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的今天,民國高僧弘一大師圓寂。
1945年中秋過后,弘一大師病勢已重,他手書偈語,和友人們告別: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亡言?;ㄖΥ簼M,天心月圓。
其中,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可以說是人與人相處的“寶典”。
人和人的相處,真是一門學(xué)問,兩個人之間“太濃烈”,往往就離“分開”不遠了。
我有兩個好朋友,就暫叫他們A和B吧!在我們的友誼中,A和B的關(guān)系最為親近。曾經(jīng)有人問A,“你和B關(guān)系就這么好嗎?”B回應(yīng)提問之人說:“好不好不知道,反正穿一條褲子?!盉的風趣作答,引得大家發(fā)笑,但“穿一條褲子”確實是他和A的真實寫照。
后來,A先于B成了家,A的身份已經(jīng)變了,但是B并沒有引起重視,兩個人在金錢上沒分寸,甚至比A和他妻子的財產(chǎn)都“混同”,這引得A總是“后院起火”。如果是A和B“一致對外”還不會破壞兩個人的關(guān)系,讓他們兩人分崩析離的,還是B在行為上失了尊重,逐漸的,A和B漸行漸遠。
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太好,就會缺少恭敬,話多、行為失當,逐漸的相互不滿意,長此以往,即便是愛人、親人之間,也會生出許多不滿。
所以,夫妻之間,不要盼著天天粘膩在一起,感情沒有一直升溫而不降溫或趨于平淡的,要允許對方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活動空間,如果是兩個人天天粘著,誰都有缺點,到時候看到的肯定沒有“美”,而只有種種不滿了。
有人說,父母和子女之間,要保證“一碗湯”的距離。大意是說,父母和子女不能總是生活在一起,這樣可以避免很多矛盾。父母和子女,經(jīng)常能見面就好了,雙方都能相互照顧。
其實,想要和睦相處,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是秘籍。人生如尺,要有度。感情如面,別越界。關(guān)系再好,也要平平淡淡的,否則最后也只能漸行漸遠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也同樣適用于弟子和師父間。
佛弟子都愿意親近自己的師父,但如果和師父太親近,師父是沒辦法度化我們的。為什么?
正像“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的那樣,我們離師父太近,就看不到師父身上的種種功德,看到的只有師父身上的不足,進而對師父產(chǎn)生懷疑,甚至有“師父還不如我呢”這類不恭敬的想法。
筆者曾總是感嘆福報不夠,不能夠親近佛陀,心想:“如果能夠和佛陀天天面對面,聽他的教誨,這該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后來,聽到一個法師說,當我們真正見到佛陀時,看到佛陀那么平實、普通,我們就會覺得“佛不過如此”,連成佛的心都沒有了,這樣的親近還有什么意義嗎?
與其和師父太親近,倒不如和師父保持一定的距離,聽師父的開示,從師父處學(xué)佛法,和師父保持一種“平平淡淡”的關(guān)系。
再說回弘一大師,他和夏丐尊在師范學(xué)校任教時相識,兩人友情深厚。因為夏丐尊偶然間和弘一大師聊天時,說到了斷食能夠產(chǎn)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對皈依佛門早有傾向的弘一大師進行了斷食實驗,對出家的信念更為堅定。弘一大師出家后,夏丐尊對促使弘一大師出家十分不安,在故鄉(xiāng)上虞修建了“晚晴山房”,供弘一大師居住,兩人始終保持著坦誠的君子友情。文章開頭,弘一大師病重時留下的偈語,就是寫給夏丐尊的。
還有弘一大師和豐子愷,弘一大師坐椅子,都要擔心壓死小蟲,豐子愷由此得靈感,開始創(chuàng)作“護生畫集”,弘一大師50大壽時,第一組五十幅畫集出版,弘一大師62歲時圓寂,此時豐子愷的護生畫集才出版到第二組。豐子愷發(fā)誓繼續(xù)創(chuàng)作護生畫集,即便在文革時期,他也依然堅持作畫,踐行了40余年前的諾言。
弘一大師和他的朋友們,一定就是他所說的君子之交吧!相信,弘一大師在和朋友相處時,一定很有分寸,才能讓他和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久久長存。
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的生活,平平淡淡的交友,平平淡淡的和家人相處,不要“轟轟烈烈”,懂得感恩每一個身邊的人,這就是一位高僧,給我們在生活中的開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