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對楊氏太極拳打法的體會
鄧一琳
應(yīng)一些拳友的請求,結(jié)合今天早上的講解,講一講我的體會。(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一. 預(yù)備式
傳統(tǒng)楊式太極拳一般是直接開立步站好,但有時作為表演或參iji賽,為了表示對裁判和觀眾的尊重,還是先并立步站好,再開步。
1.并步直立,渾身放松,目光平視,舌尖輕貼上齒齦,頸部輕貼后衣領(lǐng)。
2.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腳由腳跟而掌外沿而腳尖緩緩抬起,以尾閭為定點,劃鼻尖,向左開步(或以鼻尖為定點,劃尾閭),右手意念從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而大拇指依次扎地或找腳踝,同時腳由大趾依次落地,而后腳掌,腳心,腳跟,踏實,自然站立,腿不挺直,也不刻意彎曲,兩腳外沿與肩同寬。
3.張肘、舒肩(意想胸像兩扇門打開了,胸中一顆珠子落入丹田,肩井穴找涌泉穴)、鼓腕,做一次深呼吸:吸氣從腳下涌泉穴過腿三陰經(jīng)而上,過會陰,對穿至命門,沿后脊督脈上行,過百會下行吐氣,從口腔齦交穴往下,沿任脈下行至丹田,過命門,沿腿三陽經(jīng)下行,至涌泉。與此同時,手上之氣沿手外側(cè)三陽經(jīng),過檀中穴,由手三陰經(jīng)貫至指尖。感覺腳下涌泉穴與肩井穴相通,肩井有水,不再是枯井,口中生津。
二.起勢
1.在腰的催動下,隨吸氣雙手側(cè)立,中指領(lǐng)勁緩緩抬起,感覺大臂往上,肩背往下,肘下墜,雙手抬至與肩同高,雙手掌心基本朝下,小指側(cè)略低。
2.隨吐氣,雙手在腰的催動下,由肩、而肘、而手側(cè)立掌邊外旋邊下落,掌再微微內(nèi)旋,按至胯側(cè)前方,務(wù)必使掌指朝前。
3.注意:雙手上行時,是一種鵬勁,身體不要后仰,而要微微前探,把重心放在涌泉穴上; 雙手向下時,想著雙手往下,非向后,意念是要搜對方的腳跟;雙手從腹前繼續(xù)下行時,意念以肩肘領(lǐng)勁下采;這是一種棚和采按。雙腿不有意屈蹲,仍自然直立。(全套動作惟有起式要求起吸落呼。其余拳式均自然呼吸。)
三.攬雀尾
這是太極拳的核心。打好了攬雀尾, 可以說就打好了整套拳的三分之一。
1. 左棚 分四動。
⑴ 重心放在右腿上,腰和右腳外擺45度,重心下落成一小弓步,同時雙手朝右腳尖方向(右前方)舉臂,右手與肩同高,左手在胸腹前。這是上前去接對方的手臂。注意,沉肩墜肘,手上之力氣僅需抬起手臂即可。(此高度確定了整套拳架的高度)
⑵ 腰微右轉(zhuǎn),左腳抬起,右手朝右后下采,同時左手外旋,此時左右手成右高左低的斜抱球狀。注意:右手腕要高于肘。
⑶ 腰向左圓轉(zhuǎn),左腳向正南方向提膝邁步(距右腳約一拳橫向距離),帶動雙手臂向南前棚,此時左手略高于右手,兩手合成一張弓,隨左腿踏實前棚。左腳是插入對方襠下,左手是向?qū)Ψ揭赶屡飻D,右手助力,附于左手小指腕側(cè)。注意:腰的右轉(zhuǎn)再左轉(zhuǎn)要注意微變化。
⑷ 接上動,左腳內(nèi)扣30度---40度(視各人舒適度),同時右腳外擺45度朝正西;與腳同時,腰帶動右手,從左手指尖向外、向右后扇形下采。身體朝西偏南,頭朝正西,左手向南外棚,力點在拇指外側(cè)合谷穴,右手與右腳尖同向。左手是向外(南)棚架,右手是向右下采按(力點在小指側(cè)掌根)。此為側(cè)弓步,重心左七右三。注意:無形中,雙手與肘已經(jīng)與對應(yīng)側(cè)的腳和膝合;右手一定不要靠近右胯,以免引敵上身(從正南看左右手, 右手掌指要略超出左手)。注意脊柱垂直于地面。(待續(xù))
三.2 攬雀尾之
2. 右棚 分三動
⑴ 腰微左轉(zhuǎn),帶動重心完全左移至左腿,同時左手隨腰的左轉(zhuǎn)微向左后外旋、再內(nèi)旋,這是粘著對方的手引化;與左手同時,右手用拇指領(lǐng)著、由原地在腹前外旋劃弧,此時,左手高度略低于肩,掌心略斜朝右下,右手在腹前,掌心朝左后,雙手成一左高右低斜向抱球狀;右腳在右手旋轉(zhuǎn)的同時已提膝抬起,向左、向西劃弧,準備邁步,膝蓋朝西。
⑵ 腰微右轉(zhuǎn),右腳跟正西落地,與左腳橫向距離約15公分左右;左手找右手,雙手臂兩張弓合成一張弓,準備前棚。
⑶ 腰繼續(xù)朝西右轉(zhuǎn),同時右腳掌逐漸踏實,雙手臂隨弓步逐步撐圓向前上棚。左手逐漸靠近右手脈門。右手力點在右手拇指外側(cè)合谷穴。左手助力。
注意:定勢時,雙手勁力朝前,腰命門后撐。右手指高于手腕,與肩同高,手腕高于肘。棚勁不是單憑雙手的拙力,而是肩肘胯三道氣圈松圓散出形成的外張力,勁要整。。有棚在雙臂一說。
3.捋 分四動
⑴ 腰有動意在先,微左旋,同時雙手小臂(非手掌)左外旋、右內(nèi)旋(右手扶對方肘,左手扶對方腕),左手位于右肘彎處,兩掌心斜相對,兩手之間的橫向距離約為手臂的厚度。注意:在腰微左旋的同時,脊柱已經(jīng)微向左后移動,但此時雙手臂的勁力仍有朝前、略偏右的棚勁,并未馬上后撤。所謂粘住對方手腕和肘。
⑵ 脊柱后移,重心后移至二分之一處,雙手臂順勢向后引帶(此為依靠自身的后坐重力拉對方前撲)。
⑶
重心繼續(xù)后移,同時腰繼續(xù)左轉(zhuǎn),圓襠松胯,胯保持不轉(zhuǎn),左手抓住對方手腕繼續(xù)向左后引帶,右手扶住對方肘向左側(cè)捋。此為一后、一左的兩股合力。注意:在捋帶的過程中,務(wù)必圓襠開胯,否則,膝蓋會隨著腰的左轉(zhuǎn)也左轉(zhuǎn)。這樣,一定是腳尖沒有對膝蓋,襠成了夾襠、尖襠。
⑷ 定勢時,為后坐步,即右虛步(后七前三)。雙手的位置:在腰已經(jīng)到了左轉(zhuǎn)的最大位置即可住手。左手在左胯腹前,右手基本在正腹前(右手腕基本在正中處)。注意:此勢動短意長。動作的幅度并不大,但你要感覺到左后方是空的,可以把對方甩到左后方去。但動作到此結(jié)束,是防備對手覺察不妙要后撤,而隨時準備擠兌對方。
捋式的關(guān)注點在于輕靈、不丟不頂,順其來力將其引進落空。
4. 擠 此勢分兩動。
⑴ 腰有動意在先,在腰微右轉(zhuǎn)的同時,右手外旋下切(注意右手勿丟掉、空掉),左手內(nèi)旋掌心貼于右手脈門處,左手小指掌側(cè)與右手腕的第一橫紋齊,左手拇指扶于右手小臂內(nèi)側(cè)。
⑵ 弓步前擠。后手,即左手為主手,右前手是墊子,但與對方接觸點仍是右拇指外側(cè)合谷穴。注意:定勢時,右手腕略低于肩,雙手臂與水平線呈約45度夾角。但注意指尖高于腕,腕高于肘,手背與手臂成平面,無有凸凹,即右手臂斜置于胸前。手前擠,腰命門仍后撐,意在身體中垂線,即上中下脊柱催動氣圈前擠。(此式較之棚式手腕略低于肩)
5. 按 此勢分三動。
⑴ (由擠)右手內(nèi)旋,兩掌心均朝下,左手在右手腕上,微前送(這是在轉(zhuǎn)關(guān)處),尾閭脊柱微后動,雙掌分開,相距約一拳寬;
⑵ 脊柱后移,腰隨脊柱后移并微左轉(zhuǎn),帶動雙手向后(胸前)引帶,雙手由一拳間距變?yōu)榕c肩胸同寬間距。此為分開對方雙手并向后引帶下壓。
⑶ 當成為后坐步時,雙手已到肩胸前(注意雙手掌勿出肩外,后肩胛骨不要突出),雙手微坐腕,邊弓步邊沿原線路前按。定勢時,手腕略低于肩,這是推對方胸部。注意:前按時,雙手與肩胸并不大動,主要是腰胯的前移帶動了手臂的前行,即上體的整體前移。但在弓步即將到位時,要展開雙肘前推,同時命門后撐,即腰頂。前后對拔勁。還要注意,前按手,或前推掌,接觸點在小指一側(cè),所以,兩掌心是斜相對的。定式時,把意念放出去,手中似有一小氣球推向前方,掌指微張。所謂形于手指。此式意在要掀開箱子后側(cè)的合頁,有海浪向前、向下拍打之意。
四.單鞭 此勢分五動
⑴(由按接單鞭)先松右胯,重心由右腳涌泉穴后移到右腳跟,同時雙手由按時的坐腕豎掌放松下來,掌指微俯,但仍斜朝上。
⑵ 以右腳跟、右腿為軸,用腰胯帶動上身向左平掃至東南方向(腰已到達極點,左手與左腿相合)。此動注意右腳外側(cè)貼地,腳內(nèi)側(cè)微開,膝蓋向外(即向右側(cè))微撐,整體向左內(nèi)扣至少90度。雙手臂成弧形,左手略高,右手略低向左(東)掃蕩。意在右臂(因為右手是陽掌)。注意, 雖肩胯同轉(zhuǎn),但胯為主,意在右側(cè)。
⑶ 雙手曲肘朝胸前下採(注意大小臂之間夾角不要小于90度)。此時,腰已經(jīng)有右轉(zhuǎn)的動意,但外形不為人知。此採勁起的是秤桿上的秤砣作用,依靠掌心下沉,內(nèi)勁向下松沉,非用力下壓。
⑷ 腰繼續(xù)右轉(zhuǎn),帶動雙手至胸前、再至右胸前,繼續(xù)向右(南偏西)。此時注意腰動但胯少動,隨時注意一動無有不動,務(wù)必圓襠松胯,右腳是負重腳。
⑸然后手、左腳、腰胯同時啟動, 右手變勾手向右后運行(擊打?qū)Ψ较骂W或頸部),左手外旋斜朝內(nèi),置于右手腕內(nèi)側(cè),左腳抬起正東邁步,與右腳橫向距離約10---15公分。左手隨腰胯的左轉(zhuǎn),從右勾手方向一條略向上的斜線向正東棚挒推按,注意剛開始運行就要有意識內(nèi)旋翻掌,要邊重心前移,邊內(nèi)旋,弓步定式時翻到位;調(diào)整右腳跟至舒適的位置(最好不動),右腳尖朝東南方向45至60度左右。注意雙手間有一股相吸相引的對拔勁;上身要整體微向左腿前壓,但膝蓋不能超出腳尖, 手、膝、腳三點在一條垂面上;右腿的膝蓋要找腳尖,勾手與右腳也在一個垂面上。定式時,雙手之間的夾角約為135---150度之間,腰為南向東約60度,胯約45度。右臂略長于左臂,右手腕同肩高,左手腕略低于肩。
五.提手 此勢分5動。
⑴ 左腳實腳微內(nèi)扣10---15度左右,右手變掌,身體右轉(zhuǎn)朝東南。
⑵ 重心完全左移至左腳,右腿提膝抬腳至左踝側(cè),膝蓋朝南,同時雙臂沉肩撤肘至腰圈(肘有后頂之意),胸朝東南,面朝南。
⑶ 雙手邊合邊上提,同時右膝微前伸。
⑷ 雙臂合肘繼續(xù)向前向上送,同時右腳跟正南落地。注意與左腳的間距,5----10公分。
⑸ 雙手繼續(xù)合力向前,同時腰命門后撐,右腳掌繼續(xù)下落至只能容下一個棗核。雙手位于右胸前,右手腕與肩平,左手掌位于右手肘彎處,掌心斜朝下。身體朝東南,面朝南(此式可以朝上撅對方的手臂,也可以向下採壓對方手臂)。
注意:整個提手上勢的過程中,腰一直在微微變化:右-左-右-左。定式時,前后腳之間的負重比重為2:8。
六.白鶴亮翅 此勢分5動。
⑴
腰左轉(zhuǎn),右腳尖落地,雙手向左側(cè)下捋,至左胯前(掌心均朝下)。
⑵ 腰繼續(xù)左轉(zhuǎn),右腳抬起提膝正南原位落腳跟,同時左手在左胯腰間馬蹄形向外側(cè)旋(掌心一直朝下),右手掌心翻朝上向左肘下下插,與左手成上下交叉抱球狀。
⑶ 右腳尖內(nèi)扣朝南偏東落實,肩背順勢朝南靠。
⑷ 腰胯繼續(xù)朝南進,左手扶右手腕處向南偏東棚擠。
⑸ 身體左轉(zhuǎn)(左轉(zhuǎn)的同時,左腳抬起,也有一說此時肩背有靠意),面東,左右手分開,左手由胸腹前向下、向左,在左膝側(cè)前方馬蹄形下按,至左胯前側(cè);與左手同時,右手由掌心斜朝內(nèi)邊內(nèi)旋邊掌心朝外由右胸前向上棚架(此為隔擋),至右額側(cè)前方,掌指斜朝左側(cè),力點在小指側(cè),掌心朝外(東)。
注意: 此勢為捋—采--環(huán)扣(合)--靠--擠(或擠靠)--上滾架下採壓。有人打法是先擠再靠。我所以采用先靠再擠是因為:近身用靠,靠不著再擠。下壓手指要伸出左膝,也即左右手基本在一個平面上。定式時肩胯相合,上下對拉拔長,但重心不要上浮。
七.摟膝拗步 此勢分4動。
⑴(從白鶴亮翅)腰微右轉(zhuǎn),右掌外旋,掌心斜朝上,下切于右胸前(似京劇中正捋胡須---傅仲文語),注意此過程中大小臂之間的夾角關(guān)系保持不變,棚勁一直不丟;同時左手拇指為力點,向右上胸前提擺;注意左右臂膀的合力;此時左腳由前掌踏地已成全腳落地。
⑵胯松開不動,向右繼續(xù)轉(zhuǎn)腰,同時右手向右后撤肘,左手繼續(xù)微向右肩前合。
⑶胯仍不動,右手以肘為軸,小臂向右后撩開(45度),注意此時肩肘基本保持不動(其微動一直都有);同時左腳提膝收懸于右腳側(cè),眼看右手方向(西南)。
⑶ 腰左轉(zhuǎn),右手圓轉(zhuǎn)折臂至右肩側(cè),拇指朝耳,同時左腿向正東提膝邁步,腳跟著地,左手下落按採于右腹前,重心仍在右腿。
⑷腰繼續(xù)左轉(zhuǎn),重心前移成弓步,同時左手馬蹄形摟膝,小指一側(cè)始終是力點,按至左大腿外側(cè),手指要超出膝蓋;右手向胸前推按,意想手心中一小氣球推出身外;力達指尖,肘微外張,小指側(cè)是著力點,手腕與肩成一直線(拇指基本不超過身體中線), 腕略低于肩;定式時,眼看正前方,后腿微曲虛,圓襠開胯,膝蓋要找腳尖。意念要在陽掌上。右掌心同肩高。
注意:連續(xù)的摟膝拗步練習(xí)時,如左摟膝接右摟膝:楊式拳是實腳碾動上步,要在右手推按不停的情況下繼續(xù)前推,沖開左腳,外擺上步。(順便說明一下24式簡化太極拳。它的連續(xù)摟膝拗步要后坐重心,再外擺腳上步。注意,不要在腰已經(jīng)左極的情況下繼續(xù)左轉(zhuǎn)腰左腳外擺來上步,要隨重心后坐,腰微右轉(zhuǎn),再左轉(zhuǎn)腰外擺腳上步。)同理,連續(xù)的野馬分鬃。
7.手揮琵琶
此式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右手后撤肘不夠,翻掌不及時,右手離左肘上下距離過遠。傅老師講了三個步驟:
⑴上半步,左手前抓,右手后撤,掌心仍朝下;
⑵后坐重心,腰微右轉(zhuǎn),右手撤至腰側(cè),左掌前探,一前一后對拉,掌心均仍朝下;這是左挒右采;
⑶腰微左轉(zhuǎn),前腳活步變虛步,腳尖微翹,腰帶右手迅速翻掌,掌心向上、向前,與左手胸前相合,兩掌心斜相對,右手位于左手肘彎處右側(cè)約一拳距離,若向左移動,可以摸到左肘(這是傅老師講的檢測方法)。注意:揮琵琶之左手位于左胸前,右手拇指對衣服中縫;務(wù)必含胸拔背,勿夾腋。
注意都是以腰帶手。對方拿住我右腕拉帶,我順勢跟步順纏,反拿其腕,弧形下采里合,同時托挒其臂或上臂。
8.搬攔捶 (這是太極五捶之第一捶:搬攔捶、肘底捶、栽捶、撇身捶、指襠捶)
難點在于搬之前的過渡動作。
⑴(由左摟膝拗步)右手隨腰前伸,沖開左腳外擺約40度,左手上提(勿翻掌),右手變?nèi)?,蓋住來拳,向左捋帶;此時,右腳已抬起,準備上步;
⑵右腳右前30度上步,45度外擺腳尖,邊弓步邊向右搬拳,左手附于右手小臂靠近手腕處;注意右拳拳眼向上,拳背向右(南),搬至右腿略過膝的位置,基本和右腳尖上下相照;此為搬;
⑶左腳、左掌正東同時出擊,同時右拳外翻拳心朝上直線向右胯前下壓,此為攔;注意:前攔掌與后撤拳之間有一股對拉的勁在內(nèi),重心在右腿。此時,腰微右轉(zhuǎn),上身朝東偏南40度左右;
⑷弓步的同時,右拳逐漸內(nèi)旋穿過左掌心朝正前(東)打出,拳眼朝上;左掌微向后拉,助力,附于右拳手腕處;此為捶。
拳型:三面平,即拳面、拳背、拳輪。
右手之連續(xù)動作:捋帶(閃開中線)-微下蓋-右搬-下壓-抽拉-平?jīng)_拳。
左手連續(xù)動作:撩-合-攔-回抽(助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撇身捶、白蛇吐信、彎弓射虎等式接搬攔捶,左手在前,右手在后,這時左手需要先翻掌,再回收至右手肘彎處,同時右拳內(nèi)旋右前先出擊一下,隨后再向左平捋。
13.如封似閉
此式要注意的是,雙手隨后坐重心,是向左右撥開對方雙臂的開勁,是一種橫向的力,非向后之力;撥開對方雙手之后,隨即翻掌前推按。雙手的開度大不過肩,按時雙手小于一拳寬。
封,十字手交叉時,重心五五開。兩臂滾動擠壓,破其來手,反剪其腕。閉,雙掌心斜朝前。隨即轉(zhuǎn)守為攻,長勁按出。注意肩胯對齊。
14.十字手
(由前式之按掌)此式注意雙手臂隨左腳內(nèi)扣,(避對方來腳),向南上舉(托架對方兩臂),力點在右側(cè)(即左手拇指、右手小指);面向正南時,雙手仍未分開,而且手指之高度要過頭,重心在左腳;然后雙手向兩側(cè)分開、下采,重心仍在左腳;最后收右腳,雙手掌心翻朝里、抄抱(先落腳,再合手,重心移向右腳;雙手交叉隨起立前棚于胸前(擰裹鉆翻,逼其胸前),重心仍在右腳。(或重心五五開,同起式)
定式時,有五弓齊張之勢。(五弓:兩臂、兩腿、腰背)
15.抱虎歸山
注意事項:(由十字手)
⑴左腳盡量向右內(nèi)扣,最好內(nèi)扣不小于90度,而身體卻仍朝南(思想上有朝右的意識);出右腳向右斜后西北方向落步,此時是摟腰拗步,非摟膝拗步,右手的運行路線是一個在左胸和右腰之間的大的銳角形(或曰三角形)。(此為解腕-左掌東南撩挒-展臂折回拇指朝耳-推按;右手纏繞反拿其腕-與左臂相合抱-閃身將其挒帶至我右后方-下采其腕。)
(2)雙掌外旋,右掌探出,重心前六后四。(注意,右掌前探時,先微外旋再內(nèi)旋,呈螺旋狀探出,與左掌下切有對拉之意。翻掌前探不要先于后坐重心,可同步進行。)
(3)捋、擠、按,要點同攬雀尾。注意尾閭脊柱中正,不可前俯后仰。
16.肘底捶
(1)前部動作均同單鞭。右腳實腳盡量左扣,轉(zhuǎn)身雙手平抹至東南(即左腳方向),回抹右轉(zhuǎn),身朝西偏南,雙手朝西。
(2)提左腳,前推雙掌。
(3)左腳正東邁步(注意橫向距離),同時碾右腳掌。左右掌等高,陰陽掌,同肘腕間距,隨腰轉(zhuǎn)向正東云帶。腿似馬步左手背第一 掌(擊對方手腕或臉、胸)。
(4)左弓步,右手第二掌。
(5)抬右腳,左掌后撤,右掌繼續(xù)前移。
(6)左掌棚挒采纏提托,迎面掌(第三掌),上托其面部或咽喉;右掌切擋、下攔、下蓋。
注意:雙手向左前平云時,間距不要大,一拳寬即可。左手運行至胸前時,馬上要開始轉(zhuǎn)腰撤肘、平圓翻掌(先內(nèi)旋,再外旋),此時,右手仍繼續(xù)向左運行,要達到左腿膝蓋外側(cè),然后左掌旋轉(zhuǎn)從腰間側(cè)立掌,從右手小臂處(胸口)打出;右手握拳,置于左臂肘下(一定是肘下,而非左肘右側(cè))。定式時,務(wù)必含胸拔背,勿夾腋。
13.倒攆猴
首先注意由肘底捶開始的第一動。右手下落,后抽至右胯側(cè)前(非腰側(cè)),左手微前伸前按,眼看前方。這是過渡動作,但卻是一個倒攆猴的定勢動作。然后才開始第一個倒攆猴。傅老師講,一定要清清楚楚做好4個步驟:
⑴胯不動,轉(zhuǎn)腰、撤肘、展手,左前手也要隨之前前展打開,掌心朝下,眼關(guān)顧右后手方向;
⑵左轉(zhuǎn)腰、右后手折臂(曲臂),拇指朝耳,左前腳抬起(腳尖后離地),向斜后方撤腿(西北方),此時注意不要夾襠,眼睛仍然看右后方(這是傅老師強調(diào)的地方);
⑶左腳掌隨腰左轉(zhuǎn)向西偏北方落地(注意橫向距離),左腳跟內(nèi)扣,踏實;右手基本不大動,只是隨著腰轉(zhuǎn)而轉(zhuǎn),重心移向左腿(眼睛仍朝向右手方向);
⑷最后右手推掌、前左手外旋后撤至胯前側(cè)(掌心朝上)、同時右腳尖隨腰轉(zhuǎn)內(nèi)扣,三者同時到位。
注意:小臂要不停旋,意纏裹之力,撤手以解脫對手; 后撩掌,手背擊對方下身或腹部,邊退邊打,以退為進。右掌前推時與鎖骨有對拉之意,防止右肩前探。另外注意在腰已經(jīng)到極點的情況下一定先轉(zhuǎn)腰,以免被動挨打。
18.斜飛勢
(1)微左轉(zhuǎn)腰,收右腳,左手旋,右手抄抱;
(2)右轉(zhuǎn)腰,開右胯,雙臂上下環(huán)扣,右腿提膝南邁出,邊弓步邊右臂靠\棚\挒,左手下采。
容易忽略的問題:(由倒攆猴)
⑴雙手旋轉(zhuǎn)上下交叉環(huán)抱球時,腰缺少微向左轉(zhuǎn)的動作;
⑵出腳方向是正南,而非南偏西;右腳與左腳之間的夾角是135度,其橫向距離同一般弓步距離(10—12公分);
⑶右手是先用肩背右靠,最后才是挒;
⑷左手容易太靠后,不要放在左胯側(cè),而是左胯側(cè)前方,而且要虎口朝正南方,否則肘就出去了。
注意:腰為主宰,四稍從動,上肢動作起于肩,下肢動作起于胯,肩與胯合,齊進齊退。在單腳支撐時,胯、腳跟、肩井穴在一垂面上,如按接單鞭之左轉(zhuǎn)。另外,一拳諺:胯似磨盤腿似架,如左棚接捋。
22.海底針
注意事項:雙臂的相合及右手的三個動作。(由左摟膝拗步)
⑴右腳跟半步(腳尖東南),腰胯催右掌微前推送;
(2)右轉(zhuǎn)腰,重心后坐,左手隨轉(zhuǎn)腰外旋上提于右胸前,右手提腕至右肩前,力點在拇指側(cè);
(3)折腰插掌,(四倂指,先砍再提腕),同時,左手下,摟膝。
注意:
(1)對手拉我右腕,我順勢跟半步前推,順其勁力,隨后后坐下沉;如對方仍未撒手,則右手略上提(劃一小立圓),隨即折腰下挫。這是最關(guān)鍵的一動,意在擺脫對方。此式定式時虛步,前腳掌著地,上身微前傾,眼看前方兩米開外。右手臂與身體成90度直角。
(2)后頸部與脊柱一條斜直線,身軀前俯45度;下插掌高與膝平(手臂長者則可腕與左膝平)。
23.扇通背
(1)提手提腳上身起(腿不動),左右手相合于右胸前,右掌心尚未完全朝右;
(2
)正東弓步,左手正東推按,右手臂右上滾提至右額前上方,掌心朝外。上手防御,下手進攻。
注意:海底針接扇通背,提手上勢接白鶴亮翅都是連環(huán)式。
24.(轉(zhuǎn)身)撇身捶
注意五個步驟:(由扇通背)
⑴扣左腳(不小于90度),轉(zhuǎn)身朝正南,重心仍在左腳;同時左手直接上架于左額頭前上方,右手變?nèi)本€下蓋于胸前(腕對中線),拳心向下(千萬不要兜圈下來);注意左肩、左胯、左踝在一個垂面。
⑵右轉(zhuǎn)腰胯, 右腳抬,同時左掌下落,右拳上抬,同位于胸前,右拳在內(nèi);
⑶繼續(xù)右轉(zhuǎn)腰向正西方向出右腳,同時出右肘,左手微后撤;
⑷右腿變半馬步,右手以肩肘為圓之半徑立圓自上而下打出,此時左腳尖仍朝南,上身朝西南;
⑸最后,轉(zhuǎn)腰成正西方向弓步,同時左手經(jīng)腰間向正西方打出,力點在小指一側(cè),右拳抽回滾壓反采至右腹前,注意,不是右腰側(cè),大小臂之間的夾角要略大于90度,拳心朝上偏左,為藏拳。
注意:(1)第一動雙手直上直下,在一垂面上,上下對拉;肩胯相合,不可突臀。右手下蓋護肋,左手上架隔擋護頭。
(2)右拳撇出時為左坐步,重心略偏后,身體中線朝西南。
(3)注意上肢動作的連貫性,不要停頓。
搬攔捶與撇身捶的區(qū)別:搬是平圓,撇是立圓;搬同胸高,撇同肩高;搬拳眼朝上,撇拳眼朝右。
25.進步搬攔捶
由上式之連接動作:腰微左轉(zhuǎn),左胯外旋、里收,隨腰胯轉(zhuǎn),左掌外旋,右拳內(nèi)旋,在身前中線相合,右拳向右前方出擊,成半馬步。此為斜沖拳(姚用拳面出擊),繼而左捋、合手,接做搬、攔、捶。
28.云手
(1)左腳內(nèi)扣90度,兩掌下采。
(2)左腳踏實,右腳收于左腳側(cè)(小開立步),右手下采、向左上抄,同時左手下采。此時,左右手在左肩側(cè),同肩高,右腳跟尚未落地;
(3)左手下右手上,重心五五開的瞬間,兩手均在身前,掌心朝身體,上手不過眼,下手不低于襠;
(4)開左步時,左右手在右肩側(cè);
(5)右手下按、采、抄,左手上棚、挒,同時左腳開步,成大的開立馬步時,左手上、右手下,在身前。
需要注意幾點:
⑴胯不動,腰動,坐在椅子上做云手最能體現(xiàn)腰動而胯不動的感覺。腰轉(zhuǎn)90度,而頭和手要轉(zhuǎn)180度;
⑵下手的力點在拇指一側(cè),所以傅老師講下手的形狀有些像雞翅;
⑶上手的力點在拇指一側(cè),這是棚和挒勁;上手指尖斜朝對應(yīng)側(cè)。
⑷步型是平行的橫檔步,而非側(cè)弓步;
⑸當雙手運行至身前位置時,掌心均朝里。
⑹手腳要協(xié)調(diào)配合,右手從左側(cè)上抄時,右腳才落地。
30.高探馬
此為高位虛步斜切掌。
(1) 身體后坐,微右轉(zhuǎn)腰,勾手變掌。
(2) 左轉(zhuǎn)腰,帶右臂沉肘屈臂收于肩前,拇指朝耳;同時左手外旋下沉回提;
(3) 腰帶左腳左臂收回至左腰前,掌心向上;同時右掌斜側(cè)掌前方探出,高同下巴(或眉心)
腿自然伸直即可,前腳掌虛點地。前手力點在小指側(cè),指尖斜朝左。其用法是左掌將對方來手沾采帶回,右掌擊其面部或喉部。
注意:左腿回抽,步不可過大,腰催手腳,重心充分后移,頭往上領(lǐng)。肩胯相合,勿突臀、聳肩、或探肩。(可與倒攆猴下手位置比較)。
31.左右分腳
首先要注意方向。分腳都是隅角(斜向)。
⑴左轉(zhuǎn)腰,左腳左前(東北)上步,弓步,右上左下穿抹探掌,雙掌朝東南,似捋狀;
⑵繼續(xù)左轉(zhuǎn)腰,雙手均外棚,左手弧大于右手弧;
⑶右手找左手,環(huán)抱于胸前偏左(注意雙手不要向下兜大圈),提哪條腿,哪邊的掌在外;
⑷提右膝,分掌分腳,右腳踢擺,腳面展平。兩掌分開如淺弧拋物線,勿直線外推。分腳時,百匯上領(lǐng),意想脊柱上下對拉拔長。
注意:定式時,右手與右腳上下相照,肩與肘合,肘與膝合;左右手力點均在小指側(cè),左手略高于右手。
高探馬與右分腳是連環(huán)式。(左分腳略)
32.轉(zhuǎn)身左蹬腳
(1)左腳收回下垂,以右腳跟為軸螺旋下沉向左、西北轉(zhuǎn)身,腳尖朝北偏西。雙手合抄抱于胸前,左手在外。
(2)分掌左蹬腳。
注意兩點:
⑴凡是蹬腳,均是正方向(正東或正西)。蹬腳與分腳的不同之處在于:蹬腳的力點在腳跟,所以要勾腳尖。
⑵由左分腳接轉(zhuǎn)身左蹬腳,避免轉(zhuǎn)身站立不穩(wěn)的訣竅是:左腿要以膝蓋領(lǐng)力,膝蓋外張,向左后旋轉(zhuǎn);在轉(zhuǎn)動過程中,要像擰螺絲一樣往地下走勁兒,而不是往上抬身。
一合一開,一蓄一發(fā),均呈螺旋態(tài)勢。
34.進步栽捶
(1)腰右轉(zhuǎn)右腳外擺45--60度,帶動兩臂外旋至胸腰間。
(2)腰繼續(xù)右轉(zhuǎn),帶動左腳提起,左右手繼續(xù)右擺;左手至右胸前,右手至腰間、握拳,拳心斜朝上。
(3)左轉(zhuǎn)腰胯,出左步,折腰,左摟膝,腰轉(zhuǎn)到位,再右斜沖拳。
注意事項:(由右摟膝拗步) 左手是摟膝,所以要打出半圓的馬蹄形; 右手翻掌在腰右側(cè),拳心朝上,旋轉(zhuǎn)朝前下打出; 定式時,右拳不高于左手,右拳眼斜朝前上,拳眼、拳背、拳面要平,拳輪(小指側(cè))要微折,眼看右拳前方兩米開外。頸椎、脊柱一條斜直線,眼看前方兩米開外。
38.左打虎式
(由右蹬腳):
⑴腰微左轉(zhuǎn),
右腳正北下落在左腳旁,成平行小開立步,右腳尖可以微內(nèi)扣;雙手下落,隨腰微右轉(zhuǎn)向胸右側(cè)推按, 雙手掌心均斜朝右側(cè),與胸同高,兩手相距約10公分左右,右手略高于左手(約一公分),雙手朝向東南;
⑵左轉(zhuǎn)腰,左腳向西北方向邁步,左右手外旋,成陰陽掌,以腰帶手向西北方向平捋;
(3)弓步尚未到位(前六后四);腰繼續(xù)左轉(zhuǎn),左手反摟膝,右手捋至左胸前;
(4)步形成面向西北的正弓步;腰微右轉(zhuǎn),右手變?nèi)虏砂从谧笮乩唛g,拳心朝下,同時左手從身體左側(cè)變?nèi)敝本€向左額頭前上方?jīng)_拳,拳心朝外;兩拳上下基本相對,上拳距頭約三拳距離,右拳距胸約兩拳距離;眼從兩拳之間望出去(西北)。
注意:(1)向西北方向上步時,要注意兩腳之間要有一拳寬的橫向距離,很多人往往站成一條直線的弓步,別著腳。(2)反摟膝之后,雙手變虛拳,定式時變實拳。左拳擊對方太陽穴或耳,右拳采住來手下按,或擊人胸肋。左臂托架,右臂下采;身體上下對拉,前后圓撐。(3)注意腰有幾次轉(zhuǎn)動,左-右-左-右。(右打虎式略)
40.回身右蹬腳
(從右打虎式)此式同蹬腳,只是過渡動作需要提醒。重心左移,提右腳時,不要先翹腳尖,要先提腳跟,后提腳尖。做的方法是:重心左移,左腳掌為軸碾腳,腳跟微內(nèi)扣,身體重心完全坐回到左腿上,再提膝抬右腳,這樣,可以很容易地腳尖后起。
41.雙峰貫耳
(1)左腳跟為軸,腳尖內(nèi)扣30-45度,身體朝向東南;同時左手找右手相合于胸前;右腿膝蓋上提,腳尖自然下垂;
(2)撤肘,提膝,右腳東南上步,腳跟著地;
(3)弓步,雙手逐漸握拳,斜直向東南貫拳,拳眼斜相對,間距一頭寬,擊打太陽穴。
(從右蹬腳)難點是右腿獨立步外擺容易站不穩(wěn)。解決辦法是,以右膝領(lǐng)勁,開胯,可以很容易轉(zhuǎn)動。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雙拳貫耳不要向外劃大圈,運行線路像是一個鴨梨。應(yīng)該:雙手隨落腳,下落于腰胯側(cè)前方,據(jù)身體約25-30公分距離,然后隨弓步兩掌變?nèi)?,斜直線向?qū)Ψ诫p耳貫去。否則,按傅老師的話來講,那是自殺動作。
43.轉(zhuǎn)身右蹬腳
右腳掌為軸,右后轉(zhuǎn);左腳跟著地,腳掌內(nèi)扣落地,左右腳呈丁字形。兩臂在旋轉(zhuǎn)的過程中,先微內(nèi)合,至丁字步形面朝東時,再提膝合臂環(huán)扣,分掌蹬腳。注意,右腿、右胯、右肩為門軸,膝蓋領(lǐng)勁,整體來轉(zhuǎn)。
49.左右野馬分鬃
(從斜單鞭)
(1) 左腳內(nèi)扣90度轉(zhuǎn)身朝西南,帶動左掌至左肩前(此處有一掌),右手向左采至腹前。
(2) 重心完全移至左腿,收右腳懸提于左踝側(cè),雙手抄采上下深度相合;
(3) 出右腳,左手下采,右臂靠、棚、挒。
難點有二:
⑴雙膀的合勁。右手向左手合,但左手(嚴格說是左膀)不要丟勁,而是雙膀的裹勁兒;
⑵開胯弓步之后,胯基本不再動,但腰有兩次右轉(zhuǎn)。先是腰右轉(zhuǎn)到身體朝向西南方,此時,右手前棚;腰再微右轉(zhuǎn),身體朝向西偏南,同時右手向右側(cè)橫挒。但要注意的是,雖然挒勁是橫向力,但右手并未超出右腿外側(cè)。
還需要提醒的是:雙手上下交錯抱球分掌的時候,是在手腕處交錯分開,而非手掌處。
左右連續(xù)上步,腰胯帶動兩臂兩腿整體轉(zhuǎn)動。定式時,肩胯上下水平對齊,身體中線面西偏南20度左右。
對比:斜飛勢靠為先,采挒為后;靠是主勁兒;野馬分鬃采挒為主,靠為輔。
52.玉女穿梭
此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各個轉(zhuǎn)身雙手環(huán)抱于胸前時,前手臂不要丟勁,而要與后手相合。最難做好的是四個斜角的穿梭中的第一個。根據(jù)傅老師所講,第一個穿梭可分為6個步驟(由單鞭):
⑴扣左腳朝正南,重心不變,雙手隨轉(zhuǎn)體側(cè)外舉于身體斜前側(cè),右勾手已變掌;手高約同肩;
⑵右腳、右手同時向左收至右胸前處,同時左手已微向右合;
⑶身體向右后方(西偏北)轉(zhuǎn)體,出右腳;左手走一個大的下弧,繼續(xù)向右轉(zhuǎn)腰,雙手環(huán)抱,右內(nèi)左外,掌心均斜朝里,此時,左腳尚未跟過來,但胯已基本到位;
⑷腰繼續(xù)微右轉(zhuǎn)至西南方向,隨左腳向右腳靠攏,雙手交叉成十字手,左手在外,掌心均朝里(胸);
⑸左腳出步,同時左手前棚,右肘后撤,左腳尖落地的同時,兩手到位;
⑹弓步架推。隨弓步,左手滾掌向上棚架于左額斜前側(cè),右手直線從腰側(cè)朝胸口推出。注意,弓步、上架和推掌要同步進行,同時到位。還要注意雙腳之間的橫向距離約一拳寬,上下手之間不要相距過遠, 若上手直線下落,可與右掌擦肩而過。
注意:四隅角封打,四正角掩護拿化。十字手交叉,實為封纏拿裹。
右掌:采、抄、棚、收、抽、推;
左掌:采、抄、棚、架。
定式:上下掌拇指上下基本相對。
57.下勢
有兩點需要注意:(從單鞭)
⑴右腳外擺,重心后移,左手從左前方由腰胯向后回帶至身體中線位置時,要注意掌指始終斜朝正前方,掌心始終朝外(南);像擦玻璃一樣(傅清泉語);此時右手腕同肩高;
⑵左手回抽至襠部位置(勿直線下落),左手臂處千萬不要夾腋,再向前穿掌;下蹲不要過低,身體勿前俯,右大腿可以水平高度,或高位穿掌亦可。
左掌:沾回、采截、撩陰。走立圓。
58.金雞獨立 (由下勢)
(1)右胯前送,左穿掌沖開左腳外擺;
(2)左轉(zhuǎn)腰,腰帶右手右腳起;上手挑托其肘臂,下手采其腕,右膝可頂,也可踢襠。注意肘膝相對。勿弓腰駝背,目光勿散亂。
左掌:沾回,采截,穿掌,撩陰,走立圓。
此動的難點在于接金雞獨立,起身時后腳尖要求不內(nèi)扣,而要直接起身??稍诖┱频耐瑫r外擺前腳尖,然后重心要完全壓到左腳上,再憑借腰胯和雙臂的擺力,就可以獨立提膝而不必內(nèi)扣后腳尖了。但大部分楊家傳承者右腳均內(nèi)扣,再上步。
60.轉(zhuǎn)身白蛇吐信
同撇身捶。只是右手是掌,四併指,叉喉刺瞳,非拳。
72.高探馬帶穿掌
設(shè)對手從右后,左腳右轉(zhuǎn)約120—135度,
注意:右手高探馬后,要迅速翻掌,掌心朝上,再翻掌,掌心朝下,采壓于左肘下方。此動意在解脫被對手牽拉的右掌, 也有助于左掌前穿,以指尖刺對方喉頭。還要注意前進之中的后撐勁兒。
73.十字腿
同右蹬腳。設(shè)對手從右后攻擊,左腳跟為軸盡量內(nèi)扣至120--135度,同時左臂邊屈肘內(nèi)旋邊向右切至胸前,右臂外旋與之相合,均側(cè)立掌指,兩腕相交成十字于身體胸前中線,隨即分掌蹬右腳。
此式原為單擺蓮,或曰二起腳。原有迎面掌?,F(xiàn)在改了。
74.進步指襠捶
(從十字腿)
(1)重心下落,腰左轉(zhuǎn),右腿屈膝收回懸提于左腿側(cè),同時兩掌均微外旋,在左胸前相合(相距略小于肩);
(2)隨腰右轉(zhuǎn),右腳上步,腳跟落地,腳尖外擺,同時雙手右擺,左手至右腹前;右手變?nèi)嶂劣已鼈?cè)前;此時,左腳已提膝抬起;
(3)弓步,左轉(zhuǎn)腰,左手摟膝,右拳從腰間(拳心向上)慢慢內(nèi)旋直線向前打出,同肚臍高。定式時拳背、拳面、拳輪三平,拳眼向上。注意:拳略高于左手。
注:(1)指襠捶是左右摟膝,連環(huán)上步,前沖之中以肩靠擊其胸肋,右拳擊其襠部(此“靠”之時機在左摟膝側(cè)身進步之剎那,重心還在右后腿,膝尚未摟,用左肩之寸勁兒迎擊,隨即左弓,左摟,右拳擊。
(2)右掌為摟采,左掌為抹蓋。握拳應(yīng)在右手弧形移至腰際之間,在此之前不應(yīng)握拳。(傅仲文語)
對比:指襠捶擊人襠部,同肚臍高;栽捶打前下,高同左膝;搬攔捶擊人心窩,同心口平。
78.上步七星
(由下勢)
(1)重心前移,左手前穿挑掌,左腳外擺40度左右,右勾手變掌下移至腰側(cè);
(2)重心完全左移,腰帶右胯、右手由后前上;
(3)坐實左腿,右腳前邁,前腳掌著地,右手過腰后逐漸變虛拳,同時左掌上挑,與右拳相交時變?nèi)?br>(4)兩手手腕向交叉成十字形,變實拳,右拳在外,兩拳眼均斜朝里,前臂棚,后腰撐,前后對拉。
說明:七星:頭、肩、肘、手、胯、膝、足,看似防守,實則寓含攻意。遠打,近靠,中出肘,前踢旁踹膝上沖。左拳明棚架,右拳暗直擊。
注意:左掌變?nèi)臅r間不要過早,要在右拳已和左掌在手腕處相合后,左掌才變?nèi)?,然后交叉拳向前棚出,雙拳眼均斜朝胸。勿使臀部后撅,否則說明肩胯上下不合。
兩次下勢,接金雞獨立,向上沖打;接上步七星,向前沖打。
79.退步跨虎
易出現(xiàn)的問題:一是上身過正(正朝東方),二是雙手分開的時機不對,過早,三是雙掌外撐力點不清楚。
⑴松胯,腰右轉(zhuǎn),右腳向右后方45度撤一大步,帶動兩臂圓轉(zhuǎn)沉肘后撤至右腰側(cè)(注意右臂勿主動后拉、掀肘,要退中棚擠之勢不丟,左手為采勁兒,為引化,引進落空。注意雙拳勿過早分開;
⑵雙拳變掌左下右上隨腰微左轉(zhuǎn)分開,右手向右、向上、向外棚推按,左手下采挒左胯側(cè)前上;
⑶定式時,左腿變虛步,身體朝東偏南,左手掌心斜朝左外,比摟膝拗步的下按手要高,離胯也略遠(約30公分);右掌心基本完全朝外,高與頭平,左右手之間有一股對撐的開勁,含胸拔背,身體圓撐。
提醒:隨腰右轉(zhuǎn)右腳后撤時,兩臂的旋轉(zhuǎn)、粘連、引化之勁兒不能丟,也即右臂的棚勁兒一直都有,貫穿始終,而且中間不要有停頓和斷續(xù)。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楊班侯語)。
對比:白鶴亮翅,雙手上下分,右手高于頭;退步跨虎,雙手左右分,右手指尖同頭高,左手采按比摟膝拗步略高。
80.轉(zhuǎn)身擺蓮
(從退步跨虎)
(1) 隨腰微右轉(zhuǎn),右臂外旋沉肘屈臂與右胸前,左手上抄至左胸肩前;左轉(zhuǎn)腰左手左上托架,右掌前推(上下拇指相對,右掌外于左掌),重心仍在右腿;
(2) 有腳掌為軸心,左腳尖從動,向右后(西)轉(zhuǎn),同時雙掌抹至正南時,左腳抬起向西北掃蕩,右腳掌聯(lián)動至東北;
(3) 左腳跟著地,腳尖內(nèi)扣至東偏北,右腳尖也轉(zhuǎn)至朝東,兩臂隨腰腿轉(zhuǎn)至東偏南,右腳跟微調(diào)整至東南(此時為一瞬時的右弓步);
(4) 隨即重心左移,右膝提起,雙手向東南繼續(xù)平抹成捋狀;
(5) 手腳相向同起,右腿以膝領(lǐng)勁兒從左向右擺蓮,雙手由右上向左橫擊,相繼拍擊右擺之腳;定式時,雙手在左胸腹前,朝北偏西,右腿在東偏南。
注意:此式是在遇敵前后進攻之時,手腳并用。
第一步,高虛步左架右推東面之來手;
第二步,左右臂格襠橫擊身后之來手,左腿掃蕩鉤掛身后之來腿(上掛下掃);
第三步,雙手采捋右側(cè)之臂肘,右腿扇形向右外擺橫掃對手,高擊其肩胸頭,中擊其胸肋,下?lián)羝湟d腿。
⑴注意步法:左右均以腳掌為軸,向右后旋轉(zhuǎn)至右腳尖朝正西,左腳提起,掃蕩腿同向擺至西偏北(超過右腳),腳跟先落地,立即扣腳尖(朝東北),同時右腳跟內(nèi)擰,形成一個過渡的弓步(右腳尖朝東偏南),馬上后坐重心到左腿;此動注意身體重心不要起伏,中間不要停頓,腰帶兩臂,兩臂帶腳;左腳離地以一拳為宜;
⑵注意上肢手法:先左手上舉至左額前上,右手弧形從腰間推出,同胸高,此時左手上,右手下,上下手基本在一個垂面上,此動腰轉(zhuǎn)不可過大;隨即隨右腳的轉(zhuǎn)動,雙手變成右手高于左手,掌心均朝下,與胸同高,隨轉(zhuǎn)體平云右擺,雙手指朝南,再隨轉(zhuǎn)體,雙手環(huán)轉(zhuǎn)平云至東南方向;
⑶在重心后坐之后,右腿提起至左膝上方,右腿以膝蓋領(lǐng)勁,向右側(cè)帶動右腳橫擊,同時雙手左擺,分別擊打右腳面;定式時,雙手在身體左側(cè),變成陰陽掌(左掌心朝下,右掌心朝上),右腿在身體右側(cè),眼看東南方向。
81.彎弓射虎
(從轉(zhuǎn)身擺蓮)
(1) 腰右轉(zhuǎn),右腳向東南出步,雙手向右胸腹前捋轉(zhuǎn)(陰陽掌相向);
(2) 腰繼續(xù)右轉(zhuǎn),右腳掌落地,右掌反摟膝,左掌下采至右胸腹前;
(3) 腰繼續(xù)右后轉(zhuǎn),右手后擺至西南時,左手上提至心口前,重心右六左四;
(4) 左轉(zhuǎn)腰,雙掌逐漸變?nèi)冶塾谟胰?,同時左拳從胸口向左(東北)沖擊,重心七三開。定式時,隅向(東南)弓步,頭左看,左右拳面均朝東偏北,兩拳眼斜相對。
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最后定式時的身法不對。
l 正確的定式的檢測方法:定式時,左拳在左胸前側(cè)(東偏北),右拳在右額前側(cè),若把左右手放下來,頭再扭過來,步法是面朝東南的正弓步。也就是說,胯和腰都不要左轉(zhuǎn)。
l 手和眼轉(zhuǎn)了大半個圓:從北偏西----東北-----東-----東南-----南-----南偏西----最后再轉(zhuǎn)向東偏北(左手和眼)。
l 需要提及的是,雙手和眼在轉(zhuǎn)向西南方向時,只是瞬間過渡動作,雙眼馬上向左前移出,隨即雙手也跟上(眼先于手)。
l 右拳從西南到額頭前,再到左拳,幾乎是180度的直線。右拳勿劃弧,先沉后提,直線出擊。注意沉肩落胯墜肘,手眼身法步同時到位,肩胯相合。
全套動作已描述完畢。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楊式太極拳全套動作的變化轉(zhuǎn)換,都是一個漸變的過程,絕對不可出現(xiàn)突兀的變化。我們要用太極六式基本功的基本理法來指導(dǎo)整個習(xí)拳過程,要慢慢地練習(xí),細細地揣摩。
后記
楊式太極拳由于其流傳廣,傳承人多,東西南北中地域不同,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不同的風(fēng)格和略有差異的打法。這種現(xiàn)象很正常。更何況一個師傅十個徒弟,肯定是十一個打法。無所謂誰對誰錯,只能說你喜歡誰的拳架,你認為誰的拳式更具合理性,那你就選擇一個師傅(這里也有一個緣分的問題),老老實實,一絲不茍,把他的拳架模仿出來。不僅僅是模仿正確,更要知道為什么正確。至于你能模仿到什么程度,一看你的悟性,二看你的德性,三看你從師時間的長短,四看你自己刻苦的程度,五看你能不能持之以恒,每日習(xí)練不輟。
有許多人喜歡像蜻蜓點水一樣,淺嘗各種不同流派的太極拳,甚至還嘗試外家拳。我雖然認為這樣很難掌握好(不敢說精通)一門拳術(shù),但也無所謂誰對誰錯。雖說專家型的把式是社會的必須,但樣樣都通的把式也是社會的需求;無所謂好或不好,對或錯,各人喜好不同而已。特別對于中老年朋友來說,能出來堅持參加一個群體活動,哪怕打的再不規(guī)范,又有何妨?花樣多,也算是一種玩兒法。快樂就行!快樂本身就是健康的一劑良藥!
但正宗規(guī)范的太極拳的傳承問題就是另一個方面的問題了。
且不說傳承問題。我們也需要明白,傳統(tǒng)太極拳的正確練法,外形上的習(xí)練只是第一步(這第一步是不能馬虎的),但最終是要走內(nèi)的,是意與內(nèi)氣的運行在統(tǒng)領(lǐng)外部的動作。這些與中醫(yī)的養(yǎng)生理論是一致的。毋庸置疑,慢慢習(xí)練的傳統(tǒng)套路的養(yǎng)生健身效果肯定優(yōu)于幾分鐘一套的表演套路(因為要求的標準決然不同)。如果每天的鍛煉時間相仿,一個團隊是每天演練若干套,一個是每天像我們這樣練好基本功,加上一套30多分鐘的楊氏太極拳,若干年后的身體健康指標會是怎樣?我敢說的是,心腦血管之類的疾病會得到緩解,甚至應(yīng)該遠離你而去。而且,這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是,真正的太極拳是文化拳,傳統(tǒng)文化對習(xí)練者身心的影響絕非一般的體育鍛煉所能企及。所以太極拳,既修身又修心。因為心理健康是養(yǎng)生的第一要素。
最后,我還是要再一次說明,我所寫基本是以傅清泉老師所講為藍本,也融合了一些其他楊氏太極拳傳人的練法,并按我自己的切身體會和實踐,用我自己的語言作了粗略的描述。加上時間倉促,不當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再次懇請老師們和廣大拳友不吝指正。
感謝我們的團隊一直以來對我執(zhí)意義務(wù)傳播太極拳的支持,也謝謝拳友們熱情的參與!還要謝謝一直默默關(guān)注此群的朋友們!你們雖然沒有發(fā)言,卻每天關(guān)注此群的消息。
謝謝!謝謝!
新鄉(xiāng)學(xué)院退休教師 鄧一琳謹上
2016年8月25日
-----------------------END-----------------------
12次瀏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