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胡伴奏的“花”、“單”字問題
花字與單字,在京胡過門里如何用,京劇音樂里并沒有規(guī)定,完全是根據(jù)操琴者自己掌握?!盎ㄗ帧迸c“單字”兩者比較起來,各有所長,不過單字過門拉好是很不容易的。音單就必須要拉得扎實、準確、亮堂,俗稱“有味兒”。這就必須要有高超的指法、弓法技巧才成。過去梅雨田先生、孫佐臣先生他們的過門很少帶花字,然而他們拉的琴卻人人愛聽,膾炙人口,正說明他們京胡演奏的功夫深、技巧高。
花字過門就是旋律性特強的過門,在京胡指法上都是快速度的運動,效果是很華麗,音象珠滾玉盤、活潑流暢。不過有時從中難聽出味兒來,這一點是不如單字過門。但它的華麗活潑又是單字過門所不能及。因此花字過門也需要指法上的技巧純熟方可。
到底如何用法?我以為單字過門里略帶點花字為最好,這樣可以使節(jié)奏有變化,整個過門也不會有單調(diào)平板的感覺。其次,當演員的情緒或場面上需要造氣氛的時候,可以用花過門來豐富演員的情緒。如果這種場面用單字,就不如花字好了。
二、京胡伴奏中“老生”和“青衣”的區(qū)別
未談之前,先談談西皮、二黃兩種調(diào)門的弓法。因為它們各有其代表的感情,因而也就需要用不同的弓法。西皮適宜表現(xiàn)人物的激昂喜悅;二黃則沉郁悲涼(這僅是一般概念,不能作為定論)。據(jù)此,西皮的用弓要緊而強,多用一弓一字的弓,這樣會顯得有力;二黃的用弓要平和穩(wěn)健,音出來要扎實,可用一弓兩字的長弓,顯得莊重。反二黃的拉法基本與二黃相似。
談到托腔,我以為主要的一點,就是要與演員的“氣口”頓挫相投,進而能起著烘云托月的作用,方能算妙。過去常以琴音脆亮為佳,但這樣往往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由于過分的響亮而淹沒了演員的唱腔,變成了喧賓奪主。好的京胡應該跟隨唱腔的情緒,需強則強,該弱則弱,緊緊的包著唱腔,順暢、和諧地發(fā)展。
托腔中最好少添花字,多添了會搞亂演員的情緒。腔兒太空的地方,可以補上,然而不能補的太滿,要讓它露出板頭來。假如演員對板頭摸不著,就會有無處張口的困難。
下面談談老生唱腔的托法。一般說,托老生是隨腔的。仔細的研究一下,并不盡然。從梅雨田老先生說的一句話去想,也是如此。梅老曾說:“拉老生戲,如果完全是隨腔,那不變成三弦拉戲了嗎?”這句話也說明了托老生唱腔并不完全是隨腔。確實也是如此。早年在托老生的快板時,是有著和弦的因素存在著,除去快板,在一板三眼里也常出現(xiàn)唱腔單,而伴奏用花字,這也就形成了和弦的關系。因此說托老生唱腔時,倘遇簡潔的唱腔就可用繁密的花字去伴奏,盡是隨腔伴奏就單調(diào)了??墒沁@些地方是從無規(guī)定的,要靠琴師自己掌握,這是伴奏老生唱腔應注意的地方。
說起伴奏青衣,我想從青衣演員學梅派談起。
曾有些演員說:“我學梅派,在吐字、行腔上,下了很大功夫,可就是不像”。首先,我認為梅先生的唱、做技巧,是經(jīng)過幾十年的不斷努力,要想三年五載短時間達到他的水平,是不切實際的。除此之外,就是伴奏問題了。京劇的唱腔和伴奏,猶如魚水的關系,魚離水不能生存,唱腔是不能脫離伴奏的。托青衣,最重要的是不能忽視了“小墊頭”,悠長的青衣唱腔里,如果缺了“小墊頭”,或“小墊頭”托得不合適,那會顯得很不協(xié)調(diào)。所謂京胡與唱腔“針齊相投”,大多是指的“小墊頭”要托得到扣而言。從技巧上看,“小墊頭”也是不容易拉?!靶|頭”占的板位,有的半眼或半板或一眼的都有,多屬于快速、連弓、快字。但無論怎樣快,決不能超出原板位,音還要干凈準確,這就需要非常強的節(jié)奏觀念了。其次便是弓法和指法技巧要純熟,稍有快慢,唱腔會因之而亂套,它比一個長過門難。長過門在進行中稍有走板時,可以彌補上。夾雜在唱腔中的“小墊頭”,錯半眼就會影響整個唱腔。這是應值得十分注意的一件事。
其次便是京胡與二胡如何伴奏的問題。我跟梅先生操琴時,我與王少卿先生“二胡”決不是兩把琴從頭到尾的齊奏伴隨唱腔的。一般的是京胡多隨腔進行,而二胡在某些地方加強旋律性,類似一種合奏形式,使得伴奏疏密勻稱、不呆板。這樣伴奏,最應注意的是,唱腔不能受二胡的花字影響把“墊頭”當成唱腔唱出來,應該各有其獨立性。這樣配合在一起,就比較好聽。這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點。
三、京胡伴奏中的“抓腔”問題
京劇是相當完整的一種戲劇藝術,表演、音樂有它的格局。比如各種不同的臺步、喜怒哀樂各種感情的固定的表演身段,都形成了一種程式。然而這些程式并不是凝固的,在這些程式里面的一些細致的表演活動又是千變?nèi)f化,有人稱謂“有規(guī)律的自由運用”,這是很恰當?shù)摹?br> 一出戲,一個演員演三次,三次都會不同樣。唱腔也如此,同是原版,各人唱法就不同。盡管各有不同,然而總的規(guī)律是非常嚴的。拿唱腔來說,上句下句的起落音及板眼,是絲毫不走樣的。由此京胡便產(chǎn)生了一種特有的技巧,就是“抓腔”。這一點是京劇文場非常講究的技術。因為唱腔經(jīng)常變動是無法記譜的,因此是文場也就必須練“抓腔”,特別是老生腔。
為什么唱腔還能“抓”呢?就是它有一定的程式規(guī)律。
這種細微的千變?nèi)f化的地方,演員的演技好壞、唱工的優(yōu)劣,也都在這兒能區(qū)別開來。比如同樣的一個“起霸”,某人就有氣派,某人就很難看。唱腔也是如此,有人的唱腔得到滿堂喝彩聲,有人的唱腔就平淡無味。
我們過去做琴師,“抓腔”就得要好,因為從來也不排戲,我在跟梅先生操琴時,配角的唱腔就全憑“抓腔”。“抓腔”不能領會成亂碰,要在各種唱腔里從中找出規(guī)律來,加以分析和研究。比方說一個西皮原板,大致共有多少腔兒,一般的是怎樣變化的,第一句起音是“上”(1)字,那么落音就一定在“工”(3)字上等等。諸如此類的學習是不可少的。經(jīng)過一番努力以后,就能在伴奏唱腔時,只要聽到演員唱腔的兩個音以后,便能斷定腔兒的發(fā)展趨勢了。
我過去練“抓腔”,有兩點方法:
(1)多記腔兒,只要是新的、自己生疏的都要記。做到廣泛的吸收。
(2)平時要勤勞,多幫演員調(diào)嗓,從中積累唱腔。腹內(nèi)要像一個雜貨店,五花八門,什么腔兒都掌握。再就是在技巧上要鍛煉三快:耳快、心快、手快,能跟演員的唱腔隨機應變。這也是在幫人調(diào)嗓中的主要的一種鍛煉。
總之,京劇的琴師,根據(jù)京劇唱腔的特點,是不能不練“抓腔”的。
琴師是演員的重要助手
戲曲界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唱不了《八仙慶壽》。意思是說,無論是主角、配角以及文武場直到旗、鑼、傘、報,他們雖有主次之分,但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演員唱起來沒有胡琴伴奏,身段動作沒有鑼鼓,演不好人物。反之,胡琴伴奏和鑼鼓點離開了演員的唱腔與身段動作,就如同失去文字內(nèi)容的標點符號,令人不解其意。在舊社會,我們戲班里具有非常明確的集體主義思想的人,是沒有的;但是在工作中體會到要相互協(xié)作方能演好戲的人是有的。比如譚鑫培先生曾經(jīng)說過:“琴師與鼓師是演員的左膀右臂。”這種認識,今天看來不足為奇,然而在五、六十年前確是可貴的。現(xiàn)在就我膚淺的認識來談談琴師應如何與演員在藝術上合作。
戲曲藝術是以演員為主的,琴師、鼓師是音樂伴奏人員。比如說,琴師必須要根據(jù)舞臺上特定內(nèi)容來演奏曲牌,伴奏唱腔是為了進一步深化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此等等。決不可能說,唱腔是為了陪伴過門音樂的。基于這些,琴師必須要以演員的唱腔情緒為準來處理自己伴奏。既然大家都受過嚴格的藝術教育,都有準譜;為什么要強調(diào)遵循演員哩?問題是戲曲藝術雖具有嚴格的程式,但運用起來卻是靈活的,因為演戲不是去堆程式套子,畢竟是要演人,根據(jù)不同人物,必須靈活運用。拿唱腔來說,它就是有法度,而無定譜,得靠唱者自運神妙。有時一個戲已看過不下數(shù)十次,但人們還愛看,其原因常是觀眾要從每一個演員的不同表演中品品神氣,在不同的唱腔中嚼嚼味兒。一個演員的唱腔,有神有情,聽之覺得又熟悉又新穎,就能博得觀眾的彩聲;倘若刻板的唱死腔,觀眾就會不滿意。琴師要遵循演員,其道理就在于此。為了使演唱能更深一層地激動人心,還要經(jīng)常與演員共同想辦法,出注意。在商討中,還要看到這一點:一個演員的藝術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必然是如饑似渴的多方面吸收滋養(yǎng)來豐富他的藝術表現(xiàn)力,這樣也必然會有時對了,有時又不對,琴師非但不能袖手旁觀,并且還要耐心地、不斷地與他磋討研究。這正是為了伴奏與唱腔對路,從而使兩者能凝成一體。等他到了“玩藝兒找個人”的時候,也可以說是一個藝術流派初具雛形的時候,這時藝術走向精純,向深與細里發(fā)展,逐漸就會摸出自己的唱腔特色,由于演唱有了特色,從而使伴奏也建立了自己的特點。按我的體會,一個琴師的伴奏特色,與演員的唱腔風格是不能分的。
關于遵循演員這個問題,決不能刻板地去理解。比如有人認為既是以演員的唱腔為準,那么胡琴就是亦步亦趨地死板地隨著唱走。雖然戲由伴奏隨腔時多,但那只是手法的一種,把它看成是唯一的,就錯了。伴奏對唱腔來說,主要是起著輝映作用的,根據(jù)唱腔的情緒,時而能使其明枝亮葉,時而又使其深情內(nèi)藏,時而同,時而異,所謂襯、托、墊、兜,這些決不是死板隨唱所能辦得到的事;我認為既是遵循他,又不完全遵循他不遵循他正是為了更好的遵循他。拿胡琴演奏技巧的“六要”來看:一、包腔要緊,二、裹腔要圓,三、引唱要巧,四、墊字要俏,五、渡長腔要穩(wěn),六、送短腔要明。這“六要”,是以演員唱腔而定的,但是為了要緊、圓、巧等,就要發(fā)揮胡琴自己的伴奏功能,就不能一味地隨他,這個不遵循他也正是為了更好的遵循他。
做一個琴師要能通兩面:一面要通解劇中人的思想感情,另一面就是要通解創(chuàng)造人物的演員本人和他的心理。戲是人做的,演戲的演員,各有巧妙不同,比如有的喜歡唱得干凈,有的卻喜歡唱得宛轉(zhuǎn),必須要根據(jù)他們的唱腔去運用過門,使伴奏與唱腔取得協(xié)調(diào)一致,又能突出他的味兒。這樣聽者也悅耳,演員也唱得舒坦,戲也能演好。如果演員喜簡練,琴師卻偏要死氣白力地加花點,只為露露自己的技巧,弄得演員在臺上心情沉重,私下里啼笑皆非,心里老是結(jié)著一個大疙瘩,這樣就很難演好劇中人物??傊賻熞寡輪T感到是他不可少的幫手,決不能成為他的包袱。當然演員固執(zhí)自己的毛病,偏要琴師順從他,那也是不對的。
琴師還要做到是演員嗓子的晴雨表。嗓子不比胡琴,胡琴定弦過高,頂多折弦,嗓子過分吃力,就能唱壞。琴師必須要保護演員的嗓子,對演員嗓音的最高度、音域的廣度、最美的聲區(qū)等等,都要很清楚。除此而外,還要注意臨時變化。俗話說;“嗓子是風火衙門?!敝鴽鍪軣?,都會有變化,定位時就得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有時還要有意識地鍛煉他的嗓子,比如該抻高時要抻高(不能抻高時可決不能勉強)。我給梅蘭芳先生操琴時,調(diào)門的高低,他從不過問,統(tǒng)由我定,見他嗓子好的時候,我能有意地抻他的嗓子,因為嗓子像牛筋,不抻即回;在他感覺不痛快時,我就給他低一點調(diào)門。談到這里,使我想起一件事:金少山先生素以嗓音洪亮、音高、雄厚、唱腔有味享名,又什么到他后期調(diào)門竟低了哩?就是因為琴師沒有能起到幫手的作用。不知在什么時候,金先生覺得自己嗓子不痛快,就讓琴師把調(diào)門降低,他為人是較為疏懶的,自此以后就不能恢復原調(diào)了。有一次我聽到他唱腔中有“冒嚎”的地方,很驚訝,忙對他的琴師銳:“金先生的調(diào)門定低了,抻抻他就不會‘冒嚎’了?!爱敃r我這樣說是有根據(jù)的,京劇演員在唱當中“冒嚎”,有兩種原因:一是調(diào)門壓著嗓子,猶如一杯水,杯的容量小而水多了,就會往外溢;另一個是倒倉期間,容易“冒嚎”,這就說明嗓子有恢復原高度的可能性。可惜當時這位琴師不敢提出來,而金先生自以為“冒嚎”是調(diào)高的緣故,就一個勁兒降低調(diào)門,結(jié)果以后再也上不去了。當然我們不能責怪這位琴師,在舊社會琴師是“幫角的”的,自己名望不高,不敢向名演員提出看法,是可以理解的。我想如果在今天,決不至于如此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