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1736)進土,官山東濰縣令。罷官后,居揚州,為“揚州八怪”之一。鄭燮的書法有兩大藝術特點:一是熔鑄諸體書為一爐;二是以畫入書,書有畫意。鄭板橋的書法和繪畫一樣,也是不落窠臼,獨具一格。 鄭燮36歲以前,是其書寫楷書和草書的階段。從傳世作品來看,他的楷書是從歐體人手,從傳統(tǒng)中化出,具有清晰、工整、秀麗的風格。至于他的草書,寫得也極為成熟,筆力圓勁流暢,且多用中鋒,運筆一絲不茍,點畫之間富于筆趣,與懷素一脈相承。 鄭燮36至50歲左右,是其書法由楷書入草書力求變化的時期。從他所寫《四子書真跡》序文中可以看出,他追求黃庭堅書法勁拔的體勢,而對趙孟順的字不欣賞,嫌其“滑熟”,因見世人“徒矜奇異”,遂開創(chuàng)一種楷書和隸書相結合又吸收草書的新書體,自稱“六分半書”。這種書體的主要特點是:隨意揮灑,瘦硬古拙,圓轉連綿的行楷筆畫里滲入濃厚的隸書筆法;“橫里有刀”,頗似黃庭堅;有些按捺筆運用畫蘭竹的方法,大有入木三分、力透紙背之感;在結體上較多呈扁形,近似隸書,且好用古體;布局安排疏密有致,大小相間,似斜反正;用墨亦有濃有淡,故人稱之為“亂石鋪街”。 鄭燮50歲以后,是其書法創(chuàng)作的繁盛時期。尤其是在他罷官返回揚州之后,字體更加縱橫馳騁,灑脫不羈,真、草、隸、篆四體相兼,筆勢變化多端,在一幀字幅中,相同字前后寫法絕不雷同,可謂千姿百態(tài)、豐神獨具,其書法已發(fā)展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書法作偽,從時間上可分為同代人作偽和后代人作偽兩種。如果是同代人作偽,又是高手所為,現(xiàn)在人們就較難鑒別,鄭燮作偽書法就屬于這種情況。鄭燮從49歲開始,先后出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在濰縣期間(1746-1753),他與流寓揚州的高鳳翰、金農書信往來,相交甚篤,高、金二人還將自己的作品寄贈給他,鄭燮在閑暇時就常常摹仿二人的墨跡。后來,高、金相繼去世,一些好友紛紛到鄭燮處尋找他倆的遺作,真跡送光了,他只得拿出自己的贗作應付。為此,鄭燮在《懷人絕句》21首里曾賦詩云:“西園左筆壽門書,海內朋友索向余,短札長箋都去盡,老夫贗作亦無余。”這首詩的最后一句,真可謂直言不諱了。鄭燮所偽書法,至今尚有傳本,雖是贗作,但也彌足珍貴。在這里應該指出的是,鄭燮作偽書法,當屬文人墨戲,這和為謀取巨利而愚弄人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行書
清
182.5×74厘米
估 價:RMB 80000~120000
紙本,立軸。鈐?。亨嵺?、克柔。此幅是鄭燮“六分半書”的典型作品。整幅縱橫錯落,自成體貌,別開生面,既有“亂石鋪街”之美,亦有落拓瀟灑之風。
行書
清
16.5×53.5厘米
估 價:RMB 18000~25000
成交價:RMB 24 200
紙本,橫幅鏡心。鈐?。洪蠙燔帲嵺浦?。此幅在傳世鄭燮“六分半書”作品中,以清奇幽遠的面貌別具逸致。雖偶出粗筆大字,但整幅并不刻意追求“亂石鋪街”之美,有如一片空闊幽遠的平川,其間林竹稀疏點綴,溪水潺緩漫流。
行書自作五言詩
清
134.5×71.5厘米
估 價:RMB 80000~120000
紙本,立軸。鈐?。呵|封書畫史、丙辰進士、鄭板橋。此幅與前兩幅作品相比較,具有不同的意趣,既不注重“亂石鋪街”之美,也不作清幽之態(tài)。整幅以蘭竹畫筆出之者甚多,不僅有瘦硬奇峭之致,而且又有揮灑流美之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