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叫教主型人格。不排除它有成功的一面但是一只大蛤蟆在井里稱王稱霸要一群小蛤蟆俯首聽耳。你跟它講天有多高,你講宇宙有多么深邃,對不起,滾。本質(zhì)上也是選擇性的忽略了自己所不認知的客觀世界,而拼命的把是非對錯的決定權(quán)掌控在自己手里。有意思的是,在任何一個領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肥大到教主型人格,那么他在其所不熟悉的領域往往要扮演一個噴子型人格的角色,這樣下去將是一種很悲催的發(fā)展模式。這種人多有努力營造教主人格的氣場,他們的潛意識里有強大的危機感才迫使他們?nèi)ミ@樣做,這樣的人的心生活的場所都是貧民窟。一個潛意識都有幸福感的人是活在自得其樂之中的人,不需要討好別人證明自己的存在,就是說不犯賤。而那些教主們恰恰是犯賤的極致,是病態(tài)的媚俗。以這種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負面代償反應心理學基礎建立起來的社會關(guān)系,教主與崇拜者之間的關(guān)系,基于病態(tài)人格的互為彼此的垃圾食品。最有幸福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叫做什么?叫做知己。就是電影阿凡達里那個經(jīng)典臺詞I
SEE
YOU.而教主和崇拜者之間沒有一點點SEE.還有一種類似于教主型人格的,實際上是為了,騙錢而充當權(quán)威角色,先站到權(quán)威的制高點上,讓其氣場壓制住的人缺乏自我判斷能力,這個并不是真正的教主型人格,這是一種騙術(shù)。教主型人格往往要付出很多很多,回報的僅僅是崇拜的語言,本質(zhì)上做的是食物鏈的下層。圣人無名,至人無己,莊子指出正確的方向,是把那個自我無限縮小化。教主心態(tài)是要把那個自我拼命擴大化的人。
第三種叫變態(tài)型人格。變態(tài)型人格是與生理基礎有密切關(guān)系的人格。比如說同性戀,它的大腦皮層結(jié)構(gòu)和普通人就不一樣。常態(tài)與變態(tài)人群,互相覺得對方有問題。有的時候只有立場的不同,沒有對錯之分。變態(tài)型人格是個特別復雜的,不容易說清的問題,大家還是常態(tài)一點的好。
舉一個例子更容易說明問題,一個不肯承認事實的心導致的接近分裂人格的變態(tài)人格心理。你看好多日本的老阿姨比如小林幸子她笑得像小女孩一樣實際上那叫賣萌,就是她承認自己老了的事實,但是她還有一顆童心??墒悄闳タ纯茨莻€某曉慶,有感知力的人就會聽到她的潛臺詞是,我永遠不老,我還是嫩丫頭,你們能拿我怎樣?恐怖電影的作者經(jīng)常用這個來設定情節(jié),比如一個三五歲的小孩兒,卻沒有一點稚嫩的表情;一個瘦弱的少女,見到血腥不害怕,卻流露一絲難以察覺的興奮。也許這樣活著它自認為很好,與這樣的人打交道,你也可以不去計較什么,但是要記住一點,變態(tài)人格的人往往會干出變態(tài)的事兒。
第四種叫分裂型人格。不知道是出于受過傷害的原因還是出于其他的什么原因這樣的人漸漸的分不清,真的和假的之間的界限。分裂型人格往往有的領域它就是個天才。你去教育那個人不要分裂,不要去如何,他的某些方面可能比你智商高10倍,誰教育誰呀。你想多了也許會覺得對方的才是對的呀,所以在個人心理免疫力不足的時間不要做那只好奇的貓。好比有一個飛行員,由于某種原因修煉成分裂型人格之后就是不敢上電梯。心理咨詢師告訴他上電梯沒事兒很安全,他說他開殲7殲8可以飛出各種花樣來,他不比你懂嗎?時間長了,那心理咨詢師突然覺得也不敢上電梯了。分裂型人格,可以是各種原因造成的。有的藝術(shù)家太喜歡那個藝術(shù)了以至于他逐漸地似乎有個什么聲音在告訴他,他的藝術(shù)領域才是真實的世界而真實的世界卻是個不合理的存在。我們都知道再能打動人的演員他演的戲也是假的也是在那裝,可是好的演員有的時候演的戲他已經(jīng)徹底把自己當成那個扮演的角色而完全的忘記了還有一個真實的自己的存在,這個時候就是暫時的人格分裂。但有的人入戲卻出不來那么就一直分裂下去了。很多天才的藝術(shù)家就是分裂癥患者,他自己都回不來了他能不感動你嗎?分裂到他愛的事情當中倒還好,還有一些是分裂到非常負面的東西當中,遇到怎么辦?我只能說極度危險,躲遠點兒好。分裂型人格,我執(zhí)會越來越重,自我加強,永遠不去承認自己是分裂的。
有一個很有深度的電影叫做催眠大師。瑞寧是個頂級的心理學催眠大師,可是有一次他酒后駕車,過失害死了自己的深愛的妻子和朋友。從此他深深地陷入了無盡的罪責感,進而形成嚴重的抑郁癥,已經(jīng)走上了自殺的傾向。然而他智商極高專業(yè)能力非常強,熟悉一切心理學催眠療法。所以沒有人能夠解開他的心理學死結(jié)。于是他的老師安排了一個很厲害的學生顧潔,化妝扮演成一個天天能夠看到鬼的嚴重分裂癥患者,去哪里都治不好才來找瑞寧看病。瑞寧展開了渾身解數(shù)催眠顧,讓她相信自己看到的鬼都是假象,就在顧潔被催眠的開始動搖了的時候,也就是瑞寧最得意的時候,顧告訴瑞還看到了兩個鬼就在瑞的身邊,那就是瑞寧死去的親人,并且還原了他們的相貌和所說的話。大催眠師瑞寧,當下就徹底崩潰了。后來他得到了救贖。
大家看一看,無藥可救的大催眠師的信念由于徹底崩潰了才得到了救贖,說白了就是高手把他的我執(zhí)破除了,那一刻他的自我灰飛煙滅,那一刻他頑強的信念群和道德危機被打碎了。讀懂了這個,你們也就接觸到什么叫支離其德了。你們再想一下,那個瑞寧的高智商扮演的是個什么角色?扮演的是一個自我加害的角色,是一個不肯承認事實反復強化我執(zhí)的能量??吹竭@里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什么越是高智商的人,為什么越是道德意識強的人,越容易陷入嚴重的心理學危機,而他自己不承認別人又說服不了他,它相當于國際大專辯論會的冠軍的水平,而他選擇的命題是,他是有罪的,并且不可饒恕。他的我執(zhí)不僅不能自我消除,反而會自我強化,電影里呂中扮演的那個心理學導師那種水平的人,生活中太少了。有的時候讓人崩潰了才能救他,因為他崩潰掉的是他的我執(zhí)。瑞寧崩潰掉了以后他才聽得進真話,他才產(chǎn)生了良知,否則他每天活在漸漸加強的罪責感之中,這種罪責感,你越勸她就越重,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只有去死,才能解脫。再次重申吃藥只能加速這個過程。
這部電影確實有點水平,不懂心理學的人,不一定看得懂。我快進著看了不到一遍,就明白作者的心思了。第一,主人公瑞寧本身是一個最自以為是的人,同時又是一個最自以為非的人。兩重嚴重的我執(zhí)他自己無解。第二,通過一個電影故事闡述了一種抑郁癥的成因,以及破除的方法。第三,那個顧潔,為了救瑞寧,入戲太深了,她惟妙惟肖地扮演了一個分裂癥患者,但是能不能出戲,電影留給我們深深的懸念。第四,催眠術(shù)只是很淺的術(shù)的層面,因為那個催眠大師瑞寧自己都沒有得道。他自己就是一個深深陷入心理學陷阱不能自拔的人,卻能在技術(shù)的層面幫助其它人治療心理疾病。
野路子心理學還有研究過各種不健康人格,比如說宗教迷信人格,這個查理芒格也論述過,就是嚴重的偏執(zhí)型。那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呢?就是消除了這些不健康人格的人格。其實可悲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隨時有可能陷入各種心理學困境,但是誰也不太情愿相信,換句話說,病態(tài)人格是非常容易自我加強的。所以有的時候做個宅男宅女還是挺好的一件事,在家里反省反省自己的我執(zhí),而不用去和別人的我執(zhí)打交到?,F(xiàn)在看來我執(zhí),就是讓人自覺地不客觀認識世界而不自知。如果人真的有前世那么累世積累的我執(zhí)大概就叫業(yè)障吧。老子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那里面的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指的不就是我執(zhí)種種類型嗎。但我執(zhí)這個詞是佛家的詞,我可不是主張大家學佛。一種修行,如果那么多人走火入魔,那這種修行值不值得做?你修行的那個是真?zhèn)??人對生理地圖不了解,人對心靈迷宮沒有感知力,你有多么大的慧根可以玩這些東西。走火是什么意思?就是生命的能量錯行了軌道,入魔是什么意思?就是病態(tài)人格加強,直至人格分裂。
大家應該看到我剛才談的一些病態(tài)心理學的人格特征,有一個共同的規(guī)律,那就是他的很深層次的一種呼喚和他的表面信念群所發(fā)生的戰(zhàn)爭導致的自我沖突性的人格。具備這種人格久了的人生理學方面也會發(fā)生病態(tài)問題放到西方醫(yī)學那里,一部分會被確診為西方人理解的抑郁癥躁郁癥,或者某種程度的精神分裂癥。中國人有句話叫心病還要心藥醫(yī),解決不了這種信念沖突,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墒堑糜泻芨咝逓榈娜瞬拍芙o出這心藥把事兒辦了,這都不是中醫(yī)能解決的問題,我管這種人叫做大師??墒沁@種大師,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遠離名聲遠離高大上,自己玩自己的。臺面上的那些大師,你用心理學推一推,基本上多一半就是患者,在哪不停的裝而已,不停的在努力扮演一個大師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