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無論是在知乎,還是在豆瓣,只要稍微搜一搜和「閱讀」相關的關鍵詞,那「如何閱讀一本書」自會如影隨形地出現(xiàn)。對閱讀感興趣的各位如果還沒有讀過,也應該有道聽途說這本被譽為「讀書人的圣經」的著作。
我花了整整兩天時間讀完以后,發(fā)現(xiàn)本書雖然條理清晰,不過有不少部分過于冗長,文字平鋪直敘,如果不是對閱讀有很深感觸和愛好的人,難免會有地方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我搜了搜,覺得網上的大多數書評以摘錄和綱要為主,但是讀了這些摘錄和綱要,也并不會很好地增進對這本書的理解,最多不過知道了這本書大概在講什么,甚至都很難引起人們繼續(xù)去讀原作的興趣。所以我起了心思下功夫寫下這一篇文章。
本文寫下來,一個是給我自己做參考和復習之用,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些沒有時間、精力或耐心通讀全文的人,想要更加詳細地了解本文的重點,結構和有趣之處,我希望本文能夠篩選出本書的冗余和過時的部分,達到這樣的一種效果:如果你沒有時間讀完原作,在讀完了本文之后,你只需要去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某些特定的你感興趣的章節(jié)去繼續(xù)深入,就能對閱讀你感興趣書籍的技巧達到相當程度的把握。
與其說這本書是一部實用性著作,不如說是一部規(guī)范性質的工具書。這部書花了很多的篇幅在很多我們應該早已經掌握的技巧上,作者的本意應該是想寫出一部可操作的讀書規(guī)范來,而不是想只是告訴讀者們該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這對一般讀者而言,讓本文的實際可讀性變得只有更差,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對所有閱讀方式的所有部分感興趣。文中還有相當的篇幅為不同類型的書來分門別類地指導,讀者們如果對某一個類型的書感興趣,可以單獨去查閱書中的相關章節(jié),所以本書多少也有工具書的功能在內。
大家請記住,「如何閱讀一本書」成書于1940年,大幅再版于1972年,本書的作者們:莫提勒·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是不可能預見到至少40余年后我們的現(xiàn)代閱讀方式和素質的。本文缺乏了一些對現(xiàn)代人們很有用的閱讀技巧,比如說最明顯的:閱讀非紙質著作的技巧。請大家在學習本書教導的方法的過程中,不忘隨機應變,以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最符合現(xiàn)代閱讀習慣和需求的閱讀方式。
最后,如果本文有幫助到你,請盡情分享給你的朋友家人!
【本書重點】
(這個部分是總結概括性部分,是我認為本文中讀者們最應該學到的部分,還是一個簡單的文理框架。篇幅限制,自然不能大書特書,只能就其主干。對某一方面感興趣想要了解更多的人,可以先去查看我下面的閱讀筆記,還不滿足的話,請去閱讀對應的原文。)
「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有著很強的針對性目的:幫助讀者了解應該如何主動地以增強理解力為目的地讀書。
本書中在其二十一個章節(jié)中,幾乎每一個章節(jié)都反復提到「主動」閱讀的重要性。如果你對本文的任何部分都不感興趣,或者讀完了以后兩三天就忘記了所有本書所講的內容,那么我也仍然希望,任何一名讀者都可以在今后閱讀的時候把「主動」二字銘刻在心。本文的所有規(guī)則規(guī)范,都是建立在這二字之上。讀書的過程不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應該好像是哥倫布剛踏上美洲大陸一樣,書中的或隱或顯的財富都要讀者去主動地探索搜尋。閱讀越主動,效果就會越好。
讀書的目的可以簡單劃分為為了獲得資訊,或者增加理解力。如果以為了獲得資訊為目的去閱讀,比如讀書讀報讀一些簡單的小說,并不需要太多深刻的閱讀能力和技巧,所以并不在該書中詳細談論。而為了增加理解力的書籍的作者,是本來某方面水平就比讀者高出一截,所以讀者需要反復精細地閱讀才能夠讀好。
讀者面對一部作品,要先自己在心里提出四個要回答的問題。這四個問題貫穿了所有類型的閱讀始末,無論讀什么樣的書籍,都應該問這些問題(或者這些問題的變種):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
2. 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3. 這本書內容真實嗎?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 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這究竟有什么意義?
本文提出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檢視、分析、主題。其中檢視閱讀應該可以回答上面的問題1和2。分析閱讀應該可以回答上面的所有問題。每后一個層次都是建立在前面所有層次的基礎之上。其中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最為繁復重要,而本文花了最大的篇幅在如何分析閱讀之上。前三個層次:基礎、檢視、分析,層層深入地教會該如何閱讀一本書,而主題閱讀是指導關于一個主題閱讀相關的多部著作。
基礎閱讀指的是閱讀的準備階段,這個階段人們可以識字斷句,從字面上看明白每一句話都在說些什么。我們在中小學就基本上度過了這個階段,不過對于一些文字詰屈聱牙,段落冗長拗口的書籍,我們仍然要回過頭來進行這個階段的閱讀。
檢視閱讀指的是簡單瀏覽書籍并掌握其大意。通過閱讀書頁、序言、目錄和快速瀏覽全文,達到在一定的時間內了解本文在講什么的目的。檢視閱讀用途最廣泛的,就是在根據情況挑選所需要的書籍或書籍章節(jié)的時候了。檢視閱讀完成,我們就應該明白這本書,或這本書的哪些章節(jié)是我們想要閱讀的。第四個閱讀層次:主題閱讀的第一步就是利用檢視閱讀甄選出需要研讀的書籍和部分,由此也可見這個層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分析閱讀是本文著墨最重的部分,作者總結出共三個階段十五條規(guī)則,涵蓋了仔細分析閱讀一本書的所有重要概念,以及閱讀完成后的評論和批判的一般規(guī)則和特別標準。作者提倡由點到面的分析方式,從關鍵字到句式段落到整體架構,來找出作者的主旨、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讀者不妨列出一個大綱來,并且嘗試用自己的話來敘述作者的觀點,以此來確定自己對該作品的了解程度。
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是作者提供的評論作品觀點的規(guī)則。評論者必須要在確實了解了作品的情況下,理性地有理有據地進行評論。如果要負面批評一部作品,要確定批評的內容要建立在:作者的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或分析和理由不完整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能按照這些標準來評判一部作品,無疑能夠讓網絡環(huán)境耳目一新,少去很多紛雜困擾。
分析閱讀之后,作者還簡要地談起了多種書籍的不同閱讀方法,包括:字典、百科全書、想象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傳記、當前事件、文摘、科學、數學、哲學以及社會科學。每一部分的篇幅都不很長,包含了該種類書籍的定義、規(guī)范,閱讀規(guī)則和閱讀的難易點判斷等等。
為了給大家一個用時參考,我們不妨就以「如何閱讀一本書」為例。如果進行檢視閱讀的話,大概耗時,根據詳細程度的不同應該在15分鐘-2小時,也就是說如果我不求理解,只求速度地讀完,應該是用不到兩個小時的。而這次完整的分析閱讀,花費了我大概15-20小時。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來用時的區(qū)別。想當然,這十倍的用時差距讓我可以很深入地理解原文,并舒服地寫下此篇文章。
主題閱讀是本書最后的壓軸。事實上,如果我們要寫一篇引經據典的論文,我們要用到的事實上就是主題閱讀了。再有了一個想要研習的主題以后,我們可以通過圖書館目錄、專家建議、書目索引、主題工具書等等工具來確定下一個我們可能要接觸的書目清單,然后利用檢視閱讀掃蕩過去,判斷出書籍及其章節(jié)的有用無用。在和作者達成用詞用句的共識之后,理清楚問題和議題的界限,并展開分析討論。
在主題閱讀中,分析討論環(huán)節(jié)——這個我們看來是所有步驟中的重中之重,僅僅被放在了五個步驟的最后一步。作者讓這一部分偏安一隅,應該是想要強調:達成共識、理清問題和界定議題的重要性。作者認為,我們主題閱讀的目的不是確定下來我們應該支持哪個主旨或主張,而是應該讓議題的答案立足于順序清楚的討論本身,也就是說,把雙方的理論根據不同議題一個一個有序地陳列出來。我們在實際情況中,進行主題閱讀很可能是為了研究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一個有確切偏向的結論。這種情況下,在進行完成主題閱讀以后,我們還需要結合我們自己的判斷,來確定我們到底要站在哪邊。
最后,我們沒有必要對所有書籍都運用以上這些手段方法。對于一些普通的讀物,我們只需要一覽而過即可??赡苤挥腥f分之一的書籍,才值得我們反復去閱讀,我們會需要用到分析閱讀的能力去肢解重組文字的含義。而當我們有個想法在腦袋里,或者想要就一個主題寫文章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到主題閱讀了。
【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我隨手而為,并不是完全按照書本的順序,而是我后來整理的結構。前半部分可以說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四個閱讀層次;后半部分可以算是所有其他內容,包括如何評論、如何閱讀某一類書籍等等。
這份讀書筆記并不是完全按照書本的順序,而是我后來整理的結構。前半部分可以說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四個閱讀層次;后半部分可以算是所有其他內容,包括如何評論一部作品、如何閱讀某一類書籍等等。我第一次用markdown,有諸多不順手的地方,望大家隨意提提意見,可以暢所欲言。
【句段摘錄】
所有摘錄都是本書中我認為最值得一讀的言語,雖然單獨的摘錄并不能體現(xiàn)作者的完整思想架構,不過卻對了解本文的文風和深刻的內涵大有裨益。
(摘錄的頁碼是根據2014年版商務印出版社的版本)
0008. 太多的咨詢就如同太少的咨詢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換句話說,現(xiàn)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咨詢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會發(fā)生這個現(xiàn)象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所以到的這些媒體,經過太驚心的設計,使得思想形同沒有需要了(雖然只是表象如此)。
0026. 過分強調閱讀的準備階段,過分注重教導孩子初步閱讀的方法,往往意味著其他更高層次的閱讀可能遭到忽視……除非我們在所有的閱讀層次都投下努力,否則我們社會里有關閱讀的整體問題是不可能有效地解決的。
0050. 為了要忘掉這些單一的動作,一開始你必須先分別學會每一個單一的動作……0051. 在到達一個程度時,每個憤慨的動作自然會壓縮、連結起來,變成一個完整的動作。當所有相關動作都能相當自然地做出來時,你就已經養(yǎng)成做這件事的習慣了。
0070. 當你看一個整體造成復雜東西的時候,如果只看出它怎樣呈現(xiàn)一體的面貌,那時還沒有掌握精髓,你還必須要明白它“怎樣呈現(xiàn)多個”的面貌——但不是各自為政,互不相干的“多個”,而是互相融洽合成有機體的“多個”。如何組成的各個部分之間沒有有機的關聯(lián),一定不會形成一個整體。說得嚴格一點,根本不會有整體,只是一個集合體而已。
0111. 閱讀的一部分本質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懷疑是智慧的開始……
0112. 許多人認為他們知道如何閱讀,因為他們能用不用的速度來閱讀。但是他們經常在錯誤的地方暫停,慢慢閱讀。他們會為了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句子而暫停,卻不會為了感到困擾的句子而暫停。
0124. 主動的閱讀不會為了已經了解一本書在說些什么而停頓下來,必須能批評,提出批評,才算是真正完成了這件事。
0132. 人們確實會同意、也會不同意的兩個事實,來自人類復雜的天性。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是人類表達同意的力量源泉。人類的獸性與理性中不完美的部分,則是造成許多不同意的原因。人是情緒與偏見的動物。他們必須用來溝通的語言是不完美的媒介,被情緒遮蓋著,被個人的喜好渲染著,被不恰當的思想穿梭著。不過在人是理性的程度之內,這些理解上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從誤解而產生的不同意見只是外表的,是可以更正的。
0132. ……許多人并不認為爭議是教導與受教的一個過程。他們認為任何事都只是一個觀點問題。我有我的觀點,你也有你的,我們對自己的觀點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就像我們對自己的財產也有同樣的權利。如果溝通是為了增進知識,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的溝通是不會有收獲的。這樣的交談,頂多像是異常各持己見的乒乓球賽,沒有人得分,沒有人贏,每個人都很滿意,因為自己沒有輸——結果,到最后他還是堅持最初的觀點。
0136. ……作者明白地請你接受某個前提假設,你就不該因為也可以接受相反的前提假設就不聽他的請求。如果你的偏見正好在相反的那一邊,而你又不肯承認那就是偏見,你就不能給作者一個公平的機會表達意見了。
0172. 沒有人可以沒有受到感動,卻認真采取實際評論或行動的。
0178. 論說性作品要傳達的是知識——在讀者經驗中曾經有過或沒有過的知識。想象文學實在闡述一個經驗本身——那是讀者只能接著閱讀才能擁有或分享的經驗。我們都是經由感官與想象來體驗事情。我們都是運用判斷與推論,也就是理智,才能理解事情。
0198. 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只要處于孤獨又敏感的狀態(tài),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詩句來。
0227. 一般日常談話的主題不外是關于情緒上的事情或人際關系。其實,如果是兩個不同的人,對于那樣的主題彼此未必能完全溝通。但是不同的兩個人,撇開情緒性的話題,卻可以共同理解與他們無關的第三種事件……
0250. 就算你有自己相反的假設,也不妨看看他的假設會如何導引下去。假裝相信一些其實你并不相信的事,是很好的心智訓練。當你越清楚自己的偏見時,你就越不會誤判別人的偏見了。
0251. 哲學家所提出的問題,比其他任何人所提出的問題都簡單而重要。孩子除外。
0252. 但是你得永遠記住,在有關信仰的文章中,信仰不是一種假設。對有信仰的人來說,那是一種確定的知識,而不是一種實驗性的觀點?!话銇碚f,在面對教義神學的書時,他們(注:即不擁有該信仰的人們)會犯一兩個錯。第一個錯是拒絕接受——即使是暫時的接受——作者首要原則的經文。結果,讀者一直跟這些首要原則掙扎,根本注意不到數的本身。第二個錯是認為,既然整本書的首要原則是教義的,依據這些教義而來的論述,這些教義所支持的推論,以及所導引出來的結論,都必然也都是屬于教義的。
0297.……如果我們沒有內在的生命力量,我們的智力、品德與心靈就會停止成長,當我們停止成長時,也就邁向了死亡。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的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yè)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結語】
現(xiàn)在的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不僅不會去主動閱讀,更有把讀書之人附上「無用」「書呆」「不合群」的標簽敬而遠之的,實乃黑白不分之大謬。秀才遇到兵,歷史上不乏有高階級知識精英被普通人群體打壓的情況,遠至秦皇焚書坑儒,近至幾十年前的十年浩劫,無不讓人扼腕反思。如果人們依附的社會之大流清濁不分,那該社會的精神面貌就永遠不會昂揚,求知欲望就永遠不會得到合理地彰顯。
「如何閱讀一本書」并不能夠幫助人們打開新的道路窗口。它不是一本有趣的書,不能幫助人們培養(yǎng)起閱讀的愛好,不過卻能幫助我們讀書之人理清閱讀的思路,找到適合我們的閱讀方式。僅此一條理由,以閱讀本身的重要性,就足以讓本書繼續(xù)流傳于世了。
文/靈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