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zhuǎn)自 WechatMoments(ID:WechatMoments),原標題《我們做了六組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所有人都失控了》。
公元 2017 年 3 月某一天深夜,「微信實驗室」研究員 W 在他運營的公眾號上發(fā)現(xiàn)這么一條留言。
幾個月前,微信團隊有一幫空虛佬,突發(fā)奇想拍了一部名叫「微信實驗室」的視頻。他們找來 6 個身份不同的人,讓這些人關(guān)閉微信 12 小時,看看會發(fā)生什么神奇的事情。 這 6 個實驗就是下面這幾個了。
結(jié)果是神奇的事情沒有發(fā)生,倒是像開頭的留言那樣,收集到小伙伴們很多有趣的反饋?!肝⑿艑嶒炇摇挂运毺氐姆绞揭鹆巳藗儗ι缃痪W(wǎng)絡(luò)的反思。
作為一款無處不在的公眾應(yīng)用,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微信。然而,日益聒噪的朋友圈,魚龍混雜的群聊天,不斷跳閃的小紅點,焦慮感、壓抑感、厭倦感像一條條信息一樣堆疊,讓很多人起了“逃離”的想法。來看看過去一周小伙伴留下的評論:
@ L.Rue
和只見過一面的男友異地戀,剛剛一個月,真的除了手機微信剩下的我們什么都不是,太快了,太累了。
@ 蘇三啊
工作群更痛苦,我基本就是 mute 掉群組的,但工作群不得不看,不得不無時無刻去關(guān)注,24 小時都脫離不了上班科技的狀態(tài)。工作還是用 email 比較好。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你和好友聚餐,稍不留神就無意識地解鎖手機、點開朋友圈,就好像聚會是以吃飯為名,聚在一起玩手機;
你加了幾百個微信群美其名曰“拓展人脈”,好不容易加上了一個前輩,一點進別人的頭像卻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對你屏蔽了朋友圈;
你把每個新加的好友都分組得井井有條,費盡心思,試圖在不同人群面前呈現(xiàn)出最完美的那個自己;
……
真的,我這就把微信關(guān)掉。
可是,我們真的可以離開微信嗎?吹水群不再瞎嚷嚷,工作信息不再無孔不入,三姑六婆不再用雞湯和相親來騷擾你了,你就這么安安靜靜地呆著就好了。
@ LaLaLa
我也試過關(guān)閉微信幾天;刪掉列表好友剩下40個左右,我覺得特別舒服?;蛟S是喜歡活在自己的小世界吧。
然而也有小伙伴表示離開不能:
@ 希子
真的沒辦法做到退出微信 12 小時,我曾經(jīng)想,但是做不到。
想必只要使用微信,這樣的矛盾和分歧就會一直伴隨我們。究竟,那些離不開微信的人,真正離不開的又是什么呢?而那些嚷嚷著要逃離微信的人,真正想要逃離的是什么?
每個人都是一顆孤單星球,遠遠望去他們好像都聚集在一起,但事實上每個星球之間都相距著幾千萬光年。
沒有一種動物像人類一樣生來就帶著如何強烈的孤獨感,以及對歸屬群體的需求。正如饑餓感會刺激人們?nèi)ふ沂澄镆粯樱聠胃械某霈F(xiàn)會增加人們對社交的渴望。
對我們的祖先來說,與他人的隔絕往往意味著死亡的到來。群體生活讓祖先們獲得了生存優(yōu)勢,也要讓歸屬感成為了我們基本的心理需求。
對孤獨感的恐懼,對歸屬感的渴望,使得人類不斷地發(fā)明不同的科技,以不同的方式去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
微信的設(shè)計初衷想必源于此。
在微信的啟動頁面上,一個小人兒,在另一個星球上孤獨地望著地球。這個時候只有溝通才能撫慰他內(nèi)心的孤獨了吧。于是微信出現(xiàn)了,帶著簡單而又洞察人性的目的,正如張小龍的獨白:
「這么多年了,我還在做通訊工具。這讓我相信一個宿命,每一個不善溝通的孩子都有強大的幫助別人溝通的內(nèi)在力量?!?/p>
其實微信不僅幫助了每一個不善溝通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它跨越了時間和空間滿足了人們的歸屬感。
腦洞一下,如果羅密歐和朱麗葉生活在有微信和 iPhone 的時代,他們的愛情和命運,也許會是不一樣的結(jié)局:有了微信,他們可以每時每刻在一起膩歪,朋友圈設(shè)置一下對方可見,睡前一次視頻通話,醒來一個早安表情,于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只要爸媽不沒收他們的手機(我這就去告訴他們爸媽)。
如果說羅密歐與朱麗葉微信戀愛的故事是外界限制下不得已的選擇,那么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分離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常態(tài)。畢業(yè)晚會也許是同學(xué)聚會人數(shù)最全的一次,即使在同一個城市,大家也是花更多時間在工作和上班的路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移居他鄉(xiāng)。
電話、微信更加成為彌補不在身邊的空缺的方法。分離兩地的人可以隨時隨地地即時分享自己的感受,這讓人們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直接和生動。
@ Eva Huang
爸媽有了微信,會給我發(fā)家里的圖片,我會覺得很溫馨,對于一個在外孤身一人的女孩子,微信幫助了我更好和父母溝通,更能陪伴多點他們。
@ 龔尼瑪
跟一個女生高中畢業(yè)后就一直沒聯(lián)系,直到大四那年在國外因為她發(fā)錯一條微信而重新搭上線,一直用微信聊到回國。之前有擔(dān)心過四年沒見面回國后沒法和對方相處,但現(xiàn)在她是我女朋友。
可以說,微信,改變了我們和他人連接的方式,促進著我們和最關(guān)心的人交流。那些說離不開微信的人,想必都是這個分離的時代下害怕孤獨的人,他們離不開的,其實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羈絆。
「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p>
每次科技的革新都不可避免地引發(fā)爭議。對于微信來說,同樣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他們覺得微信在腐蝕著人們之間真摯的情感,讓人們更加虛無和孤獨。
也許羅密歐與朱麗葉微信戀愛的故事(又來)會是不那么完美的結(jié)局——
哪怕睡在一起,也是各自刷手機。明明就在身邊,卻仿佛是兩個世界。焦慮的同時,也陷入尷尬的境地。
細細想來,微信上的自己距離真實的自己,這些年漸行漸遠。翻翻文章開頭小伙伴們的吐槽,你可能會有更多感觸。我們?nèi)找媸炀毜乩蒙缃痪W(wǎng)絡(luò)在偽裝自己、討好別人、積攢「資源」,對現(xiàn)實中的自己卻視而不見。
@ 樂樂
好想說一句,沒有微信你還會愛我嗎?每次聊天感覺只是盯著頭像和自己想象中的人聊天,一見面就會覺得哎呀,原來根本不一樣。
當我們在面對面交往的時候,其實也為自己預(yù)設(shè)了一個安全的距離,刻意的穿著、準備好談資、注意禮儀和說話方式,構(gòu)成了我們在交往過程中的自我角色形象。這就是社會學(xué)家 Erving Goffman 提出的「戲劇理論」,它的核心就是:人生就像一場戲劇,而社會則是舞臺。
如果說面對面的溝通還能讓人有個緩沖的距離,那么在微信上我們幾乎 24 小時每天都處于舞臺的前臺,沒有喘息的余地。
晚上出去跑個步想發(fā)個圈曬一下,會不會被別人認為是健身婊?
想給老板分享的文章點個贊,同事會不會覺得我在拍馬屁?
轉(zhuǎn)發(fā)個小黃圖發(fā)錯地兒到同學(xué)群,這也是蜜汁尷尬……
費盡心思,筋疲力盡。
孤單的孩子找到了緊密交往的新方式,但「過度的連接」卻讓我們感到手足無措。從線下到線上,從現(xiàn)實到虛擬,失去控制的正是我們的“自我”。當我們的生活幾乎全部處在「在線」的狀態(tài),卻失去了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
那些說想要逃離微信的人,想必是要逃離演員的前臺,不讓虛擬的世界去取代真實的自我。
也許我們懷念的,并不是那些科技不發(fā)達的慢生活和舊時光,而是人和人之間真摯而豐盈的接觸。
科技與人性之間不一定要站在對立的兩面。微信正在思考的問題是適可而止,回到連接的初衷。
社會心理學(xué)家 John Cacioppo 說:「和其他任何一種工具一樣,社交媒體的好壞由你如何使用它而決定。如果你通過線上交流來增進線下的感情和人際交流,例如用 Facebook 來籌劃一場朋友間的小聚,那么它能幫你積攢更多的社交資本,也會讓你離孤獨更遠;但如果你因為活躍于社交媒體而忽視了朋友間的聚會,那只能讓你更孤獨?!?/p>
一個擁抱的表情是不等同于一個真正的擁抱的。微信不能取代面對面的交流,選擇微信來維持聯(lián)系也不意味著全然放棄面對面的溝通,兩者其實是互補的關(guān)系。比如電話的出現(xiàn)就增加了人們之間見面的頻率,而網(wǎng)絡(luò)科技的便捷也讓人們省出了時間去陪伴家人。這才是微信真正想做的事情。
離開微信 12 小時僅僅是一個實驗,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他們還是會繼續(xù)使用微信。最后的問題留給你們:
你認為如何使用微信才是科學(xué)的呢?
請在留言區(qū)告訴我。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使用微信的攻略,一定要關(guān)注 WeChatMoments,小編老師會親自教你。
微信實驗室還將繼續(xù)推出第二季,研究好玩有趣的話題,如果你有什么建議的話,歡迎也在留言區(qū)評論,我會親自回復(fù)。
參考資料
騰訊研究所 – 郭雅楠《在一起,孤獨著,從科技與人性看社交媒體人際互動》
愛范兒 – 白鑫然《為何社交網(wǎng)絡(luò)那么多,卻沒辦法消弭孤獨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