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span> 唐太宗曾針對偽造資歷的官員下詔:“若不自首,一旦查出,判處死罪。”后來,有官員被查出偽造資歷,被戴胄(zhòu)判處流放。唐太宗道:“我曾下令,不自首者死罪,你卻判他流放,這不是讓我失信于天下嗎?”戴胄道:“陛下如果直接下詔處死,臣管不了。但陛下既然將他交付法司,臣就要依法辦案?!碧诘溃骸澳阒还茏约菏胤?,而讓我失信嗎?”戴胄道:“法律是布告天下、取信于民的國家大法,陛下的話不過是一時喜怒說出來的。陛下憑借一時氣忿所說的話而殺人,這怎么可以呢?現(xiàn)在將案犯處之以法,這乃是忍小忿而存大信。”太宗欣慰地道:“朝廷執(zhí)行法律有失,您能加以糾正,我還擔憂什么呢?”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jīng)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jù)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jié)約、使百姓休養(yǎng)生息,使得社會出現(xiàn)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后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公元633年,李世民下令讓將近400個囚犯回鄉(xiāng)一年,等到來年秋收后再回到獄中受刑。這些犯人感激不已,等到第二年秋收后,所有犯人一個不差地全部歸獄。李世民很是高興,當場赦免了所有犯人。這就是著名的“四百囚徒歸獄案”。 李世民也時常允許囚犯在沒有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回家探親,告慰父母妻兒,公元628年,李世民還放了3000宮女,讓他們出宮自行組成家庭,白居易作詩“怨女三千出后宮,死囚四百來歸獄?!?/span>
如果依著人性善的一面如春風化雨般的治人,人沒有治不好的。 法家重視刑法,輕視道德教育的作用,罔顧人性本善的光明一面,儒家則強調教化,從“人本善”出發(fā),順著人性立人。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痹诳鬃涌磥?,如果執(zhí)政的時候太過倚重法律,盡管可以威懾百姓,減少百姓犯法的發(fā)生,但這樣也會使他們喪失羞恥心,動搖了人性最初的知恥自愈,改過自善的本能。以此,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笨鬃訌娬{要重視道德教化,禮治,認為法律可以作為一種補充,輔助,如此知輕重,有主次的來,百姓就既能修己,有羞恥心,自然就能“為之于其未兆也,治之于其未亂也”,主動自我約束,修身為本,到最后根本也不會去犯法。 高舉嚴刑峻法的大旗治國,從沒有好下場,如秦朝,只在短短二十多年間,政權即傾覆。儒家主張“以德治國,以法輔助”,這是相對來說更適合人性的治國方法。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蹦窃鯓拥妹裥哪??在孟子看來,即是“身教勝于言傳”的以德服人。 孟子說:“仁德的言辭不如力行仁德的聲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道德教化能獲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畏懼而服從它;良好的教化,百姓樂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斂到百姓的財富,良好的教化能贏得民心所向?!?/span>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spa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