xiāng)思,極具共鳴感。 
 頷聯(lián)緊承首句之 “風(fēng)”“月”二字寫,虛實相生。一寫聲象, 
此處代指柔婉、和諧的笛音?!皫滋幟鳌比窒碌闷媲?,“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照關(guān)山,自有明暗、濃淡之別;而以“幾處”問之,實則是人心的悲喜甘苦之反映。
頸聯(lián)由“關(guān)山”二字再次衍發(fā)聯(lián)想。
 
上句遙想當(dāng)此中宵月明之際,胡騎行軍北歸的場景;
下句是寫詩人聽了這笛曲之后,萌生出南行的愿望。
 
上下對仗工穩(wěn),由遠及近,以胡人之北歸來映襯“我”的思鄉(xiāng)之切。
明朝李東陽的《麓堂詩話》說這兩句“清絕”,主要是就此聯(lián)意境的清幽、窈眇而言的。
 
在古詩中,月色、笛聲、江南常連綴一起,表達幽怨的鄉(xiāng)思之情。 
如唐代詩人李益的

《春夜聞笛》: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尾聯(lián)道出全詩主旨,“故園楊柳今搖落”是客居異鄉(xiāng)的詩人對“故園”風(fēng)景的懸揣,想必在如此蕭瑟的清秋時節(jié),楊柳早已枯黃、零落了;
 
可是“我”,還不能回到家鄉(xiāng)與親人團聚,這是以楊柳之衰映襯自己的遲暮之悲。結(jié)句以反問收束,如何在憂愁的煎熬中度此余生呢?這一自問,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全詩善用烘云托月之法,由聞笛入手,多方鋪墊,反復(fù)渲染,逐層推進,沉郁頓挫。誠如清
·吳喬《答萬季墅詩問》講杜甫的《吹笛》詩之謂:“……前六句皆興,末二句方是賦,意只在‘故園愁'三字耳?!薄洞档选?,“胡騎中宵”“武陵一曲”,也是用典,用劉琨馬援的事來比,也是比,他卻說是興。 


1)故園愁,思鄉(xiāng)情。
2)因笛聲起興,生發(fā)“月傍關(guān)山”“胡騎北走”“武陵南征”等畫面,反復(fù)渲染歸鄉(xiāng)之切,最后定位格于“故園楊柳”,端出“鄉(xiāng)愁”,詩思騰挪跌宕。
 

經(jīng)驗告訴我們起句用興,就很美。直白了就不美。合句用比,比得好就會令讀者思維延伸到句號以后很遠……
一句話,起句要興 ;合句要比。那就會出詩味。也就是說,我們寫詩盡量起句用興,合句用比哈!

 

 

賦比興就簡單說到這里,等我們學(xué)習(xí)絕句的時候再繼續(xù)詳談,下面講一下通感

二、通感

什么叫通感?

通感是一種修辭格,又叫“移覺”, 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zhuǎn)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zhuǎn)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它其實也是比喻的一種。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她的聲音很甜,或者說她笑得很甜。我們都常聽過到或者自己也說過,對不對?這就是通感。

“甜”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里卻用形容味覺的詞來形容聲音和視覺,就是通感。

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理論上詳細解釋如下:人的認識活動,一般是從感覺、知覺、到表象。進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人的各種不同的感官,只能對事物某些特定的屬性加以認識,因此在人們從感覺、知覺到表象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各種感覺器官相通的過程。

人類藝術(shù)活動的“通感”實際上就是人們的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審美是人類特有的活動。通感,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用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zhuǎn)化。

錢鐘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生活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lǐng)域,可以不分界線……”。

可見,通感廣泛的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像你看著滿園的春色,會哼起“春之歌”一樣。

現(xiàn)實生活的文字的印記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記。例如,“搖曳的音調(diào)”、“表情冷漠”、“一彎寒月”等詞語中,視覺、聽覺、觸覺構(gòu)成了通感。

人們常用“甜美”形容歌聲。“甜”本屬于味覺印象,“美”屬于視覺印象,“歌聲”則屬于聽覺感受。人的五種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視覺與聽覺。運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維定勢,深化藝術(shù)。

通感哲學(xué)基礎(chǔ)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則,客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通感同樣也可以用聲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達人類的感情,它成為了寫作實踐中一種重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段。

在文學(xué)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感悟,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文章產(chǎn)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傊ǜ芯褪前巡煌泄俚母杏X溝通起來,借聯(lián)想引起感覺轉(zhuǎn)移,“以感覺寫感覺”。

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如說“光亮”,也說“響亮”,仿佛視覺和聽覺相通。如“熱鬧”和“冷靜”,感覺和聽覺相通。用現(xiàn)代心理學(xué)或語言學(xué)的術(shù)語來說,這些都是“通感”。

比如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dāng)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這里用急雨聲、私語聲、珠落玉盤聲、鶯語聲、幽咽泉聲、銀瓶破裂聲、刀槍相擊聲、裂帛聲來比琵琶聲,是以聲類聲的用法。

通感還有曲喻的作用。曲喻是由一個比喻轉(zhuǎn)到另一種感覺。

如 韓愈《和水部張員外宣政衙賜百官櫻桃詩》:
“香隨翠籠擎初到,色映銀盤寫未停?!?/span>

櫻桃是紅的,說它香,是視覺通于嗅覺。但櫻桃并不香,這個香是從它象紅花,由紅花喚起的香。

宋祁《玉樓春》詞:“紅杏枝頭春意鬧”, 李漁《窺詞管見》七則說:“此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予實未之見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也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闭f“境界全出”表示寫出了作者的感情,即感到春意的蓬勃。

錢鐘書在《通感》中指出:“用‘鬧’字,是想把事物的無聲的姿態(tài)描摹成好像有聲音,表示在視覺里仿佛獲得了聽覺的感受?!边@就是通感。通感要求的是全身心地去感知生活,或?qū)徝缹ο?,從而捕捉到完整的藝術(shù)形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比喻
學(xué)習(xí)干貨丨比喻
九種常見修辭手法類型歸納
輪復(fù)習(xí)比喻課件(新人教)
寫作古典詩歌,賦、比、興的方法如何運用
小學(xué)語文常見修辭手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