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載圖片
4歲寶寶小雨的媽媽沫沫是個“海歸”,生下寶寶后,她嚴格按照國外育兒書的方法教育孩子,小雨哭鬧,她就把孩子關在廁所里冷靜2分鐘,誰知2分鐘后,孩子哭得更厲害。沫沫不禁納悶,“是中國孩子不適合外國方法,還是我的用法不對呢?”
關于“冷靜法”,有不少媽媽試用過后有疑惑,比如雖然孩子暫時不哭鬧,但錯誤照犯,甚至會挑戰(zhàn)父母。家庭冷靜法該如何操作?冷靜是單純的不理孩子嗎?聽聽心理學家怎么說。
冷靜不是隔離
孩子能否明白冷靜的意義
“每次用小黑屋,我心里都很糾結(jié)?!蹦f,“我希望讓孩子從狂躁的狀態(tài)中冷靜下來,再跟他講道理??尚∮攴路鸩焕斫馕业淖龇ǎ恢笨?,一直哭?!?/p>
在國家二級心理師張秋看來,很多家長在使用冷靜法時,簡單地把冷靜與隔離等同起來。孩子錯了,就把他推進一個房間,關上門,任其哭喊。這種做法會導致兩種后果:第一,孩子喊累了,暫時不鬧了,但他不理解父母的做法,無形中會影響親密關系。第二種后果,孩子因為恐懼,哭鬧不休,冷靜療法宣告失敗。
“我希望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里,以及記住教訓,以后不再犯。”沫沫說,“但孩子好像理解不到我的意思?!?/p>
張秋表示,雖然在學理上承認學齡前兒童在發(fā)現(xiàn)他人行為背后的動機和原因上,逐漸變得有洞察力,開始理解他人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但這并不代表兒童能夠理解和接受成年人的處事邏輯。有時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并不認為這是錯的。所以,當他們做錯事被成人拒絕后,就會迷惑,而有限的表達能力讓兒童只能通過哭鬧表示抗拒。所以,即使把孩子扔進小黑屋,他明白是因為做錯事,但孩子依然不明白,自己為什么錯。
別當壞人 父母不是懲罰者
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最重要的角色不是懲罰者,而是解惑者、引導者。在哭鬧聲中,父母需要放棄對孩子“冷靜聽話”的這些不切實際的期望,而是把每一次犯錯當作一個學習的機會,教孩子如何面對錯誤?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就事論事解決問題?
在張秋看來,如果孩子情緒失控,最好的冷靜法是陪伴,給他們一個擁抱,或者靜靜地坐下陪著,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接納。
只需三步 安撫過后再溝通
張秋為大家推薦了一套幫助家長安撫孩子的方法:安撫情緒——陪伴接納——溝通合作。
有時候,面對孩子的哭鬧,家長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此時,要及時轉(zhuǎn)移怒氣,把關注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自我感受上。比如,用“我要處理好這件事”取代“我的心情很糟糕”;用“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么”取代“我還不信治不了你”。記得深呼吸,或者用涼水洗臉,如果條件允許,而你又比較喜歡獨處,那么可以說:“媽媽/爸爸現(xiàn)在需要去冷靜一下,暫時不要打擾我?!?/p>
在陪伴接納階段,可以不接納孩子的行為,但需要接納他的情緒。當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心情好一些時,才能做得更好。此時,家長可以說:“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生氣,我理解你……”或者“坐在媽媽懷里,會不會感覺好一些”等等。
溝通時,要在孩子的情緒徹底平復后進行,對于學前兒童,講道理不要長篇大論,不要貼標簽,簡單、明確、清晰最好。比如讓孩子換位思考,或者強調(diào)規(guī)則,或者告訴他們,家長希望他怎么做等等。(沈陽晚報、沈陽網(wǎng)記者 魏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