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楚族淵源
楚國是戰(zhàn)國時泱泱大國,為七諸侯國之一。商代時楚地曾是商的盟國;商周之際,楚的先祖鬻熊曾輔佐過周文王。周成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于楚蠻?!惫彩轮芡酢:髞碇饾u吞并江漢間小國,至楚莊王時曾一度稱霸中原。 《史記·楚世家》說:“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薄妒酚洝の宓奂o》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帝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庇纱丝梢?,楚族的先祖出自黃帝這一系統(tǒng),屬于中原華夏族的一支。華夏族在夏代國家形成的同時已經(jīng)形成。《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失華夏”,就已表明楚的先祖本為華夏系,而別封于蠻夷之地。熊繹“辟在荊山”,已經(jīng)在周武王時,由今河南一帶進入荊蠻地區(qū)的丹陽的。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是楚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他對楚國的歷史及其楚族的源淵世系是清楚的。《離騷》篇里的“帝高陽之苗裔兮,聯(lián)皇考曰伯庸?!?/b>
近人王國維在其《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里說:“夫《山海經(jīng)》一書,其文不雅訓,其中人物,世亦以子虛烏有視之?!都o軍》一書,亦非可盡信者。而王亥之名竟于卜辭中見之,其事雖未必盡然,而其人確非虛構(gòu)??芍糯鷤髡f存于周秦之間者,非絕無根據(jù)也?!盵1]當代學者徐中舒先生在其《關于復商史研究<夏商史論集>序言》中說:“戰(zhàn)國以來的一些著作,構(gòu)擬了夏代以前所謂三皇五帝的不同系統(tǒng),現(xiàn)在看來,司馬遷所整理的《五帝本紀》的系統(tǒng)是有相當根據(jù)的”[2]所以,史書記載的有關楚族的源淵世系是可信的。
二、楚族的兼并戰(zhàn)爭與民族融合
戰(zhàn)國秦漢之際出現(xiàn)在中原的華夏族,是由夏、商、周三代的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就其血統(tǒng)而論,既包括夏人、殷人、周人的血統(tǒng),也融合有當時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血統(tǒng)。所以,華夏族的出現(xiàn),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共同體。秦統(tǒng)一全國之后,出現(xiàn)了更大范圍上的民族融合,郡縣制的設立,為多民族的融合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秦漢之際,漢民族己經(jīng)形成,并出現(xiàn)漢族開始同少數(shù)民族雜居,各民族間的往來更為密切,交流融合的機會更多。因此,漢民族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毛澤東曾指出:“漢族人口多,也是長時期內(nèi)許多民族混血形成的?!盵3]而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民族融合,戰(zhàn)爭是其主要形式之一。
據(jù)史書記載,在先秦的漫長歲月里,由于原始的兼并戰(zhàn)爭及其他因素,使成千上萬的部落,包括所謂夷、狄、蠻部落,逐漸融合為一個整體?!妒酚洝し舛U書》:“黃帝時有萬諸侯?!薄赌印し枪ァ?“古者天子始封諸侯也,萬有余。”《呂氏春秋·用民》:“禹之時,天下萬國,至于湯,而二千余國”。《周逸書·世俘解》說,武王克商,“遂征四方,凡憝國九十九,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這便是先秦時期諸侯兼并的歷史。由于戰(zhàn)爭而加速了部落的融合,也由于戰(zhàn)爭才促成了華夏族的出現(xiàn)。由此可見春秋戰(zhàn)國之際大規(guī)模的兼并戰(zhàn)爭在客觀上所起的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在商王朝后期,商的統(tǒng)治勢力已推進到今湖北秭歸一帶?!渡添灐ひ笪洹分姓f:“撻彼殷武,奮發(fā)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敝芪涔缟虝r,荊楚地區(qū)各族人民曾從征前往。大概這時鬻熊部族還不曾遷入楚地。周武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即熊繹受封之后,其部族才向南遷徙,進入楚蠻之地,遂“封以子男之田,姓華氏,居丹陽”的。
楚之立國很早,且受了周天子的封號。但初期僅僅是“土不過同”(古代方百里為一同)而已。由熊繹傳五世至熊渠,在修整內(nèi)政的同時,舉兵向外擴張。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溢?!背艘孕U夷自居,大概有兩層意思:“一是楚國當時所統(tǒng)治的多為土著居民之故;二是周人為楚人所加的藐視之詞。熊渠時代,楚已“甚得江漢問民和”。民族關系已很和睦融洽,這是楚地民族融合的開始。其后的數(shù)百年間
楚族更加深了同其他民族間的融合。到周桓王五十六年(前704年),即春秋初年,楚熊通乃自立為武王,逐漸統(tǒng)一江漢間許多小國,“周之子孫封于江漢之間者,楚盡滅之?!倍按呵餃鐕疃嗾?,莫若楚矣?!盵4]其間先后“吞并四十五國”。其中多為西周所封姬姓國,也有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邦國。使江漢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大部被迫南遷。楚國迅速強大起來,縱橫于漢水、長江一帶。熊通子文王熊背時遷都郢(湖北江陵),已有地千里。周惠王以后,楚成王熊作曾布德施惠,結(jié)好于諸侯,并使人獻周天子。惠王賜昨口:“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背赏鯐r楚國實力很強,欲圖稱霸中原。至莊王時,“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錐,觀兵于周疆……問鼎之大小輕重焉”。這時的楚國已成為實際上的中原霸主。而這個霸主的出現(xiàn),是長期兼并戰(zhàn)爭、民族融合的結(jié)果。楚國歷史的演進說明,它最初是由熊繹時“子男之田”起家,直到發(fā)展為數(shù)千里之地;由最初的熊氏楚族,發(fā)展到后來吞并數(shù)十國。通過春秋戰(zhàn)國的兼并戰(zhàn)爭,漸以華夏族為核心而趨向統(tǒng)一?!澳戏叫U夷被楚統(tǒng)一,春秋時楚是華夏勁敵,東周后期,楚文化向上發(fā)展,與諸夏相等,華夏的界限逐漸消失。”[5]從兼并戰(zhàn)爭及其民族融合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兼并戰(zhàn)爭,已摧毀了種族封疆的原有界限。在以華夏族為核心的民族融合過程中,人們不是以血緣關系,而是以部落逐漸蛻變?yōu)椴煌壢说碾s居的地域性團體了。此時的楚國,“因其北向吞滅諸侯小國,競爭中原霸權(quán),故至戰(zhàn)國時一已完全化于華夏”。[6]
三、楚族的文化淵源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志,而作為記載當時歷史史料、描述各種歷史現(xiàn)象的文字,是構(gòu)成文化的因素之一,又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探討一個民族屬,其語言就是考察這個民族的根據(jù)之一。對于楚文化來說,不但屈原的楚辭,老耽的哲學是楚文化的兩顆明珠,而且楚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也煥發(fā)著異彩。
楚人祖先在進入荊楚之前,就接受了大量的商文化,是文明程度較高的華夏族的一文。其先祖鬻熊在當時不僅是一個政治家,而一巨是一個飽學之士,為“諸子之首”。否則鬻熊怎么會成為周文王之師呢?“昔者五帝之次天下也”,他對華夏族的文化、帝系及治國之道很有研究。著書二十二篇就是佐證。及其后代,文化更是繁衍不斷,這除了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之外,還有客觀因素。周成王時,“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敝艹奈幕奕酥芄珵槭裁磿汲?就說明此時的楚國盡經(jīng)是一個文化、文明程度高度發(fā)展的一個邦國;同時,周公奔楚,必然要帶去中原華夏文化。公元前五二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死后,周朝發(fā)生內(nèi)江,王子朝起兵爭立王位,混戰(zhàn)長達四年之久。后王子朝兵敗,率臺氏、毛氏、尹氏、南宮氏等舊宗族(自然也有百工),帶著王室所有典籍,逃奔到楚國?!斑@是東周文化最大的一次遷移。周人和周典籍大量移入楚國,從此楚國代替東周王國,成為文化中心?!薄爸苋撕椭艿浼罅恳迫氤?,這不單是人的同化與融合,而且是文化上的一次大融合,文化的融合遠遠超過了人的融合。另外,象孔子、墨子、荀卿等學術大師都到過楚國。這從根本上促使楚國進一步華夏化?!耙蚱浔鄙习l(fā)展單與諸夏發(fā)生關系,剪滅諸夏小國,競爭中原霸權(quán),其文化蒸蒸日上,不久遂同化于諸夏,至春秋之末人才輩出,竟為春秋諸國之冠?!?/b>
陳寅洛先生的著名論點,“胡漢之分實質(zhì)不在血緣而在文化。”郭沫若也認為:“在周代數(shù)百年間,盡管南北敵對,各自發(fā)展,而在文化上依然是同母兄弟?!盵7]春秋以后,由于戰(zhàn)爭、遷徙等各種客觀原因,“在文化思潮方面,遂出現(xiàn)慎終追遠,祖宗認同,疆域認同,文化認同之觀念?!鼻貪h之際的楚國,已與中原諸夏融合而同化了,基本北方化?!扒貪h之際,……楚方脫蠻夷之號”,[8]這里是兩層意思:一是秦漢之際中原諸夏已不在稱楚為蠻夷了;一是楚國文化確實與中原文化相一致。屈原的《楚辭》已能說明這個問題。至于《楚辭》里的楚方言,那是由中原華夏族語言逐漸分化和演變的結(jié)果。因“語言的分化是從移民開時的?!盵9]華夏族或非華夏族,漢族或非漢族的主要區(qū)別就是文化上的區(qū)別,其標志之一就是承認與華夏共祖。
四、楚族的風俗
圖騰?!褒垺笔且陨邎D騰為主的遠古華夏族、部落不斷戰(zhàn)勝融合其他民族部落,不斷合并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成的。聞一多先生認為:龍的基調(diào)是蛇。龍的形象最初可能是由巨蛇演化而來。它可能是以蛇為圖騰的大部族后來逐步兼并了眾多以其它動物為圖騰的小部落,在融合了其它圖騰的某些因素之后,蛇便添了獸類的腳,馬的頭我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鳥的翼,魚的鱗和須……進而合成“龍”的形象。[10]后來,龍不但是漢民族的象征,而且是中國占老的象征,沿襲了數(shù)千年。然而在古時,被稱為荊蠻的楚國,其圖騰卻同當時的華夏族是一致的。《說文》日:“南蠻蛇種”。按此說及聞一多先生的考證,說明楚人就是信奉龍圖騰的?!叭龒{一帶的原始初民確實曾經(jīng)把對山水的自然崇拜與祖先的崇拜十分巧妙地揉合到一塊,集中表現(xiàn)為對‘龍’的崇拜?!盵11]
葬俗。華夏族對死者實行土葬,從楚國的宮室建和隨葬品看,是承襲周制的。據(jù)《春秋楚墓特征及其形成諸因素初探》(《中原文物》八五年第一期)一文看,戰(zhàn)國中晚期,楚國一些大中型墓的宮室營建,都有墓道和臺階,一些較小的墓也設墓逆。中原也是到戰(zhàn)國中晚期才出現(xiàn),但為數(shù)不多。按照周代喪葬制度,周天子才能用墓道,諸侯以下貴族是不能用墓道的。另外,楚國大貴族墓的隨葬品,從春秋到戰(zhàn)國一般都用奇數(shù)鼎,用鼎制度完全襲用周制,而且是比較規(guī)范化的。因此,從楚國喪葬制度看,在很大程度上,楚文化已完全融合在周文化之中,故多呈現(xiàn)出周文化特征。楊寬先生在其《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一書中說:“從考古調(diào)查結(jié)果看,春秋晚期中原地區(qū)確實已出現(xiàn)墳丘很高的大墓?!缃窈笔〗昕h西北的楚都郢的周圍,就有大小許多個墳丘墓,多數(shù)屬于戰(zhàn)國中后期?!币舱f明中原與楚的風俗習慣相一致。
五、楚的法律與社會
地理位置.楚居南國.長期被中原諸夏斥為“南蠻,”楚這種偏居之勢.使它在圖生存、求發(fā)展的過程中.能夠獨行其是.形成自己鮮明的經(jīng)濟文化特色。同樣.楚的君主曾接受周王室的封號.與中原諸夏有著“剪不斷”的聯(lián)系;楚人身處蠻戎之地.又不可避免地要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往來交流。楚人對他們認為屬于地地道道的蠻夷采取時鎮(zhèn)時撫、或威或懷的政策.即所謂“撫有蠻夷.以屬諸夏”[12].。楚國所處的這種地理位置.在某種程度上對其作為上層建筑組成部分的法律產(chǎn)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史治觀念 治理國家必先制定良法,,而欲制良法必先造就良史,只有良史才能施行善政,達到治國的目的。由此可見.吏治與法治是互為依存的。楚人深諳其道.視吏治為治國之前提?!痘茨螴·道應訓》記楚莊王向詹何問治國之道.詹何回答說:“臣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本任于身.不敢對以末?!边@里的“身治”.顯然主要指的是為史者的自身之治.簡而言之就是“吏治”。楚意識到史治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可惜未能貫徹始終。楚人以廉興國.以嚴治史.史實昭明彰著.清人顧棟高在其所著《春秋大事表·序》中說楚國“一有罪則必誅不赦.所以權(quán)下替而國本強盛?!笨芍^切中肯綮。然而,楚人最終卻以逸亂政.以腐亡國.晚期的楚國政濁史貪.民心盡失.茍延殘喘不數(shù)年.就淪喪秦人
之手。
思想基礎 楚國法律的思想基礎是道家與法家兼容而以道家為主.楚地是道家的溫床.無論老子是否楚人.其學為楚學則無疑義。老子認為立法定制必須“去甚、去奢、去泰”.并指出理想的法制不是去宰割人民.即“大制不割”。他主張的仍是法治國家.只不過反對濫用刑罰.所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莊子繼承和發(fā)揚了老子的法哲學思想.他說:“故夫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于國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楂梨桔柑耶!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13]顯而易見.在莊子的法哲學思想中.道與法己開始兼容。道、法思想的兼容在屈原身上得以彰顯.“屈原的政治思想屬于法家.其哲學思想則屬于稷下道家的精氣說。[14]他的法哲學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辭賦中.如《九章·惜往日》曰:“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即謂只有建立了法度,君主才可以任使臣下依法行使職權(quán).國家才會日益富強.而自己方可“無為而治”。由此可見.楚國法律的思想植根于道家.及至法家學說南漸.道、法二家思想交相融攝遂構(gòu)成楚國法律的思想基礎。
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 楚文化是中國上古特色鮮明的區(qū)域文化,融有中原文化的因子和當?shù)赝林褡宓纳盍曀着c價值觀念。楚文化總的價值取向是多元化。楚文化充滿思辯的色彩和浪漫的氣質(zhì).道家的價值觀念風行楚地.[15]楚國統(tǒng)治者雖然也起用法家人物.但基本上還是以道家為主.兼采眾長。楚人有不憚疏等破格的進取精神.不分此嶺彼域的開放氣度.以及不厭領異標新的創(chuàng)新意識。
法律淵源 秦法律與中原諸夏法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楚人在早期曾師法周文王作“仆區(qū)之法”
法治精神 楚法在某種程度上以尊重人、關心人、保護人為其重要功能.并盡可能賦子每個屬民以法律人格.國家有義務通過立法、司法等手段保障民眾的則產(chǎn)權(quán)和人身權(quán).這在使無辜者的權(quán)利不易被侵犯方而是頗有成效的.但它又以有罪者逃脫法網(wǎng)的可能性的增大為代價。相對而言.楚法能切實地保護國民的合法權(quán)益.包山楚簡所載五師宵倌的司敗之所以敢與地位高于自己的邵行大夫?qū)Σ竟?并在敗訴后屢訟不止.甚而上訴至楚王.也正是以其法治精神為支持的。
法制理念 法制理念涉及到公法文化與私法文化。公法文化與私法文化為類型學概念.是指公法與私法的發(fā)達程度和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及法文化的總體精神的差異。公法文化浸潤著秩序第一、等級特權(quán)、團體本位、權(quán)力至上的精神,私法文化洋溢著正義第一、自由平等、個人本位、法律至上的精神。[16]一般來說.早期法文化均屬公法文化.楚法文化也概莫能外。但楚的法文化則蘊含有某些私法文化的因素。楚人的法制理念因受私法因子的影響.個體本位觀念較為突出.各自為陣.力量分散.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楚國在抵御外侮和對外擴張方面的威勢日漸式微,秦楚之爭也終于以秦勝楚敗的結(jié)局而告終。對此.公兀前278年秦人白起拔郢后的一番議論頗能發(fā)人深省:“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戰(zhàn)其地.咸顧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
六、楚士與楚文化
南上雖然荒僻.但“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且江、漢、汝、淮、沅、湘之域.幅員廣大.邦國林立.既有文明發(fā)達的諸夏封國.又有文化獨特的蠻夷酋邦。楚人為了在南方強族大國中求生存、圖發(fā)展.立國后便明智地采取了和鄰邦、撫蠻夷以奄征江漢的發(fā)展方針.至春秋旱中期則己明確奉行一條“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的混一夷夏、融夷入夏的發(fā)展路線。政治上以安撫、融合別國他族為主導而輔以武力征伐.文化上以先進的華夏文化為主導而兼容蠻夷文化.楚國便順應民眾意愿和歷史潮流而迅速強盛.建成了囊括當時中國南土半天下的泱泱大國.創(chuàng)造出在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諸方而成就卓越并構(gòu)成體系完備而顯示鮮明特色、成熟形態(tài)和奇?zhèn)馀傻某幕?。在?zhàn)國七雄中.楚國兼并的小國最多.融合的民族最多.因此疆域最廣.人口最眾.也最為富足。國大民眾.國強民富.社會各階層都會隨之壯大.而士階層更是壯大尤甚。生活優(yōu)裕的士階層的人口自然增殖和大量上層平民通過求學入仕而躋身士階層.還因為楚國采取以撫為主的兼并方式而不掠虜為奴.致使被兼并邦國中的大量貴族也都淪為楚士。于是.楚國的十階層人員眾多.構(gòu)成復雜.在國人中所,片比例甚大.而且因有‘以屬諸夏”的文化追求和文化程度本來就高的淪落貴族而在總體上有著較高的文化素質(zhì)。楚國的長久富大.楚文化的成就輝煌.楚國士階層的作用和貢獻是難以估量的。
楚國的士多才高、能強業(yè)勛.在文獻中多有記載。春秋時期“楚材實多”、“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己是天下皆知的事實。孔子游楚.所遇長沮、桀溺、荷某丈人、接輿等“辟世之士”.無不有過人之才。范蠡本為楚國狂士.與楚人文種佐越王雪恥滅吳.號令中國.成為春秋小霸。老萊子、黃繚等楚國隱士.生活不憂凍餓.專注于天人之道.“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17]索自然所以何本何化、社會人生之理.從而在楚地興起了久盛不衰的道家哲學思潮。隱士老聘.正是在這一思潮的推動下創(chuàng)立了道家學說。生睛楚或寓居楚的學士文子、環(huán)淵、彭蒙、莊周等.發(fā)揮道家學說而別立學派.促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局而的形成.并使道家黃老學說風靡戰(zhàn)國之世而成為戰(zhàn)國后期思想文化的主導。楚士許行“神農(nóng)之言”.創(chuàng)立農(nóng)家學說。隱士鬼谷子、莊子及晚年居楚的學士荀子等.在楚地授徒著書.楚國因此成為教育發(fā)達、學術昌興、人才高度集中和大量產(chǎn)生之地。從鬼谷子學的蘇秦、張儀和從荀子學的韓非、李斯都是歷史上的風石人物。莊子,荀子的著作.則是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思想文化成就的諸子書中杰作。楚士在戰(zhàn)國后期大量事秦.甘茂、李斯等乃佐秦王奮力東進而最終吞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18]
楚國雖然是濟濟多士.但在戰(zhàn)國中期.權(quán)臣貴戚把持朝政.結(jié)黨營私.妒賢嫉能.阻塞了楚士的仕進之途.楚國政治也溷濁黑暗.以至于在秦人進逼下兵挫地削.國勢山極盛而頓轉(zhuǎn)衰落.最終為秦滅亡。然而.楚國龐大的士階層旱己成為巨大的社會
力量.其中更是多有明于道而以天下為己任的弘毅之士。
[1]王國維.觀堂集林:第二冊[C]. 長沙:岳麓書社
1998.
[2徐中舒.關于夏商史研究(夏商史論集)序言.載《鄭州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
[3]毛澤東.論十大關系[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高士奇.
左傳紀事本末[M].上海:中華書局,1979
[5]范文瀾.中國通史[A].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
林惠祥.中國民族史[C].上海:商務印書館,1993
[7]郭沫若.歷史人物[A].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8]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建都[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9]游汝杰、周振鶴.方言與中國文化[J].載《復旦大學學報》 1 9 85年第3 期
[10]聞一多.神話與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11]《三峽一帶“龍”的傳說與民俗》,載《式漢大學學報》1983年第3期
[12]左丘明.左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
[13]
[英}湯因比著,曹未風.歷史研究〔下冊)[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14]韓非子.外儲說右下[Z].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1997
[15]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修訂本)[M].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7
[16]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M].文物出版社,1978.
[17]王先謙.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8]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90
04年以來的大國斗爭回顧,解密真實的腹黑中國
微信搜索“鐵血軍事”微信公眾號關注,回復“腹黑”給你看文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