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齊景公,前547年―前490年,姜姓,呂氏,名杵臼,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春秋時期齊國君主。
(2)善,《說文》:“善,吉也。” 會意,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羊是吉祥的象征。本義是吉祥。本章表示應諾,對、好。
(3)信,《說文》:“信,誠也?!奔凑\實不欺。會意。從人,從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是真心誠意。本章指信,的確,確實,這里譯作“果真”。
(4)如,《爾雅》:“如,往也?!奔慈ィ?。《說文》:“如,從隨也。”按,此字疑從女,若省聲。女子從人者也。本章指像,如同。
譯文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诱f:“君要像君,臣就會像臣。父要像父,子就會像子。”齊景公回答說:“對呀!果真如國君不像國君,大臣也跟著不像大臣。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也跟著不像兒子。即使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解讀
在齊桓公時代,齊國因為有管仲為相,而稱霸天下。到了齊景公時代,他的大臣中早期的相國有崔杼慶封,后有相國晏嬰、司馬穰苴以及梁丘據(jù)等人。齊景公既有治國的壯懷激烈,又貪圖享樂。作為君主,他不愿放棄其中的任何一個,與此相應,他的身邊就必有不同的兩批大臣,一批是治國之臣,一批是享樂之臣。本章這段問話發(fā)生在魯昭公末年,孔子因昭公之變來到齊國。齊國大夫陳恒的先人陳完,在陳國亂后投奔齊國。陳完人很好,但有人預言:五世其昌。到了陳恒深受百姓愛戴,齊景公卻只重視享樂,大失人心。整個朝廷出現(xiàn)百姓失心的局面。由于陳恒專權,國內(nèi)政治混亂,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如何處理君臣關系和家庭關系。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壕汲?。父父,子子。齊景公向孔子問如何治理國家。對于這八個字的理解,后人認為是并列關系,所以翻譯為: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這種理解,是把君、臣、父、子這四種身份獨立來說的,孔子所表達的意思就成為敘述這四種身份各自如何做而已。我們從《論語》中找出敘述君臣關系的章句,有《八佾篇》(19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币馑际?,國君對臣下要依禮而行,那么臣下就會忠于國君。君臣的關系是要求國君先要做好,臣子才能做好,其責任主要在國君。對于相同結構的父子關系表達,《易·家人·彖傳》:“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對于孔子所表達的“君君臣臣”關系,《孟子·離婁篇下》有:“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逼渲兴磉_的是君臣之間做法的因果關系。所以,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應理解為:君要像君,臣就會像臣。父要像父,子就會像子。后人,尤其是宋儒,歪曲了孔子的本意,認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使得淳樸自然的夫子之道,蒙上了政治奴性的意味,成為后世誹謗儒學者詬病的借口。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齊景公是理解了孔老夫子的意思。對當時齊國政壇的重病,孔子開了可以藥到病除的藥方。可惜齊景公并沒有聽孔子的勸告,自然也就應了他自己的回答“君不君,臣不臣”。其實,一個國家禮崩樂壞,政壇腐敗的始作俑者,就是國君。盛世,必須圣君橫空出世;亂世,一定有一個昏君在興妖作怪。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齊景公的回答內(nèi)容,自然就會明白為什么他聽不進孔子的話了。信,的確,確實,這里譯作“果真”。相同的意思比如,《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比?,像、如同。誠如,果真如。得,助動詞。能,能夠。齊景公回答說:“對呀!果真如國君不像國君,大臣也跟著不像大臣。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也跟著不像兒子。即使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從答話中,我們看出這個齊景公真是個“君不君”的活典型。他心里惦記的不是國家大事,而是自己的衣食,這哪里像一個國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