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趙立春:響堂山石窟的雕刻藝術

 

藝術之始,雕塑為先。蓋在先民穴居野處之時,必先鑿石為器,以謀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繪事,故雕塑之術,實始于石器時代,藝術之最古者也。因而伴隨原始社會出現(xiàn)的石器、骨器、陶器等生產(chǎn)工具或日用品均可以算作中國最早的雕塑品。

                    ——梁思成·《中國雕塑史》授課提綱

石窟藝術術是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黑格爾所說的宗教往往“利用藝術來使我們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圖像說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宗教與藝術相互滲透又彼此交織而融合一體。在中國古代,我們的先民們創(chuàng)造出了那些頂禮膜拜的佛教造像以及石窟雕塑藝術,以象征和寓意的形象體現(xiàn)出佛教的基本思想。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宗教的外衣逐漸被剝離,藝術的品質再次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這或許是它的魅力所在。著名的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克孜爾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大足石刻等石窟群落(圖0-1、圖0-2、圖0-3),充分表露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蘊,成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建筑、宗教、藝術等領域的文化寶庫。而位于華北地區(qū)的以響堂山石窟為主的河北佛教造像和石窟遺跡,卻鮮為人知(圖0-4)。這些散存在河北大地上的石窟造像在中國佛教藝術和石窟發(fā)展史中,以其獨有的魅力、獨具的特色默默地側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林,這璀璨的雕塑藝術正是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發(fā)展縮影的一個真實體現(xiàn)。

在中國古代,佛教對中國政治、文化的影響實在是太大。無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布衣貧民,對佛的信仰足以到癡迷的程度。佛教屬于外來的文化,有時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往往都是在不經(jīng)意間產(chǎn)生的。當一種外來的宗教文化與中國本土固有的文化接觸時,勢必產(chǎn)生一種超越文化的碰撞。這種碰撞的最終結果往往是宗教的屈服——即宗教的原始形態(tài)和抽象的信仰理念必須逐步適應當?shù)氐氖浪住V挥羞@樣,宗教才能生存和發(fā)展。

佛教文化在中國的滲透與發(fā)展,恐怕連喬達摩·悉達多都始料未及(圖0-5)。他們可能低估了位于東方這片黃土地上黃皮膚黑眼睛的古老的人們,他們也不曾知道,在數(shù)千年的時代更替里,這個被稱為大漢民族的國度幾乎都是接受著少數(shù)外來民族的政權管理,盡管從民族感情上來講,這個民族似乎顯得有些懦弱和屈辱。然而,也正因如此,為漢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架越了必通的橋梁,培植了豐厚的沃土,也構成了漢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大度的性格。佛教及其他外來文化在以后得以發(fā)展無不有賴于此。

中國的石窟藝術是隨著佛教的傳人而發(fā)展起來的。它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是隨著佛教的發(fā)生、發(fā)展而演變的;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時間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末。時北印度恒河中下游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長子喬達摩·悉達多在出游途中看到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貧窮苦難(圖0-6),于是決定出家到深山叢林中修行,尋求解除人世種種苦難的辦法。并最終“降魔成道”(排除一切雜念),成為佛陀或簡稱為佛。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成佛之后,佛及他的弟子開始致力于傳播佛教,建設僧團組織和寺院等。到公元前三世紀中葉,佛教得到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大力推廣,并迅速發(fā)展和普及。到公元一世紀中葉,大月氏人建立了貴霜王朝。這個時期,在希臘羅馬文化影響下,佛像開始出現(xiàn)。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佛教也開始向外國傳播。位于其東側的我國新疆首次接入,其后又通過新疆傳入我國中原地區(qū)。

佛教傳入我國的具體時間,是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遣使十八人到西域求法。據(jù)《后漢書》卷十記載:

初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日月光。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得無是乎?于是,遣使天竺,問其道術,遂于中國而圖其形像焉

又《后漢書·西域傳》第78記:

世傳明帝夢見金人……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于中國圖畫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

關于佛教傳入的具體情況還有不同的說法。其一,關于漢明帝求法的具體年代問題。西晉惠帝時(公元290—300年),有道士王浮偽作的《老子化胡經(jīng)》中說是“七年感夢遣使”,十八年(公元75年)使還(文見《廣弘明集》所載《笑道篇》轉引)?!稄V弘明集》所載的偽作《漢法本內傳》中則記為三年(公元60年)感夢遣使。前后相差四年的時間。此外,各家所言大都不記確切的年代。如隋費長房所撰的《歷代三寶記》中作七年感夢遣使。唐靖邁的《古今譯經(jīng)圖紀》中更是有了新的說法,為三年感夢,七年遣使,十年使還。到了元念常的《佛祖歷代通載》一書中又改作四年感夢,七年使還。其二,關于漢明帝所遣使者的問題。《老子化胡經(jīng)》中認為是張騫等,《出三藏記集》所載《四十二章經(jīng)序》及《弘明集》所收《理惑論》中則說使者是張騫、羽林中郎將(《理惑論》作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而在《法苑珠林》所引南齊王琰的《冥祥記》中,求法的使者則變成了蔡愔。除此之外的其他著作或不記使者名字,或為張騫、秦景,或作蔡愔、秦景,或作秦景、王遵等等。諸說如云,很難統(tǒng)一。其三,關于佛典的傳譯問題。《老子化胡經(jīng)》中說:“寫經(jīng)六十萬五千言”?!端氖陆?jīng)序》及《理惑論》只說明帝遣使者到月氏,寫取佛經(jīng)四十二章,譯事及譯人都沒有說到?!囤は橛洝分兄惶岬綄懼陆?jīng)像。在《出三藏記集·新集經(jīng)論錄》中,提到“于月支國遇沙門攝摩騰,譯寫此經(jīng)(指《四十二章經(jīng)》)”,文中未提及竺法蘭?!陡呱畟鳌分袆t記載說有攝摩騰譯《四十二章經(jīng)》,又說此經(jīng)是竺法蘭所譯。在《魏書·釋老志》中,則把攝摩騰、竺法蘭結合起來,然而只說“得《四十二章》”,也沒有提到譯經(jīng)之事。直到《歷代三寶記》才具體說騰、蘭共譯《四十二章經(jīng)》,這種說法成為后來普遍流傳的版本。這就是關于漢明求法的種種異說。所以現(xiàn)代的佛教史家開始懷疑漢明是不是有求法一事,攝摩騰、竺法蘭是不是確有其人,這個問題至今未有定論,也不在本書討論的范圍,暫且不提。但有一點是形成共識的——佛教這門外來的文化,在這個歷史時期開始在中華大地上扎下根來。依此,佛教造像藝術當隨佛教的傳入而傳來,但此時的佛像遺跡已無蹤可考。

漢晉時期,隨著佛教在新疆地區(qū)的流布,“石窟”這種已在古印度流行的佛教建筑形式,也開始扎根于我國,并首先在古代的龜茲地區(qū)出現(xiàn)。盡管龜茲早期的石窟形式主要承繼了古印度阿旃陀石窟的風格(圖0-7),但在某種意義上,它卻成為中國內陸石窟的源頭。

十六國時期,在我國新疆以東的河西走廊(甘肅中部西部)開始出現(xiàn)石窟造像,主要有安西榆林窟、玉門昌馬、肅南金塔寺、千佛洞、馬蹄寺以及酒泉文殊山石窟等(圖0-8)。因這些石窟地處古代涼州地區(qū),宿白先生在進行了綜合研究后將其稱為“涼州模式”(圖0-9)。涼州模式是中國漢地石窟形成的一個重要階段,它一方面繼承了龜茲的石窟造像模式,一方面將漢民族文化大量地融入到佛教石窟之中。從洞窟形制到造像風格,無不體現(xiàn)出漢民族的藝術文化底蘊,這種藝術行為隨著歷史的變革而逐漸轉化成其他的藝術動態(tài)。此時的佛教發(fā)展也已經(jīng)度過了它的初步引進階段,經(jīng)過吸收和融合,佛教及佛教徒已經(jīng)“創(chuàng)造”和形成了一種比較成熟的適宜中國國情的意識形態(tài)?!安灰绹鳎瑒t法事難立”(《高僧傳·卷五·道安傳》),并提出了“帝即是當今如來”的宗教理念(《魏書·釋老志》)。將佛教附貼于政權和皇權上,而統(tǒng)治階級為了控制和利用佛教勢力,也開始設立僧官——一種由官方任命的佛教管理機構。佛教和皇權相互依附又相互利用著。

此前,隨著漢地佛教的傳入和推廣,響堂山所在的(邯鄲)鄴城地區(qū)開始有了佛教的浸染。這為兩百多年后響堂山石窟的出現(xiàn)奠定了良好的宗教基礎(圖0-10)。

西晉末年,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朽,官僚貴族奢侈無度。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死后,西晉統(tǒng)治集團內部爆發(fā)了歷時十六年(公元290—306年)的“八王之亂”。社會動蕩不安,各種矛盾日益激化,各族人民紛紛掀起了反對西晉王朝的武裝起義?;顒佑诤颖编挸且粠У霓r(nóng)民起義隊伍,就是后來建立后趙政權的石勒。史書記載,石勒在臨水(今河北峰峰礦區(qū)臨水鎮(zhèn))“為人傭耕”,被“游軍所囚”。尋機逃脫后被迫揭竿起義,勢力迅速擴大。晉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率兵進據(jù)襄國(今河北邢臺),并以此定都,建立了后趙政權。石勒死后,石虎又將都城遷至鄴城。

石勒雖目不識丁,但在南征北戰(zhàn)過程中,對佛教篤信不疑,這為河北南部、邯鄲鄴城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石勒對佛教的認識,主要來源于以神異著名的西域和尚佛圖澄(圖0-11)。佛圖澄(公元232—348年),西域人。本姓帛氏(以姓氏論,應是龜茲人)。九歲在烏萇國出家,清真務學,兩度到罽賓(今克什米爾一帶)學法(據(jù)說學的是說一切有部系統(tǒng)的小乘佛教)。西域人都稱他已經(jīng)得道。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他經(jīng)敦煌來到洛陽弘揚佛法,時年已七十九。后又從洛陽來到鄴城繼續(xù)弘法,住在鄴城內中寺,深得石勒、石虎崇拜,石勒、石虎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寺中由佛圖澄撫養(yǎng)。每年的四月八日,石勒都要到寺里去浴佛。

石勒死后,石虎對佛圖澄的敬重甚于石勒,稱佛圖澄為“國之大寶”。佛圖澄“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物,以麻油雜胭脂涂掌,千里外事,皆徹見掌中”。文獻中記載佛圖澄能誦經(jīng)數(shù)十萬言,善解文義。他雖然沒有讀過中國的儒家經(jīng)典,但與儒家學士論辯解疑,卻沒有人能夠使他屈服。佛圖澄知見超群、學識淵博并熱忱講導,天竺、康居名僧佛調、須菩提等不遠數(shù)萬里,跋山涉水,甚至冒著危險,穿越流沙之地,來拜他為師,學習佛法。中國的著名高僧如釋道安、竺法雅等,也跋涉山川來聽他講說佛理?!陡呱畟鳌氛f,佛圖澄門下受業(yè)追隨的僧人常有數(shù)百,前后門徒幾及一萬。教學盛況可見。后經(jīng)石勒大將郭黑略介紹佛圖澄會見石勒,以“行軍吉兇”等神術深得石勒、石虎的信服,被尊為“大和尚”。

唐代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法苑珠林》記載,晉建武年正月至六月,久旱不雨。石虎派遣太子到臨漳西釜口(即今滏口。峰峰礦區(qū)黑龍洞)祈雨(圖0-12),很長時間沒有求下雨來。石虎又令佛圖澄親自去滏口祈雨,瞬間“有白龍二頭降于祠所,其日大雨,方數(shù)千里,其年大收”。(《高僧傳》卷九《佛圖澄傳》、《太平廣記》第八十八“異僧”有記;另外在《太平御覽》卷64“滏水”記載,“《浮圖澄別傳》曰:石虎時,自正月不雨,澄詣滏口祠,稽首曝露,即日二白龍降于祠下,于是雨遍千里也?!保┊敿从袃蓷l白龍降臨他祈雨的廟祠。那天大雨普降,方圓幾千里解除了旱情。這一年獲得了大豐收。許多落后民族,原不懂佛法,后來聽說佛圖澄如此神驗,便都遙向禮拜,佛圖澄并未對他們宣講佛法,而用具體行動感化了他們。

按《法苑珠林》中所記,釜口即今滏口(圖0-13),今滏口祠仍在,祠上建有崑山明月閣,又名風月關,關下有一天然溶洞,泉水奔流,為滏陽河主要發(fā)源地之一,現(xiàn)在的人都稱之為黑龍洞(圖0-14)。這個稱呼源自明清時期,由于時間久遠,人們對佛圖澄白龍降雨的傳說越來越模糊,并以訛傳訛就變成了黑龍祈雨,風月關下的溶洞也被人習稱為黑龍洞。而白龍降雨的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

佛圖澄對后趙石勒、石虎的影響很大。石勒、石虎以暴政而著稱,佛圖澄教化他們,“布政猛烈,淫刑酷濫,顯違圣典,幽背法戒,不自懲革,終無福佑”。石勒、石虎聽了勸諫之后,“凡應被誅余殘,蒙其益者,十有八九”,“雖不能盡從,而為益不少”。在佛圖澄的教化下,石虎頒發(fā)了中國佛教史上正式允許漢人出家的第一個官方許可令。

由于佛圖澄的杰出傳教活動和二石的支持,佛教在后趙尤其在鄴城地區(qū)得以廣泛流行。其后,另一個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很大的高僧釋道安也來到了鄴城,鄴城佛教的發(fā)展更加壯大。《高僧傳·佛圖澄傳》記載:“石虎于臨漳修治舊塔,少承露盤。澄曰:‘臨淄城內有古阿育王塔,地中有承露盤及佛像,其上林木茂盛,可掘取之?!磮D畫予使,依言掘取,果得盤、像?!睍r境內有寺院八百九十三所,佛圖澄的門徒近萬人。東晉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十二月八日,佛圖澄死于鄴都,享年一百一十七歲。

佛圖澄在鄴下一帶的佛教活動,為鄴城東魏、北齊時期佛教的第二次興盛創(chuàng)造了條件。

佛教的發(fā)展是依附在政權和皇權上的。因此,它的發(fā)展與衰落隨政治局勢的變革而不斷出現(xiàn)變化,并伴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而發(fā)展傳播。公元398年,鮮卑族拓跋部落首領拓跋圭平定北方,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是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又遷都洛陽。北魏凡136年,到公元534年,北魏政權土崩瓦解,分裂成東、西二魏。公元550年,東魏大丞相高歡的次子高洋代魏立齊,定都于鄴,是為北齊。這一階段政治局勢的不斷變化,為佛教及佛教石窟在中原大地的形成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機緣。

這時,以云岡“曇曜五窟”為始的中國北朝石窟藝術也逐步顯露出端倪,并迅速形成發(fā)展序列。一般認為,曇曜五窟(云岡16--20號窟)為云岡最早開鑿的石窟(第一期)。其后孝文帝時期開鑿的諸窟(第二期)及遷都以后開鑿的西部窟群(第三期),綜稱為平城模式(宿白先生語)(圖0-15)。平城模式是融涼州模式、龜茲、印度佛教于一體,結合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拓跋氏)及中國北方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漢文化特征的石窟造像模式。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洛后,北魏政權又效仿云岡石窟為孝文帝、文昭太后和世宗在洛陽城南一2公里處的伊水河畔開鑿了龍門石窟?!段簳肪?14《釋老志》中記:“景明初,世宗詔大長秋卿白整準代京靈巖寺石窟,于洛南伊闕山,為高祖、文昭皇太后營石窟二所(圖0-16)。初建之始,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斬山二十三丈。至大長秋卿王質,謂斬山太高,費工難就,奏求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永平中,中尹劉騰奏為世宗復造石窟一,凡為三所。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萬二千三百六十六……”這段文字不僅記述了龍門石窟開鑿的規(guī)模和時間及尊崇對象,更主要的是提出了石窟的開鑿是仿照云岡石窟的樣式來進行設計,即“準代京靈巖寺石窟”(靈巖寺石窟即指云岡石窟)。這為我們研究石窟的發(fā)展、承繼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文獻資料和依據(jù)。我們認為,響堂山石窟在東魏遷都鄴城后開鑿,其意義、性質、功用或與龍門石窟的開鑿有一定的共性和相似之處。

從文獻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響堂山石窟開鑿的工匠可能有兩個來源。一為平城云岡石窟,一為洛陽龍門石窟。洛陽的工匠顯然是隨著東魏孝靜帝和高歡的遷都而來。平城云岡方面的工匠的遷徙時間可能或約在孝文帝遷洛之前。據(jù)史料記載,北魏道武帝拓跋圭定都平城(大同)后認為,“人口集中,游食者多”。糧食供給難免發(fā)生困難,到“永興中,頻有水旱……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又不熟,京畿之內,路有行饉……”(《魏書·釋老志》)。于是,“分簡國人尤貧者,就食山東三州(冀、定、相)”。此時,京都平城的人口開始向外疏散。同時,朝廷內部也開始商議遷都中原的事宜,并且首選了鄴城?!暗郏髟弁匕纤茫┮责嚕瑢⑦w都于鄴”(《魏書·食貨志》)?!吧袢鸲?,秋穀不登,太史令王亮、蘇坦因華陽公主等言讖書國家當治鄴……勸太宗遷都”(《魏書·崔浩傳》)。但因遷鄴、遷洛意見不謀,遷都之事久拖未決。從此可以看出,平城內遷已經(jīng)形成一定氛圍,而且鄴城因其特有的地理、政治、文化、經(jīng)濟等條件,成為北魏遷都的首選之地。孝文帝時,允許人民到豐收地區(qū)就食,遷徙的人逐漸多起來,“行者十五六”(《魏書·食貨志》)。而鄴城也就成為人們安居樂業(yè)的首選之地。一些工匠可能在這個時期抵達鄴城或相州一帶,為遷都作準備工作。孝文帝南伐,“一方面經(jīng)始洛陽,一方面又營建宮殿于鄴西”,“太和十八年,又曾朝群臣于鄴宮”(《魏晉北朝史》542頁)。可見此時一些工匠已經(jīng)被調遣到鄴城一帶,并開始了一些營建活動。在北魏時期,工匠并不屬“平民”,他是介于奴隸和平民之間的“雜戶”,他們必須世世代代被國家役使。除極少數(shù)賞賜給大臣將領外,全部由官府統(tǒng)轄。因此,我們說在鄴城西側(為新都作準備)營建宮殿的大部分工匠都應該來自于舊都平城(大同)。雖然,北魏都城最后還是定在了洛陽。但不可否認,平城的一部分人還是來到了鄴城。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改變了過去對中原遙控的形勢。這有利于對整個國家的控制和政策的繼續(xù)執(zhí)行,也擺脫了一百多年來鮮卑貴族保守勢力在平城的羈絆和干擾。遷都洛陽后,北魏皇室便在洛陽東南伊水河畔的伊闕山下建筑了他們新的精神家園——龍門石窟。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權臣高歡因洛陽無險可據(jù)而率領四十萬戶倉皇遷都鄴城,《資治通鑒》記載:“東魏主發(fā)洛陽四十萬戶,狼狽就道?!边@其中自然包括洛陽的百工伎巧。洛陽人力、物力的輸入,促進了鄴城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盎瘦涍w鄴,諸寺僧尼,亦與俱徙?!保ā堵尻栙に{記》)一些大德高僧如慧光、菩提流支等也隨之遷來,使本來就有佛教土壤的鄴城,很快建立起更加濃厚的佛教氛圍,“大起佛寺,僧尼溢滿諸州,冬夏供施,行道不絕”(《廣弘明集》卷四)。此時僅鄴城城內就“有大寺院4000所,僧尼共8萬人”。(《靖嵩傳》、《續(xù)高僧傳》卷十)鄴城在北方佛教中的地位至此時已經(jīng)演繹到了極致,鄴城一躍成為北方最重要的佛教中心。

北齊的皇室貴族延續(xù)了北魏的精神傳統(tǒng),那就是在都城附近營造他們的精神家園——大石窟寺。高氏遷都鄴城后,皇室貴族很快在鄴城西的鼓山之腰,開始開鑿壯觀宏偉的大石窟寺鼓山石窟(圖0-17)(即今北響堂山石窟),并請高僧僧稠為鼓山石窟寺寺主。高氏皇室貴族集團佞佛之舉幾近癡狂,他們將國家財產(chǎn)分成三份,其中三分之一就是供養(yǎng)僧尼。高氏不僅在都城附近開鑿出了大石窟寺(鼓山石窟),同時還在陪都晉陽(太原)的西側天龍山大興土木,開鑿了天龍山石窟?!侗饼R書》記載:“北齊幼主……鑿晉陽西山為大佛,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北齊的佛教雕刻藝術走向了輝煌。

受云岡石窟的影響,東魏造像的主流風格為“面為恨刻,削為容儀”的瘦骨清像。但在以鄴城為中心的范圍內,已經(jīng)開始彰顯出一種新的風格,一個被后來學術界稱之為“北齊樣式”的佛教造像新風格正在逐漸形成。

到了北齊時期,佛教造像藝術在經(jīng)過了東魏的短暫過渡后,一改前期清瘦作風,造像整體變得疏潔涥潤,面相豐頤而富有神韻。尤其在衣紋表現(xiàn)上,受當時畫家曹仲達“曹衣出水”畫風的影響,衣紋疏簡貼體,使人物形象在疏簡平淡中流露出內在的活力。佛教造像的整體風格基因突變,既有外來文化的影響,又有本土文化的繼承;既有北朝固有的傳統(tǒng),又有南朝風格的元素。從佛教單體造像到石窟整體造型,都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被佛教藝術史上尊稱為“北齊樣式”的佛教美術流派終于孕育成熟,這種流派的最直接載體就是響堂山石窟。

“北齊樣式”的出現(xiàn),影響深遠。1996年10月,在山東的青州隆興寺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處大型佛教造像窖藏,搶救清理出各類造像400尊,其中大件造像居多,年代跨越北魏至北宋500多年。這批造像大都保存著原有的鮮艷彩繪,有些還存有貼金(圖0-18)。尤其北齊時期的一些彩繪貼金造像,顯示出北齊在佛教美術上的成熟。此外,在河北的正定永孝寺舊址、定州修德寺、鄴城以及唐縣、望都等地,也相繼出土過幾批石造像(圖0-19)。由于時間久遠或者風化等原因,造像原有的色彩或貼金已經(jīng)褪去,還原了石頭本色。這些佛像造型優(yōu)雅莊嚴,題材廣泛;這些殘存的佛教造像無不受到“北齊樣式”的影響。

有人說石窟藝術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xiàn)出環(huán)境的藝術。這話無可非議。石窟的開鑿可以營造出宗教的環(huán)境,而環(huán)境又可為石窟造像提供更加合適的場所,來烘托佛教造像的藝術效果。所以,石窟建造初期的選址,就成為石窟建造者(供養(yǎng)人)頗費心思的事。這些藝術神碼的創(chuàng)造者們往往踏遍青山,跋山涉水,在尋覓中體悟著宗教的真諦,在建造中奉獻著自己的虔誠。這些石窟寺院幾乎無一例外地都選擇在遠離鬧市的山清水秀之處,山靜林郁,車馬不塵,“宜其為群仙之洞府,宜其為諸佛之勝地”(武安《重修法華洞碑記》)。石窟寺院外的環(huán)境本身就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與佛教清靜脫俗、向往彼岸佛國凈土的主張相合拍。而這種物質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合拍又恰恰是中國文人所追求的。

在中國古代,文人多是以儒、釋、道為立身之本,“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幾乎成為中國古代文人面對政治生活時的必然選擇。數(shù)千年的中國文人逃逸文化,使我們看見中國傳統(tǒng)文人不僅有自我完善的道德需求,更具有一種追求自然和本我的強烈要求。當被迫的選擇成了一種主體的解脫,逃逸生活可以把這些失意文人的精神世界帶向一種純粹超越的境界。于是,對這一類人群便有了一種稱呼——隱士。

南懷瑾先生在其著作《禪宗與道家》中將隱士思想提高到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他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道家文化發(fā)源于隱士思想,然后演變?yōu)槔锨f或者黃老。也就是說,隱士思想的出現(xiàn),孕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半壁江山”。隱士文化的代表人物是東晉時期的文學家陶潛(淵明)。陶淵明生活在沒落的官宦家庭,少年時受玄學影響,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閑居鄉(xiāng)里多年。他在二十九歲出仕,經(jīng)歷了十三年時宦時隱的生活,其間發(fā)生了桓玄謀位、劉裕起兵等政治風波。陶淵明看透了官場的虛偽和政治的黑暗,由是更加渴望返歸田園,擺脫為“口腹自役”的生活,保持純真質樸的本性。四十一歲時,因家貧,求為彭澤縣令,為官八十余日便借故辭官,并作賦《歸去來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毕⒔^交游,不再出仕。躬耕自資,飲酒賦詩,自娛心志。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他高潔孤傲的人格和“桃花源”的理想,以及詩意化的生活情趣,對后世文人士大夫產(chǎn)生了多方面的影響。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淡漠了欲望,終于向世俗舉起了長矛和獵槍?!疤一ㄔ础钡乃枷胍灿绊懥艘淮忠淮奈娜?,寄情于山水不僅成為文人的象征,更體現(xiàn)出了文人的風骨和傲氣。文人愛山水,恰是因為那高山陡崖、懸泉飛瀑是文人內心最深處的欲望。而這欲望,“既為生活在總是不盡如人意的底層的文人們帶來了感官上的興奮,又假藉以寬厚之心,來包容那厚積薄發(fā)的文人的縷縷才情。文人因山水而思如泉涌,慨當以慷,山水也因文人而圣若嬰身、潔如白雪”。于是,中國的山山水水便承載起了一個民族深重的悲哀?!吧绞俏娜说纳剑蚨跍喓裰舛嗔艘环莅凉?;水是文人的水,因而在靈動之外多了一絲感傷。若是世間尚有那沒有文人所寄寓的山,那它必定是笨拙的;若這凡塵尚有那沒有文人所融情的水,那它必定是輕浮的?!倍袊咚略旱倪x址和建造環(huán)境,一方面符合了中國文人的這種情愫,一方面也符合了佛教的哲學理念。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石窟寺院的選址與建造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這樣一批文人在直接參與和參謀,甚至有些寺院直接就有他們來出資興建。文人的思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石窟寺院的建造選址及對環(huán)境的要求,這是一種文化的滲透,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核。

文化的交流和滲透是雙向的。在北朝時期,石窟寺院的建造雖然融合了文人士大夫的理念,但出資營造石窟寺院的主流力量還是皇家貴族。所以,在石窟、造像的風格上或多或少的還是體現(xiàn)出了皇權的力量。由于石窟建造的具體實施者是那些文人士大夫,所以,中國的石窟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文化,更多的體現(xiàn)出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中國傳統(tǒng)的本土文化與進行中的中國文化互相融合、互相貫通的精神實質。

佛教文化在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各代都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直到明清以后才開始逐漸走向衰落,但這時仍有一些寺院在建設和發(fā)展中。響堂山除北齊開鑿的石窟寺之外,在隋代、唐代、宋代以及明清都有不同程度的續(xù)鑿。但體量、規(guī)模、雕刻藝術等都遠不如“北齊樣式”。中國的佛教自宋之后便度過了它的黃金時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依附于佛教本體的佛教造像藝術和石窟藝術也隨著佛教的衰落而日漸式微。

以響堂山石窟為中心,以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為輻射區(qū)域,這數(shù)十處散布在各地的北朝佛教遺跡,構成了鄴下佛教美術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對研究中國的宗教、哲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繪畫、雕塑、書法以及民間信仰等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云岡石窟(下)
中國四大石窟
云岡石窟之——曇曜五窟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之曇曜五窟
祝重壽:北魏佛就是陸探微陸家樣(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建筑的特點與著名建筑介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