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前托孤諸葛亮,對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幾千年來,眾說紛紜,論者或以為劉備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或以為劉備諸葛亮君臣相得,或以為劉備梟雄,出言試探,易中天先生更提出來,君可自取,說得其實是諸葛亮可以選取先主的其他兒子做繼承人。
文|霍真布魯茲老爺
歷史的問題要回歸歷史,劉備托孤時的這番話,其實跟章武三年蜀漢面臨的嚴(yán)峻形勢有關(guān)。
劉備托孤之時,剛剛經(jīng)歷了人生最大的失敗,夷陵之戰(zhàn)的失利對他打擊很大。此時的蜀漢,外有曹孫虎視眈眈,而蜀漢呢,關(guān)羽、張飛兩個最重要的將領(lǐng)相繼死去,加上夷陵的損兵折將,黃權(quán)投降曹魏,說蜀漢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或許夸張,但也相去不遠。
然而對蜀漢來說,相比起內(nèi)部可能的分裂而言,外部的危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劉備集團內(nèi)部大概分為元從集團,荊襄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四大政治派系。元從集團隨著關(guān)張去世,重要人物只有趙云一人,其實這個集團已經(jīng)消亡,荊襄集團的這時的首腦就是諸葛亮,成為劉備依靠的主要力量,東州集團中的重要人物孟達降曹,李嚴(yán)當(dāng)時是這一集團的首腦,益州集團是最大的派系,也是唯一的本土派系。
劉備初定成都,采取的方針是依靠荊襄東州集團,打壓本土的益州集團,實際上就是劉備作為外來戶的總代表聯(lián)合所有外來派系壓制本土派系。劉備本人是政治強人,他在位時,益州集團敢怒而不敢言。
當(dāng)時的法正和諸葛亮有段對話,可以佐證這一點,
法正諫曰:“昔高祖入關(guān),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jù)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原緩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暗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quán)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并濟,上下有節(jié)。為治之要,於斯而著。
現(xiàn)在馬上劉備要死了,這些人會不會有所反彈呢?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是,劉禪才17歲,恩威一概沒有,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局面。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易中天把劉備的君可自取理解為選取是絕無可能的,是純粹的書生之見。試想一下,劉禪身為長子都有彈壓不住的風(fēng)險,放棄劉禪擁立更小的繼承者,簡直是自取死路,劉備一代梟雄,袁紹劉表前車之鑒,他不會不清楚。
再放寬一下視野,三國是個亂世,多少政治強人的事業(yè),都是人亡政息,袁紹集團的衰亡雖然始于官渡之?dāng)?,但真正造成潰敗的卻是袁紹身死之后,內(nèi)部的河北集團和河南士人集團擁立袁譚袁尚,互相攻戰(zhàn)不休,致使曹操漁翁得利,袁氏兄弟身死人滅。
劉備本人更是親自參與了劉表死后內(nèi)部的分裂,這樣的分裂同樣讓曹操得利,這樣的記憶對他而言一定是刻骨銘心的。
他不能不為蜀漢的未來謀劃。
那么劉備應(yīng)該怎么辦?
幸好,這樣的事情他同樣經(jīng)歷過。
劉備在徐州時,就經(jīng)歷過這樣一次托孤。
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敝t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dāng)。下邳陳登謂先主曰:“今漢室陵遲,海內(nèi)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nèi)所歸,君可以州與之?!钡窃唬骸肮夫満溃侵蝸y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yè),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北焙O嗫兹谥^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毕戎魉祛I(lǐng)徐州。
而無獨有偶,孫策死時,同樣對張昭說過這樣的話。
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fù)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小霸王孫策的考慮更為消極,不但考慮讓張昭取而代之,萬一形勢不利,還要離開江東,“緩步西歸”,回到自己的起家之地淮泗,顯示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對未來的擔(dān)憂。
陶謙和孫策在做什么?是愚蠢嗎?當(dāng)然不是,而是作為一個政治集團的首腦,考慮的已經(jīng)不是一家一姓的得失,而是整個政治集團的生存問題,皆因亂世之中,很依賴政治集團首腦的個人能力與威望。設(shè)若整個集團都有傾覆的危險,他們的家族又何談富貴?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dāng)繼承人可能無法領(lǐng)導(dǎo)整個集團時,讓另一個成熟的領(lǐng)導(dǎo)者取而代之是最好的選擇。
這樣的道理陶謙懂,26歲的孫策懂,六十三歲的昭烈皇帝會不懂嗎?
所以劉備在說什么?他在說,如果局面好,就輔佐劉禪,如果將來局勢一旦惡化,你諸葛亮就要把這個擔(dān)子挑起來。
最好的選擇當(dāng)然是形勢一片大好,諸葛亮輔佐劉禪,但是如果形勢有變,諸葛亮作為一個成熟的領(lǐng)導(dǎo)者負擔(dān)起整個政治集團生死存亡的重任,也是次好的選擇,畢竟那時劉禪猶不失封侯,這比為人攻滅,身死家亡要好得多。
劉備一定要說這個話,說了這個話,諸葛亮才有絕對權(quán)威,才不至于造成蜀漢內(nèi)部的分裂。
況且蜀漢的內(nèi)部形勢要比陶謙死后的徐州和孫策死后的江東形勢要復(fù)雜許多。
劉備留下的是諸葛亮李嚴(yán)同為托孤重臣,以諸葛亮為主的格局,李嚴(yán)既是東州集團,又與益州集團同是劉璋舊屬,劉備讓他同為托孤,是拉攏他,又留下這樣的托孤遺言,是鞏固諸葛亮的地位,是防備他。
而事實證明,這樣的安排是非常英明的,李嚴(yán)基本保持了與諸葛亮的默契,而日后李嚴(yán)勸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為王時,實際想的是與諸葛亮分庭抗禮,而諸葛亮此時就敢果斷地說若還于舊都,“十命可受,況于九耶?'這種看似大逆不道的言辭出于鞠躬盡瘁的諸葛亮之口,實際上震懾了李嚴(yán)的政治試探。這就是先主的弦外之音,也是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深謀遠慮。
而諸葛亮同樣作為一個政治家,先主一個眼神,他就懂了,自不必多說。
日后諸葛亮在討伐南中叛亂,處理廖立狂惑、來敏亂群事件中得心應(yīng)手,都與劉備為他樹立的絕對權(quán)威不無關(guān)系。
廖立和來敏都是荊襄集團的人,但當(dāng)他們破壞蜀漢內(nèi)部穩(wěn)定時,諸葛亮都果斷將其罷黜,也反映出劉備死后,蜀漢內(nèi)部對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需求。
而這一點,東晉的孫盛看得最明白。世或有謂備欲以固委付之誠,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茍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讬孤之謂。幸值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衛(wèi)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釁。謂之為權(quán),不亦惑哉!
劉備說這番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一蜀人之志”,避免分裂。
足見,先主劉備不愧是一位斗爭經(jīng)驗豐富的長者,他見得多了。
聯(lián)系客服