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期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時代,大致為17世紀。巴洛克時期音樂是受文藝復興思想的影響,音樂除了對神的歌頌外第一次被用來供人娛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受眾的改變促使了其改變了原本枯燥乏味的說教性,轉而變成了有多個主題的復調音樂,由于這時音樂只在權貴階級傳播,巴洛克音樂又帶上了華麗雍容的色彩。這時的著名作曲家有:巴赫,維瓦爾第,亨德爾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nèi)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xiàn)實生活的氣息。他篤信宗教,是個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樂曲為教會服務,他的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宗教音樂。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處都能聽到巴赫的音樂。其中,許多作品早已被列為藝術院校培養(yǎng)學生的必修教材和國際重大音樂比賽的參賽曲目。巴赫被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甚至被譽為“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是他眾多管弦樂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一組。全曲共6首,每首的樂器組合各不相同。從這組樂曲中我們能體會到巴赫對藝術的感悟能力與杰出的作曲技能。這組樂曲被瓦格納稱為“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跡”。
維瓦爾第是一個異乎尋常的音樂家。他的最大成就在于他把自己對形式的精通運用于協(xié)奏曲的發(fā)展,并把大協(xié)奏曲定型為三樂章形式(快一慢一快);他首創(chuàng)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體裁,對小提琴技巧、配器法以及獨奏協(xié)奏曲形式的發(fā)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維瓦爾第《四季》是一部音樂愛好者們都耳熟能詳?shù)淖髌?,由于它旋律?yōu)美,曲意清新,具有很強烈的形象感與很高難度的技巧性,因此備受小提琴演奏家們的青睞與聽眾們的喜愛。這首作于1725年的小提琴套曲是維瓦爾第生平 523首協(xié)奏曲音樂體裁創(chuàng)作中最偉大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它歷經(jīng)幾個世紀久演不衰,成為了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無比珍貴的音樂遺產(chǎn)。
亨德爾是一位多產(chǎn)的作曲家,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約41部歌劇,5首頌歌,5首加冕贊美歌,37支奏鳴曲,20支管風琴曲,還有許多教廷音樂及音樂小品。他還擔任音樂指揮和藝術總監(jiān),親自參加劇院的管理、技術協(xié)調等事務工作。后來他轉向創(chuàng)作神劇,將聲部的獨立地位用和聲代替。
1743年,《彌賽亞》在倫敦上演,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劇院。當聽到第二部分終曲《哈利路亞大合唱》時,國王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站立起來聽完了全曲,將它稱為“天國的國歌”。現(xiàn)今音樂會演奏此曲時全體觀眾均會起立聆聽,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慣例。
古典主義時期
古典主義時期是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段時期。作為巴洛克向浪漫主義過渡的時期,雖然只有短短的60年,但卻在古典音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時涌現(xiàn)了3個偉大的音樂家:海頓(其一生從巴洛克末期一直到古典中期),莫扎特,貝多芬(他的一生也由古典到浪漫)
海頓(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譯海登、海典、偕丁,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交響樂之父,出生于奧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邊境的風景秀麗的羅勞村。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chuàng)造精神的作曲家。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驚愕交響曲》、《告別交響曲》、《時鐘交響曲》、清唱劇《創(chuàng)世紀》和《皇帝四重奏》、《倫敦交響曲》等。
莫扎特善于把藝術中美好的東西和滲透生活的深刻性結合起來。其作品具有古典樂派的嚴謹,對稱的特點以外,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他的音樂作品主題完整,有著鮮明的輪廓,細小的結構單位之間也有精致的、動機的聯(lián)系。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之一,其大量作品涉及各種體裁,其音樂博采德、奧、意、法諸國精華,風格典雅,感情真摯,朝氣明快。后期的作品,內(nèi)容和形式完美統(tǒng)一。代表作: 歌劇 《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 《魔笛》, 交響樂 《 降E調第39號交響曲》《G小調第40號交響曲》 《C大調第41號交響曲》,協(xié)奏曲 《降B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五號》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浪漫曲。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fā)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圣”和“交響樂之王”。
浪漫主義時期
浪漫主義開始于19世紀初期:人權終于擺脫了神權的束縛,古典音樂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隨著資本主義萌芽,浪漫主義音樂也帶上了頹靡的色彩,這個時期古典音樂發(fā)展到頂峰,平常的群眾也能夠且樂于欣賞古典音樂,這個時期的古典音樂徹底拋棄了神性,教育性,拋棄了在巴洛克時期建立的系統(tǒng)性作曲,拋卻了嚴格的數(shù)學規(guī)范。這個時期的著名作曲家很多,在此列舉一些:貝多芬,舒伯特,舒曼,門德爾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chuàng)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 ,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它作品 。他為不少詩人的作品寫了大量歌曲,如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弗里德里?!は?/span>、海因里?!ずD?/span>、威爾赫姆·穆勒等,把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在一起。
舒伯特的交響曲中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響曲,其中第八交響曲是一部浪漫主義抒情交響曲,因只寫 了兩個樂章而被稱為《未完成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氣勢磅礴,充滿英勇豪邁,被稱為《偉大交響曲》。他的作品還有d小調弦樂四重奏《死神與少女》、鋼琴五重奏《鱒魚》、C大調弦樂五重奏、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樂的瞬間》 、降E大調即興曲、A大調奏鳴曲和配劇音樂《羅莎蒙德》等。
羅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優(yōu)點和弱點。舒曼狂喜的、熱情的精力增加了他音樂的個人特征。他關注高于他內(nèi)在自我和靈感的源泉,無論是霍夫曼還是克拉拉。這種思想幾乎是意識流的,造就了奇跡般的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形式——在此之前,從未有像《狂歡節(jié)》或者《C大調幻想曲》那樣的作品問世。
門德爾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師,古典主義的傳統(tǒng)與浪漫主義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賦予作品以一種詩意的典雅。他善于將美妙的旋律納入正規(guī)的古典曲式,他不僅是一位熱情歌頌自然的詩人,還是一位善于用虛無縹緲畫筆的風景畫家,他的音樂被稱為“描繪性浪漫主義”。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他創(chuàng)作的《芬格爾山洞序曲》《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無詞歌》《意大利交響曲》《蘇格蘭交響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勃拉姆斯, 德國古典主義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義中期作曲家,出身于音樂家庭,又譯白藍士、柏納謨斯。生于漢堡,逝于維也納。他的大部分創(chuàng)作時期是在維也納度過的,是維也納的音樂領袖人物。一些評論家將他與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稱為三B。勃拉姆斯一生雖然只寫了四首交響曲,但仍被稱為是貝多芬以后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其重要作品有:《第一交響曲》(“貝多芬第十交響曲”),兩部鋼琴協(xié)奏曲:《d小調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和《?B大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小提琴協(xié)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f小調鋼琴五重奏》,管弦樂《學院節(jié)慶序曲》,合唱《德意志安魂曲》,《海頓主題變奏曲》,《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和《匈牙利舞曲》。
柴可夫斯基又譯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愴)交響曲,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小提琴協(xié)奏曲、《羅科主題變奏曲》、第一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紀念偉大的藝術家》、交響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意大利隨想曲、弦樂小夜曲以及大量聲樂浪漫曲。
印象主義時期與現(xiàn)代古典時期
印象主義時期:作曲家深入于自我,也逐漸忘我,這個時期使古典音樂再次遠離大眾。代表人物:德彪西。現(xiàn)代古典音樂嚴格意義上來說已經(jīng)離最初的古典音樂太遠了,大家欣賞就好。代表人物:拉赫瑪尼諾夫
德彪西(法語: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人,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熏陶。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chuàng)的法國音樂傳統(tǒng)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chuàng)造出了其別具一格的和聲。其音樂對自他以后的作曲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代表作品有管弦樂《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鋼琴曲《前奏曲》和《練習曲》,而他的創(chuàng)作最高峰則是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俄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1873年4月1日生于俄羅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紀世界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拉氏畢業(yè)于莫斯科音樂學院;他的創(chuàng)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響,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旋律豐富,擅長史詩式壯闊的音樂風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鋼琴協(xié)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畫練習曲,歌劇《阿萊科》、《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第二交響曲、管弦樂“死島”、鐘等。其中《d小調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以其艱深的難度,成為鋼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難”。
以上說的只是古典音樂入門,她是一座瑰寶,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