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常見的打招呼方式是“吃了嗎”。
最常見的邀約方式是“改天一起吃飯吧”。
可見,吃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大事。
從古到今,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很大一部分都用來琢磨吃了,人們甚至恨不得把所有事情都在餐桌上解決掉。項羽請個客差點兒要了劉邦的小命,趙匡胤吃個飯就把功臣們的兵權給繳了,而武大郎倒霉就倒霉在一開始王婆攢的飯局上……
正所謂成也飯局,敗也飯局。
所以,吃飯,和誰吃,在哪吃,吃什么,怎么吃,這些都大有講究。
飯局上的江湖
有人認為中國式飯局無非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也有人認為中國人生活之豐富正是得飯局之玉成。
據(jù)說,“飯局”一詞是宋代人發(fā)明的,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宋人把“飯”與“局”連成一體,玄妙盡顯。自此,飯局成為中國人最普及的社交方式,中國歷代的興衰成敗似乎都與飯局密切相關。
“貴妃醉酒”,“醉打金枝”,“三國江東群英會,劉曹煮酒論英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楚霸王大擺鴻門宴”……無一不是決定歷史走向和個人事業(yè)成敗興衰的飯局。這些飯局背后,赫然是萬馬千軍的對峙,命懸一發(fā)的驚險。后來,貫穿清代數(shù)百年歷史的“滿漢全席”,以及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時期的“千叟宴”,更是花天錦地、賓客如云,演繹了飯局的極致。
飯局,從來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而形形色色的人拼湊起來的世界里,早已自成一個江湖。歷史興衰、人生際遇、人情世故,全在這飯局當中。
飯局里的講究
中國式飯局,見人品,見情商。
一場飯局,既能是親朋故交間的溝通交流,也是生意對手間的交鋒談判。所謂人脈、圈子、社會關系、資源,一個人的能量、友誼、生意和交易,最后都繞不開飯局。
每一次飯局,其實就是一場棋局,對局者目標明確,區(qū)別只在于下的究竟是圍棋、象棋、跳棋還是飛行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張棋盤,每一盤棋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從座位的排放到上菜的順序,從誰先動第一筷到什么時候可離席,從什么時候舉杯到喝多少酒……其次,飯桌上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都需要掌握火候,拿捏到位,這便是,一句話能成事,一杯酒能辦事。反之亦然。
有人說,看一個人經?;燠E于何類飯局,便可洞悉其興趣、愛情、財富、身份、地位。飯局在中國,也是一個人的社會身份認同體系。有識之士往往能透過飯局見微知著,識人用人,洞察飲食之道里的經濟利益、社會關系、人際規(guī)則和文化滋味。
所謂飯局之妙,不在飯而盡在“局”也———飯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飯局是識人用人最佳場所。
每一個企業(yè)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識人方法,雖各有妙招,但不外乎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帮埦帧?,作為平時人際交往中最常見的方式之一,當然是企業(yè)家識人用人最佳場所。
李嘉誠選座位、董明珠看吃相、馬云觀察酒品……
李嘉誠喜歡從選座位識人。如果吃飯時,有哪位喜歡選領導身邊的位置坐,他覺得此人過于積極,心術可能不正;而有的人卻偏偏不喜歡坐在領導身邊,老是挑離領導最遠的位置,這種人要么太膽小,要么心里有鬼,他也不看好。
格力集團的董明珠很在乎吃相。有的人吃東西,咬得碎碎的,再吐到桌上,她看見就會搖頭。對于不注意形象的人,她是不會重用的。
馬云卻喜歡看人在飯桌上喝酒的表現(xiàn):“自己不會喝酒,但好強硬撐,結果三杯未下肚,就面紅耳赤,開始手舞足蹈,之后又是爛醉如泥,丑態(tài)百出,這類人我不會重用;自己很能喝,但裝著不會喝,并一邊想方設法唆使別人喝,不看到別人爛醉倒地不罷休,這類人陰險狡詐,我也不會重用;那種自己會喝酒,依自己的酒量去喝,對別人不勸酒、不唆使,悉聽尊便,則可以放心重用。
飯局里的人生
在中國,有一件事能讓兩個陌生男子很快熟絡起來,那就是喝酒。
一圈人有機會團坐席間,要辦的事先不說,先吃,這樣就減少了很多的“疏離感”,一種“自己人”的感覺讓彼此頓時比平時親近三分,事不成就喝酒,也不傷面子。在推杯換盞中,許多在辦公室里無法搞定的事情,在酒酣耳熱之際就會輕松搞定。所以,在飯局上,合適的氛圍、合適的講究常常會讓我們達到可以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吃飯不在飯,喝酒不在酒,吃飯事小,出局事大。一個人的飯局很多,意味著幾個潛臺詞:他是一個有很多朋友的人;他是一個重要的人;他是一個受歡迎的人;他是一個事業(yè)有成的人。沒人帶你玩,是一種比失業(yè)、失戀和失明更令人恐懼的事,這意味著你成了社會的棄兒,圈子外邊的人。
但人生如飯局,坐首座頻率有限,多數(shù)時間只是個配角。
通過飯局,縱然能窺探別人些許,但也應清楚認知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都高估了自己,總是認為自己會有許多的觀眾,其實你只是自己的觀眾。飯局也好,人生也罷,我們要既能享受觥籌交錯里的熱鬧,也要學會自飲自樂、自我取悅,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這方為飯局之講究,亦方為人生之上策。
視頻| 瀘州品真味酒業(yè)有限公司宣傳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