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中最高溫、最難熬的三伏天即將到來。
雖然要又悶又熱長達40余天,但若是這夏季獨有的「高溫」被用對了,卻能成為我們調理身體、提升抵抗力的一個得天獨厚的好條件。
尤其是對于體質虛寒的人來說,三伏天更是的一年一次改善虛寒體質難得的好時機。
日常生活中,體質虛寒的人常表現(xiàn)出以下癥狀:
平時吹空調多了,感覺毛孔都在冒寒氣,肩膀疼、肩背肌肉板結,腰酸腰冷、膝關節(jié)發(fā)涼;
脾胃虛寒,胃疼胃脹、喜歡喝熱水,吃涼的東西就拉肚子;
動一下就感覺疲勞乏力,小肚子和大腿上贅肉多;
女性手腳冰冷、小肚子發(fā)涼,宮寒痛經;男性腰膝酸軟,無精打采。
如果你恰好也有以上這些問題,可要好好把握即將來臨的三伏天,利用三伏的「熱」,來融化身體里的「寒」,將藏在身體深層的寒氣趕走!
三伏,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期
我們常說「熱在三伏」,這段時間,天地陽氣最盛,人體陽氣最旺,天人相應,同氣相求,人體能夠最大限度地吸收天地陽氣。
若抓住這個時機,通過泡腳、艾灸等對的方式,「請陽入內、排寒祛濕」,能夠很好地改善虛寒體質、預防秋冬疾病,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對于肺部寒癥效果更佳,因伏日是庚日,庚日五行屬金,與肺相配。
具體到2020年的「三伏天」來說,7月16日至7月25日為「初伏」,7月26日至8月14日為「中伏」,8月15日至8月24日為「末伏」,共計40天。
即使今年閏中伏(兩個中伏),滿打滿算,三伏天也只有四十天。要最大效率地利用好三伏天,改善體質,三伏天養(yǎng)生計劃可以安排起來了!
以熱治寒,拔除身體里的隱秘老寒氣
? 吃姜
姜,大家都很熟悉,可以說是我們生活中驅除寒濕最常用的食材,民間甚至有「早上吃姜,勝過參湯」的說法。
每天早上切三到五片生姜(切得薄一點,太厚會很辣),放在碗內,用熱水燙一下,然后在嘴里慢慢咀嚼,也可以配著紅棗水一起服。
這是因為姜能通陽,升陽,溫中助陽,紅棗能夠補養(yǎng)氣血,生陰血,陽氣和陰血互相配合,才能達到陰陽平和的狀態(tài)。
如果只是盲目拔長陽氣,不顧陰血,忽略陰陽互根互用的關系,將適得其反。
也可以自制醋泡仔姜,醋有酸澀收斂氣血的作用,吻合了三伏天要伏的特點;姜辛散不藏,又能助陽,兩者搭配不會過分辛散,也不會過分收斂,還能助陽化氣。出汗多,陰液不足的可以加點冰糖水。
? 泡腳
雙腳是我們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存在著與各臟腑相對應的反射區(qū),經常泡腳,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現(xiàn)在天氣熱,很多人都不愿意泡腳,但泡腳是非常非常好的,羅大倫先生也認為:「對于中下焦的問題,多用泡腳的方法。因為人的肝、脾、腎等經皆起于下焦,用泡腳的方法,藥物可以直接進入經絡?!?/p>
對于長期手腳冰涼的人,最好能在三伏天這段時間每天晚上用40℃左右的艾葉煮熱水泡腳15~20分鐘,水最好超過腳踝到達小腿(以按摩到三陰交穴),有散寒除濕、引火下行的效果。
如果吹空調著涼,有感冒的前兆,可以煮生姜水泡腳,可以驅寒溫陽,以微微出汗為宜,忌大汗淋漓。
泡腳的同時最好搭配腳部按摩,比如在腳心(涌泉穴)、腳趾、腳跟(昆侖穴)處細心找找有沒有痛點,每個痛點處按揉3~5分鐘,效果會更好。
? 艾灸
艾灸是中醫(yī)三大療法之一。古人認為,艾灸可以透諸經而治百病。《扁鵲心書》就有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也就是說,很多針藥無法治愈的疾病,可以用艾灸。
中醫(yī)認為,三伏艾灸,是集「天之陽、地之陽(艾)、人之陽」三重合力,可固本扶正,祛除體內寒濕,打通瘀阻經絡,改善寒濕體質。
三伏天陽氣聚集在體表,但五臟空虛,陰邪易伏在體內,潛藏在心肺、脾胃、關節(jié)等處,待陽氣退去,特別是冬季時,很易發(fā)病。而艾灸可溫養(yǎng)五臟,充盈體內陽氣,調和陰陽,達到預防疾病、冬病夏治的效果。
體質虛寒者艾灸穴位參考:
平時經常吹空調,有肩頸酸痛、背部肌肉僵硬板結,肩背厚贅肉多的,可以艾灸大椎穴,有很好的通陽解表、排出陳寒的作用。
▲大椎穴
脾胃虛寒的喜歡喝熱水,吃涼的東西就拉肚子,濕氣重會出現(xiàn)大便有拉不干凈感、粘廁所難沖洗,可以艾灸足三里穴,有很好的溫中散寒、健脾暖胃的作用。
▲神闕穴
腎寒明顯,出現(xiàn)腰酸腰冷、手腳冰涼、夜尿多,女性宮寒痛經,可以艾灸腎俞穴,有很好的補腎氣、排腎寒的作用。
▲腎俞穴
肺寒咳嗽,日久不愈,晨起咳白色泡沫痰,喜歡喝熱水的,可以艾灸肺俞穴,有溫肺散寒的作用。
▲肺俞穴
但是,艾灸雖好,卻難在操作,最近身邊就先后有朋友反應不小心灸出了水泡,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正常還是不良反應?該繼續(xù)灸還是放棄呢?灸出了水泡日常該如何護理?
此外,三伏天艾灸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如何取穴。要調理的病癥不同,艾灸的穴位自然也是不同的,取穴是否準確,同時也直接關系著艾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