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建立之后,為了鞏固統(tǒng)治,周天子按照宗法制的原則,把土地分封給周王室的子弟和有功之臣。
隨著周王室的子弟日益增多,諸侯國的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到了春秋初期竟然有千百八國的說法。
雖然這些諸侯國的地位平等,都直屬周王室管轄,但是國君的爵位卻有高有低,周王朝將諸侯國君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級別。
在如此多的諸侯國里面,只有八個公爵諸侯國,分別是炎帝后裔的焦國、黃帝后裔的薊國、唐堯后裔的祝國、虞舜后裔的陳國、夏禹后裔的杞國、商湯后裔的宋國、周武王的叔爺爺太伯后裔的虞國、周武王的叔叔虢仲虢叔的虢國。
分封的八位公爵中,六位是前朝后裔,因為夏商周時期的滅國之戰(zhàn),不會推翻前朝祭祀,往往會留一個塊地讓其生活和傳承,另兩位公爵則是周王室子弟。
讓人奇怪的是,這八個地位尊貴的諸侯國,都沒有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有可能比較多,但是有一條至關重要,用四個字可以概括,那就是“地緣政治”。
焦、薊、祝、陳、杞、宋等六國在前朝舊遺之地,因此也處于中原地帶。
這片地區(qū)盡管人口眾多,經(jīng)濟發(fā)達,有利于國家發(fā)展。但是也有“副作用”,周邊有許多姬姓諸侯國,對這六國起到限制作用,這或許是周天子的真正目的。
虢國和虞國不同于其他六國,它們是周王室的真正臂膀,這從“地緣政治”也可以看出來。
兩國的封地都位于國都鎬京的附近,共同戍守周王室的西大門。
不僅如此,歷代虢公都擔任卿士等重要職務,輔佐周天子治理天下。
周六師是周王室的直屬軍隊,也是號令諸侯的軍事保障,虢公世代都統(tǒng)領一師或六師或衛(wèi)隊虎賁軍。
雖然兩國受周王室重視,但是疆域很小,在鎬京周邊不利于發(fā)展,因此沒機會成為大國,后來都被晉國所滅。
再看看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地處四夷,遠離華夏核心。
位于南方的楚國,雖然被周文王冊封,但一向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
位于西方的秦國,與楚國一樣,被中原諸國視為戎狄;
齊國和晉國雖然都是侯爵諸侯國,但是封地并不在核心區(qū)域,齊國位于萊夷腹心地區(qū),而晉國則在狄人的腳底下建國。
表面上來看,它們的處境相當危險,弄不好就可能滅國,但實際上也是一種機遇。
周天子允許諸侯國擴土,只要能打敗“野人”,得到的土地和人口都歸其所有,這無疑刺激到遠離中原的諸侯國。
不可否認,不少諸侯國因此被“野人”打敗甚至滅國,但是有幾個國家卻因此而逐漸強大,比如秦國、晉國、楚國、齊國等。
春秋三百多年,齊國兼并10個國家,晉國兼并18個國家,秦國兼并12個國家,楚國兼并42個國家。
隨著吞并的越來越多,國土面積和人口數(shù)就越大,因此國家實力就強大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宋國、鄭國、魯國等也強大一時,可是最終卻被消滅。
戰(zhàn)國七雄中的燕國,在數(shù)百年的歷史中幾乎沒有話語權,實力在諸侯國中屬于墊底行列,但能存活到最后。
其根本原因就是“地緣政治”,如果把宋國和燕國調(diào)換位置,燕國必然會早早滅亡,而宋國就代替燕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
(參考文獻:《史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