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古詩四帖》質(zhì)疑
一、草書《古詩四帖》現(xiàn)代研究簡述
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草書《古詩四帖》的作者歸屬問題,意見多有不同,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有三種觀點最為典型:一是以謝稚柳、楊仁愷為代表,謝、楊二人從作品的用筆特點及傳承關(guān)聯(lián)方面作了詳細論證,認定其為張旭所書無誤。二是以啟功、徐邦達先生為代表,啟功從五行顏色對應(yīng)及文字避諱角度,指出該帖為宋人所為,且時間在1012—1125年之間。徐邦達認為草書《古詩四帖》“狂獗怪異”“藝術(shù)水平極為低劣”,非張旭真跡。二、草書結(jié)字的源流及草書字使用的時代性特征
1.草書結(jié)字形成的源流簡述
草書字是中國文字在追求快捷書寫過程中加以減省取舍形成的獨特書體。草書字形成的源頭主要是篆書,也包括隸書及真書正體字、俗體字、異體字等。以上圖“第”字為例,可見“竹字頭”與“草字頭”在篆隸文字發(fā)展歷程中,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通用,且多采用了“草字頭”,類似例子還有“簡、筆、答”等字;但是,像“藍”“籃”等字,卻不可通用,需注意區(qū)分;“第”字草書源于隸書。上圖中“翻”字出現(xiàn)多種寫法并存的局面,其中以孫過庭草書寫法為正體草法,來源于“翻”字正體,懷素、蔡襄草書寫法來源于“翻”字異體,而草書《古詩四帖》、文徵明字則源于“翻”字俗體字。上圖中“憂”字,則有“夏”上“心”下之俗體字存在,故現(xiàn)在通行草書字以“憂”字俗體為依據(jù)演化定型,類似的例子還很多。2.草書結(jié)字與使用的時代性特征
草書字體是漢文字發(fā)展史中的一體,源于先民對于文字的簡省快寫。早在先秦時期即有草書,漢末是章草書的高度成熟期,出現(xiàn)了像張芝、皇象、索靖等書法大家,他們對章草的規(guī)范與推廣作出巨大貢獻。東晉王羲之在整合前人草書的基礎(chǔ)上,將今草書寫規(guī)范推向極致。今草書體得以嚴謹規(guī)范并且發(fā)揚光大,是草書發(fā)展史上的高峰,至此,草書結(jié)字得以成熟定形。東晉以后,歷朝歷代草書結(jié)體用字基本統(tǒng)一,但也并非鐵板一塊,有些字在后來的時代語境中變更了寫法,并流傳下來,這即是草書結(jié)字與使用的時代性特征。如“慚”字:依上例,“慚”字在宋及以前,沿用古法,上“斬”下“心”,宋元時出現(xiàn)變體,將“心”旁左移,明時出現(xiàn)與新結(jié)體相對應(yīng)的草書,并形成時風(fēng),沿習(xí)至今。故“慚”字草寫新體的出現(xiàn)就具有時代性特征。換句話說,明代人既能寫舊體草字,又能寫出新體草字;而唐朝人是不可能寫出明代通行的新體草字的。
前代人不可能寫出后代人創(chuàng)造的新體寫法,即是草書結(jié)字與使用的時代性特征,也是筆者本文的立論之基。三、對草書《古詩四帖》部分草字法及使用的時代性勘察
(1)華(正文:青鳥向金華)
“華”字草法,當源于隸書,上面兩點一橫是“草字頭”,中長豎下來,另有三橫,最后一橫長,左右輔以兩點(或作兩短豎)。如此寫法,從東晉王羲之到南宋陸游,相當統(tǒng)一,唯《古詩四帖》中在中長豎的最下端加了一短橫,實為畫蛇添足之舉。筆者認為此帖“華”字草法有誤,該作者后面又寫了一個“嘩”字,仍然如此結(jié)字,可見他不是手誤,而是識字有偏差。(2)雨(正文:上元風(fēng)雨散)
“雨”字草寫法,當源于隸書,晉唐以來相當穩(wěn)定且統(tǒng)一,如草書《古詩四帖》“雨”字草法,晉唐以來并無例證,形成孤例;反倒是“雨”字新式草法,入宋以后流行起來,其時代特征十分顯著。(3)靈(正文:謝靈運王子晉贊)
“靈”字草法源于隸書,常見的有三種,且淵源有自:孫過庭、趙構(gòu)的草法完全忠實于隸、楷正體寫法;《出師頌》、智永、武則天的草法,與孫過庭相比,省略了中間的三點,即三個口,是草書中的合理減省,也是源于“靈”字正體;歐陽詢、李世民、懷素、空海的草法,源于“靈”字的異體字,“雨字頭”下是個“亞”字,故有此形,唐人多用之。再看草書《古詩四帖》之“靈”字,“雨字頭”如此處理,令人費解,下部寫法沒有來源,違背常理,與眾人殊異,基本可認定此草法是個錯誤。(4)麗(正文:淑質(zhì)非不麗)
比較可見,“麗”字草法源于篆書而相對穩(wěn)定統(tǒng)一,上部“麗”草法類似“亞”字,下部“鹿”字草法作了簡省,智永、孫過庭、唐人《月儀帖》寫作類似“比”字行書;李世民、懷素等人草作三點,這是“比”字的草書寫法,沒有疑義。再看草書《古詩四帖》作者的處理,“麗”字下部處理,怎么看都不像是寫“鹿”,倒像是寫“扇”字;如果說年代久遠點畫有些殘損,但從筆勢上看,作者在字最下部也不是準備寫“比”字草法。故該帖“麗”字可認定為錯誤草法。至于孫過庭“麗”字的另一草法,可能源于異體字“婯”。(5)贊(正文:謝靈運王子晉贊、四五少年贊)
“贊”字草法源于隸書,有“言字旁”者為正體,以王羲之為代表,左邊一豎代表“言字旁”,右邊統(tǒng)一寫作類似“黃”字,中間加一點、三點或一橫;“贊”字另有不帶“言字旁”的俗體通行,懷素《自敘帖》沒有“言字旁”的“贊”字寫法,來源于此。如草書《古詩四帖》這樣與上述兩種寫法都不相同的草法,唐時不曾見,宋時亦不曾見,如此組合雖說不上錯,但由于“贊”字草法歷代流傳,非常成熟與通行,作者生造一種新寫法,終歸顯得不倫不類。(6)巖(正文:巖下一老公、過息巖下坐)
“巖”字草法當源于隸書,唐宋以來草法基本固定,最上部是“山”,中間兩個“口”部處理較豐富,或草作三點,或?qū)懗深愃啤靶 弊郑驕p省不寫;下部“敢”字草法相當一致。李懷琳近于行書。唯獨草書《古詩四帖》“巖”字,下部并非“敢”字草法,仿佛“將”字或“復(fù)”字的草法,十分怪異?;究烧J定為錯誤草法。(7)老(正文:巖下一老公、一老四五少)
“老”字草法源于篆書,晉隋間“老”字草書與行書無異,唐以來,“老”字下部“匕”逐漸草化為兩點,如李白、懷素、空海所作,但是上部未作改動,寫作一“土”,且向左一撇保持不變。草書《古詩四帖》將“老”上部寫作類似“戈”,唐及以前無先例,形成孤例。宋及以后,流行開來,其草法時代特征十分明顯。(8)息(正文:過息巖下坐)
“息”字草法源于篆書,自晉唐以來,草法非常統(tǒng)一;草書《古詩四帖》將“息”字上部“自”的草法作如此處理,唐時不可見,宋元時期亦不多見,此是孤例,明朝及以后方見流行,其時代性特征很明顯。(9)非(正文:淑質(zhì)非不麗、儲宮非不貴、其書非世教)
“非”字草法源于篆書,其草法很穩(wěn)定,左邊一長豎,緊接著另起一筆,作一小短豎或一點,這是字的結(jié)構(gòu)要求,自古至今,概莫能外。草書《古詩四帖》共寫有三個“非”字,左邊長豎之后,全用連筆,直接過渡到右邊部分,并無點或短豎,從筆路筆勢上看,作者也無此意識,在此位置要有一點或一短豎。故嚴格來說,此帖“非”字草法是錯誤的。四、結(jié)論:草書《古詩四帖》非張旭所書
1.草書《古詩四帖》字數(shù)不多(共188字),筆者根據(jù)草法源流勘察出錯字五個:“華、靈、麗、巖、非”;草法使用上具有宋及宋以后時代特征的字三個:“雨、老、息”;不倫不類生造草字一個:“贊”。另外,此作中普遍存在草法過于粗率,經(jīng)不起推敲的草字,如“泉、應(yīng)、水、尋、謝、清、曠、質(zhì)、若、四”等(詳見原帖)。張旭作為一代草圣,生前身后享有極高聲譽,其草書書寫水平、字法水平皆很高超,不容置疑。“其實張公姿性顛逸,其書字字入法度中”(黃庭堅語)。晉唐以來的草書大家,如王羲之、王獻之、懷素、賀知章、孫過庭諸子,皆是高超的書寫技藝與嚴謹?shù)牟輹址ǘ兰婢咧?,像草書《古詩四帖》書寫者這般,對草書字法沒有深究,似是而非、信手而為、漏洞百出之人,又怎能與張旭相提并論。2.人的行為、知識及說話的語境,都不可避免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張旭的人生黃金時間,是唐玄宗開元、天寶時期,他書法的學(xué)習(xí)對象自然是初唐及以前的書法名家。張旭是一代草圣,他在世和去世后,也會成為人們的學(xué)習(xí)取法對象。草書《古詩四帖》里面筆者所列出的這些字(華、雨、靈、麗、贊、巖、老、息、非)的草法,有唐一代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顯得很孤立,成為孤例,十分可疑。有些字的草法使用,如“雨、老、息”等字,明顯具有宋朝以來時代特征。以筆者觀之,草書《古詩四帖》書寫者用筆熟練,有磅礴霸悍之氣,粗有可觀,并不高明。此人文化知識儲備偏低,以至于草法荒疏,映證出此人治學(xué)不嚴謹。(原標題為“草書《古詩四帖》質(zhì)疑”。)供稿:2019《書法報》第40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